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情系黄鹤楼(散文)
一
鄂州武昌,长江之南,蛇山之巅,黄鹤楼屹然耸立。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驰名中外的江南三大名楼。作为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千百年来,风霜雪雨,世事变幻,饱经沧桑,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标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荣。
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我在课本上曾经读过许多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歌赋。尤其是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诗句,让我对黄鹤楼心驰神往,希冀有一天能登上黄鹤楼,一睹其风采,体验望长江东去。只是可惜,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琐事缠身,我一直都没有去过黄鹤楼。但心里始终牵挂着黄鹤楼,像一位痴痴等待爱人归来的女人,盼望着,等待着。
我等来了这个机会。去年三月,春到江南,有幸应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院过敏专科的黄南教授邀请,到武汉进行学习交流。黄教授是我们这次学习交流的授课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是我的医学挚友,对我帮助很大。以前他去衡阳做医学交流时,闲暇时我也曾陪他去过衡山。他知道我喜欢黄鹤楼,也曾经提出在我到武汉时,一定要陪我去黄鹤楼游览。这次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抽空在一个傍晚,邀请我去黄鹤楼。终于,可以面见我情牵心念的黄鹤楼了。
一位来自长沙的医生,听说我要去黄鹤楼,也要一同前往。于是,我们两人和黄教授一起上了出租车,很快出发了。出租车穿行于高楼林立的市区,不一会就行至武汉长江大桥。通过车窗,向外望去,只见远方江面上的淡褐色天幕,夕阳在地平线上残留一丝桔红色的光亮。高空中,繁星闪烁;低处,无人机的蓝光,在空中盘旋闪耀。
“黄鹤楼快到了。”随着黄教授的声音,我凝望远方,黄鹤楼金碧辉煌,远远地在我的正前面,熠熠生辉。随着桥面的车辆分流,黄鹤楼又到了左侧,再到左后方,最后消失在黛青色的夜色里。
车辆几个连续右拐弯之后,我们绕到了蛇山后黄鹤楼景区入口。下车后,我们按照景区路线图指导的方向,沿着斜坡一直往上走。当黄鹤楼真正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忽然觉得并无惊艳之处。古香古色的廊坊,花岗石板的地面,与民族文化街的店铺,相差无几。从入口进到蛇山,灯光影影绰绰,忽明忽暗,反而没有街道两边商铺的亮堂。
踏过灰暗的石板路,眼前是一处椭圆形的荷塘,朱红色的亭廊,在灯光的照射下,红光鲜艳。亭廊沿着山势随弯倒弯,顺势而建,把荷塘紧紧包围。亭廊的壁画图文并茂,历代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词或金句,托大师的手笔,呈现其上。
绕过长廊,沿石板小道向上,地形开阔,一眼千米。一口铜质大钟悬挂于此,悠悠钟声,绵长回味。再眺望前方耸立的黄鹤楼,在强光的照耀下,闪光发亮。空间瞬时被凝固,美得那样梦幻,不忍卒读。
二
从后山一直上到山顶,才真正走近黄鹤楼。一幢飞檐翘角的亭楼,锃光瓦亮。工作人员用语音提示:“登楼请往左边走。”我们随人流排队,进入黄鹤楼内。大厅采用石板铺建,游人踏踩地面的足音,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沿木楼梯拾级而上,护栏上大圈套小圈,那是大树结绳记事,记录过往的精彩。
登上黄鹤楼楼顶,夜幕下的江城,星光闪耀,繁华喧嚣。长江仿若一条柔软的绶带,佩戴在胸前,船只上的航灯,是一枚枚军功奖。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理当佩戴军功奖。
黄鹤楼感染了我,也感染了黄教授。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建筑,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象征。虽然黄教授已经来过很多遍,但每一次再来,仍让他心潮涌动。面对黄鹤楼,黄教授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黄鹤楼的沧桑历史。这一刻,黄教授仿佛已经不是医生,而是一位熟知历史的讲解员。
远在西周时期,武汉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也代表楚文化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在还没有形成城市规模时,生活在这里的武汉先民,就曾经衣衫褴褛上蛇山砍柴、到长江边取水,世世代代,繁衍到今。到现代,武汉人更是以龙的传人精神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说起楚文化,黄教授还向我们讲述一个故事。传说楚王打猎时,不小心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随从急忙去寻找,楚王制止,说道有人失去、有人得到都一样,不必找了。这种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态度,正是现代人所崇尚的豁达。还有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励志故事,也让黄教授津津乐道。楚文化发祥于湖北,因此湖北自古就有“荆楚”的美称。当然,楚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屈原的《离骚》,他创作的独特“骚体”,至今仍然让无数文人墨客所推崇。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这楼建成后名气不算大,有一种养在深闺的意味,只因机缘巧合唐代诗人崔颢登临此楼,并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诗句,从此闻名遐迩,引来许多文人墨客观楼、作词赋。
