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海昏侯遗址:历史深处的漫游(散文)
一
在一个悠闲的假期,天空洒下绵绵细雨,我决定驾车前往南昌,开启一段别样的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滕王阁,那个承载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的地方,无疑是旅行的首选。然而,我的心却被海昏侯国遗址吸引,那个被誉为“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考古奇迹,是一个传奇,更诱人前往。
一个小时的车程,不算漫长,却足以让我期待满满。抵达海昏侯遗址,我将车停在了停车场,雨中的遗址显得更加静谧。下了车,走百十来步,就来到了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前的广场。广场的设计匠心独运,尤其是那两排路灯,造型独特,它们复刻了墓中出土的雁鱼灯,一盏盏灯犹如婀娜的舞者,立于广场两侧,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汉朝。
雨中的海昏侯国遗址,就像是一幅水墨画,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度。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这里距离市区约五十余公里,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躺在历史的怀抱中。
在2011年一个普通的春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附近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遭到了盗掘。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随即,一场关于古墓的考古调查迅速展开,沉睡千年的海昏侯国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自此,海昏侯国遗址从历史的尘封中苏醒,将千年前的繁华与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传奇与魅力的世界。
步入海昏侯遗址的宏伟大厅,我手握着一张票券,心里充满着对往昔岁月的好奇与向往。首站是编钟剧场,那里古老的旋律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海昏侯国的编钟艺术在此地复苏,每一声清脆的钟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繁华往昔的门,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随后,我漫步在遗址公园中,这里的风景别致,建筑之间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我轻身坐上观光电瓶车,缓缓驶向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的方向。沿途,盛夏的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景色如画卷般展开。车内,时不时有清风温柔拂面,细雨如丝轻洒,带来一片清凉与宁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柔和而生动。
进入博物馆,刘贺的雕像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进门处,“金色海昏”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个名字真是贴切。海昏侯的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那些金灿灿的黄金而来,但其实这里还有众多的各种文物,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展示馆内,我看到了证明刘贺身份的刘贺玉印和私印。海昏侯比较出名的印有“大刘记印”和“刘充国印”,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定格了一个时代。
在博物馆那幽深的艺术殿堂中,静谧的氛围如诗如画。讲解员的声音如同历史的回声,将我们带回了公元前92年,讲述了刘贺的一生。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是西汉王朝的第九位皇帝。然而,他生性顽劣,即使是在前往京城继位的路上,也不忘率众游山玩水,他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刘贺的一生,是一段交织着王、帝、侯三种身份变迁的独特旅程,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历经四重身份转换的传奇人物。他的帝王之旅短暂如流星掠过天际,仅仅27个昼夜便黯然落幕,被后世称为“汉废帝”。那一年,他还只是个18岁的少年。随后,汉宣帝赐予他海昏侯的封号,最终在33岁的盛年,他在那片最后的领地上,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刘贺的人生轨迹,无疑走出了与众不同的轨迹。他的登基与废黜,仿佛是一场荒诞的戏剧,让人唏嘘。然而,他在尘世的偏安一隅,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在博物馆的静谧空间里,我们瞻仰着刘贺墓中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沉淀着岁月的重量,让人在感慨历史无常的同时,也领略了人生的千变万化。这些文物的背后,是刘贺一生的缩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绚烂且悲怆。
二
而在海昏侯墓的深处,万余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历史的秘密,尤其是那9000余件从墓室及其车马坑中出土的珍品,它们如同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生活的镜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这些文物不仅拥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更是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珍贵记录。
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如同时光的信使,将二千年前的古代文献再次带到我们的面前,这是中国简牍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只是窥见了这些珍贵文物的一小部分。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穿梭于一个个展厅,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片段。而关于墓中文物之所以如此丰富的原因,研究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解读:刘贺作为独子,五岁便继承了昌邑哀王的爵位,他的父亲刘髆的墓室并未发现太多珍宝。或许,刘贺在位期间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还继承了父亲刘髆的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海昏侯刘贺,这个名字如同被风尘掩埋的珍珠,等待着后人的发现与赞叹。他是汉武帝的血脉,刘贺,这个名字承载着帝王的尊贵与荣耀。他的祖母,是那位集汉武帝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李夫人,而他的父亲刘髆,虽然深受武帝的喜爱,却因皇位继承的规则,只能被封在富庶的昌邑(今山东菏泽)。
