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闲谈白居易《琵琶行》(随笔外三篇)
◎闲谈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因唐朝藩镇势力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的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年少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名歌妓,心情抑郁万分。想到名歌妓的一生,又想到自己的仕途,虽同工异曲,但有相同之处。于是,几番邀请同船重开宴。
白居易此时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结合自己的仕途遭遇,用歌行叙事的体裁,创作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琵琶行》原名《琵琶引》,《琵琶引》应该最贴切作者的心声。从“引”到“行”体现了作者仕途的转变,“引”借着琵琶语引出心声,“行”人生再度豁然明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作者创作这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时才四十五岁,名歌妓与作者是同龄人,一个被贬江州司马,做刺史的助理,一个红极一时无法仰慕的歌妓,而如今却能同船陪唱,此时看不见作者的消极,只能看到歌妓的年老色衰,被“青春饭”淘汰出局,委身下嫁商人后再度被抛弃的感受。而作者呢,越线上奏,被遭贬,虽遭遇略有雷同,但仍是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文人喜好逛名妓、追名歌妓,这也许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唐代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典型的说出唐朝才子们的嗜好。
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先以地点做铺垫,然后道出与友将要分别的场景,紧接着浔阳江面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离别的场景。文人雅士们顺着琵琶声寻去,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出场的琵琶女作者给一个特写“琵琶半遮面”,说出了这琵琶女不是普通的琵琶卖唱女,而是有故事的琵琶女。琵琶女来到船上并没有现报名号,而是用琵琶语诉说她的故事。作者此时显出自己的才华,听出琵琶语来自京调后,又听出《霓裳》《六幺》两个曲调,显示出作者多才多艺的才华,同时引出琵琶女心酸的往事。
作者也迫不及待地告诉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作者虽告诉琵琶女来自京城,却隐瞒自己被贬的事实,依然想用凌势胜琵琶女一筹。琵琶女命运一次次挫败流落他乡,而作者有何尝不是呢!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诗中这两句道出作者与琵琶女共同的心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从此段落开始由“听”变成“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作者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涕……”这是作者给“同是天涯沦落人”最好的释解。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以写琵琶女的身世,引申作者被贬后的感受。诗的三分之二以琵琶女为主题,讲述着同是沦落人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感慨。两个同为京城人,沦落为同是京城客,一明一暗衬透着相似而不同的人生。诗体最后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涕……”结束了这场悲欢背后的故事。整首诗作者一直在卖弄才情,先是精通音律,后又识曲知音……这些才识的展示,无非告诉后人自己怀才不遇,又遭贬放。同时这些才识恰恰是作者犯错误的主要原因。越级禀奏,自以为是,因此才有这篇起伏波荡的《琵琶行》。
◎闲话《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和狼故事出自于明代文学家马中锡《东山文集》里《中山狼传》。东郭,一指以居住地代称,二指城东郭姓,也泛指方士代称。譬如《春秋战国列传》典故里东郭先生和狼,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都是以愚拙和骗术阐述了两种人的品行。一个是迂腐东郭先生,一个是狡诈南郭先生。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是东郭先生向往的地方。中山国国土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心腹大患。
《东郭先生和狼》典故令人费解疑思,文中首先出场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国去打猎,途中遇见一个像人一样能直立行走狼,狂叫着挡住赵简子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人。典故开场并不是以东郭先生为主,而是用赵简子打猎为开场白,以似狼似人能够直立行走的狼作为铺垫,随之埋下伏笔。狼人中箭不死,落荒而逃,才引发东郭先生和狼后续故事。
故事的发展做好后续铺垫,在原文中首先用特定手法描述赵简子射中“猎物”不是狼,是人!是和东郭先生一样地位低卑人,求官饥渴、不学无术迂腐庸人。狼人只不过比东郭更想直接表现自己,但险些遭到厄运。晋国赵简子是何许人也?狼人为什么拦截他?你看了赵简子简历就会真相大白了。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变法首开先河。赵简子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开创者之一,郡县制社会改革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狼人拦车是想求见赵王,但是,由于自己社会地位低微,其貌不扬,故赵简子把他当成猎物去射杀。狼人受伤侥幸逃脱一劫,并巧遇了东郭先生,这才引出寓言故事开始。
东郭先生望着狼人腿部遭受箭伤,赵简子看见那狼人中箭不死,赵简子极为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时候东郭先生开始登场,故事主人公东郭先生正用毛驴驮着一大袋书简向四处张望。原来东郭先生想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时候,突然发现了狼人。狼人哀怜对东郭说:“现在我腿部受了箭伤,后面有人在追杀我,请赶快把我藏进你那条口袋里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东郭先生看见赵简子人马卷起尘烟越来越近,惶恐说:“我隐藏了世卿追杀狼人,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把狼人装进口袋里。
