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相读恨晚近“杂家”(随笔)

编辑推荐 【书香】相读恨晚近“杂家”(随笔) ——读《吕氏春秋》《淮南子》浅识


作者:阮兴珠 布衣,32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发表时间:2024-04-30 22:06:58
摘要:杂家”虽然不是一门有独立意识和思想创新的学派,也没有“圣贤”之类的代表人物,但也并非“杂乱之杂”,这里的“杂”是集合、集聚之意,且有折中调和的意思。书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大多以道家为主干,“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梳理出一套切实可行、普惠上下的做人治政之观照。读“杂家”不仅是了解诸子百家的捷径,对修身养性不无益处。

2024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看读了《吕氏春秋》《淮南子》两本书。这也是在读过道、儒、法、墨、纵横家等“诸子”系列书籍之后,选读的“杂家双壁”代表作。之前,我对“杂家”很陌生,尤其是一个“杂”字使我产生了不屑一顾的意识。读过两书之后,新有了截然相反的认知:杂家”虽然不是一门有独立意识和思想创新的学派,也没有“圣贤”之类的代表人物,但也并非“杂乱之杂”,这里的“杂”是集合、集聚之意,且有折中调和的意思。书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大多以道家为主干,“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梳理出一套切实可行、普惠上下的做人治政之观照。读“杂家”不仅是了解诸子百家的捷径,对修身养性不无益处。回首个人大半生的“三观”养成和多岗位工作经历,不由的引发了认可赞同意识,颇有一丝“相读恨晚”的悔悟。
   一、关于两书的共同特点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成书相距百余年,然而两书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堪称杂家著作的“姊妹篇”。两书都是集体完成而以组织者名义而命名的著作,它们的主编分别是秦朝吕不韦和汉代刘安,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同时又都喜欢沽名钓誉,充满政治野心,谋求建立更强大的封建帝国。然而,在当时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两人同样空有满腔抱负,最终又都是失败者,声名狼藉,且死得很狼狈。抛开作者身份及其他的不谈,就两书的编写和思想内容而言,可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巨作。从形式上看,两书并非随意编写,都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通过精心设计、精心编排,两书的谋篇布局严谨缜密,序目井然,条理分明,每篇文章都很经典,显示了主编极高的组稿和统稿水平;在内部结构上看,篇幅规模相当,内容互相联系,各有侧重,环环紧扣,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从思想内容上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以及人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历史变革时期的很多特点,代表了封建帝国某些社会势力的要求和愿望。在学派思想上看,集儒、道、法、墨、兵、农、纵横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于一身,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博采众议,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一家之言,挤入了“诸子百家”前列,这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二、关于对《吕氏春秋》的理解
   《吕氏春秋》全书160篇,洋洋洒洒20余万字,内容博杂,思想深邃,不容易三五天就能读完,更谈不上理解透了。读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书的结构体系相当规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乃至有些“文八股”的架构,这在读其他先秦著作中是极少见到的。全书分为“纪、览、论”三个部分,关于“纪”,按春夏秋冬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纪,也就是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每纪中各有五篇文章,总共60篇,在内容上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也是全书的大旨所在。关于“览”,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其内容以人为中心,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而展开。关于“论”,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其内容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天时地利等方面。总体上看,全书是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进而归纳出了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正如其《序意》篇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大体意思是说,十二纪是用来记载国家的治乱存亡的,用来了解人事的寿夭吉凶的,对上度量于天,向下检验于地,中间审查与人,这样在把握是与非、可与不可上就没有失误了。据《史记:吕不韦传》载,吕对该书曾极为夸耀,将“书布威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可见对其书充满了底气。
   该书还有个极大的特点,每篇文章都以议论的主题作为题目,十分醒目十分精准,带入感极强。比如,在“纪”部分中,有《诚廉》《贵公》《劝学》《去私》《审己》《用众》《顺民》《功名》《尊师》《侈乐》等;在“览”部分中,有《孝行》《慎大》《先识》《离俗》《审分》《恃君》等;在“论”部分中,有《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等。看到这些题目,就会使人们认识到作者在选择问题角度上超乎寻常,在切入主题上直白朴实又出神入化,在议论叙述上实证与想象并举。正因为如此,耐人细读,引人入胜,不仅有助于读懂“诸子百家”不同流派思想,而且还有助于理清先秦文化的变化轨迹。
   读过一遍再回过头重新捋一遍,方能记个大概。按照我的理解,《吕氏春秋》是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建树,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宏大的思想体系。其中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在哲学思想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总体上虽受道家影响,但彻底摈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他认为,天并不是什么超物质的意识主宰万物,而是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不断运动的,而且没有终极。《谕大》篇曰:“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意思是,小的要获得安定必须依赖大的,大的要获得安定必须依赖小的。大和小,贵和贱,彼此互相依赖,而且可以互相转化。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认可人的生死不是什么命中注定,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节丧》篇曰:“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这充分体现了该书的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一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德治为核心辅以赏罚的政治主张。《爱类》篇曰:“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他认为,民众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治理天下首先要得民心。