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丁香】鹿糕馍(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丁香】鹿糕馍(散文)


作者:闰土 举人,580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0发表时间:2024-04-05 08:31:38
摘要:从此以后,“柱顶石馍”就更名为“鹿糕馍”了。因为受到武则天的青睐,鹿糕馍更是名声大振,据说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

【江山·根与魂】【丁香】鹿糕馍(散文) 陕西宝鸡扶风的鹿糕馍,真是窗外吹喇叭——名声在外了,不知多少年以前,就已传遍各大城市并出口国外。
   这个县也早已把鹿糕馍作为非遗文化申报,也作为扶风一大名片向外推介。
   鹿糕馍是扶风的名吃,也是陕西的名吃,它不仅是扶风更是陕西的骄傲。更令人骄傲的是,驰名中外的法门寺就在扶风县北,无形中又为扶风打造了一张更加亮丽多彩的名片。
   农历二月,桃花盛开,到处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大地在花的纷飞中显出绿色的世界,路边的草绿了,塄坎上的草在各色小花中更显的翠绿了,麦田像一片绿色的世界,又好像一张绿色的大网,麦苗茁壮地成长着。
   一日,我踏着春天的阳光,踩着微露的晨曦,迈步走在县城大街上,看到三三两两卖鹿羔馍的生意人,高兴万分。我作为地地道道的扶风人,除过其他的名吃,最喜爱吃的就是扶风的特产——鹿糕馍,对它有很深的了解,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据世代以制作鹿糕馍为生的传承人王浩义介绍,相传当年武则天在位时,来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县城,进孔子殿拜谒。孔子殿外的“照壁”旁边有个摆摊刻图章的,近旁还有个卖鹿糕馍的人。那时候,鹿糕馍不叫鹿糕馍,而是叫“柱顶石馍”,因为这馍的样子极像一个鼓形的柱顶石,馍边沿洁白如雪,底部鼓起的地方黄如金子,样子小巧玲珑,中间还有一个圆圆的凹坑儿,散发着阵阵扑鼻之香。武则天被这馍吸引住了,吃了这个馍后,对卖馍人说:“这馍好看好吃,可这‘柱顶石’名儿不好。”说着便拿起刻图章人刻的一个梅花鹿印章,蘸了印泥,往“柱顶石”的小凹坑里印了下去,顿时,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梅花鹿糕出现在馍上,馍上印上了淡红色的小鹿羔,显得更好看了,遂赐名“鹿糕馍”。
   从此以后,“柱顶石馍”就更名为“鹿糕馍”了。因为受到武则天的青睐,鹿糕馍更是名声大振,据说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
   由于这鹿糕馍是一种饰以梅花鹿图案的面食,与功夫锅盔一样由精细的面粉烤制而成,所以易作为旅途食品被人们携带,还因其与“禄位高升”谐音,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至今,鹿糕馍仍然是扶风人美好的记忆。
   儿时的我,缺吃少穿,生活贫困潦倒,以杂粮度日、野菜果腹,衣服打着补丁。记得有一年忙罢(麦子收完),奶奶在地里拾了几天麦子,用棒槌碾打后,用石磨子推着磨了些面。奶奶舍不得吃这白面,过了几天,她老人家把面和好发酵,又不知加了些什么东西,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压揉了多少遍,然后用一个小碗一扣,再压成一个圆柱状,中间做成凹形,奶奶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拿了一点淡红色的颜色,用筷子站点颜色,给馍的凹形处一抹,然后用火在锅里烙烤。奶奶一口气做了五六个,那时淘气的我,看着好玩的馍,不停地捣蛋,还不停地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
   奶奶用手在我头上一摸,又亲了亲我小小的脸蛋,语重心长地说:“瓜娃,你不知道啊,这是扶风的名吃鹿糕馍,听说皇上武则天都吃过,吃了这馍,长大可以当大官,奶奶给我孙孙做几个,你吃后长大就能当大官了。”
