
【东篱】荠菜香(散文)
一
我为何用荠菜构筑我的春天菜谱菜系?原本是出于对荠菜品性的理解。卑微到尘埃里,却是山野里最争春之物。凌冬而不死,逢春孕野香。
荠菜香,香了我的整个春天。可不是简单的齿颊生香,而是有香彻骨,使我从骨子里爱上春天。
江南仲春,桃花烟雨,草木生香,迷蒙熏魂。胶东半岛的春天,有了荠菜,更是一下子就盈香了。梅是东风第一枝,可赏得意;山野中的春天第一香,属荠菜。仲春了,寒气不散,草枯地荒,但荠菜肩负着野香的使命,硬是从枯草荒地里,睁开眼,探出头,可胜春寒?令人觉得那种嫩,脆弱却坚毅;那种绿,微妙而不输盎然。
黄土地皲裂着细细的口子,为的是吸纳春风灌入,荠菜抓住每一缕春风,要将微绿酿成香献给春。有人说,那是土地的皱纹,我却以为是土地的笑容,笑开了肌肤。那些在湿地处的荠菜,早就铺开了叶片,任阳光和水分滋润,这是不肯辜负春的好;那些在旱地的荠菜,挣扎着出土,将周围的泥土拨开,成一个小小的酒窝。从微尘崛起,含笑以对春光。我曾匍匐,尽量靠近,闻荠菜香。满是春阳的味道,缕缕不浓,荠菜不断酝酿着,我觉得是“细香”。我喜欢诗人用“疏影微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来形容,如酒如茶,我喜欢浓香型,也喜欢荠菜的淡淡微香,是怜而喜欢。
在有荠菜的山野,春风是香的。不可言喻,我便张大口吞着春风,让香染心。
山包包,田块块,春风围裹,地堰上,荠菜如星辰,真容易走进诗境,在合适的地方,诗意袭来,根本挡不住。
词人辛弃疾在荠菜上发现的春天,“春在溪头荠菜花”,有花便有香。陆游春游,“春来荠美忽忘归”,我想象他一定是以博袖撩香而忘归。郑板桥吟“三春荠菜饶有味”,身在异乡惹乡愁,乡愁无荠味不纯。其实,荠菜开花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此时荠菜根茎叶俱老矣,不能食,我宁愿看作是荠菜绽花还为染香,一点也不给荠菜腹诽之词。曾咏句子释怀——荠菜开花惊我眼,意将绿香变花香。
诗词里,若没有荠菜香,我觉得野趣遂减七分。谙熟几首诗词,赶往山野,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带香而来的人,春天能不喜欢我?我看好自己的这份自作多情。
二
逢友相聚说春光,我便把一春吃荠菜闻野香拿来作话题。感觉新鲜,新鲜度只有荠菜可比。春香有寄托,荠菜成菜谱,一谱满春餐,占满了早中晚三餐。
顿顿荠菜吃不够,我可能是受了小时候门口邻居六母的影响吧。胶东春,风儿大,六母在东院就把声音传到了我家,她喊,弟媳妇啊,走啊,去馋荠菜去!六母称我母亲是“弟媳妇”,本来非一个姓氏,却格外亲。那个“馋”字很要命,一直让我这些年,每食荠菜就有馋的感觉,厌食的毛病在春天并不发生。面对苦日子,馋一把荠菜香,这是六母的乐观,粗茶淡饭有大香,山野菜味饱春光。
曾经的时光,带着浓郁的香气,如果没有荠菜,春天是逊色的啊。