《适威》篇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这就是说,君主要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要切实地为民众禳除灾祸,创造福祉。又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用德政治国,就会通达无阻,无往而不胜。《贵公》篇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主张"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反对"家天下",赞赏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思想。《执一》篇曰:“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其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能治理好。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第三,鲜明提出治国必须“举贤用贤”,主张“虚君实臣”,反对世卿世禄制。在《求人》篇里强调求得贤才的重要性:"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本味》篇又曰:"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其本在得贤","功无大乎进贤"。这就是说,国家大事,千头万绪,进贤举能,应摆在重要位置。基于此,在《论人》篇中又提出一套知人识才的办法,主张对人材要进行全面考察,统称为"八观六验"、"六戚四隐"。曰"通则观其礼,贵则观其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这就是要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全面观察考验贤者其品德、志向、学识、才能;同时还要考察其在家里,邻居、亲友之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种种表现。为何这样?他认为,"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只有对人进行全面、严格地考察,才能知人识才,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第四,将"善学"、"尊师"和道德教育、音乐教育作为政治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文章有《劝学》《尊师》《博志》《学记》《适音》《制乐》等20多篇,极力倡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劝学》篇说:“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反复鼓励人们爱学善学勤学,以实现达晓理义,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在“劝学”的同时,提倡“尊敬教师”和“师道尊严”,《尊师》篇曰:"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又曰:"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尽智竭道以教",从两方面论述了尊师与为师的原则、方法。同时,他认为音乐与政治、社会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起着安政事、平风俗、美人伦的作用,《适音》篇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教民平好恶、行理义",阐述了音乐对治国理政的潜移默化、移风易俗之作用。这几方面的论述很多,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第五,该书保存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医疗养生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在天文历法上,完整地记载了九野及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记载了每月太阳、月亮所在的位次,以及与之相应的物候特征、节气的原始形态等。在农业方面,有4篇文章专门讲述了有关农具、作物、土壤、水利、病虫害等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了解古代天文物候是十分可贵的。在医疗养生上,不单纯推崇道家的"养生之道",而是更加实际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知识和体育健身的内容,认为人体有“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各个器官有各自的生理要求,只要人们在饮食、情欲、运动等方面多注意,疾病就不会发生。《本生》篇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出则以车,务以自佚,命之日招魇之机。"其意思就是反对过度追求享受,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养生,反而会郁结而生病。
   总之,全书近似古代的百科全书,读而不厌,读而有益。
   三、关于对《淮南子》的理解
   《淮南子》又名《鸿烈》,“鸿”乃广大也,“烈”者乃光明也,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可见气魄之大!全书共21篇,10万多字,比读《吕氏春秋》相对轻松些。该书在编排上与前书相似,结构布局整齐,思想主旨鲜明,书内每篇文章皆以“训”为主导,“训”即训解、训诫、训蒙、训迪,其意就在于训解或者说教某种理论。一个“训”字凸显了作者居高临下、傲然睥睨的地位,是否达到如此水平,学界见仁见智,但对我而言,只是了解一下而已。
   对于本书的编写目的、编写原则和编写内容及相互关系,在本书《要略》篇中有扼要概述。文章开明宗义,曰:“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又曰:“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总的意思是说,编著该书之目的,是用来整治道德,规划人世之事。向上考察天道的变化规律,向下研究大地的万事万物,在中间能够把许多道理贯通起来,观察天地的形象,通达古今的事理,权衡事理而建立法规,度量形体而施予合宜的措施,探索人们的道德规范,用来统一天下,治理万物,适应变化,通达不同的方面。在表现手法上不依循一个车轨形成的路子,不恪守一个角落的偏见,不拘泥于有联系的事物,也不随世道的变迁而转移,而是遵循“道事结合”原则展开论述,“道”指的是自然规律,“事”指的是社会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活动。一言概之,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个性特色鲜明,同样按照天、地、人的顺序,在三个层面,纵论天下兴亡,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国良方,涉及宇宙万物、人生哲学、政治经济等,同样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共 74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国文化诸子百家,其中“杂家”并非“杂乱之杂”,这里的“杂”是集合、集聚之意,且有折中调和的意思。本文重点以《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两部堪称杂家著作的“姊妹篇”,客观地从成书背景、篇幅机构及思想内容、文学艺术,结合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以及人生、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做了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理解。个人的一些观点和认知,不说为一家之言,但具有抛砖引玉的学术意义,读之同样有匪浅受益,最起马助人对这两部古经典,有了概括的了解和对“杂家”产生一些认知。故推荐阅读。【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4-04-30 22:12:57
  佩服老师博学,对中国古代经典,能这样认真与具有学术性的研读,实在难能可贵。谢谢支持书香。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24-04-30 22:47:22
  文章较长,感谢你的辛苦编辑!文章没有文学味也没有学术性,只是记录了自己读两书的过程和浅识,给没有看过此书的做个梗概介绍。希望多指教!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