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北】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六)(赏析)

  【东北】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六)(赏析) ——意识流派小说承载的社会内容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发表时间:2024-04-19 15:37:55
摘要:意识流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一定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这是历史赋予它的神圣的使命。意识流小说的内容表明,它承载了下列社会生活内容。
   如前所述,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工业化社会,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使人们产生了孤独感和悲观情绪。社会成为一种抽象的异己的力量,抛开人而独立运转;要界定自己和人的本性、力量是越来越困难了。人们心中产生一种走向深渊或悬于半空的感觉,充满焦虑和不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大加强了这个失落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的秩序和安定的局面,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使人们——首先是敏感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家——对一向信仰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包括宗教信仰、伦理观念、自由主义教育、科学理性、商业文化等等)产生了重大怀疑和反叛情绪。
   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从另一角度对现代派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帝国主义大战戳穿了资本主义繁荣的虚假性,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证明了资本主义前景不妙的真实性;前者粉碎了现代派作家对过去的怀恋,后者击破了现代派对未来的幻想。
   应该指出,意识流小说家对面前的社会危机,他们的感知与理解是被强调、夸大,甚至是歪曲了的。由于这些作家感知的过分敏锐,以及写作时的职业习惯,当种种迷惘、失落、绝望落实到小说中时,常常陷于变形。结合人物活动的心理描写,不足以完成他们的题旨,便把心理描写凸现到代替一切的地位;当常态的人物心理,不足以满足他们表现欲望的时候,便大量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态;当有序的合规的叙写,不足以体现他们所知所感的时候,便索性使行文跳动、杂陈,乃至留下种种空白和谜局。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意识流小说大多写诸如弱智、痴呆、精神疾患的人物,以及直觉、幻觉、下意识、梦境、痴想等非常态人物心理――它是否具有典型意义?也就是说,它是较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心理呢,还是它不过是几个小说家的文字游戏?
   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要采取审慎的、全面的、辩证的态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认识到这是文学作品,它区别于新闻、传记、历史,它可以亦实亦虚,可以强调、夸张,甚至变形。其次,要认识到,这类人物属于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可与写实的形象混同。再次,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在非常态的情势下(下意识、潜意识、失控的醉态与梦境,等等),人物的心理最真实,这有它一定的道理。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在这方面也有做得过当之处。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看看意识流小说,是否精到而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
   先看《尤利西斯》:应该说乔伊斯对布鲁姆、斯蒂芬以及莫莉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的描述是清晰的,对其思想及内心世界的描写是深刻的。无论是布鲁姆的庸人主义,还是斯蒂芬的虚无主义,或是莫莉的肉欲主义,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崩溃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的真实写照。
   整个小说虽然只有三个主要人物,而且只叙述了布鲁姆近16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但书中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及都柏林生活的各个侧面。读者会随着书中人物观览商业大街、新闻大楼、教育、音乐和文学的世界,会和书中人物一起参观学校、图书馆、报社、公墓、医院和妓院;会在大街、沙滩上散步。读者还会从教堂、酒吧间、单身汉的房间以及市井民俗中领略到都柏林的风土人情。都柏林是小说铺叙的背景,是三个主要人物活动的舞台。正如乔伊斯本人所说,“我是永远写都柏林的,因为只要我能抓到都柏林的心,我就能抓到全世界一切城市的心,具体之中蕴藏着一般。”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要表现的恰恰是“全部生活,全部历史”。都柏林的瘫痪、分崩离析、濒于毁灭的景象就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部生活,全部历史”,这也正是一幅绝妙的现代西方文明的画卷。
   再看《喧嚣与骚动》:从《喧嚣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资产者们的价值标准,在作者笔下,又何尝有什么新兴、向上的色彩呢?联系福克纳别的更明确谴责“斯诺普斯主义”(也就是实利主义)的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喧嚣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扩大来说又是种植园经济制度)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追忆似水年华》内容更为广阔:它长达三百万字,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为背景,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这与乔伊斯、伍尔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不同),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他的创作意图是写出人的孤立性、社会的虚假性。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历史变迁,表现了贵族的衰落和资产阶级青年忧郁、苦闷、空虚的精神状态,流露出作者心中的惋惜和惆怅。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可以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比。
   小说的人物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日趋衰落的贵族阶级,普鲁斯特并不谴责他们,只是冷静客观地观察这个阶级的缓慢解体;第二类是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其中又大多是犹太人,这里面融进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第三类是仆人,他看到“贴身用人比公爵更有教养”。
   同样,《到灯塔去》也承载了类似的社会内容:“到灯塔去”象征着超越平庸混乱的人生、超越自我、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少年时的詹姆斯有迫切的到灯塔去的愿望,暗示着人们追求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本能愿望。拉姆齐先生反对去灯塔,其意是暗示他认为在严酷的生活中不可能去实现渺茫的希望。拉姆齐太太是到灯塔去的积极支持者,她认为生活中有种种阻碍和不幸,人们的努力最后可能会失败,但只要坚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便会和宇宙精神相通,因此应该到灯塔去,而且会达到目的。最后人们登上了灯塔,象征着人生的道路上虽然有种种阻碍,希望会遭到暴风雨一样的灾难的袭击,但是只要希望不灭,人们终会超越现实的人生而达到理想的境界。与前几部小说不同,《到灯塔去》虽然也写当时人们的迷惘与困惑,但却涂上充满希望的亮色。
   总括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生活,不同阶级、阶层的心理感受,总是由不同类型的作家去加以反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迷茫、探索的社会情绪、民族心理,某些敏感的、过激的知识界人士的失落、沮丧的内心世界,总算得到了表现。我们不把意识流小说看成是那一时代小说艺术的主流,但也不能不说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 28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主要强调通过意识和认知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本篇中作者更是给予详细的解读与肯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感谢作者赐稿东北,并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注。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