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实力写手】文化与收藏(随笔)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当下,喜欢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了。你若有机会去趟古玩市场,一定会被琳琅满目的艺术品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新的,老的,高仿的,做旧的……行外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鱼目混杂的古玩市场,想淘到一款自己喜欢的真品,没有一双火眼金睛,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若抱着玩玩的心理,凑个热闹,不必太过认真。偶尔一次两次,花个小钱找个乐子无关紧要。那不叫收藏,充其量也就是次消费。是种物质的满足感,即无法保证自己买到东西保值增值,更不可能领略和享受到精神文化的多彩体验。
收藏,不是简简单单买了东西藏起来,而是根据喜好,用沉淀的知识精挑细选,分类保存。做收藏,如涉汪洋大海,不进去只觉得船来船往,热闹非凡,进来才感知出收藏的水到底有多深。如果把收藏比作浩瀚无边的宇宙,那天下藏品就是亿万星辰。藏品中蕴含的知识与文化,应该比马里亚纳海沟上千亿倍还要深!怪不得有人说:“不做收藏,不知道自己多没钱;不做收藏,不知自己多无知。”行内有句俗话,叫做“不论你多牛掰,一毛钱的小铜钱就足以让你倾家荡产”。这一点,有位明星大咖应该深有体会。因为之前他曾觉得财大气粗,目空一切,不服气。有一次拍卖行请他参拍,先给他看了个小东东,标价四点五个亿!弄得他看之后沉默了。
收藏,不但让你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让你感觉出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学会谦虚谨慎,低调做人。不要自诩为专家、学者,就觉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许多人,穷其一生研究某个类别,领域,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小物件,它的名字,来源,价值,文化……有时候可能一无所知。想一想九十年代北京潘家园,国家级文物专家集体走眼事件,想必圈内人尽皆知。八十万的北魏陶俑,竟然一疏忽就成了天大的笑话。可见漫漫收藏路,暗坑遍布,多么的艰难与凶险!
在收藏的道路上,最让人防不胜防,哭笑不得,却又躲不开,必然要经历的事就是“打眼”。明明一件简单的东西,在某人眼里就莫名其妙成了至宝。放大镜,紫光灯,观看的,听声的,手摸的,鼻闻的……折腾研究了大半天。终于恍然大悟觉得真品无疑,咬咬牙狠狠心花个三万五万买吧!谁知拿回来找行家一看,呸!这哪是什么真东西?分明就是二十八块钱批发的大路货嘛!怪谁呢?东西自己看的,价格自己认可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贴花子看成手绘的,柴木看成了黄花梨,水印做旧以为祖传的,树脂看成了和田玉……说出去怕丢人,不说心里又别扭。还滔滔不绝天天跟人讲收藏呢!打一次眼,打一次脸。做收藏,天下没有不打眼的。打疼了,才容易长记性,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才疏学浅,知之甚少。
“三人行必有我师”,收藏队伍中藏龙卧虎,想不打眼少打眼淘到真品,做收藏,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不耻下问,学习和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行,才有可能积攒些藏品,积累出点滴文化。否则,连印章,装裱,纸张及手绘水印都没弄明白,非要对一张字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贸然下手,定然杀你个片甲不留,狼狈逃窜。让你付出惨痛代价,一生都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再也不敢装模作样,滥竽充数。
“打眼平常事,捡漏偶然有。”做收藏,每个人都有打眼与捡漏的经历与机遇,只不过大小而已。三五十块钱买的物件,转眼间卖个三五万甚至改变一生的传奇故事,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在你我的身边发生。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在收藏圈子里其实不足为奇。瞎猫撞个死耗子的有,但毕竟还是少数。成功,总是留给努力和有准备的人。多数捡漏者,都是多年实战锤炼出的精英。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见多识广,阅人无数,能够准确无误地辨别真伪。“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不怕你夸夸其谈,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稍有不慎就会“大意失荆州”,损失惨重,后悔莫及。
可惜的是,许多人不懂收藏或缺乏收藏意识,不知珍惜身边或手中的宝贝。不是当做垃圾扔掉就是砸个稀巴烂。殊不知,时间正在不停地淘汰一批花里胡哨,表里不一的“旧东西”,让那些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艺术品脱颖而出。若干年甚至刹那间,待我们回首再看,一些曾经在你手里,看似普普通通无用的东西,转眼间已变得熠熠生辉,高不可攀。再者,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更容易怀旧,更容易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掂量惦量遇到的人,做过的事。那些沉淀在岁月的东西便会积累成一种原始文化,不论是文字还是艺术品,时时刻刻都记载和呈现出的共性就是所谓的时代特征。所以,当我们用欣赏目光细细品味每件艺术品,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人类与大自完美结合产生的精灵。瓷器,玉器,铜器,木雕,家具……从选料,设计到做工,点点滴滴,无不是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不可能读懂古籍散本,重温和更多的了解历史;不去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就无法看懂和看透一批陈年旧物,见证岁月的沧桑与真实。哪怕一件无与伦比的精品,也会因为你的愚昧无知黯然失色,最终落入他人之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有意无意行走在收藏的道路上。特别是当下,随着收藏的普及与推广,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遍地开花,随处可见。淘宝,成了无数收藏爱好者每天奔波于市场的最大动力。它不但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更为他们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利益。收藏里,不但有小桥流水,琴棋书画;也有金戈铁马,征鼓雷鸣。有沾沾自喜,偷偷笑醒;亦有捶胸顿足,懊悔莫及。做收藏,注定让你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绚丽传奇的人生。
做收藏,讲究个机缘巧合,顺从自然。你迫切地渴望得到,有时却往往擦肩而过,错失良机;你只是偶然路过,轻瞄一眼,却怦然心动,成了意外收获。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平和的心态,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收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停地寻找自己所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现在市场老货越来越少,精品更是几近枯竭,收藏已是强弩之末,已经走向衰退和败落。其实不然,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回归,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亮点。不是所有具有年代成分的东西都具备收藏价值,也不是所有的新东西都不值得收藏,这是收藏中的一个低级误区。收藏不分早晚,也根本无法用新老衡量其价值。藏品的收藏价值是多方面的:材料,做工,文化艺术,稀缺程度……这也是许多藏品无法用价格来具体衡量的根本原因。
近些年,中国的许多藏品瑰宝流失严重。特别是国宝文物,更是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旦流失海外,不但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研究,更对民族尊严和国际形象造成不可估量损失。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民藏文化的兴起,国人已经深刻意识到文化与收藏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众多爱国志士及觉醒的人们正在积极行动,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也许就是收藏最终最本质的意义所在。它不但是我辈的责任,更是民族复兴的迫切任务。
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专家可不敢当。中国专家太多,一场雨,十个专家九个淋得湿透。还是小民心安,躲在陋室里,有个小小爱好而已。
平时忙于生计,好多年没写文字了。偶尔写几笔,也都是忙中偷闲,文中诸多弊端在所难免,冠以精品两字,实在是愧不敢当!只能是挤点时间边写边和诸位老师学习了。
小雨老师文笔令人敬佩,有时间定当多多拜读,多多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