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教育是走形更是走心的旅程(杂文随笔)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教育生活的舞台上,教育如同一位精湛的舞者,她的舞步既要有形的精准,又要有心的灵动。教育是走形更是走心的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一种深入骨髓的体悟;教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摸,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塑造。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一场走心的旅程,它关乎灵魂的觉醒,情感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成长。
走形,是教育的外在表现,是那些看似刻板却又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它们是教育的骨架,支撑起整个教育体系的稳固与秩序。然而,仅有骨架的教育是冰冷的,它缺少了生命的活力与温度。
学校规定每天必须穿校服,按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这些规定看似严格,却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而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是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些走形的教育,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稳健。
然而,教育的真正魅力,却在于它走心的部分。走心的教育,是那些深入心灵、触动情感的瞬间,是那些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感到温暖和力量的力量。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位王老师,她不仅教书,更育人。她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成绩,更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春风拂面,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在她的引导下,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做人。
这样的教育,是走心的。它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有了知识的积累,更有了情感的滋养。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个瞬间。
记得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还有这样一位林老师,他教我们语文,却从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他总是能够洞察到每一个孩子内心的需求,用他那坚定的眼神,洪亮的声音,传递着比知识更深的东西——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对自我和同学们的认同。
有一次,班上的小明因为家庭原因情绪低落,成绩一落千丈。林老师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选择了放学后,带着他去了郊外的小河边。在那里,林老师让小明尽情地发泄情绪,然后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听他倾诉。那一天,夕阳如血,小河波光粼粼,林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渗透进小明的心田。从那以后,小明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他的成绩也逐渐回升。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抚慰。林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是一次次心灵的触碰。林老师没有刻意去改变小明,而是让他在自己的节奏中慢慢找回自信,找回对生活的热爱。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读中师时,我对数学充满了恐惧和抵触,每当数学课来临,我的心就像被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我的数学老师张老师注意到了我的这种情绪。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我不断做题,而是在一次课后,带我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他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探索,如何在失败中寻找希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数学的另一面,它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和公式,而是一种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智慧游戏。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数学,我的成绩也逐渐提高。张老师用他的智慧和耐心,打开了我心中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挑战。
教育,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性格的塑造,情感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坚持。每一次心灵的触动,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每一次心灵的成长,都是教育最宝贵的果实。
因此,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表面,更要感受到它的内涵。教育是走形的,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教育更是走心的,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教育是我们最坚实的根基,它让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在挑战中勇往直前。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教育的力量,用爱去传递教育的温度。因为教育是走形更是走心的活动。它既有形的精准与秩序,又有心的灵动与温度。它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情感的滋养。让我们珍惜这样的教育,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与力量吧!
(文平原名:徐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