武汉这座城市伴随黄鹤楼而生,也伴随黄鹤楼成长。千百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黄鹤楼几经战火摧残,又不断进行重建,历经一千八百年的沧桑,依然傲立于世。它见证了武汉繁荣和昌盛,也见证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和沧桑。
到了近代,武汉作为华中重镇和“九省通衢”的中心,更加显示出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也是北伐战争时国民政府所在地。具有划时代的八七会议在这里召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抗日战争中,武汉会战在这里爆发,成为中国军队反抗日本侵略规模最大的战事。孙中山、黄兴、董必武、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张自忠等人都曾经留下过足迹。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崛起而前仆后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建国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京广铁路穿过武汉,让“天堑变通途”。毛主席曾在这里畅游长江,即兴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篇。黄鹤楼目睹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也把这些深深埋在胸膛。黄教授对于武汉的历史,如数家珍。我想这就是来源于血脉深处的故土情结,而黄鹤楼就是这种情结的象征和写照。作为武汉人,他为黄鹤楼自豪,更为武汉这座城市骄傲。
黄教授随后又讲起了新冠疫情爆发后,武汉封城,他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一起向病魔做斗争的经历。他顾不上家中有人感染,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抗役第一线。疫情期间的黄鹤楼,就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鼓舞着所有的信念。武汉人吃苦耐劳,从禁足做起,切断易感人群之间的传播途径。英雄的武汉挺住了,等到全国人们的八方支援。黄鹤楼既见证了武汉人的奋斗和坚韧,又见证了炎黄子孙众志成城,最终战胜疫情的伟大壮举。终于,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黄教授让我肃然起敬。我感觉他也如同黄鹤楼一样,代表着武汉人的拼搏精神。黄教授一生行医,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富有创新精神。他创建的云诊所,为全国过敏患者服务。经过他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他既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站在黄鹤楼上,手扶护栏,遥看万里长江向东奔流,不由得发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慨叹;又俯瞰两岸万家灯火、车流涌动的情景,更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而自豪。
巍巍黄鹤楼,极目楚天舒,护佑我华夏,富强壮神州。
三
从黄鹤楼下来,按工作人员提示观看黄鹤楼灯光秀,到达黄鹤楼的正前方广场。
广场分为上下两级。上层的广场离黄鹤楼更近,除灯光区不许游人观看之外,人们密密麻麻地站在广场仰望。下层的广场更大,观看的立体效果更好,不似上层,高个子有可能挡住观看的视线。
黄鹤楼灯光秀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广场的音乐响起,灯光闪烁,变换灯光的色彩,把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呈现眼前。散去的灯光聚焦在黄鹤楼的正前方。一只羽翼丰盈的白鹤,翘首而立。它时而梳理羽毛、恬静淡然;时而引颈高歌、翩翩起舞;时而抖动身姿、振翅欲飞。越飞越高的白鹤,优雅地划过黄鹤楼的楼顶,留下片片羽毛,在空中翻飞。黄教授对我们说,这是在讲述黄鹤楼的由来。
随后,场景变换。灯光交汇,组成明清时期的闹市。黄鹤楼下,人们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吆喝声、叫卖声、欢呼声、嘻笑声共聚一堂,一片繁荣景象。转瞬间,战鼓擂动,战火炎焱,草木干枯,爱好和平的人们,眼看着黄鹤楼黯然失色,在战火中坍塌。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勤劳勇敢的人们重建生产、复苏经济,黄鹤楼恢复往日自强不息的神韵。
我站在下层广场的正中央,昂首仰望。浅褐色的天空中,远方微弱的光亮映衬着浓茶色的黄鹤楼。它宛若一位古典美女,头顶一颗红色的巨大的夜明珠,在暮霭中舞动曼妙的身姿,楚楚动人,欲语还休。
灯光秀结束,我们离开黄鹤楼。当坐上出租车那一刻,我还不由得回头。出租车启动了,眼望渐渐远去的黄鹤楼,我心中竟然生出一丝依依不舍的感觉。
又见滚滚长江,远处高楼大厦已是灯火辉煌,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黄鹤楼从古至今与武汉生生相息,与时代共振依存,记录了荆楚大地上的点点滴滴。此时,时代更替与今非昔比的感叹油然而生,脑海里浮现毛泽东词亭里镌刻的豪迈诗篇《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