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火】香冢埋青春(赏析)

精品 【柳岸·火】香冢埋青春(赏析) ——读红楼、品人物系列之二十七


作者:王中方 童生,78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发表时间:2024-04-06 12:01:46
摘要: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红楼梦到二十七回已经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我们从所有改编的文艺作品中看到,“黛玉葬花”这个桥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的情感纠葛,场景的凄美伤怀已深入人心。书中在这一回也对故事的两个女主人公做了正面的描写和衬托,即“肥环”对“燕瘦”,“扑蝶”对“葬花”,一动一静,一喜一忧。
  
   一
   芒种节古人也称花神节,到了这个节点,百花纷纷卸妆了,花神也退位了,闺阁中便盛行“饯花神”的风俗。这天大观园里热闹非凡,到处花枝招展。众丫头小姐都出来了,可是唯独不见黛玉。宝钗知道黛玉孤僻,不喜热闹,但也不忍心让她落单,便去喊她一起过来玩耍。
   宝钗一路走来,到潇湘馆门前,发现宝玉先她一步进去了。宝钗犹豫片刻,又返回园内。其实宝钗也有一个心结。宝钗极其聪明,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但是自从见到黛玉,她觉得自己的光环暗淡了许多。论人品,才情,她觉得都不输给黛玉,但冥冥之中,黛玉处处高她一分。特别是黛玉和宝玉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亲情,就像挡在面前的一道屏障,致使她无论如何也加入不了他们的行列。她觉得遇到了对手,有种“比一比”,“斗一斗”的心态。当然,以宝钗的修养,这种“比”和“斗”,是含蓄的,不露痕迹的。
   这当儿,见到宝玉也来了,不如不进,眼不见心不烦为好。想着,折身返回。这时出现一双蝴蝶,宝钗觉得好玩,便取出扇子,向草地扑来。接下来,便是作者着意描写的宝钗的美:蹑手蹑脚,是动作之美;香汗淋漓,是体态之美;娇喘细细,是神态之美。由香汗淋漓想到体态丰腴,细汗沁出衣衫,丰腮红润,娇媚百态;想到一个健康、热烈、充满阳光的令人心动的美少女浮在眼前。相比黛玉,黛玉则是一种凄凉的、孤独的,娇弱的美。宝钗是迎着春天,享受阳光,与繁华互动;黛玉则是,不迎合美好的过程,总为落寞的结局而感伤。她不为眼前的荣华所动,我行我素,孤傲清高,坚持自我。黛玉和宝钗是两种美的存在,两种生命情调,两种价值取向,没有可比性。
   宝钗扑着蝴蝶,就来到池中“滴翠亭”上。一池春水,绿的要滴下来,垂柳婆娑,落花沿岸。大观园里处处有景致。此时,亭子的四面窗格都已关闭,里面传来两个女孩的声音,宝钗不由得侧耳细听。她听到了不该听的对话,是红玉和坠儿说手帕的事情。红玉从二十四回上场,就因一块手帕,曹雪芹“编织”到现在都没完。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一回接一回,揪着读者的心。当宝钗听到这些话,感觉非同小可,因为奴婢一旦沾染男女的事情,是可以被活活打死的。
   宝钗给人的印象是宽容大度,光明正大,不为家长里短所动。按说听到一些负面的言论,她会一走了之,不去过问。事实上贾府的大事小情她都清楚,只是装不知道,从不介入,也从不发表言论。因为她毕竟是亲戚,说话做事都要得体,因此也得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夸赞。宝钗在整个贾府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的,这一点十分令人称奇;如果天下人都说一个人好,那这个人肯定不是人,是神,是菩萨。这时她听到两个丫头对话,明知犯忌,却仔仔细细听到最后。这有悖于她的为人。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前面说过,红玉也是个聪明人,忽然想起来会不会有人偷听?就在打开窗格的一刹那,宝钗脱口喊出黛玉的名字:“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宝钗显然在嫁祸于黛玉。她听到的谈话,一旦事情败露,红玉在劫难逃,同时红玉也会恨死宝钗;不管是谁告发,宝钗将是第一怀疑对象,因为那里根本没有别人。那么,宝钗为什么嫁祸颦儿,而不是别人呢?