在这段典故中东郭先生知道猎杀者是赵简子,但又不能见死不救。在典故中有一段描写东郭先生隐藏狼人过程对话:“他既怕狼脚爪踩着狼颔下垂肉,又怕狼身子压住狼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袋子放到驴背上就退缩到路旁。
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面前,没有从东郭先生打听到狼人去向。赵简子愤怒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是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岔道让我都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服狼呢?”赵简子听了东郭先生这番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从这段情景描述可以看出狼人和东郭先生都是知书达理之士,但是,狼人一出口袋情势大转,为了仕途,为了官宦,狼人必须除掉这愚拙竞争对手。
狼人是何许人也,一些史料没有过多描述和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狼人和东郭先生不是一族人,他们都是为了虚荣,为了求官不期而遇!东郭先生因墨子之道救了狼人,狼人因才疏学浅必须用东郭的竹简去求官,而东郭呢,因愚蠢葬送了自己一生。给后人留下这寓言典故写《东郭先生和狼》。
◎随笔乱谈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一首诗,此诗用“三大段落”拼想三个不同人生。通过伤春、葬春、寻春暗淡而凄清画面,看似忧伤为诗的情调,展示了不同人生观之绝唱。
《葬花吟》第一段落从“花谢花飞飞满天,”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第一段落开篇以柳絮作题材,前六句感叹春将逝场面,并用此场面引入葬花序文。“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这两句诗描述主人公内心交错、心乱如麻的思绪,也正是作者回味自己青春像春一样消逝,又用花点缀自己才学像花一样陨落,一种怀才不遇感油然而生。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此句作者巧妙运用了柳丝、榆荚来比喻自己。虽然那些桃花、李花(也暗喻梨花)都能在早春争先绽放,到最后能够在春持久芳菲还是柳丝、榆荚。“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两个明年表明了作者心态,每年来赏花人都不同。文中到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三月、香巢垒成,梁间上燕子太无情。这里三月指农历三月,此时已是暮春。作者用三月、香巢已经垒成花丘,可惜梁上回来燕子已不是去年燕子,所以作者引出“明年花发虽可啄”,结束第一段落。
第二段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个“严”字道出作者生活已如此窘迫,就像风刀霜剑苦苦相逼场景。此段落落魄中心情作者也不忘“抒情怀”。“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此句描述作者动荡不安生活场面。花开易见,花落难寻。想葬花已无花,独倚花锄偷洒着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已是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作者葬花没有,没有葬花,因为花已空枝,落花难寻!仅是第一段落中“垒成”花丘,无花葬于此。
青灯照壁来描述作者居住如此寒暄,人初睡,被未温,清贫寒冷也恰恰表现出作者心态。“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从倍伤神到怜春、恼春,倒说是盼春、恨春,可是作者春天何时才能到来。昨宵在庭外悲歌的,不知是花魂与鸟魂。不管是花灵魂,还是鸟儿精灵,在这贫困潦倒的庭院里都一样难以挽留。“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呐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第三段落开篇回到正题,葬花,怎么葬,作者最后选择用香袋收起飘零花瓣,然后再堆起一堆洁净泥土,埋葬你这绝代才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洁净地生来,洁净地而去。用香袋装起“艳骨”,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世俗。尔今你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时知有谁呢?纵使飞到天地尽头,哪里又有葬花丘。作者如泪如诉刻画出自己如此人生,以花代己,以春代恨,将花拟人,以花喻人,葬去了大好年华。
读了十几遍《葬花吟》,心里越读越沉闷。诗中层层哀怨,想葬花也如此“艰难”,可想而知作者感慨人生苦短,多么漫长与痛苦。今晨,斗胆执笔写下这篇杂文,也算是这半月有余读《葬花吟》一次小结。在选择命题时斟酌许久后写下《随笔乱谈葬花吟》。
◎恰似你的温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夜还是那么秋凉,每当我在寒冷的秋夜,读起先秦的《诗经》,仿佛看见你从《诗经》里姗姗地走出来。你赧然羞红了的脸颊,那清秀的脸庞,清澈的双眸,像汪汪一湖春水,荡漾着泛起的涟漪。我醉了,醉入那一湖春水,一波清澜。
那一年的夏天,你轻盈得像一朵青莲,绽放在忘忧湖里。我摇荡着一只小船,飘摇在忘忧湖里,寻觅着你的倩影。夏日的黄昏,微曛的暮日,微风轻轻呼唤你的名字。你已不记得你的名字,只记得是忘忧湖里的一朵青莲。我凝眸深情地望着你的倩影,我的心碎了,你的心净了。努力地向你靠近,我们相隔还是那么远。一个在俗尘外,一个在俗尘内,从此我们有了一墙之隔。一个在俗尘,一个在梵尘。
又是一年的秋季,我忘记了你的温柔。忘忧湖上长满了芦苇,芦苇抽出了花穗,苇花随着秋风四处地飞扬。我默默地注目你离去的背影,我的双眸不由自主潸然而下。伤离别,不要问我离别去何方,不要问你在何方,心久久在彷徨。我潸然地望着远方,耳畔响起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
叶落了,风厉了,又是一年深秋的季节。霜降过后,寒夜悄然来袭。冰冷的星光,皎洁的明月,我轻轻地合上那本远古的《诗经》,脑海里回荡着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是啊,所谓佳人,在水一方。
秋梦,梦见你轻盈地向我走来,微楚着颦眉,脸颊上挂着淡淡的泪痕。我凝固了双眸,张开双臂把你拥抱在怀里。你那微微喘动的气息,身体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我陶醉了,陶醉在你的情怀。我不愿意再让你离开,不愿意再读到“所谓佳人,在水一方……”秋梦醒了,东方渐渐地吐白,再次回味起那一场秋梦,忽然耳畔又回响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我呆滞的目光久久地品味着这千古的《诗经》,仿佛又看到你从《诗经》姗姗走出来,你依然是那么清秀,那么柔情。让我再一次想起你,想起恰似你的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