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闲谝陕西方言(散文)
一
提到陕西方言,估计很多人会想起古装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佟掌柜说的那句口头禅“额滴神呀”,闫妮表演吃惊夸张的神态,搞笑有趣,被很多人模仿,这句陕西方言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
可能受影视剧影响,说起陕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沟壑纵横,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干活,说着土里土气的陕西方言。陕西话听起来土,是因为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陕西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发音重,音量大。有一次我去我们县城一家饭馆吃饭,两个陕西乡党正谝得热火朝天,而且分贝越来越高,还带有肢体语言,相互拍打几下。我旁边有个正在进餐的小伙子被吓了一跳,他放下筷子,操着湖北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他俩是不是在吵架,需要劝架不?
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聊天。我被小伙子的话逗乐了。
聊天需要这么大声吗?湖北小伙露出不解的神情。
这就是陕西方言的特点,中气足,掷地有声。我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湖北小伙点点头,继续咥(吃)饭。
说起这个“咥”,还蛮有意思。陕西人管吃饭叫“咥饭”,打人叫“咥人”,曾经有人提出质疑:“咥饭”还比较容易理解,指咬或吃的动作表情,也包含了吃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传递出吃饭的美好氛围。但“咥人”让人难以理解,这得有多大仇恨。其实,“咥人”,是打人的一种夸张表达,表示打人的痛快感,也可能不是真要打人,只是说说而已,就像咥饭一样,过把嘴瘾。
二
老话说:“十里风俗不同。”不同的地方,即使距离不远,方言也有差别。这个在我上高中离开老家后,才深刻体会到。记得我刚考上泾干中学,那是全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当我开学满怀喜悦走进美丽的校园,吃惊地发现有些同学口音和我们当地不太一样,我想他们可能是县城人的缘故,语调轻柔,显得很文雅。后来相处时间久了,发觉班上很多来自其它乡镇的同学说话也是如此。比方吃完饭他们说“吃完啦”,放学说“放学啦”,而我们习惯用“吃完咧”“放学咧”表达。我就觉得很奇怪,同属一个县,仅一条泾河之隔,都说陕西方言,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别让我们几个来自南塬的同学感觉势单力薄,说话底气不足,就像陈焕生进城,唯恐被人笑话,有点不知所措。
有一次,我吃完中饭,刚到教室门口,班上两个“坏小子”张同学和王同学迎面走来。张同学故意大声问王同学:你吃咧没(mo)?额(我)吃过咧。王同学嬉皮笑脸回答。话音刚落,就引来周围一片笑声。或许其他同学的笑声没有恶意,但我还是忍不住狠狠瞪了他们几眼。
我知道他俩故意的,他们对话虽然简短,里有两个字“梗”,一个“没(mo)”和一个“咧”。我也不甘示弱,忽然想起早读背的课文里有“淹没”一词,顿觉有了底气,于是对那两个“坏小子”大声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没”是多音字吗?它即可以念mei,也可以念mo,难道只有你们念mei正确吗?少见多怪。再说“咧”和“啦”,都是语气词,没有具体含义。你们纠缠这个不无聊吗?
听我这么一说,他俩顿时哑口无言,嘻嘻哈哈勾肩搭背走出教室,其他看热闹的同学也散开了。
那年国庆假,正值秋收,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是父亲的朋友,我叫他李叔,陕西西安人。李叔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性格开朗,他和父亲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也是生意上的好搭档。父亲多亏他的指点,培育出玉米良种,我们家靠出售玉米种子,日子才有所好转。李叔说父亲诚实守信,这人僚咋咧,意思是我父亲人品非常好。他和父亲谈得很投机。谈话过程中,两人多次提到“僚咋咧”“美咋咧”,听得我偷偷直乐,因为这使我想起班上两个“坏小子”恶作剧的情景。看来说“咧”的不仅仅是我们南塬人。
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好奇,问李叔,你们那儿咋也说“咧”?李叔笑着说,不光是西安人,咸阳城里人也这么说,这本来就是陕西方言啊!陕西方言大同小异。南塬坐落于渭河以北,西安位于渭河以南,虽然都说陕西方言,但有些字词发音也不一样,但不影响整体表达效果。比方说南塬人把水叫shui,渭河以南的人说fei,sh变成f,你们南塬人听了可能觉得好笑,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方言带有地域性,不可能像秦始皇统一中国那样:“车同轨,书同文。”方言具有地方特色,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就像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
李叔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不能因为在学校自己说老家方言而自卑,各地方言都是平等的。况且我和其他同学说的都是陕西方言,有点差异也正常,求同存异,彼此适应了就好。
从那以后,我在学校说话变得自信大方,偶尔那两个“坏小子”故技重演,我就毫不客气怼他们:西安和咸阳的人也这么说,不信你们去打听打听。慢慢地,他们再也不怪声怪气学南塬同学说话了。
三
我一直认为,陕西方言属于约定成俗的口头语,可能用书面文字表达不出来,也没有出处。因为平时看的书,写的文章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直到有一年暑假,在咸阳师院培训学习时,听了一位古代汉语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陕西方言其实很文雅,也大有来头。那位古代汉语老师姓李,他上课很有特色,全程用陕西方言,虽然年纪有点大,但风趣幽默,激情洋溢,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流利,很有吸引力。
