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乐山大佛背后的智慧(散文)
一
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的凌云寺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大佛身形宏大雄伟,整尊大佛通长71米,脚背面宽8.5米,据说能围坐百余人。我乘船游览时,远远望去,大佛的庄严神态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双手平放在双膝之上,危襟正坐,神情庄重祥和,双眼微张,一双弯月眉悬在眼上。站在船上,看着人们在他的身下行走,仿佛一只只行动的蚂蚁,显得十分渺小。
尽管只是远远地观看,但我依然被乐山大佛深深触动。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峨眉山以外的另一种震撼和内心的宁静。看着这座庄严的大佛,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慈悲和力量,心灵得到了一种深层的洗涤和安慰。
乐山大佛所在的岷江东岸正好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这里的地理环境也增添了乐山大佛的壮丽气势。站在岸边,远眺大佛,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祥和的世界中。
这次乐山大佛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伟大和深远影响,也让我更加向往探寻神秘的历史和文化。
二
在唐代,三江汇流处水流湍急,行船往来常遭吞噬。凌云寺内,一位名叫海通禅师的僧侣心系众生,决意筹措资金修建一尊巨大的佛像,以普渡苍生于水患之中。然而,修建大佛的道路并非坦途。海通禅师日以继夜地奔波,却在大佛修到肩部时,因劳累过度而不幸圆寂。工程被迫停顿,遗憾的终结了他的梦想。
多年过去,剑南西川节度使主动捐款,使修建工程得以重新启动。然而,当大佛的身躯已达膝盖高度时,这位慷慨解囊的官员却因调离而中断了工程。大佛的修建一再受阻,但愿望却从未熄灭。
再过四十年,一位新任的节度使再次挺身而出,慷慨捐赠,使得大佛的建造工程得以再度启动。历经三代工匠的辛勤劳作,大佛终于在九十年后完工。这段漫长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坚持,但最终的成果却是令人称奇的。
乐山大佛的建成并非易事,但它的价值无与伦比。据传言,自从大佛建成以来,它的光芒仿佛庇佑着周围的百姓,他们安居乐业,不再遭受船毁人亡的灾难。这个传说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使得大佛成为了一座象征着信仰、希望和安宁的象征。
在岁月的洗礼中,乐山大佛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但它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一座永恒的象征。它的背后,是无数工匠和捐助者的心血,是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三
大佛屹立于乐山,承受了千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其生命之长久令世人惊叹不已。大佛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与其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精心的保护措施密不可分。
首先,大佛的建造需要极具工匠精神的劳动。在没有现代起重机和脚手架的条件下,古人们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不惧艰险,攀爬至高处凿石雕刻,将精湛的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技艺纯熟,将石头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大佛形象,使得大佛不仅仅是一尊雕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其次,大佛的建造也涉及精密的排水系统。你提到的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以及各处的排水沟,显示出古人在建造大佛时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这些排水系统的设计精巧,既能有效地排除雨水,又不破坏大佛的整体形象。这种工程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保证了大佛的长久保存。
此外,大佛的长久保存也得益于后人的精心保护。历代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大佛进行了不懈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使其得以保存至今。同时,游人也通过自觉遵守规定、文明游览等方式,为大佛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乐山大佛之所以能够生命如此之长,既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也得益于后人的保护和维护。它不仅是一座雕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历史的见证。
乐山大佛,巍然屹立,历经千年风霜,依然安详。大佛的庄严与三江的壮阔交织,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每一道螺髻,每一道排水沟,都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岁月流转,大佛依旧,守护着乐山,也守护着我们的心灵。
2024年4月30号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