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山东煎饼(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山东煎饼(散文)


作者:北方雪飘飘 举人,597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3发表时间:2024-04-13 10:48:49
摘要:我会一直吃山东煎饼,哪怕有一天,像妈妈那样牙齿不行了,也继续想法吃下去。这是我们作为一部分山东人的传统食物,是地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煎饼不仅仅只是一种主食,还是一份记忆,一份乡情。从煎饼里,找寻乡愁的记忆,不忘故乡,不忘本根,不忘亲情,都在煎饼里得以体现,得到寄托。吃到故乡的煎饼,就像又回到小时候的老家,回到难忘的童年……


   身在南方,我这个北方人却并不爱吃这里的主食米饭,没有完全做到入乡随俗,全盘接受第二故乡的饮食口味。
   我平时的主食一般为面食、玉米、山药、红薯这些,变着花样轮换着吃,很少吃白米饭,不过偶尔会吃一点蛋炒饭。
   有天中午,我不知该吃点啥,忽然想起之前网购的山东泰安煎饼,因为过年以来食物过于丰富,要排队解决储备,一直还没有机会轮到吃它。一想到故乡的主食煎饼,立刻来了食欲,对呀,今天就吃它。
   对于吃煎饼该配什么菜,我心中自然有数。一番统筹安排,一通快手操作,做了青椒炒土豆丝,蒜苔炒牛肉,鸡米芽菜(川菜,鸡脯碎肉炒青椒圈和宜宾芽菜),还切了一些葱白丝装盘做配菜。这些菜没有汤汤水水,干干爽爽,不会淌汁,比较适合卷煎饼吃。
   拿出一张叠成长方形的小米煎饼铺开,一股粮食自带的天然原香扑鼻而来,它色泽金黄,薄如纸张,软硬度合适。每样菜夹一点,最后放入葱白丝,把煎饼卷成一个长筒状。一口咬下去,肉菜混合着煎饼,综合了香辣醇厚、层次丰富的各种味道,在口腔里翻来滚去,在牙齿之间被切割磨碎,在舌尖上发生激烈碰撞,强力刺激着味蕾,如此美味可口,令我欲罢不能。
   这种粗犷的吃法实在过瘾,有点类似吃北京烤鸭的流程,但要大气的多。我也挺喜欢荷叶饼卷北京烤鸭的那种吃法,但感觉这夹满菜肉的小米煎饼,比那又薄又透又软的荷叶面饼更有骨力,嚼劲十足。另外,比之鸭肉,我也更偏爱牛肉和鸡肉一点,所以在我看来,这顿煎饼午餐完胜北京烤鸭套餐。身在相对秀气的南方城市,这种吃法的确有点粗犷,但让我心满意足,除了口味似乎略重了一些。
   我为之津津乐道的煎饼,是咱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在北方的东北和山东域内某些地方比较常见,是那里老百姓的日常主食。作为一个正宗的山东人,我从小就在泰山脚下的泰安老家吃惯了煎饼。虽然后来定居于南方城市多年,却一直没有改变童年养成的饮食习惯和口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留下的烙印是刻骨铭心的,能让人魂牵梦绕一辈子。全国各地自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而煎饼就是我泰安老家的一种地方特色,被我这样漂泊在外的山东人一直惦念和钟爱,经久不忘,痴心不改。
   到了异乡,乡音未忘,口味亦未变。更多的是在流淌的岁月里,逐步慢慢融入、适应,学着、试着接受、接纳。不忘故乡方言的同时,也学习异乡的方言;不忘故乡饮食的同时,也适应异乡的饮食。尽量两者兼顾,南方北方融合。
   心安即是归处,他乡亦是故乡。
  
   二
   关于故乡煎饼的起源,曾经一度众说纷纭。直到二〇一二年,山东齐鲁晚报官方认定,在有关较早的文字文献里记载,煎饼就起源于我的老家泰安地区。
   煎饼这一词语的使用,要追溯到秦朝建立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之前,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时,随身携带的干粮即为煎饼。当时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齐长城西段,早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就已经完成,可见煎饼的历史相当久远。
   后来在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份“分家契约”,上面明确记载着“鳌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这里所提及的“鳌子”,就是摊煎饼的必备工具,这一词的出现,可推算出至少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有煎饼的制作方法。
