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站在黄土坡上(散文)
登高,望远,沉思,遐想。
来绥德已经整整六年。记不清多少次了,静静地站在黄土高坡的顶端。
虽没有秦岭山峰的苍翠和俊秀,也没有太白山峰的积雪和高大,更没有华山诸峰的险峻和巍峨。但是,每一次站在这里,望四周连绵起伏的峰起峰落,看身旁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总有一种血液在涌动,总有一种力量在震撼,总有一种情愫在缠绵,总有一种心潮在奔放。
我脚下的这座高坡,只是陕北无数个黄土高坡中最普通的一个,而它积淀起来的历史,却如身旁的无定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淌,既是一种铭记,也是一种传唱。
不去探寻伟大的自然力是怎样地把你堆积而成,也不去思考你这干瘪贫瘠的胸脯又是怎样地抚育了我们的先人。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我记忆的闸门就如同决堤的河水奔流不息。
就是这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成了大秦帝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一代帝王的公子,把帝国北方边塞的大片疆土牢牢固守。陪同他的,还有那个被时人和后人均赞为“大秦第一将军”和“中华第一勇士”的蒙恬。他们以30万的大军抗击匈奴,以几十万的军队和百姓构筑长城,以大爱无疆的远大抱负修筑宽阔的直道,连通了国都和九原,让北方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让内地的军队、粮草器械物资得以最快的速度调动。他们让这里辉煌过,让这里成为天下第一名洲。他们固守了这里的疆土,同时也固守了对大秦帝国的一颗赤胆忠心,固守了对这里百姓的一颗爱心。既是魂断边疆,也是衷心不改。死,也要让自己的坟头立于高坡的顶端,而且紧紧相拥。
就是这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成就了一代名将韩世忠,让南宋的历史浓墨重彩,让黄土高坡的美誉名扬天下。这位土生土长的绥德人,从他应征入伍的那天起,就把抗击金人,守疆卫国作为自己的使命。走出黄土高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用陕北人特有的忠厚、强悍、威猛、睿智击退了一次又一次金人的入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显赫的战绩。他是挽救民族危亡、奋勇抗击金兵、支撑南宋政权的中流砥柱。他虽然没有岳飞那样名声大噪、家喻户晓,但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同样和岳飞一样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的人们。他和岳飞齐名,有着同样的高度:民族英雄。虽然他至死也没能魂归故里,但至今屹立于绥德县街头的韩世忠雕像,就是陕北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最好纪念。
还是这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让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迅速号令于天下,让承载了近三百年厚重历史的大明江山顷刻间土崩瓦解。虽然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他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却成了那个时代农民英雄的代表,他所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使他赢得民心并迅速壮大的根本保证。同样,他的从辉煌走向失败的教训,更是我们共产党人时时警醒的最好反面教材。
如果说陕北的黄土高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在书写,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传唱,那么,承载中国革命历史整整十三个春秋的延安革命根据地,则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连绵数百里的黄土高坡,每一处都可重笔书写,每一天都可浓彩重墨。著名的直锣镇战役、延安保卫战在这里打响;著名的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小河村会议在这里召开;中共七大在这里确立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党的指导思想。这里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和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让国民党军队晕头转向,不知东西;这里贫瘠干旱的土地和缺衣少穿的条件让共产党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论著在这里完成;《东方红》《南泥湾》《保卫黄河》《解放区的天》等近百首红色歌曲诞生在这里……
整整十三个春秋的血与火洗礼,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正是这弥足珍贵的延安精神,让我们的习总书记十六岁那年,就来到了陕北,来到了梁家河,迈出了长达七年的人生第一步。
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吃咸菜,挨冻饿,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也经历了人生最丰富的岁月。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城里娃,学会了担水、劈柴、掏地、锄地、挑粪,收割、担粮等农活,就连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等女人才会的技术活,他也学得地道拿手。
在这里,他以自己积极进步、立场坚定的思想品德和勤学好问、甘于吃苦的工作作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他就下过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在这里,他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了黄土坡上的第一件新鲜事物;带领社员们在山沟里打坝淤出来的“知青淤地坝”,至今仍造福着梁家河的乡亲们;带领乡亲们成立了铁业社,为农民打农具、修农具,既方便了群众,又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带领社员们打水井,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只能吃“渗坑水”问题;......
这一桩桩、一件件、一次次的磨砺,都是他脱胎换骨、融进这块土地,走进人民中间的最好课堂,也是他获得最大财富的最好课堂。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无须再细数黄土高坡的辉煌与灿烂,我已经被黄土高坡几千年来凝练而成的精神所感动、魂魄所融化。站在黄土坡上,血液已涌遍全身,情感已不能自已。我多么想扯开嗓子,吼一声缠绵悱恻的信天游,唱一曲情深意切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望着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我又多么想高声朗诵一代伟人的那首出自黄土高坡却红遍当时大江南北的《沁园春.雪》。
是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日的黄土高坡,已经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色的盛装披上了高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如一条天女的飘带,沿着河流的方向在沟壑之间舞动,而那连接东西南北的包西铁路和太中铁路,更像是蛟龙出海,穿云拨雾,腾空而飞。
我庆幸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和生活,我庆幸我是陕北铁路的主人。
在陕北参加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走遍了管内一千三百多公里的每一个区段,亲自查看过每一组道岔、每一台轨道电路、每一架信号机的运用状况,处理过数不清的设备故障,目送过无数趟因我们检修而安全畅通的绿色长龙。
在陕北参加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参加过2013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和职工们摸爬滚打了整整40多天,没有饭菜,我们就吃方便面;没有住的,我们就住防雨棚;没有脸盆,我们就用河里的雨水洗手洗脸。那段时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抢通线路,早日恢复正常的安全运输。
在陕北参加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几乎跑遍了铁路两边的所有红色革命旧址,洛川站附近的“洛川会议旧址”,延安站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宝塔山,靖边站的“小河沟会议旧址”,绥德站的“绥德革命纪念馆”,吴堡站的“黄河渡口革命纪念馆”,子洲站的“杨家沟革命旧址”等等。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块红色土地对我的磨砺和锻造,洗礼和净化,使我奉献铁路的意志更坚、决心更大,信心更足。
站在黄土坡上,我又一次地思绪万千,血液沸腾。
二〇二四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