   宝钗是幸福的,她的世界几乎全是阳光雨露。要说“瑕疵”,只有她心中的那个“结”——黛玉。她在暗暗和黛玉较劲,她要赢得这场“暗斗”。知道吗,宝钗原是“选秀”进京的,本该有着和元春一样的荣耀,可是事与愿违,后来就没了着落。在她很小的时候,有个“秃头和尚”许过她“金玉良缘”。金,就是自己的金锁,玉,当然是宝玉的玉佩。“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金锁上的刻字,和玉佩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也正好配对。那么宝玉就是她的“王子”,贾府就是她的归宿。可是,她和宝玉之间,有黛玉相阻,如隔千里。这种心结,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她,对黛玉,也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怨怼。当然,她不会表现出来,而是更加的关心和爱护黛玉。有人说这是涵养,也有人说这是心机。当红玉推开窗格的一刹那,那脱口而出的一声喊,是宝钗“下意识”的举动,因为那种场景,是没有时间思考的。而这“下意识”,正好暴露了她的内心。为了摆脱自己,不惜嫁祸于人,而这个人就是她心心念念的黛玉。
   红玉打开窗格看见宝钗大步走进亭子,同时说道“你们把黛玉藏在哪儿了”。红玉不疑宝钗,倒怀疑黛玉躲在这儿听到了他俩说话。宝钗又故意进亭子看了看,然后才走。宝钗要把戏演足了才能逼真,才能骗过她们。果然红玉说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又说道:“若是宝姑娘听了倒也罢了,林姑娘嘴巴刻薄,心眼又窄……”我们说红玉聪明,但是在宝钗面前,算是“小巫见大巫”。
  
   二
   经过四个回目的穿插和编织,红玉这个角色在本回终于大放异彩。以其倔强的性格,灵光的头脑以及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终于得到王熙凤的认可。对于备受煎熬的红玉而言,真是咸鱼翻身,再不会受到那些远不如自己能力的丫头们欺辱。这里我们截取红玉的几个画面加以分析。
   因大观园此时热闹非凡,丫头们纷纷出来喜闹,凤姐出门却找不见一个丫头。此时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到凤姐跟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做什么事?”
   红玉见凤姐招手,就知道凤姐身边没有人使唤,这对于她来说又是一个机会。就像之前给宝玉倒茶一样,机会难得。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什么红玉总有机会?因为她随时留意观察。可见其用心良苦。当时红玉身边有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几个,唯独红玉跑的最快。凤姐是荣府的当权派,侍奉她是丫头们的荣幸,所以谁都想争着去。再说那几个丫头都比红玉的级别高,怎么着也轮不到她。可偏偏是她“弃”了众人而去。可见她头脑反应之快,动作之灵敏。再听红玉说话:“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若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干净利落,清清楚楚,而且有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就这两句话可不是谁都敢说的,当即就给了凤姐儿的好感。
   替凤姐儿传了话,又给凤姐儿要的荷包拿回来,路上遇到晴雯等几个大丫头。这几个都是一贯欺负红玉的,只要看见红玉,不管对错总要数落几句。贾府的丫头都是一级管一级的,挨骂不能还嘴,这是规矩。这也是红玉最不服,最憋屈的地方。晴雯说:“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爖,就在外头逛。”看红玉怎么回答:“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过一日浇一回。”红玉并不惧怕,就事论事,既然自己没有错,就该顶回去。红玉又说“我喂雀儿时,姐姐还睡觉呢。”红玉表示,我喂雀儿那会你们还在睡觉呢,还有资格说我?又给顶了回去。碧痕说:“茶炉子呢?”红玉说:“今儿不该我的班,有茶没茶别问我。”三句话,三个事,回答的天衣无缝,简洁明了,还维护了尊严。绮霰又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去罢。”说不过红玉,就用大话压人,这就是对人不对事,以大欺小,倚强凌弱。“让他逛去罢”,最后还是给她定个罪名,说她在玩儿,说她不规矩。我们看红玉是可怜的,也是规矩的,而不规矩的恰好是压迫她的人,是贾府。当然,红玉并不饶人,继续还嘴:“你们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取东西呢。”说着将荷包举了起来。大家听说“二奶奶”,才没言语,分路走开了。可见王熙凤的威严多大,提到她大家都不敢讲话。但愿红玉能靠上这个大山,再没人欺负。