   到了清代,更有文学家蒲松龄的《煎饼赋》著作,考证了煎饼的演变史,记述了三百年前,鲁中地区制作食用煎饼的状况。文中写到:“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搜合料豆,磨如胶饧……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郯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我是知道煎饼做法的,我把过程和理解的文中大意表述一下。先把粮食泡一泡,一般是玉米、高粱、小米、豆子之类,加水磨成糊后发酵。生火加热鏊子,从盆挖一勺,在鏊子上摊开,一边烙一边向左旋转饼,推开碾压,渐渐饼由白变黄,热气腾腾冒着白色的热气,很快就能成熟。不过是翻手之间,几十上百一大摞煎饼就铺在器具上。煎饼像满月一样,又大又圆,鏊子有多大,煎饼就有多大,薄如纸张。
   煎饼可由各种粮食作物制作加工而成,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含钙、磷、铁、钾等元素,以及人体所需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等。它能清除垃圾,排毒养颜,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实际上是一种健康食品。
   由于煎饼硬度较高,韧性较强,高于其他精细食品,还能增强牙齿咀嚼功能,长期食用能锻炼牙齿。吃煎饼能美容,在咀嚼过程中,由于脸上的肌肉都在活动,脸部肌肉得到锻炼,对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健康,增加面部血液循环都有利。
   如此说来,吃煎饼这种食物好处不少。山东人给外地人的印象,普遍高大健壮,咬肌发达,面庞硬朗,棱角分明,肯定跟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山东人最爱吃的是面食,并不是所有山东人都吃煎饼。
  
   三
   圆圆的大煎饼,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关于煎饼的故事流传甚广。
   想当年,冯玉祥将军在泰山隐居时,他的伙房也有鳌子,他们自己摊煎饼吃。有一次,他在伙房无意间看见,煎饼上的某个痕迹像个文字。触景生情的他,吩咐人重新打造了一个新鳌子,在鳌子中间凿上他写的“抗日救国”隶书体字。煎饼再做好后,中间就会显出“抗日救国”这四个字的印记。
   从此他在招待客人时,都会摆上这种有字的煎饼,借机宣传抗日救国。据说老舍、郭沫若等人都吃过,称之为“冯玉祥煎饼”。
   普普通通的煎饼,被赋予爱国情怀,从此变得不再平凡,身份变得庄重起来。看着煎饼上的提示,吃着煎饼,会让人联想到灾难深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心中顿时会生出一股强烈的家国情怀。国破山河在,保家卫国,匹夫当人人有责,令人心中澎湃,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冯玉祥还写过一本《煎饼——抗日与军食》的书,送给蒋介石,希望能利用煎饼干燥、便于储存不易变质的这些特性,来解决军粮的补给问题,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煎饼都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在一些老电影如《沂蒙》《南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片中,都有反映老百姓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当军粮的感人情景,场面热火朝天,众志成城。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在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山东的小米粥、大煎饼、小推车,都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助力人民子弟兵打了大胜仗,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功绩永存。为此,陈毅元帅曾经赞誉有加,给予老区人民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载入史册。
   如此说来,毫不起眼的普通杂粮煎饼,它的前世今生并不一般,熠熠生辉,令人由衷感叹。功不可没的军用粮食,非凡无比的小米煎饼,群情激扬的大义山东,模范拥军的贫民百姓!
