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桑榆晚情驻人间(一)

编辑推荐 桑榆晚情驻人间(一)


作者:雪峰枫竹影 举人,3909.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16发表时间:2010-03-30 23:30:06

岳父段逢海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时间了。一千多个日夜,思情不断,好像他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岳父祖籍辽宁省凌源市,出生在段杖子村一个地主家庭。十七岁时,他来到辽宁省喀左县南部的山嘴子村跟一个中医学徒并行医。解放后到喀左工作。先在落户的西村当卫生员,后到老爷庙公社中心医院,然后又转回家乡所在地南公营子镇中心医院。五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为当地人民作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如今,他仙逝多年,但在人们心中好像仍然健在,仿佛他的音容笑貌还可以把人们邀请到一起聚会,听他弹琴,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听他说每一种草药的药理和药性,他的桑榆晚晴仍然驻留人间,光热无穷。(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人们称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这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医术的奖誉,也蕴涵了对他们的高品懿德的赞誉,我的岳父段逢海受之无愧。一个夏天的中午,南果乡西村一个女孩子不慎跌到茅坑(厕所)里,拉上来时已经窒息。刚下班到家的他闻讯赶来,不顾脏臭,立即实施呼吸急救。十多分钟后,小女孩终于活了过来,他长出一口气,抬手要擦汗,忽然一股恶臭扑鼻而至,这才注意到自己手上身上到处沾了粪便。他顿时呕吐不已,直折腾得脸色蜡黄。救死扶伤,医生的天职,但是在自己的天职面前任何时候都能无私忘我、全身心投入的人尤其不失他的伟大。
  
   行医中,他一贯恪守“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注意细微,一丝不苟,甚至他連病人的喜欢好恶也要做一番了解。他说,这都有助于对病人病因的把握。治疗中,患者病情的哪怕细微之处的变化,他都努力有一个详尽的知晓,据此进行药味加减。患者从药房抓了药,他常常要亲自核验一下,看、嗅、摸、掰,确信药味全,分量足,各项无误才允许患者走人。有人说:“老段啊,看病慢可要影响奖金啊。”他笑着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很容易,可万一漏诊就误事了。”凌丰水泥厂一个主任的妻子浑身无力好几年,屡医不治,后经他诊断才知病人患的是慢性白血病!由于他认真谨严,查出多个并发症,潜伏症,及时有效的医治好了疑难病,使她重新能够轻松地做家务,而且又能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了。
  
   他深得人们的信赖,以致他来到南公营子镇工作后,他原工作所在地老爷庙乡的老乡曾集体赶了大车走了几十里路来他这儿求医问药。新城子村一位老人集日来他这里看病,排号等了好久还未轮到。集上办完事的儿子催他去别的诊室,老人说;“让段医生看病咱心里不犯憷,我乐意多等。”
  
   他的工作室尤为简陋;裂缝的办公桌,没了扶手的靠椅,坑洼的泥地,漏雨又掉泥的屋顶。冬天,北风从后门吹进,满屋寒凉。但这里的时空有他的温馨,传扬着他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把自己的奶粉送给患者,并亲自沏好,一口一口的喂给病人;亲自动手给病人碾药制作药丸,精细周致;把酬礼送还商店,然后把钱退给患者,要他补充营养;免费为穷困患者巡诊治疗┅┅小店村有户姓郭的特困人家,在我“采访”告辞时硬要我把显然专为待客的香烟塞给我,男主人一个劲儿地说:“这样的好人,你们多写写。”
  
   我不禁记起一个诗句;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是呵,德美如花香,具有者默默,而其德馨已逸扬遍处。(二)时间对谁都是奔着走的
  
   莎士比亚这句话他或许不知道,甚至他可能不知其为谁人,但他一直都在实践着这话。他的家离单位四里多路,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的关系,医院领导准备对他从作息时间上予以特殊照顾,他谢绝了。坚持每天早早到单位,搞卫生,点炉子,或者去病房探视。
  
   两年前的一个早晨,他上班迟了些,为了争取时间,他拼力蹬车,一里,二里,……医院就在前面了,他忽然眩晕无力,重重的摔到了桥头……醒后见自己躺在病房里,才记起发生了什么事。他一撩被子就要去办公室,院长只得强迫“命令”他休息。但他还没有等到完全恢复,就回到了岗位。
  
