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我爱藏书羊肉(散文)
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苏州一趟好像很不容易,因为它是天堂,因为天堂总是很远。
也许因为它很近。舍近求远是人的很特别的本性。上海到苏州,开车仅76.8公里,上海的南北最长处、东西最宽处都超过100公里,这样,就能想象出两地的距离。
2018年初春,终于和朋友一道去了苏州,我竟然是来上海二十年后的第一次。苏州园林,是我向往已久的,我们直奔拙政园、留园。出来,已近中午,该找地方吃午饭了。出去玩儿,吃饭我不愿对付,总惦记着借此机会,品尝下当地特色美食。转了一会儿,有点眼花,也累,朋友嫌烦了,索性就跟他在一家小店里吃了盖浇饭了事。
他可能会觉得我矫情,其实,他压根就猜不透我的心思,我想找一家苏州藏书羊肉店,尝尝本地著名的藏书羊肉。可惜,我们找的街巷碰巧没有。我不解。
当年来上海的时候,有很多想不到。其中之一,上海人吃羊肉,有些人甚至很喜欢吃羊肉。上海这地方,能长出高楼大厦,也能长出小羊,比如,崇明山羊、奉贤庄行肥羊,其出产的羊肉很受市民欢迎。
羊肉涮火锅是全体国人的通行吃法,上海人吃羊肉,有自己的风格,喜欢把羊肉做成羊糕,切片吃。第一次吃,觉得跟老家做的浑皮冻差不多,后来,觉着和超市里卖的水晶肴肉几乎同款,只是食材换成羊肉而已。我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吃法,唯独担心,羊糕里藏假,比如脂肪、赘肉等。一年冬天,家来了一个呼伦贝尔的客人,第二天,我在午饭桌上摆上一盘所谓的“白切羊肉”。最后,朋友只象征性地吃了几口,问我,这是什么,我答“上海羊肉。”他礼貌性地点点头,笑了。从小吃内蒙古手抓羊肉的他,笑得很难。
没过几年,我忽然发现,上海街头“藏书羊肉”这个牌匾多了起来。我有望文生义的顽疾。我自己猜测起来,这个“藏”字,是读成收藏的“藏”还是读成宝藏的“藏”,权衡一下,我觉得,发音应该选后者,但意思应该是西藏的简称,合乎情理,西藏多牛羊。至于“书”,大概是藏语的译音吧,“好吃”之意?过段时间,偶尔想起来这事,赶紧百度,结果脸被打肿。原来读收藏的“藏”,藏书,苏州的一个镇,羊肉美食之乡。
上海,海纳百川,大浪淘沙,没有点儿特色的饭店很难立足。就说我家门前这条路,一家家饭店是关了开,开了关,开门关门,比翻书都随便。优胜劣汰,市场规律。藏书羊肉,仅以我家附近为例,前后开出来五家,最后生存下来的有三家,是什么“羊”敢如此在上海的街头里弄闲庭信步?据说羊的智力只相当于四岁孩童,藏书山羊何以这般足智多谋?
二
诱惑难挡。在农贸市场大门旁,有一爿不足三十平方的老房子,房门上方,“藏书羊肉”四个字很低调地挂在那里。一日,从柳州回沪探亲,我坚决走了进去。
我吃到的是纯羊肉,也就是羊肉煮熟后直接刀切上盘。有嚼劲,越嚼越香。我推测,这是藏书人来到上海后,根据上海羊糕吃法与藏书白烧羊肉两结合的做法,保持了白切的吃法和羊肉的原香。白烧羊肉是藏书羊肉传统烧法之一。白烧好理解,几乎不放调料,我还是写成数学算式比较直观:葱花+水+山羊肉+时间=白烧羊肉。但烧好不容易,就跟人要做到一清二白,容易吗?待肉烂汤浓,切块装盘,好一盘人间至味。网上介绍,说藏书当地用木桶煮,这个我有点想不通,我学过林学,还真不知道什么木材如此刚烈,不怕火烧。到了上海,就改用不锈钢煮桶了。所以,上海人习惯叫做白煮羊肉。
白烧羊肉,延伸出羊肉火锅和羊肉锅仔,火锅且略去不说,羊肉锅仔还是很受追捧,尤其寒冷的冬季。锅仔介于火锅和砂锅之间,无底料和涮料,是店里菜配好,烧个六七分熟,服务员帮着端上来,很快可以动筷了。占桌面面积小,又助推吃饭气氛,下配宫廷炉或酒精炉持续加热,常吃得人汗如雨下。这个“仔”,发“崽”音。我琢磨了很久,和煲仔饭的“仔”差不多,在这里应该是指锅的尺寸,偏小。