陕西方言很大程度上,就是《论语》中所说的“雅言”。周秦汉唐等以西安地区为都城的朝代,关中方言一直是中国的官话,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陕西关中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就像古代的普通话,在唐代达到鼎盛。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陕西方言竟然是古代的普通话,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我和其他学员面面相觑。
李老师看着大家疑惑不解的表情,搬出陕西人使用频率高的字词出处来举例。比方说本文题目中的“谝”,读作pian,出自于《周书》:“谝,巧言也,从言扁声。”本意是花言巧语,意思后来扩展为说闲话、唠嗑等意,表达无关紧要、没有主题、漫无目的聊天。闲谝也就是“闲聊”的意思。
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乡党”就是老乡,这个词绝不是空穴来风。“乡”和“党”皆属于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今天的成语“邻里乡党”在《论语·雍世》中也能找到出处:“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
李老师记得头头是道,打瞌睡的同事顿时来了精神,他呼地站起来问:还有常说的“缭咋咧”,有没有来路?李老师嘴角上扬,示意那位同事坐下。随后老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僚”(liao),美好之意。《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缭)兮。”
我忽然想起早餐吃的肉夹馍,就问老师这个是不是语序有问题。
这是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强调宾语,省略了“于”,应该是“肉夹于馍”,肉被馍夹着。明白了吧?
我点点头。还有常说的“知不道”,以前很多同学问过我,你们南塬人说知不道,知而不道,知道而不说出来,什么意思?是不是有其它什么想法?我说,没有什么想法啊!我们说话就是这个习惯,就是不知道的意思。经李老师这么一点拨,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一直困扰在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其实,宾语前置和倒装句以前上中学学过,只是没有和这句方言联系起来。可能感觉方言土气,也不曾想方言也这么有讲究,我不禁为自己的见识浅薄感到赧然。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老师不愧是古代汉语老师,博学多才,将陕西方言的来龙去脉讲得津津有味,让人受益匪浅。就像有的同事评价李老师讲课“僚咋咧”(精彩极了)。
四
贾平凹作为地地道道的陕西作家,他曾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打圆场,调侃自己不是普通人,因此不会说普通话。他受邀央视《朗读者》节目,用陕西方言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接地气,富有吸引力。他在小说《秦腔》《山本》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为小说增色不少。他对脚下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满怀深情,爱得深沉,陕西方言就是他骨子里不朽的乡音。他在《西安这座城》中写道:“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隋唐时期,日本曾派很多遣唐使和留学生来长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回到日本创造了日本文字(假名)。日语不仅借用了我们的汉字,关中话也随之传入日本,丰富了日语的形成和发展。据说日语中保留了大量“汉音”,就是唐朝的关中话,虽然发音与现代陕西方言有不同之处,但不乏继承关系。现如今,日语中还有近千个字的音义和陕西方言相似。陕西方言的影响力比较广泛深远,让人惊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方言包含周秦汉唐的文化底蕴,是代代相传的特殊文化符号。陕西方言离不开黄土地的孕育和滋养,关中人性格直爽开朗,语言表达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所以陕西方言听起来简洁清晰,起伏跌宕,富有韵律,就像唱秦腔戏那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近年来,有关陕西方言的文学作品,以及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越来越多,像《秦腔》《主角》《白鹿原》《山河锦绣》等,陕西方言貌似很“土”,但作者用富有灵性的笔触,巧妙运用方言,就像biangbiang面里加了油泼辣子,激活了作品的灵魂,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前老家比较落后,村里的年轻人出门打工好长时间不回家,偶尔回来说着醋溜普通话,听着很别扭。村里人就说他们装贼不像溜娃子(溜娃子,陕西方言,顺手偷东西的人),出去混了几年,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为老几。非常搞笑的是,有一次,老家对门的晓敏回来说着半洋半土的普通话,还没说几句,他父亲就脱下一只鞋追打儿子,一边撵,一边骂:你个碎(陕西方言,小的意思)崽娃子,出门才几天,就不会说老家话了,我看你再过几年都认不得家门了。父亲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得晓敏连连求饶。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吹起,老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宽敞明亮,交通四通八达,几乎家家门前都放有小汽车。很多年轻人在政策扶持下,从城里转回老家创业或就近上班。现在故乡的大街小巷,一改多年沉寂冷清的场景,变得热闹生动起来。晓敏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轻松自然说着纯正的陕西方言,和村里人打成一片。他开玩笑说:以前在城里上班说普通话,便于交流,现在回来必须说老陕话。忘记家乡话,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老父亲就要将我扫地出门,不认我这个儿子了。他的话惹得街坊四邻哈哈大笑。