   他的时间是患者的,所以不管什么情况下他总是有求必应,召之即来。
  
   一九九零年四月的一天,劳乏已极的他正在熟睡,突然狗声唁唁,外面响起急促的叫门声。他惊起开窗,磕破了太阳穴。他顾不上自己,冒着风险星夜出诊。突发癫痫的刘老汉脱离了危险,回到家里的他却再也无法睡下━━头部创口很大,躺下就流血,而且疼痛难忍。他只好坐着顶到天明。
  
   医生工作的性质和他的热忱使他的作息和饮食缺少规律性,气管炎、胃病和肺病早早地染上了身体。
  
   一个近中午的时候,工作中的他胃病又犯。他想顶一会儿,可是不行,胃像蛇在扭动,咬噬,瞬时汗珠簌簌,脸色一下子变得灰黯,只一两声呻吟,他就颓然扑倒了。在病床上,他只能跪伏着输液。出奇的病痛使他以为将不久于人世,就召来了家人,要和子女们“交代后事”。可第二天他就忘了“本”,病势稍轻了一点他就要去上班,直气得他的也当医生的二女儿哭喊着说;“把遗嘱留下!”当然还是谁也没能拦住他。他的同事田大夫开玩笑道;“昨天要谢世的人,今天阳棒了?”别人也都劝他多休息一段时间,他笑着说:“还有几年的蹦达头儿?趁着行时多干点吧。”
  
   一九八八年十月,他的三女儿和我结婚。三天上时他按当地风俗到我们家来“酒瞧”,不巧当天大雨。“下雨天留客”,亲家一定留他多待一日。为按时上班,他找了一个借口,乘夜间雨歇时踏着泥泞去一里地外的表弟家住下。第二天早晨,我去唤他用早饭时,他却早已经在归途上了。妻笑着对婆家人解释说;“他从来没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他在给别人挣命呢。”
  
   很自然地,我联想到夸父的传说,而段逢海,又多像这个不息奔走,执着追求的英雄啊!
  
   (三)如果有一天我能对我的公共利益
  
   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
  
   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段逢海一向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公共利益为上,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给组织添麻烦,并且依旧不讲代价地服从集体利益。
  
   在老爷庙工作时他就已经退休,鉴于他的生活状况,在水泥厂当医生的大儿子劝他回家自营诊所,安度晚年。时值改革潮涌,人们都在各寻福路,他本人也很想轻松一下,就在此时医院领导请他谈话,希望他能继续留院工作。两条路走哪个?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后者。老爷庙人曾经欣喜相告说;“咱们的段医生没走!”
  
   一九八九年,是他的多事之秋:大女儿患了急性甲状腺炎,要他赴锦州手术签字;小女儿从朝阳卫生学校结业,面临就业;小儿子转业回来准备结婚;他在阜新的工程师弟弟知命之年家庭结构出现变数。这些,都使他疲于应付,他真有些力不从心了。他向卫生局递交了一份个体经营的申请。但南公营子镇中心医院难舍其爱,他们实在舍不得放走这个一天能开出数百元中药方、有口碑、有医德的好医生。医院向他表达了这个愿望。有的好心人劝他说:“这是个黄金时代,你可别错过了机会不抓呀。”他淡然一笑,说:“嘿,黄金黑金,只要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集体利益效劳,我宁愿把幸福的赌注押在医院。”他又一次毅然地服从了集体利益,每天骑着一个旧自行车,带着一个药箱,迎朝阳,送晚霞,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的路上。
  
   热情与兴致向外发展,为着集体和社会,这其实是一种客观的生活,一种利他的情感,惟其如此,他才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幸福的人。
  
   一九八六年冬,在部队的儿子为抢救物资光荣负伤,昏迷一天一夜。一个月后,他们接到部队来信,夫妻俩立刻赶赴丹东探望。他们见到依然生龙活虎、英俊强健的儿子,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们欣慰于儿子的成长,更感动于部队领导生身父母般对战士的爱。他把儿子的荣誉证书小心地收了起来,然后不顾疲劳和旅途的种种不适,为部队战士义务看病、检查,几百人次从他那里得到诊疗。在归途中,他不要酬劳,为列车旅客切脉开方,深受人们的称赞。回到家里第二天就上班了。

共 30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平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可爱可敬的老人,平凡之处是伟大。感人。【编辑: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0-03-30 23:30:25
  平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可爱可敬的老人,平凡之处是伟大。感人。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