  
   四
   我爱吃的煎饼里,藏着我童年的好多回忆,有开心也有忧伤。
   小时候,在泰安老家农村,我们平时主要吃玉米煎饼,白面馒头其实吃的并不多。还有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以及掺了菜叶的菜窝头,就是日常的主食。摊煎饼之前的准备工作很繁杂,需要事先磨好玉米糊糊。我记事时,就和姐姐帮妈妈磨过玉米糊子。
   在我家厢房窗户根旁,枣树底下,有一座石磨,上下两个小石盘。我推着木柄启动石磨,姐姐一边走,一边不时挖一勺泡过之后变软的玉米粒,连颗粒带水,倒入磨盘上的孔眼里。颗粒在上下两个石磨间,不停的推动挤压中逐渐变细成糊,随着流水溢出磨盘中的缝隙,再汇入周遭被圈起的石沟槽,最后从缺口处流进桶里。
   磨细的玉米糊糊,没有马上用来摊煎饼,妈妈总是把它放置一些时候,让它充分发酵过后才去摊。发酵过后的味道,闻着有些发酸,但这样摊好的煎饼,吃起来要比不经过发酵的更利于消化。
   时至今日,我还能记起妈妈那时候的样子。她坐在厨房里,支起铁鏊子,往底下塞进去一些麦秆之类的做燃料,先把鏊子烧热,火红的亮光里,妈妈的脸被映照的红通通。只见她熟练地舀起一勺子糊糊,倾倒在鏊子上,再用篦子转圈均匀刮开,摊满鏊子的表面,给它刮匀实,厚薄适中,不让它结疙瘩。
   不一会儿,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里,煎饼逐渐变黄成熟,一股浓郁好闻的、粮食天然的本香,就在房间里升腾、弥漫、飘散,雾气中视线不清。她再用个小铲子围着锅边起几下,双手捏住煎饼边,熟练的从锅上拽起一张完整的大圆煎饼。新鲜起锅热乎乎的煎饼,带着烙香、焦香,香气四溢。一张张的煎饼逐渐累积,变得越来越多,最后堆积的老高。
   妈妈每次摊完一大盆糊子,都累得直不起腰,起身时不时捶腰。她满脸汗水,在烟熏火燎中,发丝有些散乱,由于随时擦汗,脸上还抹有一些黑黢黢的草灰印迹。她好不容易摊完这么多煎饼,却还不能马上休息。煎饼放置凉了以后,还要把它们再一张张的叠好,叠成长方形状,以便于存放。我家的煎饼一般存放在一个大瓷瓮里,避光干燥,能保存很久。
   妈妈实在太累了,小时候不懂事,想不到妈妈的劳累,体谅不到她的辛苦。等到多年以后,再回想起这些情景时,眼泪却忍不住直流,瞬间便打湿了眼眶。也许只有等到上了一定年纪,才能幡然醒悟,明白过来一些事,一下子长大或变成熟,发自内心的懂得、理解和心疼妈妈。
   人的一生一世,大约就是这样过来的。走过年少的懵懂无知,在人生之路上走着走着,经历了许许多多之后,最终才能明白一切。
  
   五
   回忆里跟煎饼有关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小时候的自己老实听话,是个别人眼里的好孩子,从来没有挨过爸妈一次打。可是有一次,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妈妈却想打我,吓得我拔腿就跑,如同百米冲刺跑了开去。妈妈在我身后追了一阵,追不上也就放弃了,站在路边喘着气,掐着腰数落了我几句后掉头回了家。
   后来我在外面游荡了许久,晚饭时间也不敢回家,坐在院子外的大门口。妈妈那时已经消了气,没再想打我,她走出来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拉进家门。我继续跟她别别扭扭的对抗着,虽然我并没有挨到打,心中反倒觉得挺委屈。妈妈让我吃晚饭,我倔脾气上来偏不吃,和妈妈赌着气。
   晚上睡到半夜,我给饿醒了,肚子在咕咕叫,怎么都无法入睡。我们几个小孩子,睡在厢房里间,妈妈睡外间大房。厢房里除了一张大土炕,还有一张桌子,柜子,几个装粮食和杂物的大瓮、大缸,其中有个大瓮专门装煎饼。
   饿得实在无法忍受,饥肠辘辘的我从床上爬起来,轻手轻脚地摸黑下了炕,摸摸索索像个偷粮食的小耗子,把手伸到瓮里,摸出来一张煎饼。也不敢开灯,怕惊动大家,就在黑夜里悄悄嚼着煎饼,囫囵吞枣,迫不及待的咽进肚子里去。那时刻,无需搭配任何菜,就只是原味煎饼,都觉得很香很好吃。实际上,人要是饿极了,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吃啥都觉得好吃。
   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这段往事,不禁哑然失笑。同时也深刻的感到,只有在亲情里或者爱情里,和最亲近、最亲爱的人,才存在这样的赌气行为。跟你无关紧要的人,有生气的必要吗?谁又会在乎谁呢。只有因为爱,特别亲的关系,才会敏感和计较。
   后来的我已能理解当年的妈妈,当时她那么辛苦,拉扯我们四个孩子多不容易,爸爸还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在她身边帮忙。我十岁时,爸爸又不幸因公去世,妈妈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她受过的无数苦累、无助和磨难,无人诉说,无人得知,无人帮助,无人排解,她的心情可想而知,近乎崩溃。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母亲,我所见过最坚强的妈妈!
