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三晋仲夏行(散文)

精品 【丁香】三晋仲夏行(散文)


作者:铭师美文 白丁,2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8发表时间:2024-05-04 20:42:24
摘要:车子蜿蜒行走在三晋大地上,透过车窗,太原盆地一览无余,到处种着苞米,成片成片的,一时半会儿见不到一个村庄。迟开的油菜花也是无精打采的,没有我们江南的花草长得恣意,就像一个小媳妇缩手缩脚的放不开。到了忻定盆地也是一样,不过擦着边缘走,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瘦骨嶙峋。典型的一块平地四周就是万丈沟壑。让人感受到大地饱受过千年沧桑。这种感受在江南是没有的。地形一会儿将车子抛到山岭,一会儿又抛到谷底,耳朵刚舒畅了,一会儿又闭了气。

车子蜿蜒行走在三晋大地上,透过车窗,太原盆地一览无余,到处种着苞米,成片成片的,一时半会儿见不到一个村庄。迟开的油菜花也是无精打采的,没有我们江南的花草长得恣意,就像一个小媳妇缩手缩脚的放不开。到了忻定盆地也是一样,不过擦着边缘走,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瘦骨嶙峋。典型的一块平地四周就是万丈沟壑。让人感受到大地饱受过千年沧桑。这种感受在江南是没有的。地形一会儿将车子抛到山岭,一会儿又抛到谷底,耳朵刚舒畅了,一会儿又闭了气。
  
   ◎五台山上的“布达拉宫”
   好比到远方去,走过了一半路,对另一半就有了格外的期待。
   家乡安徽的九华山自然去过,距离不远处的浙江普陀山也曾拜访过。也就是说四座佛教名山,已到过两座。所以对山西五台山就有了觊觎之心。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道场是有气场的。从寻找车位始就猜想来这里朝拜的人多得摩肩擦踵。我们进了山门,望见的五台山只不过是横亘在面前的小山丘。大概是生在此山中,看到相对海拔不过我们家的丘陵的山,不显峭壁刚劲,只有一种内敛与圆润,像得道的高僧,或腆着肚皮的弥勒佛。
   山上没有什么大树。高原气候与碱性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过于苛刻,连飞播而生的树也长得唧唧歪歪的费劲。就这么一块土地,却成了菩萨道场,且大度得将喇嘛、和尚、比丘包容于此,相安相处,各不干涉。
   依导游安排,我们先到菩萨顶。
   菩萨顶坐落在灵鹫山之巅,由成片的庙宇组成。导游说到菩萨顶必须走后门。进去以后才知这种走法就像从后往前翻阅一本书,先知结局,不知开头。这种阅读状态的好处是,知道了结果,好从容欣赏前文。但少了一点层层剥笋之妙。从“解脱门”进了后院的“五观堂”,这是僧人就餐的地方。屋内四口大锅,每逢腊八,必升火熬粥。锅之大有一传说,一小和尚进去洗锅,由于水滑竟爬不出来,最后放下一个梯子才得以上来。屋外有一座五层八方铜鼎塔,高有十来米,塔檐坠有风铃,微风过后,叮当悦耳。惟与他处不同的是,铜鼎如球,光滑可鉴,不用说是朝众日复一日手抚的结果。我好奇的抚摩一圈,信口与游人说“男左女右绕一周,功德圆满不发愁”,想不到铜鼎立马围住了一圈人,转起了圈来。这让人想起历代历朝聚众的力量,总是借助于神灵。
   到了大文殊殿,只见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我撇开人群独自走向殿前的牌坊,两根方形石柱,夹住两根石梁,石梁中间嵌有一石匾。匾上“五台圣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牌坊柱石皆有古韵,应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惟下边一横梁透有新色,想必是破四旧年代的“杰作”。那时砸掉了多少好东西上,毁掉了多少古迹,以致许多地方只残存了一点记忆。可没有物象的记忆容易被风吹散,于是各地仿古的山寨货成了一份崭新的“遗存”。
   菩萨顶满语的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正如所有寺庙一样,必定建有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游众对此有些疑惑。其实“大雄”是佛的德号,有法力无边之意。据净空大师说,佛、菩萨只不过像现代学习的学位。修道的菩萨比佛的学位要低一级。如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大誓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可见菩萨还没有到达佛这个最高境界。
   高的东西自然让人仰视。说起高来,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古松就高过了周围的建筑。树下的几方石碑高数丈,从侵蚀的表面看,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旁边置一大的香炉,所以树和古碑都沾有烟色。好在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保管良好,不仅不受风吹雨淋,四周还围了一道防护网。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碑题款“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文字,好似颜体,浑厚饱满却不乏洒脱。
   我们走堂穿室七拐八弯地走到了菩萨顶的前门,顿有豁然开朗之感。群山庙宇尽收眼底,白色佛塔耸立山下,红墙黄瓦掩映在无边苍翠之中,构成了一帧帧佛国美丽画卷。我们沿着一百零八级石阶缓缓走下,不时摆pose拍照,将阶下的照壁上的“佛”、“福”全收镜头之中。颤微微地下到山脚,驻足回望,一幅绝妙奇景映入眼帘: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恰似张开的龙口;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就像竖立的龙角;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开的圆形窗户,正是睁开的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好一幅龙形布局,是无意为之,还是匠心独运,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拜别菩萨顶,让人不得不感慨其厚重的历史过往。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增修补改,到了清代才初具规模,并且将原来的“青庙”改为“黄庙”,自此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五次到菩萨项朝拜,乾隆皇帝也朝拜了六次。可以说没有哪一座庙宇能有如此殊荣。
   菩萨顶是五台上十座黄庙之首。它建筑宏伟,层层叠叠,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远远望去就像镶在灵鹫峰上的“布达拉宫”。
  
