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四月】清明节忆父亲(散文)
父亲离开我们快九个月了,一直想写点什么纪念一下,每每提笔都沉重地无法呼吸,心颤抖得厉害,泪水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多少次欲将思念溢于笔尖,心里总有一股莫大的伤感,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开篇,却无法将思绪完整呈现的无奈。
1
2023年7月4日,医院建议我们接父亲回家,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没有多大意义。一个月的重症监护室治疗,病情一直在恶化,诸多功能濒临衰竭。从南昌回家的路上,看着呼吸机上的呼吸频率,还有那居高不下的心跳,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走高速要四个多小时,一路上,我提心吊胆,害怕在救护车上父亲就停止了呼吸。
从南昌回到家,才半个小时左右,父亲就闭上了双眼。每次去ICU探视您,看到您身上插满的管子,看到您日渐消瘦的脸,看到您被束缚的手……心真的好痛好痛!我知道,当您没有用镇静药时,有非常清醒的时刻,您睁开眼看到的是一台台冰冷的机器,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以及穿着绿衣服的护工。您肯定会感觉到孤独无助,你不能开口说话,难以表达心声,而且没有我们的陪伴。但您应该理解,ICU病房是不允许亲人陪护的。在南昌ICU住了二十多天,只有两次进去看您的时候,眼睛是睁开的,我叫您的时候,您的嘴巴一直抽动着,似乎想说什么……但却说不出。那天在南昌回途中,我的眼泪总是止不住。在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不停地呼唤您,您的眼神恋恋不舍,还闪着泪花,当您的双眼闭上,身体的温度慢慢冷却,我知道世界上又少了一个疼爱我的人。
2
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父亲的那个年代。那时,父亲因为成分的问题,没有能上大学,每当谈起这些,父亲的面孔略显伤感,深邃的目光中透着遗憾。父亲是60年代末的遂川中学毕业生。父亲代过课,做过民办老师,后经民办老师考试转正,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因种种原因,父亲32岁才结婚,我出生时,父亲已经36岁了。放在现在这个年代,父亲也算晚婚晚育。70年代末,父亲确实算得上是大龄青年。父亲的一生是辛劳的,又是幸运的。
父亲满怀热情准备参加高考,可那时取消了高考制度,取消了文化考试,转变成靠推荐进大学深造。上进的父亲,可惜没有获得上大学的机会。
因为自身经历,从小父亲就对我的学习投来更多关爱的目光。上小学时,除了学校发的练习册,基本上没有其它的资料。四年级时,父亲加强我的数学,拿白纸订成一本小册子,自己亲自在上面出题,每天要求我做一页,并亲自在夜晚为我批改,灯光下,一页页白纸上,留下了父亲多少足迹,陪着我一天天长大。小学,我每天中午跟着父亲在学校吃饭。每次吃饭,只有一小碗菜,父亲都把菜让给我吃。遇上中午的菜有肉的时候,父亲把肉全挑到我的碗里,自己只倒点菜汤拌饭,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父亲一脸的满足。
每次父亲出差回来,都一脸的阳光。总有东西从父亲的怀里蹦跶出来,带着爱的味道。有时是新衣服,有时是零食,有时是书……那时候,我可喜欢父亲去出差了,我常觉得父亲就是爱的魔术师,给我的生活带来惊喜。
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我考上了师范。那年,父亲痛并快乐着。哥哥考上了大学,我考上了师范。家里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教书的父亲,压力太大了。那天,邮递员递来哥哥的录取通知书,说着祝贺的话语。父亲的眼神闪过阴云。他笑着回应,一场欢喜一场愁啊!
经济上有压力,父亲急在心里,平静在脸上。他从来没有因为钱的事在我们面前抱怨和发愁过。在师范,我收到父亲的信,信里总是传来父亲的声音,你要吃好,该花的钱不要省,不要过多考虑经济上的困难。爱抽烟的父亲,硬是把烟也戒了。总是叮嘱我们不要太省,钱的事不用我们担心。
师范三年,是父亲最牵挂的三年。我和哥哥都在外地上学,只有放假才回来。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我们为了省车费一般都不回家;父亲为了省钱,我们不在家的三年过节也很随意,有时只是象征性地买点肉,算是改善了一下伙食。
3
父亲,通情达理。对于我们兄妹的婚姻大事,父亲只是建议,且明确表示:只要是我们自己喜欢,大抵还是会同意的。
毕业后,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了五年。每天都与父母朝夕相处,那段平凡的日子蕴含着莫大的幸福。
结婚后,我才慢慢读懂父亲的牵挂。
婚后,回娘家的日子日趋少了,总有家事牵绊着,不能任性着想回就回了。隔三岔五,总能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的那端,父亲有些寡言少语,几句嘘寒问暖的话后便挂了。遇到节日假,父亲的电话那头充满着热切,探问着我有没有时间回家。
父亲走后,再没有了往日的电话铃声,总觉得屋子和自己的心空荡荡的。
回娘家,父亲总觉得时光短暂。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总不忘叮嘱母亲给我带上好吃的,有时是自家种的蔬菜,有时是妈妈做的客家花蔬,有时是自家母鸡产的蛋,有时是父亲自己做的茶叶……每当车子开动后,父亲和母亲都站在家门口,目送着车子,直到车影消失在视线中,他们佝偻的身影才开始挪动。