   是的,我这一辈子,还从来没有挨过妈妈一次打。可是后来的我却总在幻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能够重回到过去,希望时间就定格在那个村庄的下午。我宁愿妈妈当时能打我一顿,哪怕什么都不因为,无需找任何理由,不需任何的借口,就为了让她能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烦躁就行。
   这次,我坚决不会再跑开,就一动不动的站在大门口,让自己石化在那里,只要我的妈妈能出出气……
  
   六
   自从十岁那年爸爸去世以后,我也离开泰安农村的旧家,去到南方的城市读书生活,多年间都没有再吃过煎饼。等再返回,我们一家人已经永久离开农村,搬到爸爸的单位上定居,住上了楼房。
   我家住的是一楼,还有一个小院子,但妈妈已经不需要再摊煎饼,那些家伙什也早就没了。平时一般在职工食堂打饭吃,或者是去市场、商店买着吃。主食都是买现成的,在家则可以做做想吃的菜。
   在爸爸的单位驻地,当地有一种煎饼,是用面粉摊的,跟我老家的杂粮煎饼不一样。面做的煎饼,时间一久就变得不好嚼,很费牙齿,吃起来很累,口感也不如我泰安老家的煎饼好吃。
   弟弟他们每年都有机会回泰安老家,主要是清明节给爸爸上坟,每次他们开车都能捎回很多泰安煎饼。单位上一些关系好的泰安籍老乡,不管谁回老家,总会带回来一些家乡特产,其中就少不了这泰安煎饼。他们总会送给我家一些,所以家里时不时会有家乡的煎饼可吃。

共 68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薄薄一张煎饼,加上几道炒制小菜,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追捧的地方特色美食——山东煎饼。什么是“根”?什么又是“魂”?地方的特色就是地方的根,里面自然装满了地方的魂。作者入南方多年,还是不能全盘接受异地饮食,依然留恋北方的食物。某日,作者正愁于吃点啥,忽然想到了曾经网购的“泰安煎饼”。一通操作之后,那种山东大汉般粗犷的性格便在煎饼卷菜的画面里呈现。作者原本是“山东煎饼”发源地“泰安”人,若不是读了此文,我还真的很难把泰安的煎饼与战争结合到一起,更不了解煎饼与那些大人物之间的故事。实际上,作者爱吃的煎饼里,还藏着童年的好多回忆,有开心也有忧伤……回忆里有妈妈,有爸爸,也有自己童年的倔强……时隔多年,泰安作为作者的故土老家,人家古诗里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可她却是“口味未改鬓毛衰”。在作者心里,山东煎饼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更是一段抹不去的乡愁。就像作者文末所言,“山东特色煎饼,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饮食记忆,藏着一辈又一辈人的一生一世,也必将会世世代代的继续传承下去。”美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想飞的企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13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4-04-13 10:50:48
  拜读美文,期待精彩不断。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11:47:58
  感谢老师鼓励支持!定当继续努力加油!祝老师春安。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11:47:18
  感谢想飞的企鹅社长编辑拙作,老师辛苦了,受累。老师的编按一语中的,的确,故乡的饮食很难忘记,犹如忘不了的故土和乡情,是我们的根与魂,让一代代人魂牵梦绕了一辈子,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我喜欢吃煎饼,做个生活记录。感谢老师百忙之中抽空编辑,谨祝老师春安。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3 楼        文友:实至名归        2024-04-13 14:14:59
  山东煎饼确实好嘛,这种吃食在我们山西也相当普遍了。老师的文章不仅写了制作方法,而且由煎饼牵扯出很多感人的故事,极大地弘扬了这种吃食文化。美文,给予点赞。
务实、求实、充实,用文字书写世间万象。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14:37:08