   我一听吃了这个鹿糕馍还能当大官,就趁奶奶走出厨房门后,趴在锅台上,偷偷取了一个咬了一口。奶奶回来一看,心疼地骂我是馋猫,刚放在锅里,火色还没有上,生的吃了肚子痛。她老人家从我手里夺回来,又放进锅里烙着。因我是男娃,奶奶特别心疼我。她自己都舍不得吃,而是藏起来一天给我吃一个,我一直吃了一个星期。那纯麦面还带有香味、甜味,还有柔劲,咬起来真筋道,吃掉一个,喉咙里又像有一只手伸出来,还想吃第二个,可奶奶说一天只能吃一个,吃多了肚子痛。
   记得我小时候缠着奶奶做了三次鹿糕馍,一次比一次好吃。我曾问奶奶她老人家是从哪里学来的手艺,奶奶笑了,开玩笑地说这要保密。
   后来奶奶去世了,我也渐渐长大了。有一次,天下着大雨,我给母亲说要吃鹿糕馍,母亲费了好大的劲,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做了十多个鹿糕馍。我一吃,味道还可以,但就是不筋道,吃起来没有嚼头,更没有奶奶做得好。我问母亲原因,她老人家也说不知道是咋的,反正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母亲把面没有揉到位。
   母亲笑着对我说道:“过去有句俗话叫作‘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浪子回头金不换’,当然前面这句话放到现在不合适,但后面这句话还可以。”这说明做鹿糕馍的面一定要揉到位,不然做出的馍就不好吃。
   一日,我们协会搞采风活动,我无意间遇到了做鹿糕馍的李炳寅先生和他的爱人许会玲女士,他俩也是鹿糕馍的传承人。据李炳寅先生介绍,他家三代人都做鹿糕馍。母亲从小便跟着她父亲做鹿糕馍,结婚后自己也独立做,边做边卖,而李炳寅本人也是从小就帮着家里做馍、卖馍。对鹿糕馍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三代传承了下来,最少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李先生侃侃而谈:做鹿糕馍可不要偷懒,要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实实在在地干,特别是要选择沿山一带的小麦,磨成面粉,面和好后要手工压劲、揉面揉到位,这样吃起来才有嚼头。他的鹿糕馍根据不同口味分成甜、咸两种,由于有祖传的秘方,做法独特,香甜可口。现在他做的鹿羔馍供不应求,被各大商场、超市订购,有许多还销往外省市。
   每次我去西安、宝鸡,都有许多文友让我带些鹿糕馍,我就会去李先生那里拿。记得有一次,我买了近一百个鹿糕馍,装了半袋子都不够文友们分。春节或有事去宝鸡,我总忘不了给朋友带些,让他们品尝一下这鹿糕馍的味道。
   前年我去儿子那里,不知道该带什么东西,苦思冥想,终于决定给孙女买几个鹿糕馍。当时我还不敢买多,怕她不喜欢吃,谁知我拿去后,孙女一见高兴极了,吃了一个后还要吃第二个,被她妈妈拦住了,让她第二天再吃。我回去时,小孙女再三叮咛我下次来西安,什么东西都不要带,就带那个圆圆的,中间有红章子的馍。
   今年过春节,我虽然腿受伤不能动,但托人早早在县城买了鹿糕馍,小孙女看到后就要品尝。
   鹿糕馍,是扶风人的骄傲,也是扶风人的光荣。

共 23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闰土社长笔耕不辍,精神可佳。征文《鹿糕馒》文意温暖,对家乡的名吃,独有钟情,描述得细致入微,充满热爱之情。鹿糕馍的来历引人注目,当年武则天在位时,拜谒孔子庙,发现了“柱顶石馒”,就是现在的“鹿糕馍”,这段传说增添了鹿糕馒的神秘色彩,令读者向往不已。其中一段奶奶对孙子的宠爱,体现在鹿糕馍上,以小见大,更加突出鹿糕馍的重要。“前年我去儿子那里,不知道该带什么东西,苦思冥想,终于决定给孙女买几个鹿糕馍,当时我还不敢买多,怕她不喜欢吃,谁知我拿去后,孙女一见高兴极了,吃了一个后还要吃第二个,被她妈妈拦住了,让她第二天再吃。我回去时,小孙女再三叮咛我下次去西安,什么东西都不要带,就带那个圆圆的,中间有红章子的馍。”写的多么实在、感人更写出了小孙女的天真、可爱。,让读者回味无穷。“鹿糕馍”与“禄位高升”谐音,更增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鹿糕馍”倍加敬重。总而言之,征文《鹿糕馍》写意深厚,为传承非遗文化做贡献。推荐申报精品,美文共赏。【丁香编辑: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0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4-05 08:35:07