每次回自己的小家,父亲会算好时间,大约我们到家的时候,一定会接到父亲的电话,问我们是否平安回到。直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龙应台先生的《目送》中所写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孰不知,在一次次的告别后,我们终将成为永别。
4
爱像一条线,越伸越远。
我们两口子响应国家的二胎政策,生下了小宝。
父亲不放心小宝,不愿请保姆带,照顾小宝的担子也就压在双方的父母身上。小宝出生时,父亲72岁了,满头白发,背驼了,耳朵也背了,可父亲照顾小宝一点也不含糊,每个周日下午准时来。
母亲在家种了菜,养了鸡,每到周末他们都要回去;在家呆两天又过来。
照顾小宝,父亲喜欢上了这份光荣的使命。那些日子,母亲做饭搞卫生,父亲则常常带着小宝四处玩,小区的楼下,幼儿园,附近公园总会出现爷孙的欢声笑语,和小宝在一起,是夕阳红里最年轻的时光。
好几次下班回到小区,遮也遮不住的满头白发,佝偻的身形,总是撞到我的眼球,他瘦小的双手抱着小宝,所幸步伐还算稳健。小宝喜欢外面的世界,还常常玩得不肯回家。父亲事事都顺着,对于小宝,父亲是宠爱有加,我和哥哥小时候父亲可没这么宠爱过。我想,这应该就是隔辈亲吧。
父母看小宝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们,那眼神与面孔在我的视线中,将时光拉得很长。父亲老了,带孩子自然是够累的,可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每次说到小宝,他有聊不完的话题,话里话外满是疼爱和幸福。
小宝上幼儿园后,父亲就很少来我们家了。每次打电话,可问的最多的还是小宝。听到小宝奶声奶气地叫着“外公”,父亲的心估计都想飞过来了。
爱总是会传递的,小宝与外公外婆也很亲昵,有好吃的会与外公分享,喜欢去外公家玩,久了没见,会说想念。
5
父亲一生没有别的爱好,闲时就喜欢看书。我小时候,父亲订了《人民文学》《啄木鸟》《解放军文艺》等杂志,这些杂志是专门为爷爷订购的。父亲上班期间,手头没事的时候多在看书读报;下班回家,除了采摘茶叶,其余时间他也在看书。母亲有时候忙不过来,父亲却在一旁痴痴地看书,母亲都会抱怨几句:“看麻盖看,功夫都做唔赢!”(客家话)父亲有时候头都不抬,母亲的声音被书海淹没了;有时候听到,他不反驳,只是呵呵地对母亲笑笑。母亲拿他没办法,也就随他了。
父亲不仅看报刊杂志、名人著作,还会看医书。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有时候父亲就自己开药方,到药店抓药给我煎服。奶奶对于父亲这种做法不太赞成,她认为父亲没有专门学过药,不太靠谱。父亲的理由是,他是根据医书的用法与用量,可能效果不会很好,但是绝对不会吃坏。当然,父亲也是根据我们的病情,如果吃了几服不见效,他还是带我们去看医生的。
帮我带小宝那几年,父亲也常会去新华书店看书。如果遇上一些养生与治病的书,看到里面好的偏方,父亲还会认真抄下来。
父亲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好多他手写的药方,它们躺在抽屉中,闪烁着旧时光的色泽。
6
父亲一生节俭。我们参加工作以前,父亲很少为自己买新衣服了。很多父亲的衣服都是我买的,每次给他买,他总说,自己的衣服还可以穿,没必要浪费钱。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他:“几千块钱一个月,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舍得买。有钱都不知道花。好点的衣服都是女儿买的。”
穿的节俭,吃也很省。每次吃饭,父亲吃菜很斯文,每次都是夹一点点菜,然后扒上一大口饭;要是有汤,父亲吃饭更不需要菜。虽然常与父亲说,多吃点菜,不要那么省。节俭成了他的习惯,我们也无法改变。
剩饭剩菜他不舍得扔,食物掉在地上,捡起洗干净继续吃,甚至一些过期的食品他都不舍得丢掉。父亲总念叨,节俭是美德,你不知道我们生活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也不能浪费。过期食品虽然可能口感不好了,但并不意味着食品就变质了。食品如果没有坏,还能吃,就不要浪费了。每次看着一副认真教导的样子,我的头总会压下来,又压下来。
父亲为人低调,谈起父亲,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领导同事,大家都说他是老实人。他不争名利,当了十几年的副校长,评优评先的机会都让给别人;他乐于助人,只要别人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别人排忧解难;他善良厚道,父亲九岁时,亲生母亲就去世了;爷爷后来再婚,父亲对自己的后妈也很孝顺,为她养老送终。
7
高尔基说:“父爱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世事的变迁,才慢慢懂得父亲的所作所为。遗憾的是,与父亲相处的日子却少了。如今,更是,只能在记忆中追随父亲的身影了。
感谢父亲,成了我人生的明灯。工作后的我,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父亲一直在前面走着,而我一直追赶着父亲的脚步。
清明节到了,思念的潮水再次袭来。内心被拍打着,隐隐作痛,那些眼中的热泪,闪现着父亲昨日的光辉。
山上的杜鹃花终于开了,园里的茶叶也绽开了嫩叶,泪眼中,父亲似乎从未走远。
那些枝头上的鸟,阵阵传来春天的声音。我仰起头看着天空,被泪水浸洗过的四月,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途,我终于摸到了心口,直到我摸到了父亲的脸。
我的胸口,正传来父亲的阵阵心跳。
父爱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便读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