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2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2发表时间:2024-04-14 19:19:05

【菊韵】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揣糍粑是湖北地区农村逢年过节的传统习俗,每到腊月,就会听到家家户户响起此起彼伏的“揣糍粑协奏曲”。
   那个年代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对于吃,父母亲们还是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们吃得好,喝得好,不让孩子出去“欠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亲心啊!
   揣糍粑不像烫豆丝要看天气的,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落雪天,只要是大人们认为是个黄道吉日,就可以开始了。
   我家每到腊月也要揣好多糍粑。不过和烫豆丝不同的是,揣糍粑是以男人为主的“技艺”。父亲洗米,淘米,把米浸泡七八个小时。泡好了的糯米,白白胖胖的,像一颗颗珍珠,煞是引人喜爱。
   灶膛里的硬柴烧得噼噼啪啪直响,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父亲把糯米倒入甑里蒸。饭甑大,一般可以分为三次放入石臼里揣。饭甑小的话,一般就这能一甑一甑的揣了。
   揣糍粑的工具比较简单,一是石臼,二是粑棍。揣糍粑的石臼和埋在地里舂米的石臼不同,舂米的石臼一般是外圆外方,而揣糍粑的石臼一般是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用青石雕凿而成,上口外径大约30厘米左右,内径20厘米左右,里面圆润光滑。耙棍呢,是专门用来揣糍粑的,呈棒锤型,一头粗一头细。细的这头是揣糍粑的人用手握住的一端,粗的一头是用来揣糍粑的。
   每次揣糍粑的时候,原先都是我堂兄他们来帮忙,后来就是我姐夫他们来揣了。女孩子呢就帮忙把黄豆磨成粉呀,洗一洗耙棍呀!
   四个男子汉把石臼抬到我家的堂屋正中,父亲用热水,把石臼里里外外洗了一遍又一遍。他粗糙的双手抚摸着石臼,像抚摸着起起伏伏曾经沧桑的岁月。那石臼,它的历史有多长?有百年历史了吧!听我父亲说,这石臼是我曾祖父一锤一锤雕凿出来的。我曾祖父是石匠出身,手艺好,因此这石臼不论是外在和内里都是非常漂亮的,石臼外围还刻有“五谷丰登”四个字。曾祖父把美好的祝愿雕刻在了石臼上,一百多年过去了,“五谷丰登”在他的后代儿孙身上依然是一脉相承。这石臼啊,我们要把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糯米蒸熟成了饭,冒着热气,微香扑鼻。父亲把糯米放入石臼里,三个年轻小伙子就一起用耙棍不停地,有规律地,有节奏地揣,一直把糯米饭揣碎成糊状,里面没有任何米粒,绵柔软韧为止。揣糍粑是个力气活,连续揣上个十来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所以说,这是以男人为主的“技艺”了。这时另外一般人马把前面的人替换下来,直到这一甑揣好为止。
   揣糍粑很累,但手工揣出来的糍粑特好吃。揣好的第一甑糍粑就是让大家来品尝,来分享的。母亲提前准备好了黄豆粉和白糖,父亲把它们放到案板上,揉成长条状,揪成一坨坨的。一坨坨的糍粑,粘上黄豆粉,裹上白糖,吃着又香又甜,大家吃得是津津有味。经常听大人们说:一行服一行,糍粑服洋糖(过去把白糖叫洋糖)。糯米做成的东西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伤胃。因此,父母亲会叮嘱我们不要一下子吃得太多,特别是吃了糍粑后还会吩咐我们要多喝开水,更不准出门去野,说是外面天寒地冻的,一出门就“撞风”了,会引起拉肚子。
   小时候,踩着厚厚的积雪挨家挨户去送糍粑,敲着乡亲的门,在门外大声说着,我来送糍粑了,乡亲打开门,说这大冷天的,忙不迭声地说谢谢,谢谢!那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碾白珍珠下甑笼,旋闻捣杵相蓬蓬。”从第二甑开始就进入正轨了。家里的白炽灯泡在暗夜里显得是格外明亮。小孩们闹着,大人们笑着,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却是热火朝天,欢乐、丰收、喜庆、团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姐夫他们,尤其是新上门的女婿更是要好好表现一下自己的,揣起糍粑来那是相当卖力的。一番拼搏后,三个人齐心协力地把揣成糊状的糍粑抬到案板上,父亲把它们一下一下地按成圆饼状,就像又圆又大的月亮。不一会儿,案板上,躺着好多可以吃的“月亮”了。放个两三天,父亲就把它们切成条状,放进大缸里用水飘着,可以放很久,很久。乡里人闲不住,一般是“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了。
   那百年的石臼,那香甜的糍粑,那齐心协力揣糍粑的情景,那踩着厚厚的积雪送糍粑的小孩子……一切的画面仿佛还停留在昨天,但早已不是当年了的腊月了。曾祖父遗留下来的石臼,在湾子拆迁的时候就不见了踪影。当年,家家男子都会的揣糍粑“技艺”,现在只能去民俗村或者农家乐里“领略了”了。

共 17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揣磁粑,过去农村家家必备的传统习俗,那时虽贫穷,但人们的吃食大多自给自足,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改善一下生活,因而揣磁粑显得隆重,也让一家人忙一阵子。简陋的工具,加上一家人的勤劳,香喷喷的磁粑让人回味无穷。手工揣磁粑费力,但味道好,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磁粑大多是机器压制的,批量生产,也寻不回往日的纯正口味。文章语言流畅,描写细致,散发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突显出那艰苦年月作者一家对生活的热爱。好文,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4-14 19:24:06
  时过境迁,打磁粑的欢乐场景印在脑海,但那石臼,那手艺却渐渐失传了。读此文,勾起人对往事的回忆,小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只可惜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