荠菜饺子,把野香全包裹在面皮里,绿色,香味,收归在元宝一样的美食里,鲜香不能跑。温水一焯,荠菜绿意经不住温度,热情奔放,绿意泛浓。碎肉末几许,干海米数粒,炒蛋几片,或者干脆就主打独唱,根本不用配料,韭菜或葱花,点缀其间。薄薄的面皮怎裹得住绿意,朦胧的美,居然让人垂涎。滚水沸腾,饺子欢悦,主妇先闻香。放进铛里,油少许,翻几个个儿,焦黄酥脆,荠菜香先冲出来。这不叫锅贴,我们这里就叫“荠菜贴”,诗人陆蒙龟发明了“烟华贴”,简直可以媲美!食物早就进入审美领域,我可能是刚开窍,就美不胜收了。
饮食这东西,在于变化。荠菜根儿,艮揪揪,有咬劲,很劲道,切碎了,包饺子,捏馄饨,叶子就做个汤菜,饺子在荠菜汤里跳跃着,不准别的菜味来中和。一艮一软,艮中带着一点点脆,是鲜脆,将鲜度香气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总喜欢海菜作馄饨汤,用了荠菜汤,立刻变了味道,春野气息,绕瓷碗,入口腔,打开味蕾原来是这么简单。在荠菜面前,我向来奉行精致主义,自我劳获,吃着开心。
我家还发明了一道菜——豆腐皮包荠菜,叫“菜肠”。妻子说,常吃常(肠)香。这个词啊,我真的佩服出自她之口,这是谐音修辞。打开的不仅是食欲,还有一份文学的情怀。有人说,文学在当下无用,我觉得说过头话了,能够让吃山菜的日子变得诗意,谈什么无用论。
荠菜豆腐丁,白和绿,色彩的搭配,太亮眼。
春来,海虾米,趁鲜去皮,整个儿放进荠菜汤,那真是一种意境,我称之“虾米斗荠菜”。
平时吃海苔,是一种咸鲜,海苔包了荠菜,山海相逢,谈什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海一味都有了。
一道“蛋花”,更喜人。鸡蛋砸在荠菜汤里,绿色做道场,鸡蛋的黄和白,仿佛睁大一只眼,期待着。蛋香菜香,如此香馨融合,有香如醉的美感。
荠菜,是一种可奢可简的材料。来一碗“荠菜疙瘩”,疙瘩汤在我们这里又名“珍珠汤”,荠菜相配,那是一碗绿珍珠,真的是养眼,也养一份奢侈。
豆类最喜荠菜,掺和进豆面,做成窝窝头,那叫“荠菜球”,团圆的含义,不只是汤圆能表达。空空怀旧,一闪而过,吃一顿荠菜球,将旧时的情挽回,懂得了日子在艰难中始终不失美好。
荠菜拌饭,吃过?米粒染绿,菜香米香,跳跃在口腔。
如果不舍得吃荠菜,那就切成荠菜碎末,什么菜都可以撒上一点,并非调料,胜过佐料。一股山野的春香,是任何一道菜的主流,荠菜建立起了我的春天主流意识。
可热可凉。荠菜一过温水,绿色泛亮,就像点亮了生活,凉水过一下,切碎,掺和上花生米碎末,几滴食醋,可以吃出别样的香。拌上龙口粉丝,菜香,粉丝香,花生香,香不倒牙齿,直入胃口。
煎饼卷大葱,这是山东鲁西南一带的经典吃法,也是山东人的代名词,我以此为荣。有人怀疑是否就像吃一张A4纸,味道寡淡。口味的形成,来自各种因素,那份简朴的情感,就在那个“卷”字里,不是当下所谓“卷”,而是带着粗犷和豪爽。我在胶东半岛,也沾了点边,喜欢挤出几滴海天面酱或四海面酱,荠菜蘸面酱,那香味沉厚得简直咬不开。有时候捎带着挖了几棵苦菜,又生出苦香味道,难得!