   ◎悬空寺
   翻越五台山的北台,车子或在山腰游动,或在山岭哼吟。人们透过车窗欣赏着高原上的特有风光。阳坡针叶林茂密生长,北坡沙石地草甸稀疏。远远的有几只羊或几匹马(或是驴)在悠闲地啃着草。草甸上的各色小花,如小家碧玉一般,清新可人。在高寒环境中,小花虽不能恣意开放,却成就了含蓄娇羞之美。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环境成就一方风情。
   恒山的悬空寺就是在这样的物候环境下屹立了千年。
   从恒山水库沿山脚而下,砌有一道百多米长的景墙。悬空寺就随着车子起起伏伏,在波形墙上若隐若现。拐过弯,悬空寺全貌才凸现在眼前。不错,是“凸”现。远远望去,悬空寺就像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凸起的精巧玲珑的玉雕。
   我有了立马登上去的冲动。可导游小姐说,恐高的、血压高的人等不能上去,若在底下看看,不上去,就省了一百来元。忽悠,绝对的忽悠。只饱眼福,不去体验,我不如坐在电脑前看风景。看别人登峰涉水,与自个儿亲临绝对是两码子事。跨过一悬索桥,沿着干涸的河道岸走百余米就到了悬空寺的脚下。
   此时坐落在五十米高崖壁上的悬空寺就悬在我的头顶,它左低右高,重檐相错,层层延伸。悬空寺是木系结构,横梁飞挑,楼寺悬立,红漆涂身,分明是镶在山崖上的江南式楼台亭榭。让人不得不感叹,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的摩崖建筑还保存得如此完好。导游说,任何木质的东西最怕日晒雨淋。可寺前高山如屏可挡烈日,寺后山崖如伞可遮风雨,加上此处小气候干燥、水份小,建材又多是优质木材且用桐油浸泡的,故今天还能饱尝此等壮观之景。
   是啊,悬空寺脚下就刻有李白写的“壮观”二字。不过“壮”字上面多了一点。导游说名人错字不能算错,也许是误滴了一墨点。其实这大多是后人的附会之作,无非让人说此处风景,比别处“多一点”壮观而已。
   兴冲冲往上爬,才感觉到越爬脚越软。站在那高高的“凸”出的殿阁上,望见底下游人如蚁,心不由得悬到了嗓子眼。有的人擦着走廊的内侧,扶着栏杆,一步一颤的往前蹭,比盲人走路还要小心。有的人躬着身子,慢慢往前挪,不仅不敢伸头俯望,也不敢高声语,生怕某一个高音将寺惊塌了……让我想起了《诗•小雅•小旻》中写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算胆子较大的,将手伸出廊外向人们招手,但我还是牢牢的抱着一根立柱。等抽身回来,发现柱子竟有些晃动。后来才知道那些柱子根本起不到支撑作用,只不过是缓减人们履危时的害怕心理而已。难怪有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将寺庙的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各部分巧妙地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并将儒、释、道三教容在一寺之内。“善假于物”者强,融合多智者慧。悬空寺气定神闲地观千年落日雁阵,听千年寒风驼铃。如今人去寺在,寺在人来。悬空寺就是以这样特有的气度独立于世。
   悬空寺/一座玉雕/悬在空中/嵌在山腰/底下的支柱马尾飘/横梁将历史挑;人行其中/勾头侧走/抓牢扶手/喜悦、激动、新奇、颤抖;寺悬/心悬/生活的平静/因那一刻悸动。
  