自从十年前我们一家从农村搬进城里以后,女儿动辄就说普通话,因为她担心自己说方言,城里的孩子笑话她土。现在完全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走出校门,总喜欢用陕西方言和别人交流。自从老家盖了新房,她越来越喜欢乡村生活。前一段时间,不仅学会了陕西方言版的歌曲《遇见》,经常在网上搜索陕西方言表演的小品和影视剧,尤其喜欢看陕西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她说看陕西方言表演的节目,亲切生动,开心有趣,别有一番意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陕西方言承载着陕西人对黄土地的一片深情,以及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无论何时何地,陕西人牢记陕西方言,就忘不了这片皇天后土,永远记住自己的根与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文章方言,方言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语言,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味。正如老师所言,关中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陕西方言文化底蕴厚重,只是一般人了解不多,我只是简单说了一点点皮毛,开心一下。
喜欢郭老师文章,语言精炼,表现力强。祝老师四月好心情,生活愉快。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美文。
文章的最后写到,陕西方言,承载着陕西人民对黄土地的一片深情,这正是文章的升华。
好文章,学习了。
对于陕西方言,作为一名陕西人深有体会,十里不同方言,也让我感受深切。过去的经历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高中时同学们以方言判断谁谁谁来自什么地方。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再次感谢老师鼓励。
老师文章更有内涵,文笔优美,期待老师的精彩佳作呈现,祝老师春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仅仅几十年的时间,由于广播、电视、网络的无比威力,如今,普通话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统一规范的语言,这是完全必要的。然后而,今天,在一些大城市,幼儿园的孩子们跟本不会说方言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不禁有些担忧,兴许十年,几十年,或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到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华夏民族,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方言,他们曾用一个群体内自己的语言,毫无障碍地交流着,快乐的表达着,俏皮的装饰着自己的生活。
方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鲜活的生活情调;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发音,方言里有每个群体里生动的故事,方言,正传承着一种文化,一个群体的文化,一个地域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
我真担心,有朝一日,我们的子孙,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曾有过如此丰富多彩的、别的语言无法替代的方言。
我忽然意识到,今天,方言的快速消失,它已成为一种危机了。方言,它快成为一个群体语言的活化石了。我强烈地感受到,从现在起,我们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作一些方言的保护保存或申遗工作呢。
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学生还不打紧,身处方言浓郁的氛围之中,张口就能说,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学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人很担心他们会听不懂甚至忘记老家方言,忘记故乡的根。其实做任何事没有十全十美,顾此失彼,多年以后才会发现问题。推广普通话对学习语文和交流大有裨益,但方言也不应该忘却,因为方言也不是随随便便,它大有来头。记住方言,就记住了来路。
千秋万里老师的留言很有见地,认识深刻,让人深思。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言,问好老师。
再次感谢社长给我们带来美文!
我忽然想到方言就像各地的戏曲,都有历史渊源,历史悠久,就像一笔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和传承。
老师的支持让我感动不已,再次感谢。祝老师春安吉祥,开心每一天。

真心佩服老师的才情和写作热情,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让人望尘莫及。向老师学习。
祝老师四月快乐,佳作不断,工作顺心顺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我喜欢河南方言那个“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老师有空也可以谢谢你们那儿的方言。
再次谢谢老师精彩留言,祝老师四月好心情,工作顺心如意。
佩服老师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执着,让人很受感动。不管干啥都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有成效。
江山有你更精彩。
祝老师春安笔丰,佳作不断。
方言就像春日五彩缤纷的花朵,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各有韵味。山东方言也是如此。
期待老师征文呈现,让人一睹为快。祝老师春安吉祥,工作顺心,生活开心。
以前我也不知道陕西方言竟然有如此深厚底蕴,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人汗颜羞愧。老师文章笔力雄健,功底深厚,期待老师佳作新鲜出炉。
再次感谢老师,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心,开心每一天!

只要留心观察,陕西方言趣味横生,仔细品味,别具特色和韵味。据说当年孔子上课也用陕西方言,还有一些诗词古韵,也用陕西方言押韵。陕
陕西方言含义深刻,值得探讨。
再次感谢老师鼓励,祝老师文丰笔健,生活愉快,五一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