  谢谢实至名归老师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老师不说,我还不太清楚 原来你们山西人也爱吃煎饼,受教了。都是一些生活回忆,毕竟是从小就吃的食物。谢谢老师鼓励,也希望看到老师关于您家乡的美文。祝好。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13 16:57:1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17:07:46
  谢谢社团厚爱 ,鼓励支持!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13 17:00:29
  煎饼卷大葱,至今我们这些山东移民的后代,时不时还尝个新鲜。散文小选题小切口,讲述齐鲁大地上悠悠多年的文化,乡土的,也是最接地气的,从闯关东到现在,这些民风一直被保留、被传承,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17:16:37
  感谢小猪她爸总编关注拙作,留言点评。我们都是山东人,您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我是在南方远离山东老家,但对煎饼都不陌生。它是故乡的主食,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传承至今。爱煎饼也是爱故土,我们的根在那里。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春安。
6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4-13 20:13:58
  本人就十分喜欢吃山东煎饼,从老师的作品中领略到竟然还有这么多文化,受教了!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6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3 20:36:12
  感谢林总编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没想到老师也爱吃煎饼,现在的煎饼做的比较精细,软和,好咬,吃点杂粮挺好的。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期待老师新作。
7 楼        文友:夏以沫        2024-04-14 08:11:12
  在没拜读老师佳作之前,完全想象不到一张美味解馋的煎饼,竟融入了这么多感人至深的情怀,好一篇江山精品,读之令人动容,老师的文字有如这饼,值得用心去细细的、久久的嚼味。问好
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 过往不恋
回复7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4 08:40:40
  感谢夏以沫老师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煎饼是我小时候常吃的主食,习惯了的食物,很难改变。因为熟悉,记录一下生活。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拙文见笑了。谨祝老师创作愉快,期待老师大作。
8 楼        文友:草原白杨        2024-04-14 10:46:59
  一边读文章,一边流口水。
   这煎饼我小时候在东北也吃过,但绝非东北特产,而是那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带过去的。东北饮食大多受满族人影响,比如酸汤子之类。
   我想,这山东煎饼的诞生应该和旅行有关,当时交通极不发达,主要靠双脚,最多也是畜力,所以去稍远一点的地方要好多天,沿途客店稀少,旅行者囊中又羞涩,所以便想出了“煎饼”这种耐饿又容易长久保存的食物。所以说,煎饼和新疆的烤馕、内蒙的肉干、奶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山东煎饼不仅是地方美食,更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拜读美文,问候作者春安。
回复8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4-14 11:23:42
  感谢草原白杨老师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老师所言很有道理,煎饼很干燥,易于保存,适合带在路上做干粮。据传说,孟姜女出门寻夫带的就是煎饼。在山东起源的煎饼,被闯关东的山东人带到了东北。包括社团的小猪她爸总编就是祖辈闯关东去到大连,是山东人的后代。煎饼是我从小吃惯了的主食,习惯难改,记录下来。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谨祝老师创作愉快,祝佳作频传。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