   ◎暮雨游平遥
   从大同出发,走了一天的路,天下着雨,到下午暮霭沉沉时赶到平遥,本打算投宿,可导游不干,非要玩几个景点,雨下个不停,大家与导游争执起来,无奈在导游的坚持下,我们作了让步,答应只玩个把景点。可上了道就由不得你了。我们让导游交给了一位地导,冒雨逛了平遥保持最为完整的县衙。那个县衙实在大,功能分明,办公、生活、读书的地方也都不错。当然与现代衙门相比,不知逊色多少。地导说,过去的县令不得带家眷,现在的官员不想带家眷,可谓入木三分。在黑乎乎的县衙转了一圈,感叹四合院采光不行,但我认为昏暗的光线,有利于古人慎思、慎行、慎独的。
   临近6点了,导游说还要看看“钱庄”,让我们沾染点财气。我们一行骂骂咧咧的跟着人流行进着。想不到到了钱庄许多人大放的用人民币换几张纪念汇票,到地下金库游了一趟,并兑了几个金晃晃的“大元宝”。可到了旅游商品店,大家本能地捂紧了钱袋,只有几位大姐买了导游推销的平遥牛肉。这让人想到,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比那几斤牛肉重要得多。
   本来导游想拖点时间让人坚持不了,容易屈服。无奈大家在多年旅游中炼就了一副金刚不坏身子,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将装聋卖傻,拖字诀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地导终于无处下口,一走了之。第二天我们游古城墙就成了散客,只好跟在别人导游后面“偷艺”。
   大家空着肚子有气无力地回到住宿地,草草地吃了点饭。说起吃饭简直就是受戒,没有一片肉,没有一点油。食之比吃药还难以下咽。当然得到导游的宽慰是,旅游没有这么好事,实属正常。好吧,只要景色好,不在肚子饱。好在老汉平时积点腐败成果还能顶用。瘦子就真正是干靠了。
   住宿地是一个北方典型四合院,房间比较简陋,透过花格窗,看到里面一个炕,炕沿铺一红花布垫,上摆一炕桌,炕前有一大红的雕花木栏,悬着一花纹蚊帐,房子中间吊着一盏红宫灯,喜洋洋的,给人感觉是新人婚房。掀开竹门帘,推门而入,房间潮潮的,让人想起江南的梅雨天。
   捱到深夜,渐生睡意。可将那潮得黏人,重如疙瘩的棉被盖在身上,人比什么时候都清醒。索性让自己去想童年浆过的被子,香香的,伴有阳光的味道……想着想着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竟梦到了平遥的古城头,等早上真的去游观,竟与梦中别无二致。才知天下之城,皆出一类。
  