刘贺在昌邑的王国中长大,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如同温室中的花朵,被无尽的荣华富贵包围。然而,命运的风云变幻,在他四五岁时,父亲便离世,年幼的刘贺继承了昌邑王的封号,性格中的任性妄为开始显露,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变得曲折。
霍光离世后,汉宣帝对刘贺的忌惮犹如波澜不惊的深湖,却未选择以血腥终结。他选择了更为宽容的处置,将刘贺封为海昏侯,命其离别昌邑的故土,踏上了一条通往南方的漫长旅程,直至抵达那时还荒凉未知的南昌。在这片水土之上,刘贺虽仍维持着奢华的生活,但心中经历的潮起潮落,对命运的抗争与无奈,宛如一块块沉重的石碑,压在心头,直至抑郁成疾,终归尘土。这就是为何一个汉代宗室的墓地会建在南昌的原因。
刘贺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挽歌,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中。他的生平,既有皇室的辉煌,也有个人的悲怆,最终在南昌这片土地上,找到了他生命的归宿。他的故事,被岁月轻轻诉说着,唯美而又苍凉。
三
出乎我们的意料,即便是下雨天,博物馆内依旧人流如织。这是一座新修的博物馆,设施先进,装修风格古朴而厚重,仿佛穿越时空,带我们回到了汉代的风貌。服务人员身着汉代服饰,女子红衣,男子黑衣,仿佛历史的使者,引人注目。
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走进了海昏侯的世界,聆听着他一生的传奇,了解了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尤其是那些从墓中重见天日的精美青铜器、玉器、金器和漆器,以及修复后的编钟和马车,它们数量之庞大,工艺之精湛,价值之珍贵,不仅超出了考古人员的期待,也让我们这些观赏者为之震撼。
细赏之下,刘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显得格外鲜明,彰显出他的非凡品味与独特个性。他的审美情趣,在这两盏青铜雁鱼灯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们的造型,优雅而生动,做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更为巧妙的是,这两盏灯拥有自带的净化系统,火烛的烟尘通过鱼嘴轻轻吸入,沿着细长的雁颈,最终沉入腹中的清水,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用而美观,更是对环保的一种远古诠释。
墓葬中出土的众多食用器具,昭示着刘贺对美食的深厚情感。他拥有财富,却缺失自由,于是,他将情感寄托于吃喝玩乐之中。那与他同在的巨型火锅,与今日的并无太大差异;而他的酿酒器具,更是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将我国蒸馏酒的历史提前了800年。然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悄然损害了他的健康,日常需依赖补药,甚至是珍奇的冬虫夏草来调养。
刘贺不仅是美食的鉴赏家,更是艺术的收藏家。这只精美的提梁卣,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便是对他收藏热情的见证。我们这些后人,应当深深感谢刘贺,是他的这份热爱,让我们得以拥有这些宝贵的文物。
在时间的洪流中,刘贺的墓仿佛一颗遗世独立的珍宝,引得无数盗墓者觊觎。你或许会惊奇,这样一座古墓,竟能在两千年的时光里,屡遭盗劫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确实,从古至今,盗墓者的痕迹无处不在,甚至这次的考古发现,也是因盗墓贼的行径而意外曝光。
古代的盗墓者,曾潜入墓道,但他们的脚步仅限于主墓旁的衣帽库,只盗走了些许衣物,便匆匆离去。为何他们未能更进一步?传说西晋时期的一场大地震,使得墓室坍塌,地下水涌入,将宝藏深藏于水底。古代的盗墓者,面对水下作业,无可奈何。
现代的盗墓者,技术手段高超,他们甚至用电锯在主椁上开出了一平方米的洞口。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得手之际,村民的警觉让这场盗窃未能得逞。考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性挖掘,心中忧虑墓中宝物恐已荡然无存。却未料到,他们竟然从泥土中挖掘出一万多件器物,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
博物馆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地摊开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它的六个展厅,宛如六个篇章,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刘贺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我们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着岁月的沉淀。而那尚未完全开放的挖掘现场,仿佛是一扇半掩的门,引诱着我们跨入另一个时空。那些黄土坑,沉默而庄重,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激发着我们进行一次时空交错的遐想。
在汉画像石拓片馆内,时光仿佛变得柔软而缓慢。这里收藏了西汉至东汉四百余年间的历史痕迹,那些石刻画像,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你可以在这里一览这些珍贵的拓片,甚至亲手体验拓印的乐趣,感受墨香与石纹交织出的历史韵味。
而龙文化馆,则是江西首家将收藏、展览、科普、宣传融为一体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展馆。在这里,你可以探寻龙的起源,理解其造型的寓意,观察形态的演变,思考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每一个问题,都能在这找到答案,每一次探索,都是对未知的敬畏。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贺的生平犹如一部情节跌宕的戏剧,其间的冲突与转折,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公元前63年,汉宣帝心中涌动着亲情的暖流,他念及血脉相连的深情,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刘贺从山阳郡的故土,迁徙至豫章郡的海昏县,从山东潍坊的北国风光,一路向南,直至江西南昌的江南水乡,横跨了浩荡的黄河。
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刘贺的墓葬宛如一颗埋藏在岁月深处的璀璨明珠,独特而耀眼。它是这片土地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拥有真实车马陪葬的圣地,仿佛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古时王侯的威仪与荣耀。墓葬中的大量玉璧、玉饰、青铜器和编钟,每一件都诉说着上等贵族王侯的奢华与尊荣。那出土的孔子像漆衣镜,更是透露出他对文化圣贤的敬仰。
千年之前,刘贺怀着“事死如事生”的信念,在这片靠近河流、水泊,居高临下的山丘上,营建了他死后的安息之地。这里的布局,恰好符合了当时中国人对生与死空间关系的理解。绿意盎然的眼眸所及之处,虽是孤寂与空茫,却也充满了淡淡的诗意。
海昏侯墓地,如今只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半,仍在持续的挖掘中。刘贺妻子的墓室,又会为我们揭开哪些未知的故事,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时光荏苒,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将那位曾经身材魁梧的刘贺,化为一座静谧的墓地。或许,随着海昏侯墓的每一次深入挖掘,都像是在揭开一层面纱,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多历史的真相。然而,那个在政治风云中迷失,一生起伏不平的刘贺,却将一段悲壮的人生之歌,永远地刻在了岁月的石碑上。这次的探访,于我,不仅是一段深刻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