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金文】消失的五道庙(散文)
昌乐县城东的朱刘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丘陵北缘,胶济铁路中端。它西依首阳孤山,东与潍县毗邻,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
这个地名可追溯至遥远的上古时代,那时候,此地土肥林茂,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属于少昊爽鸠氏、帝喾、唐虞季则、夏商逢、蒲姑氏、周(春秋战国)齐国的属地。历史的长河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迹和传说。元代时,朱姓大户在此经商开店。然而,某日店东的石埠突然发出巨响,朱姓人家受惊后迁往他处,留下了无法带走的店铺。因此,这个地方得名“朱留店”,而当地人至今仍将村东的石埠称为“响埠”。
明成化元年(1465年)的石塔铭记记载:“本县东二十里名曰朱留店。”到了明代隆庆年间,由于刘氏家族的兴起,村庄改名为“朱刘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朱刘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朱刘店,既保留了古老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化的风貌。勤劳善良的村民,秉承着先人的智慧和勇气,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朱刘店,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籍,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和梦想。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那年间,在北中国的农村,人们对五道将军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北平原一带,几乎村村都有一座五道庙,一般都建在村庄的边缘地带,或大路口交汇处,朱刘店驿也不例外。秦汉至民国期间,从长安通往登州的驿道自此经过,朱刘店是官道要冲。在此要津之处设置官驿,驿站周围必店铺汇集,寺庙林立,求神拜佛,颇有规模。当时,朱刘店青龙大街东西两首有东阁子和西阁子,其建筑雄伟庄严,殿宇巍峨,碧瓦重檐。东阁外有一凹湾集雨水而成曰“东湾”,每日水流潺潺,林木繁盛,群鸦毕至。东湾之上有一石埠便是响埠,响埠西坡上,有一座规模不大却很精致的庙宇,村民称之为“五道庙”。建于何时,因缺乏资料记载,业已无法考证,但却与老潍县西南关五岔路口处的五道庙对峙而立,遥相呼应。据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讲,早先的五道庙是坐南朝北,没有正门,庙小玲珑,飞檐斗拱,庙前场地规正宽阔,青石铺地,青石台阶踏步,庙两旁撰有楹联一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四方。字迹遭岁月浸蚀,斑驳模糊。庙内供奉着五道将军七彩泥塑神像,按尊卑排列,正襟威仪者,悬笔待书者,肃立侍奉者,形象各异,面容均显威严。五道将军,实际上是中国道教吸收了佛教轮回思想而演绎出来的本土神,据传为东岳大帝手下的属神,掌管人的世间轮回与投胎转世。在民间,人死后到安葬,家人要到土地庙或阎王殿或五道庙送灵祭祀,希望死者到阴间不受惩罚,转生为人,与人间割断亲缘,不要再回到人间作祟,都讲究一七、三七、七七等七个祭祀节点,再加上百天、一年、三年共十个祭祀节点,其实这也是人死后的鬼魂所要经过的十个关卡,而五道将军分守的就是最后的“三年之期”,这也是最后一个重要关卡,分道送轮回鬼。此处的五道庙恰与官道北的土地庙、东阁上的玉皇大帝庙及阁下的送子观音庙、千手观音庙共同构成一幅儒释道和谐相处的乡村画卷。《广异记》中记载了一则关于五道将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与五道将军相遇的经历。在梦中,五道将军展示了人生的种种景象,包括善恶的报应和生死的轮回。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们通过神话和传说的形式,传递了关于生死、善恶和道德的重要教义。同时,这些故事也展示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道将军的形象在古代文化中广泛存在,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被提及,还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展现。自此后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受到尊敬和崇拜。在道家典籍和民间中还被称谓“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老爷”等名号。五道神信仰起源于列国时期,历史悠久。“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这句话便是其信仰的起源。此后,这种信仰在北方农村逐渐兴起。
据传姜太公封神时,遗漏了两位武士,一位叫张道陵,一位叫张魁。封神结束后,他们发现自己并未在封神榜上,于是找太公理论。太公表示因事物繁忙有所疏忽,让他们担任人间的巡视官,考察百姓中的是非之事并及时禀告天宫。张道陵和张魁虽对这一官职不太满意,但也不好多言,便一同到张道陵家喝酒。张道陵的妻子高兰英热情地招待他们。然而,张魁却对高兰英起了歹意。酒至半酣,张魁趁张道陵去续酒时,背起高兰英就跑,张道陵紧追不舍。追到五道岔口时,张魁和高兰英消失得无影无踪。张道陵思考该走哪条路时,突然“坐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当地建了一座五道庙,题词“五道十字座,三关察人性”。五道庙即五道神,从此,张道陵变成了五道神。
五道神信仰在北方农村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五道神被视为能够判别是非、主持公道的神灵,人们希望通过信仰五道神,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五道神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信仰形式,承载了人们的宗教情感和文化传承。它不仅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宋废帝永光年间,人们将五道将军视为盗神,并赋予具体姓名,如杜平、李思、任安、孙立和耿彦正。他们称霸一方,作乱不断,给百姓带来苦难。景和年间,皇帝派遣大将张洪将这五盗斩杀于新封县北。然而,他们的阴魂不散,在死亡之地继续为恶,令人恐惧。为消弭灾患,人们将他们祭祀为神,称为“五盗将军”。
在朱刘店的东阁处,有一座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这座五道庙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和信仰。据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我国道教的一个神灵,被俗称路神或道神。他在东岳大帝手下担任属神,其地位高于阎罗王前的判官。五道将军的职责至关重要,他掌管着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他会根据巡查到的情况,随时替阎王决定人的寿限,并主导再造轮回的过程。
五道将军不仅权力巨大,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品质。他富有同情心,总是乐于帮助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冥神。他与土地爷一起保护着当地居民的出行平安,同时还负责处理与阴间相关的各种事务。
这座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死、善恶和因果报应的思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生命、坚守正义。
五道庙,作为乡村丧葬礼仪的中心,承载着北方传统土葬习俗的深厚底蕴。在这里,亡者家属会进行祭拜、焚香烧纸、送浆水等仪式,为亡灵招魂。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追思,更蕴含着对生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五道庙提醒着人们,生命有限,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当下。同时,五道庙也传递着坚守正义的信念。人们相信善恶有报,因果轮回,这种信念在五道庙的宗教仪式中得到体现。它告诫着人们要行善积德,秉持正义,因为正义和善良终将得到回报。五道神护佑一方,使村运亨达,万民康泰,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神明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道庙在民国战乱中被毁,庙址碑石也已无踪迹。原本的庙宇被县水泥厂家属区的房舍道路所覆盖,但它在乡民心中留下的美好念想,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