   ◎乔家大院的“联”
   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大院,因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拍摄而享誉天下。在骄阳如火的正午,我们抵达乔家堡村。穿小巷,走胡同,折进一高门,就进了乔家大院。这与到乡村的高门大户家走亲戚没有什么两样。
   乔家大院跨越两个世纪。曲径回廊,雕梁画栋仍保存完好。院中有院,门里有门,无不显示着曾经的家庭曾有过的富足与辉煌。想不到的是,这个富足与辉煌,只有苦心孤诣的勤勉,没有资本积累的血腥。我们想透过这些墙头砖雕,寻找一点端倪,但这些有形之物被岁月淘洗而经年翻修,找不出半点故事,只能在乔家大院的“联”中找一些精神遗存。
   我没有去数乔家大院到底有多少副对联,但每读一联,总让人若有所思,颔首称是。
   迎门的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李鸿章拟书的。相传大清库虚,军备无足,乔家鼎力相助,解了李鸿章的燃眉之急,李自然投桃报李,欣然拟联。李鸿章联中的关键词是“贤”和“睦”,贤是族大的原因,睦是富足的根源。想当初乔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富不骄奢,赈济穷困,没黔敖嗟来之食,无冯谖市义之心。贤名远播,族大家兴。兄弟不阋墙,长幼不僭越,一家和睦,家哪有不富裕的。李鸿章此联高度概括了乔家兴盛的核心点。
   再看砖雕百岁图照壁上的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这是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晚清名人左宗棠所作。此联从人的修为出发,指出行事要依乎天理,顺应规律,要节制个人欲望;要加强道德修养,积善成德,方能做出人生的大文章。此联意义可谓深刻。人的堕落和消亡并不是偶然的,往往与欲望的放纵有关。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犹如浪淘沙。你花天酒地,你暴殄天物,你为富不义,你涉黑吸毒,纵有千万贯,终有挥尽日。只有违法事不做,逆德事不为,你的富贵生活才能保持得更久远。
   一座房子本没有什么好看的,无非是多个院落的组合叠加,无非是一点故事的附会和渲染。但乔家大院的联,着实值得玩味。同行的两位女老师,竟掏出了小本子,将联句一一记下,说是教育自己正读书的小孩。让人不得不感叹,现行教科书的缺憾。
   乔家大院门门有联,联联有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乔家主人室内的一副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是啊,当小孩子提出不当购买需求时,我们不想很快满足他们,不是吝啬小气,不是守财奴,而是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惜”,几人懂得。就如杜牧所写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没有惜福,秦国的祸自然就来了。我从不反对名利的正当所求。名是羞耻心,利是驱动力。适度的名利追求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沽名钓誉,不能名利当头,也不能被名利所累所困。名利从来都是躲在汗水的背后,当汗水流得一定程度,名利自然随之而来,所以说求名求利不如求己。那种形象工程所换得的名,会因建筑的倒塌毁于一旦;那种见不得阳光的利,会因廉政的深入荡然无存。不能取的丝毫莫取,不能得的半点不要。要的是实至名归、心安理得。
   联是浓缩之理,理是处世之道。虽然“画栋雕梁也会成为旷野上遗弃的、被啮啃净尽的荒凉的骨骸”,但道理与精神永不泯灭。庆幸行走三晋大地即将结束时,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了“联”的洗礼。
   读千卷书腹自气华,行万里路心比天高。读书行走,一生之求,我喜欢。
  

共 55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难得的游记散文,以精妙的语言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不但有场景感,而且还有哲理和韵味。作者从五台山到悬空寺,从云冈石窟到古都平遥以及乔家大院,把三晋大地描写的栩栩如生。正如作者所描述,五台山上的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有气场有佛法,被誉为佛家的“布达拉宫”。乔家大院的对联浓缩世间之理,理是处世之道。虽然“画栋雕梁也会成为旷野上遗弃的、被啮啃净尽的荒凉的骨骸”,但道理与精神永不泯灭。庆幸行走三晋大地即将结束时,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了“联”的洗礼。好文章值得去品读,力荐欣赏!【编辑 为文学打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6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为文学打工        2024-05-04 20:48:34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把控能力强,有强悍的渲染力和感召力,是一篇难得的旅游散文!
2 楼        文友:闰土        2024-05-04 22:09:37
  《三晋仲夏行》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意,写出了五台山的点点滴滴,不由也上山玩了一趟。“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道场是有气场的。从寻找车位始就猜想来这里朝拜的人多得摩肩擦踵。我们进了山门,望见的五台山只不过是横亘在面前的小山丘。大概是生在此山中,看到相对海拔不过我们家的丘陵的山,不显峭壁刚劲,只有一种内敛与圆润,像得道的高僧,或腆着肚皮的弥勒佛。”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3 楼        文友:闰土        2024-05-04 22:15:23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长而有绪,层层递进,写的真不错。特别是《1.五台山上的“布达拉宫”》和《 3.大同云冈:失落的辉煌》都写的很成功,作者发挥的相当好,读后受益匪浅。
4 楼        文友:闰土        2024-05-04 22:17:45
  为文学打工在百忙之中编辑,精神可嘉,且编按写的好,继续努力、加油。
5 楼        文友:段引丽        2024-05-04 22:35:32
  作者写出了五台山的美,写出了名山的风景,导游的安排,游玩的开心。写出了真情实感,特别对景物描写的生动感人,回味无穷。
6 楼        文友:段引丽        2024-05-04 22:40:25
  文章写出了感情,特别是《三大同云冈,失落的辉煌》写的相当好,通读全文,感受相当深,向作者学习。
7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5-05 04:50:54
  四地景色,各有千秋。移步换景,好不惬意。无论是五台山的悬空寺菩萨顶,还是云岗的石窟,抑或平遥的乔家大院,都让人触景生情流连忘返。
8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5-05 04:52:17
  感谢为文学打工老师的辛苦编推!
9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5-05 04:52:26
  感谢为文学打工老师的辛苦编推!
10 楼        文友:铭师美文        2024-05-05 05:35:14
  感谢为文学打工老师的推介。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副主席,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代表作《雁字回时》等5部。报刊公开发表文章一千多篇次。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