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三游洞余思(随笔)

精品 【东篱】三游洞余思(随笔)


作者:李旭 布衣,46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发表时间:2024-04-03 05:45:08
摘要:三游洞文化积淀随想

阅读历史典籍的时候,我总是被典籍的记载带入到历史的空间里,有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成为了历史的一员,和其中的历史人物一道,参与着当时的历史活动。这种感觉林语堂先生曾在他的《读书的艺术》一书中论述过,他说:“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学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阅读《史记•宋微子世家》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当时我似乎就站在箕子的身边,感到手中还为箕子拿了一件蓑衣,箕子的胡子在颤抖,脸上的肌肉在抽搐,手臂欲抬不能,眼睛迷离着欲哭无泪。还似乎看到了来回奔跑的狐狸和野兔,一瞬间就钻到了齐腰深的乱草丛中……还有箕子吟诗的声音,满满的河南口音,一字一句地从他的口中唱出来,那样的迟缓悠长,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哭腔……
   于是,我的眼眶也就湿润了。
   后来读白居易的《三游洞序》,这幻化的情境再次出现,比读《宋微子世家》更清楚逼真。“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这次我似乎没有在他们的身边,而是远远跟随着,不是在江中,是在“引舟者”纤夫的队伍里,从悬崖峭壁纤夫攀行的小径上,望向被缆绳牵引逆流而上的游船。船有两只,一只船中坐着大名鼎鼎的三位大诗人白居易、元稹和白行简,旁边站立着歌姬,为他们侑歌斟酒。另一只坐着几个差人,船上拉着一应生活用品,包括酒肉茶汤、水果点心、衣衫雨具以及纸墨笔砚。
   因为远,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倒是纤夫的号子声低沉而有力,因为当时纤夫有规矩,为游人的游船拉纤,不能发出高音来,以免影响游人们游览的兴致。他们把身子躬到了和道路平行的程度,“嗨呀嚎,嗨呀嚎”地吆喝着,没有一点点现在的艺术家们唱的《船工号子》的优美韵律,每一声都带着喘息,都带着疲劳,都带着疼痛,就这样一步一步踏向前方。时间长了,岩石上磨出了一道道的光滑的缆绳沟,1500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见。他们都光着脊背,只穿着看不出颜色的一条短裤,脚掌胼胝如石,骨头和肌肉清晰,青筋凸起,也不像今天的油画那样健美,不但不健美,每个人似乎都带着病态,不是体力,而是一种精神在激励他们向前,只有向前,才能有收入,因为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亦或躺在病榻上的父母,在等待他们的收入。他们每人的肩头搭着一块黑黝黝的麻布,既是垫肩,又是汗巾,这麻布散发出的浓烈的汗臭味,和江水的味道以及悬崖上树木花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影响着大自然味道的清香。他们感谢坐船人的雇佣,但他们弄不明白,这陡峭难行的悬崖,这一江东流不息的大水,有什么好看的,引得这些达官贵人不惜重金破费,来此游观,且流连忘返。
   纤夫身上发出的这种味道,江中坐在船上的人是闻不到的,纤夫的心思江中坐在船上的人也是体会不到的。坐在船上的诗人兴致高涨,让站在船尾掌舵的船夫不停地向悬崖上的纤夫发出指令,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来回在长江上周游。当顺流而下的时候,纤夫们便会露出笑容来,纤绳和他们身上的每一块肌肉一同松弛下来,有的还会唱几声小调,更多的则是补充干粮和水,恢复体力,以便迎接马上就会来临的再一次逆流而上。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船只来到三游洞这个地方后,白居易让把船停下,已经有了醉意的三个人坚持要攀爬到悬崖上来,居高临下,俯视长江的浩荡和峡谷的幽深伟岸。但这里并没有路,到处长满了荆棘,白居易便命令仆夫们劈开荆棘,架设悬梯,一派“遇山开道,遇水架桥”的气势。攀上崖头,三人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这景象顿时使他们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仙境,使他们进入了游览山河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这个“仰睇俯察,绝无人迹”的洞穴中,三个人点燃了一堆篝火,在仆人们的照顾下,“通夕不寐,迨旦将去”,其实这“通夕不寐”是一种诗人的夸张,前半夜他们一直在对照着篝火喝酒,白居易喜欢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诗就是他向刘十九要酒喝的诗,可见其酒瘾。但因为职务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比李白喝的要克制,现在到了高山大江的怀抱,再加上刚刚被降职,心情也不太好,这酒就放开了。元稹也是诗酒狂徒,他有一首《酒醒》,记录他黄昏醉酒,半夜醒酒的过程:“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暗灯风焰晓,春席水窗寒。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这样的两个人凑到一起,惺惺相惜,把酒抒情,酒是绝对少不了的。因此在船上没喝到兴致,来到了洞里,便只喝的酩酊大醉,就地而眠,等到醒来,已经是艳阳高照了。
