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于都河上,长征的晨曦启航(散文)
一
清明时节,天空中飘洒着如丝细雨,我们一行三人在这润泽的节气里,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茶仙子茶馆,宛若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静谧之地。朋友热情款待,茶香袅袅,我们围坐在桌旁,品茶闲聊。雨点轻轻敲打窗子,如同古筝的悠扬旋律,让人心生宁静。我们随意谈论着历史与现状,轻松地玩笑,享受着这份简单而珍贵的宁静。
夜色渐浓,朋友引领我们走进于都城的夜晚。夜市热闹非凡,各式小吃摊前灯火辉煌,美食的香气四溢。我们走进一家夜宵店,尽情享受着这份地道的人间烟火气,酒杯轻碰,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直到深夜两点半,我们才带着满心的满足与快乐返回住处。那夜,梦境中依然是于都的雨,依然是那份难以言说的诗意,让人沉醉。
二
次日清晨,阳光如昨日细雨般洒满大地,我们随茶仙子的步伐,走进大国武器展示馆。这里陈列着各种先进武器,如天宫空间站、天眼、北斗星等,每一件都展示了国家的强大实力。我们不禁为科技的发展感到惊叹,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随后,我们踏上前往于都长征第一渡的旅程。站在那片充满红色历史的土地上,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回荡,红军的战歌与人民的呼唤交织成一支激昂而又深沉的交响曲。那些由家门板拼成的浮桥,见证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深深感动。在于都河畔,风轻轻吹过,仿佛带来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步伐和村民们深情的祝福。我们沉浸在村民们浓烈的爱国情怀中,心潮澎湃,被那份纯粹的情感打动。
于都,这片承载着中央红军长征壮丽历史的土地。在1934年的秋天,风儿吹过,带着一丝凉意,河水流淌,透出阵阵寒气,月光洒下,如洗的清辉。就在那个季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政府的机关,以及红一、三、五、八军团的八万六千勇士,经过九个日夜的准备,从于都县城的东门等十大渡口踏上征程,开始了那一段漫长而伟大的长征之路。
在那个关乎无数生灵命运的紧要关头,于都河两岸变得喧嚣而沸腾。昼夜不舍,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扩军备战,筹措粮草,献出船只,搬运木料,铺就道路,架设桥梁。每一粒米、每一块板、每一声机器的轰鸣,都是对红军最真挚的支援。八百多艘船只,首尾相连,绵延六十里,筑起了红军渡河的希望之桥。风中,鲜艳的旗帜猎猎作响,刀枪交击发出铿锵之声,士兵们高亢的战歌与战马的长嘶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壮阔而又动人的战争画卷。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每一个于都人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凝聚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红军的壮志雄心,书写着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而那些身处其中的英雄们,或许早已将这一切视为生活的常态。陆定一的笔触清淡,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些字句,似乎并未透露出那个时代充盈天地间的惨烈气息。然而,岁月流转,当叶剑英元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那悲壮的情感却更为深刻:“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些诗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壮烈与豪情,让人即使身在静谧的纪念馆内,也仍能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这份精神穿越时空,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
长征,那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是一曲歌颂着不屈不挠、坚韧奋进的英雄之歌。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时刻,我们踏上了长征的起点——第一渡口,感受着历史的深沉与庄严。
雨点轻轻洒在河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如同历史轻轻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我们缓缓走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下,这座坚实的石碑,宛如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化身,记录着无数英雄的豪情与奉献。
我们三人肩并肩,步调整齐地站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向着这片英雄的土地献上我们最深的敬意。那一刻,时光似乎静止,历史的长河与我们同行,先烈们的勇气与坚定犹如一股温暖的力量,穿越时空,触及我们的内心。
在纪念碑的注视下,我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净化。那些曾经的艰难困苦,那些无私的奉献与不屈的坚持,已经融入了这永恒的力量中,激励着我们继续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清楚地知道,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国革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从坎坷中迈向胜利。
站在这里,我们似乎能听见那曾经响彻云霄的口号声,那踏石留印的脚步声,感受到那份跨越岁月的热血与豪情。长征精神,不仅烙印在历史的篇章中,更是一种深刻的信念,一股激昂的力量。它启迪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守初心,铭记职责,勇敢向前。
此时此地,我们的心情如同潮水般汹涌,感慨良多。让我们把这份对先烈的敬意和对历史的瞻仰,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持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地奋斗,为追寻那个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不懈。
今日看长征,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展望——从历史深处展望未来,展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在于都这个长征的起点,长征精神如同一条红线,深刻而巨大地影响着现实。即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于都也在以“深圳速度”般的变革,勇敢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走出了一条开放性经济的发展之路,追求跨越式的进步。
在曾经荒凉的山岭之上,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正崛起,如同凤凰浴火重生,展翅欲翔。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更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于都,这个曾经见证历史的地方,如今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梦想。
三
接近中午,我们来到了于都梓山潭头村。在这个村落里,勤劳的村民们用双手创造了财富,一座座精致的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里有一个神奇,证明着时代的巨变。是世人关注的孙家,其变迁令人瞠目,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进步,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绘就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潭头村,一个文明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的村庄,其历史沿革如同一部史诗,那些飞檐翘角、坡屋顶和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辉煌的过去。村中的石雕木刻,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田野间,绿草如茵,古樟树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这里既像是一本厚重的人文历史书籍,又像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随着经济的发展,潭头的村民们不仅在农耕上努力,还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如泥匠和木雕艺人,将副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他们走南闯北,用手艺开启了财富的大门。改革开放以来,泥匠们不再仅仅是砌砖贴瓷,而是组建了各种规模的施工队、工程建筑队、建筑公司和安装公司,业务不仅覆盖了整个赣南地区,甚至扩展到了邻近的广东、福建等省份。潭头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这个历经七百年风雨洗礼的村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不仅承载着贫穷与衰败的记忆,更铭记着辉煌与成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六十余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引导下,梓山镇潭头村的百姓为了摆脱贫困,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潭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他们正朝着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迈进。
此次于都之行,我们沐浴在大自然的恩赐之下,感受着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尝着地道的美食。这片土地上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这里的红色故事,都让我们深受感动。愿于都的未来更加光明,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