   见过凤姐,交了荷包,传了平儿说给凤姐的话。这是一次高难度的传话,连在场的李宫裁差点儿听不懂。这下凤姐儿彻底喜欢上了红玉,并当即问她愿不愿意跟着自己。要是一般的丫头,会当场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因为跟着凤姐,就意味着身价的提升,相当于科长的秘书,上升为总裁的秘书。当然,“一般的”凤姐儿也看不上。再看红玉的表态:“愿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高眼低,出入上下,大事小情也得见识见识。”总裁用你是总裁的决定,而不是员工能够决定的,所以红玉说愿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这话没毛病,既诚实又中肯。跟着奶奶,就能学到本事,长得见识。这就表明了是愿意跟着凤姐的,同时还不动声色的奉承一番:跟着凤姐能学到本事见识,说明凤姐有本事有见识啊。凤姐又喜欢人家奉承,这下正中下怀。看看红玉这说话水平,就算当今社会,又有几个能做到。
   红玉的表现一直很优秀,但是在这一回里更是亮眼。曹雪芹对红玉着力描写,应该为后面的出场作铺陈,也就是说红玉后面可能还有更大的表现。可惜之后再没有出现。
  
   三
   黛玉因夜间失眠,次日起来晚了,听说众人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怕人笑她懒惰,连忙梳洗出来。刚到院里,只间宝玉走了进来。前面说到宝钗去潇湘馆找黛玉,至门前发现宝玉早她一步进入,遂转身离开。现在是黛玉也见宝玉进来,这不是同一时间的两处场景吗?而从“宝钗见宝玉进门”之后,宝钗返回园内,由扑蝶到滴翠亭,听到红玉坠儿说话,这一连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现在又回到原点“黛玉见宝玉进来”,这不就是电影中的“蒙太奇”吗?可见曹雪芹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电影剪辑,比西方电影早了一个多世纪。
   黛玉见宝玉进来并不搭理,只顾和紫娟说话,一面向门外走去。宝玉一面嘻皮笑脸迎合,心中不禁纳闷,不知道又是哪里冲撞了她,一面由不得随后追来。
   宝玉至园中被探春叫去,兄妹俩一旁说着体己话,黛玉独自走开。一时宝玉不见黛玉,又不知她往哪去,低头看见各色落花,像锦绣一样,重重叠叠落了一地。知道黛玉生气,不来收拾落花,自己便把那花兜起一包,往他和黛玉前日葬花的地方送去。
   宝玉看见落花,就想到黛玉。黛玉是唯一给落花埋葬的人。整园的落花都是黛玉的心事,这心事只有宝玉知道。宝钗进入不了他们的世界,因为宝钗看不到落花;宝钗着眼在家庭、事业、婚姻、前程方面。黛玉和宝钗她们所呈现出来的生命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我们看到,宝钗选择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她遵守世间的一切伦理,法则,秉承健康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黛玉是孤独的,是老庄的思想,坚持个人的逍遥,个人的好恶,不会为取悦别人而违背自我。实际上这两种思想既对立又统一,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倾向一方,每个人都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明智的做法就是融合二者,找到平衡。就像生活在贾府里的贾政,他们住的厅堂是方方正正的,走的路是宽广笔直的,道貌凛然,形象端正。这都是儒家的,入世的。而大观园的房子是亭台楼阁,道路是曲径通幽,是老庄的,出世的。贾政融合不了这些。盖这个园子是为元春省亲,是为迎接“娘娘”。也就是说,是出于政治,服务于政治。他压根没想让孩子们住进去,是“娘娘”的主意,让这群孩子们住了进来。他痛打宝玉,因为宝玉深受老庄影响,不求取功名,慵懒闲散,放任自流。贾政如能找到平衡,不逼迫宝玉,正确引导,宝玉的未来同样会幸福,因为宝玉本质不坏。因为不能融合,才会生出如此烦恼。
   宝钗的儒家思想同样根深蒂固。做人正派,礼数周到,与每个人相处甚好,为此,她要做出相应的违心和虚假。对待黛玉,明明心有怨气,面上还要一团和气,以彰显她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的正面形象。殊不知处处周到,处处心机,过的并不轻松。在后四十回中假扮黛玉与宝玉成亲,这种事情只有宝钗做得,黛玉肯定做不出来。黛玉不会做违心之事,不掩盖情绪,不为“礼教”束缚,偷看禁书,弄小性儿。坚持自我,捍卫爱情,不惜“焚稿断痴情”,走向生命终点。