   第二天,三位诗人的酒醒了,被这里的景色所深深感动,相约“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只见仆人们下到船中,搬来了桌几和纸墨笔砚,三位诗人挥毫而就,并嘱托白居易作一篇序来记述这次与三游洞的奇遇,由此诞生了今天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三游洞序》,结尾写道:“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鏖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若果没有白居易三人的这次带着醉意的旅行,没有这篇序,没有白居易关于“三游洞”的命名,到了宋朝的时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也不会慕名而来,也不会有“三苏”之后前仆后继的文人墨客来此勒石书碑,也不会有今天三游洞的历史文化积淀。唯令人遗憾的是,三人的诗作没有留存下来,不知他们在诗中是如何描摹这次旅行的,也不知诗中除了叙景抒情,有无感慨纤夫的辛劳,使他们得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历史的建树。
   1983年元旦前后,我到三游洞游览,不是坐船,而是乘车直达。顺着栈道进入洞里,看到的是一副衰败的景象,洞很大,很老,但也很破、很脏、很乱,味道也不好,游人寥寥无几,和白居易来的时候截然不同,比那时多了很多的人工穿凿痕迹和寥寥游人丢弃的酒瓶、烟盒、卫生纸等垃圾。洞壁上的石刻满是沧桑,大诗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简的塑像虽然昂首挺胸,面带微笑,悠然自得,但个个积满了尘埃,显得很是孤独和无奈。站在这雕像的面前,我想象着这三位大诗人来此游览的情境,也是一肚子的感慨,白居易们来游览,费了多大的周折,实在太不易了,而我们此来,坐着汽车就到达了景区内。
   前几年坐船从重庆到武汉,在江面上再次和三游洞相会。这时的的三游洞和四十年前已经截然不同,和白居易们游览的时候更是大相径庭。现在已经是4A景区,整洁干净且游人如织,虽然在大自然的气息中夹杂了浓郁的经济味道,但比四十年前的腐朽味道清新了很多。今天所依托的游览条件不同了,心境也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今天随便一个平头百姓,包括当年为白居易们拉纤的后代,都可以开着自家的小车,不费精力地到此一游,再也不用担心纤夫的辛劳了。
   2024.3.24
  

共 29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我”阅读历史典籍的时候,总是被典籍带入到历史空间里,甚至感受自己成为其中一员。如读《史记宋徽子世家》,就如有临其镜之感。后来读白居易的《三游洞序》这幻化的情境再次出现。作者以一种沉浸式、代入感的笔法,跳脱沧桑巨变,复苏着当时的情景,缩短着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巧妙让千年之景跃然眼前。作者1983年元旦前后到三游洞游览,那时一派脏、乱、差之景。前几年坐船再次与三游洞相会,和四十年前已经截然不同,到处一派清新的味道,人们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本文彰显着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了解。文章笔法恣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虚实结合,以实为主。古今融通,以今为主。有着对新时代的高度赞美与歌颂。好文,推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4-03 06:22:05
  在作者的妙笔下,一件件“古事”,源自时光深处,带着生命的律动鲜活在读者眼前。点赞!感谢赐稿东篱!遥握问候,谨祝精彩纷呈!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4-03 09:43:33
  读书入境,三游洞历史丰富,诗意满满,古今同游,滋味有异。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李旭        2024-04-04 14:58:42
  李老师辛苦了!谢谢选稿!谢谢按语和点评!谢谢怀才老师的阅读和留言!向老师们学习!请多指教。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