我尤其喜欢荠菜饼。可惜“春饼”这个词被福建人最先抢注,其实春饼这道美食,属于荠菜,没有春来第一菜,怎么敢称“春饼”。那年在上海的春饼店点了一份春饼,抱怨没有荠菜,人家为难,就给上了一份莴苣菜,说凑合着。看看,馋了野菜,人家都这么通情达理,这么理解人。
出于“报复”心理,每年的荠菜应季时,我就几乎天天吃炊饼,懒得慢条斯理卷荠菜到面饼里,直接填料。纯荠菜的,野味不失;添肉末的,让野香肉香融合。尤其是将荠菜打成绿末儿,这是“包鲜”,汤汁浓浓,菜香充分释放。日子,就看怎么打理,稍微改变都会让人惊喜不断。
世有千层饼,少见荠菜百味饼。颠覆了认知,爽了口味。在荠菜香里求奇寻味,与众不同。
三
能够吃出一种经典,我觉得这才是饮食文化的根。读洪应明的《菜根谭》,我倒是嫌自己嚼菜根的日子少了,于无香出寻香,也是我的“菜根谭”。
生怕香不外溢,想起当年六母说的,荠菜的香把个烟囱都裹住了,那是说荠菜香蕴在炊烟里。炊烟,是一道不会消失的乡愁,六母们在苦日子里,一缕盈香的炊烟,慰藉了眼光和嗅觉。
我想写这篇文章时,朋友说,给你个题目——荠菜的一百种吃法。题目很大,但只有如此,才能表达他对荠菜的好感吧。情感,我也喜欢用数字表达,三千白发,未必细数;万种风情,言其太多。一百种,是满满的喜欢。
我感谢古人,感谢诗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怎样饮食,例如苏轼笔下的那道“荠菜羹”,“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陆游吃了叫“东坡羹”,品牌打出,遂风靡天下。一道圣旨,未必人人尽知,一道“东坡羹”,千年盈香。很喜欢苏轼,因他而成的美食品牌太多,“东坡肉”打头,“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春鸠脍”、“东坡茯苓饼”……一个美食家,若有一项专利权,就了不得,苏轼却是可以拉出一串“东坡”牌子。想起我的母亲做羹,敲一两个鸡蛋,多加切碎的荠菜,入锅,或蒸,或煮,出锅就是绿糊糊,香气格外加浓,养着眼,缠着牙齿。什么也不再吃,三两碗下肚,神旷心怡。那时我只知大吃,却不曾给母亲的羹一个名字,半个多世纪,老品牌了,我现在就给名——母亲羹。春味至简,春天的味道,无需加上太多的东西,荠菜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哲学简语。不必删繁就简,不必刻意求简,简到只有一道荠菜绿,大道至简,菜肴也至简,理儿相通。
挖一阵荠菜,坐在地埂歇歇,远处也有女人提篮挖荠菜的,突然想起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来,故事带着香气袭来,不能不还原故事的细节。薛平贵随军出征,王宝钏独守寒窑,以挖荠菜充饥。薛平贵就是在一个春日回乡,看到野地里的王宝钏挖荠菜,相拥而泣。故事很简单,夫妻团聚,一把荠菜,薛平贵吃出苦涩的味道,王宝钏此时吃出了甜蜜。
苦中有香甘,这也是生活哲学关注的。苦和甜,都在荠菜里,味道之厚,天下花草不如荠菜。18年的婚姻,搁浅而不沉没,荠菜的劲儿好大。我常常为此感叹,美好是婚姻,原来就是一把野荠菜!
空旷的山野,任我思绪驰飞,二三亩良田,不如一山野味。俗世的爱,也有境界。花前月下的爱,很美,可味道都差不多,喊一声,明天我们一起去挖荠菜吧!一生都会觉得这是初恋的情境。
多少才子佳人,红楼西厢,男神女优,故事都被加工变了原味,靠一个月老红娘,唱的是书生逢难遇红颜。我觉得,那种戏味雷同寡淡,不如王薛的故事纯粹,那种香,才是地道的香,出自山野,原汁原味。
四
我最担心荠菜开花。小时候,生产队派我们小学生进麦田拔除荠菜花。院前屋后,晒荠菜花,闻着香。更有有心人,摘花作茶。我的老家那时很穷,所谓粗茶淡饭,淡饭尚有,粗茶寻不到,女人们掐了金银花,放进荠菜花,称“三花茶”,平素无华的日子,有花儿入口,真的是润唇醉人。
据说,荠菜花有着上百种治病作用,药用价值特别高,只有荠菜花才堪称“包治百病”。中华文化,药食同源,烟火日子,那么好过?原来有荠菜当家。
披一缕春风,顶一方蓝天,惹一身尘埃,于茫茫原野寻一抹嫩绿,闻一缕幽香,寻寻觅觅的乐趣,并非一种难耐的躁动,而是微澜不惊的人生里,多一份田园山野的韵味。
“小园香径独徘徊”,(辛弃疾句)总会倦;“野香相逐过溪桥”,(方岳)我移用过来说荠菜香,穿水过桥挖荠菜去。
作于2024年3月13日,2024年4月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此外,文章还巧妙地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元素,使得整篇文案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写法,不仅展示了荠菜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总的来说,这篇文案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情感,也传达了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它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好文拜读了,祝怀才老师生活愉快!
写荠菜,可能写烂了,我也掏出几句古诗,来表达荠菜文化,我们拥有古诗的审美,生活就有了一份温度。
特别喜欢滴善斋老师的作品,写得都很厚重,文化气息很浓厚。遥握,问候春祺,期待佳作不断,谨祝编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