   宝玉兜着落花,登山渡水,将到花冢,听到黛玉哭念的声音,悲悲切切传来。
   风吹花落愈来愈繁密,直至满天飞舞,香消玉损,有谁去怜惜?不止是花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在将要消失的刹那,有谁去在意呢?如果对生命的结束都无动于衷,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我愿用干干净净的一捧土,掩埋生命的繁华。生命的本质是干净的,干净的来,就让他干净的去,不能沾染任何污淖!我要坚守洁净,不会妥协,不会同流合污!今天埋葬落花请不要笑我痴傻,不知道明天有谁给我埋葬。当春残花尽,便是我的归期,我将与鲜花同生,与落花同亡!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当他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恸倒山坡,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葬花词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最负盛名的青春挽歌,也是载誉世界文学史的绝美诗篇。

共 50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赏析的主旨是突出“黛玉葬花”这个主题,因为这个主题是整部红楼梦的“戏眼”,所以不像之前几篇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解析,标题也是另外的标题,所以这一篇标题“香冢埋青春”直切主题,给读者一个直观,有一个想看下去的心理暗示。本文分三个部分解析,按顺序从宝钗扑蝶开始。宝钗扑蝶也是相当精彩的桥段,文中主要解析宝钗的美和扑蝶场面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之后在滴翠亭的一段戏,看宝钗为了逃避责任而驾祸于黛玉的心机。第二部分解析红玉的表现,很亮眼,超强的口才表现,不服输的倔强,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第三部分通过宝钗黛玉的思想根源的形成,宝钗深受传统礼教洗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决定了她世界观的形成,与黛玉的老庄思想发生碰撞,不能融合,表面大气正统,内心暗藏阴暗的地方。对比黛玉,黛玉则是我行我素,不为迎合他人而违背自己,坚持自我,耿直磊落,孤僻自傲,充满老庄思想,宝钗的入世和黛玉出世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是葬花词的简单解读几句,葬花词优美绝伦,不敢多加冒犯,十分伤感凄惨。显然黛玉埋葬的不止是落花,更是自我,是青春。本文的赏析角度独特,表述清晰,将文中黛玉、宝钗、宝玉、红玉等人物形象一一剖解,推荐对红楼感兴趣的读者赏阅。【编辑:老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4-04-06 12:03:39
  作品以名著章节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推荐赏读,并向王中方老师问好,祝创作快乐!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王中方        2024-04-06 13:51:03
  红楼梦中的两个最为耀眼的人物宝钗和黛玉,在二十七回以近乎完美的姿态登场。黛玉葬花的桥段,被所有改编的文艺作品所演绎,其凄婉绝美的场景深入人心;宝钗扑蝶的场景亦是美艳动人。然而,二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宝钗是儒家的,入世的,而黛玉则是老庄的,出世的,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二者得兼,相互融合,相互调剂,则是完美无瑕的存在。事实上,曹雪芹意欲如此。第五回中这二人的判词可以看出,所有正册副册的每个人各有一首判词,唯独宝黛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我们看第一句和第四句指薛宝钗,中间两句指黛玉,可见他俩不光融合,还互相渗透。这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愿望。感谢社长审核!
3 楼        文友:老百        2024-04-06 14:29:4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