  闰土社长文思敏捷,出手成章,值得学习弘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1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5 17:42:10
  谢谢晚秋总编在百忙中编辑,且编按写的真捧,画龙点睛,写出了高水平。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4-05 08:39:35
  《鹿羔馍》是扶风人的骄傲,也是陕西人的骄傲。鹿羔馍在作者笔下,是一种文化,是值得后人传承的美食。文笔老道,语言朴实,行文流畅,素材收集,一定下了大功夫,为社长的勤奋精神点赞、学习。创作不易,敬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5 17:45:55
  “鹿糕馍”是陕西扶风的招牌,它年代久远,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所以有盛名,也好吃。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4-05 08:40:58
  因手机编辑,不的掌握,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4-05 09:00:28
  总编老师旅途依然忘我工作,辛苦了!敬茶问安!
5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4-05 09:16:33
  感谢李炳寅先生对鹿糕馍技艺的传承。谢谢杨老师对鹿糕馍绘声绘色的描述。谢谢鹿糕馍文化对扶风声望的的积极传播!
回复5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5 17:53:36
  “鹿糕馍”在全国都有名气,这是扶风人的骄傲,宣传鹿糕馍,就是宣传扶风。
6 楼        文友:志存高远        2024-04-05 09:38:46
  闰土老师笔下的《鹿羔馍》从历史传承1300年前的流传典故到制造工艺、及外观精美色泽迷人到味道香谆筋道可口、都做了祥实的描述。另外鹿羔馍甜咸两种味道,是扶风县传统美食的一种。可以长期保存流往域外。文章主题明确,层次分明,语言精妙。拜读学习!敬茶祝福!
回复6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5 17:57:20
  谢谢志存高远社长的留言,同是扶风人,就知道“鹿糕馍”的价值,它是扶风一块亮丽的牌子。
7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4-04-06 02:26:00
  社长老师的《鹿糕馍》写的真好,写出了扶风人的魂,陕西人的骄傲,其文采飞扬。文字功底深厚,学习问好闰土老师了!
回复7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6 07:49:54
  谢谢西南老师的关注及留言,扶风鹿糕馍远近闻衣名,武则天女皇都吃过,吃吃鹿糕馍,品扶风味道.
8 楼        文友:闰土        2024-04-06 22:20:56
  我很高兴征文《鹿糕馍》获精,感谢江山精品组,感谢晚秋老师的推荐。
9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4-04-06 22:37:52
  再次祝贺老师佳作获精。老师文学创作功底深厚而敏捷,学习并佩服致敬了!
10 楼        文友:崔向泽        2024-04-06 23:41:54
  鹿糕馍是扶风人的骄傲。是扶风人的最爱,是扶风人对人类的贡献,是扶风人对中华美食的传承,作者以鹿糕馍为题,以老到的文笔,深厚的功底,清晰的思路,细腻的描述,把爷孙几代人对美食的不同心境和渴求,绘成佳作,精妙绝伦,向您学习!
   晚秋枫叶老师的精妙编辑,引人拜读,晚秋枫叶老师辛苦,敬茶。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