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白鹿原下的情思 ————喜读段恭让老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下》
最近去西安儿子处小住,偶尔在瓜果市场上溜达,一声声“白鹿原下的瓜既大又甜”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我们这里虽不是红枣成熟的季节,但两行排列整齐的大红枣也插上了“白鹿原下大枣”的牌子,新鲜的核桃也被商人叫喊着“白鹿原下的核桃。”
真的是“白鹿原下瓜,白鹿原下枣,还有白鹿原下的大核桃”吗?到底是不是白鹿原下产出的,也没必要进行深入考究。笔者只知道,段恭让老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下》目前红极一时,电台转播,网站转发,小说销量剧增,据说还要拍成电视连续剧,段恭让老师“热”了,《白鹿原下》更是“热”了。
第一次接触《白鹿原下》是在网上看到的简介,没过多久,又在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收听到。由于生活在农村,农活忙碌,收听也只是断断续续的,但文中穆柱国、龚震川、二豹子、白牡丹、篾匠、八爷等人物栩栩如生,作者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也使我对小说的故事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常常恨电台播出的时间太短,不尽人意,每次都盼望故事的结局。最后,我又设法和段老师取得联系,他看我如痴如迷的样子,当即答应送我一本。
去年金秋的十月,家里没有多少事,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专程去宝鸡取书,在宝鸡人民公园和段老师约见。原以为段老师属名家、大作家,在宝鸡乃至三秦大地、大半个中国都是数得着的人物,一定会盛气凌人、高傲自大。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比我大四五岁的段老师,瘦高的身材,花白的头发,两眼炯炯有神,未修饰的脸庞,几根胡须,上身穿着夹克,下身是麻黑色裤子,一双打皱的普通皮鞋,更显出他的朴素、干练、为人和善。当时他正在公园内上班,听见我打来的电话,急匆匆地放下手头的工作赶了过来,他忙握手和我打完招呼,急匆匆回家取书去了。看着他的背影我自思,这样的名人、大作家,原来竟这样平易近人,没一点儿架子,出乎我意料之外。
段老师把书拿来后,寒暄了几句,又让我在公园转转,他下班后陪我吃饭,我看他忙碌的样子,慌称上午还有其它事,把书一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坐公交上汽车站去了。
我从小喜爱文学,也读过很多名著,如柳青的《创业史》、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等等,我也常常写些诗歌、散文等。但是读段老师的《白鹿原下》,更觉得亲切、感人,口语化的描述,很合读者胃口,好像拉家常、谝闲传一样,使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细品慢嚼有些章节,我被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所折服,情节真实,细节感人,构思奇妙,那独特的写作手法,把读者一下子拉回到那个峥嵘的岁月的年代。比如第一章穆国柱的出场,以及他家庭的历史背景,作者都简要地作了叙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这部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人头戴一顶帽子,个个脚穿一双鞋,根本没有雷同的现象。小说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各有特点,给人以美的感觉。
以我之见,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就是,每一章节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伏笔,设下了悬念,让你读完上部就想着下部,并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作者把人物刻画得相当细腻,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及个性。如第十五章开头一段“孟先生和萧芝兰,低一脚高一脚地奔到前院”,还有穆黑娃垂死挣扎地喊了一声“我是穆国柱的弟”,既写得实在,又觉得可亲。实实在在写的农村事,说的乡村话。
另外,作者在处理故事情节上采取大起大落的方式,该详处详,该略处略,详略得当,恰到好处,精华之处画龙点睛,没有拖泥带水。文章内有相当多的话语采用陕西方言,蓝田的地方用语,白鹿原下农民的口气,还有很多是当地的歇后语、民谚、民俗、乡间俚语等等,更衬托了文章的地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如闻其事,如见其人。比如第十九章“龚敬山一听,大呼小叫‘你还想萝卜卖出肉价钱,财迷、财迷’”,还有第十九章中的一段“他端起‘稀汤寡水’的饭圪蹴在窨井旁边”等等。
作者在描写“性”方面着墨较多,但他不是就事论事谈性爱,或没边没缘地谈离奇古怪的脏话、丑话,而是打破了过去那种谈“性”色变的不良局面,实打实地描述,给人一种不是“做作”的虚构。第一章节年轻时的穆柱国和老八的小老婆、二十多岁的秋艳在地里逮兔子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还有白牡丹、徐腊花、萧芝兰等人的故事,让读者一看觉得实在,又不黄色,对这些女人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写出了特色,抓住了焦点,既实实在在,又让人可信。
这部长达四十五万字的小说,写的是解放前几十年白鹿原下发生的事,归纳系统,文笔醇厚,唱响了关中平原、大江南北。段老师的大名也随之响彻中华大地,一曲曲白鹿原下的赞歌随风而起,甚至在宝鸡文坛出现了“你不读《白鹿原下》,你就不是宝鸡文人”的说法,以“白鹿原下”的命名的事物也层出不穷,有些干脆做了广告。但愿这部作品在广大读者心中,能出现更多新的、艳丽的闪光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了解白鹿原,也更进一步了解段恭让老师。
缘由千般爱书虫。
作者亦曾有出版,
心心相印分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