做这道菜,选羊是关键。有经验的师傅,看羊的牙齿就能判断其年龄,2岁左右为宜。我看过几个杀羊的视频。羊真的温顺,从被抓扳倒,及至咽下最后一口气,有的羊竟然一声未吭,有的软软叫了两声“咩,咩……”像和妈妈告别。它不知道害怕,因为这辈子只死一次。待宰的羔羊,它无助的眼神,叫我伤感。我都在想,今后吃羊肉的时候,我会想起什么。新鲜的羊肉,要用冷水浸泡1个小时,排酸,去腥味。据说,藏书羊肉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羊膻味。因此,这可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后,热水下锅,不添加任何调料。煮出的肉,用于白切或者配菜,肉汤可以喝,也可以煮羊汤面。
红烧,是藏书羊肉的另一家常吃法,这个操作比较简单,和平时红烧排骨做法差不多,家里有的老抽酱油、白糖、八角、花椒等用上就差不多了。至于焖烧时间自己掌握,炖到酥软为止。
大多数家庭,烧羊肉的时候不多。再怎么注意,用什么办法,腥膻味都难以祛除干净。即使把祛膻的方法都用上,包括大蒜瓣和料酒。而且,锅盆等餐具上,还是会留下难闻的腥膻味,久久不肯散去。我并未为此烦恼过,就当这味道,是一只羊对人间的留恋吧。
当然,家里很难烧出藏书羊肉的味道,因为市面上,很少见到藏书羊肉的新鲜食材。现在网上倒是有很多卖藏书羊肉熟食的,我从未买过。包括有很多上海人喜欢吃的羊糕,是开袋即食的羊糕,而不是一只活蹦乱跳的羊羔。以后,有意网购试试。
三
那年初夏,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忽然开心起来,至今记忆犹新。我发现,农贸市场旁那家藏书羊肉店,因市场扩建原因,搬到了我家斜对面,只隔着一条马路。我去用餐或者买肉打包回家,就更方便了,说是邻居也不算煽情。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去小酌。店主熟悉我,我几乎每次都坐在靠近厨房的位置。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得而知。每次煮好的羊肉,一部分拿到门口的售货亭售卖,大部分则装盘放在一个空闲的餐桌上,就在我身后。可能是有意叫顾客看见,羊肉还有很多,有挑选余地,触动其购买欲望。这也是一种销售手段,小买卖也要讲大策略。
店主话不多,每次看我坐定,便会去切来一盘羊肉,外加一点羊肚,几片羊肝,给我零拷一杯黄酒,总价一般在六十五元左右。店主母亲,今年70多岁,过一会儿就会小心翼翼端来一碗羊汤面。很谨慎的样子,试图将一碗水端平的样子。在儿女中间,她也许练了一辈子这样的功夫。店主是小儿子,她坚持要来帮忙。我问过她,不累吗?不累,也不困,她回答我时,还加了三个字。但有几次,我看她坐下来的时候,在服用药片。
我喜欢吃羊肉时,喝点黄酒,觉得黄酒和羊肉在舌尖处相遇,是最好的安排,让可怜的小羊在世间再醉一次。和我常坐一桌的,是一位耄耋老人,他住在我邻近的小区。每次我到来时,他已经开始剔牙,盘子里还剩两三片肉,一只空的黄酒瓶摆在一旁,啤酒瓶里的啤酒还剩个瓶底儿。他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喝酒脸红,尽量低着头。偶尔瞥两眼,见他坐着在打盹,和我有一拼,我站在公交车上能打瞌睡。这时,店主母亲会过来,叫醒他。“可咋办?不让他出来,他偏要来。”她的女儿为老父的身体担心,这是店主跟我说的。其实我挺佩服老人的,我在想,凭自己的身子骨,到了这个年龄,别说喝酒,能喝水就不错了。
最热闹的是进门左手第一桌,一直是三个人占据着,两男一女,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要么女的先到,把菜点好,要么男的其中一人先到,同样把菜点好,等着对方。有时点的是羊肉,量看着不大。有时是羊杂锅仔,便先将酒精炉打开,小火慢炖起来。一般都是女的先到,男的到得晚,有时他俩会从外面带进一盒酱鸭或糟鸡脚之类的。他们的早茶,一般要吃到近中午。我有时中午去买菜路过,看见他们还坐在那里。我暗中叫他们“羊帮”,联想自电影《神秘的旅伴》中那个无铃的马帮。
还有两位常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个子高高瘦瘦,和“羊帮”相仿的年龄,说自己住院刚出来,不能喝酒了,总是找个空位,要一盘羊肉,一碗羊汤面,慢条斯理地吃着。有趣的是,每次来,他都会自带几根小葱,作为调味小菜。还有一位,年纪三十来岁,但因体胖,虚构了沧桑,觉得像到了不惑之年。每次带个小瓶二锅头,要一碗红烧羊肉面,还要加一盘白切羊肉。一个人坐在一边,吃完喝完走人。买单的时候,讲着一口流利的沪语。
四
有一位老领导,曾和我开玩笑,说看我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不像东北虎,倒像一只北方小绵羊。这话有点刺激到我。本来生性老实,说吃啥补啥,我这样经常吃羊肉,是不是会补过了头,越补我越胆小怯懦。当然,这是玩笑话。俗语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在上海,越到夏天,吃羊肉的人并不见少,店主告诉我,别担心上火,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羊肉温补。
但近些年,我去这家羊肉店次数明显减少了。不是怕羊肉吃得多,而是医生建议我控酒。有时忍不住,就进去吃碗面,尝尝藏书羊肉的其他做法。比如,大蒜炒羊肝、大蒜炒羊肚、大蒜炒羊杂等等,炒菜系列,也是藏书羊肉不可或缺的一块。这里,大蒜是指青蒜苗,青蒜苗成为主力,将藏书羊肉的腥气赶走,将羊肉羊杂的香气提振出来。我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讲到,全羊宴上,藏书羊肉有4050种做法,吓到了我。这个数字,真伪且不说,起码说明,藏书羊肉的做法颇多,数不胜数,红烧、白烧、爆炒、脆皮、乃至烧烤,不一而足。显然,烧烤不是它的强项。
至于我喜欢这家藏书羊肉店,是否是正宗的加盟店,我并未关心,因为它的羊肉味道俘获了我。据说,藏书羊肉的加盟费比较贵,看店面大小,一般十几万到三十几万不等。遗憾的是,藏书羊肉和我老家的东北饭店,都存在一个不足,店很少开在繁华路段,而且店面都不够大气,装修相对简朴。而且,在北方,我很少看见藏书羊肉馆。希望它拿出川菜、湘菜、黔菜、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的勇气,南京路、淮海路上也逛一逛,天南地北都闯一闯。咱藏书的山羊有角,什么都不怕。
前两天,又馋这口了,我在一个中午去了老相识藏书羊肉店。有段时间没光顾了,店主很兴奋,和我竟少有地聊起天来。从他这里得知,“羊帮”中的一位男士得了重病,所以,他们散伙了。常坐在我对面的老先生,基本不来了,被女儿管住,年纪太大了,吃羊肉事小,但喝酒事儿大。店主母亲还在店里帮忙,头发白得更多。她的午饭还是从电饭煲里舀出两勺泡饭,就点咸菜。我不明白,从来没看见她在店里吃一口羊肉。
下次去苏州,吃藏书羊肉是必须的,我要看看怎样用木桶煮羊肉。我还要去看看穹窿山会稽太守朱买臣的读书台,看看他藏书的地方。当年,他是因为看书,总是把山上放着的山羊弄丢,家人便阻止他放羊时看书,他便从家中偷出书来,藏于山中,再偷偷阅读。他藏的可是一包包竹简啊。有没有一根遗落下来,长成了一片青青翠竹?不知这样,能否找到些藏书和羊肉的内在联系?
藏书镇已于2006年撤镇并入吴中区木渎镇,但藏书羊肉这块牌子保留下来。藏书所在的吴中区,可谓人杰地灵,生活过武圣孙武,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的范仲淹等等一批大人物。肉香、书香,在这片土地上缭绕不散。我无法获得具体的数字,但苏州各项经济指标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这里一定有“藏书”的贡献,一定有藏书羊肉的贡献。
每次出行,我都要带上电脑,电脑里有我在江山写的电子文集,这本文集,摆不上书架,不轻易示人,有人说文学无用,但却是我的最爱。算是我的一本藏书吧。歌手毛不易有一首《牧马城市》,马有些狂野,我还是喜欢牧羊,江山就是我心中的草场。文字是我的羊,每一只都不会丢失,它们有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