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豫西婚俗浅谈(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豫西婚俗浅谈(随笔)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16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7发表时间:2024-05-05 16:55: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一个“快”字,闪婚,快递,快餐……以前的岁月静好再也找不到了,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老东西也在慢慢逝去,就像遗落在沙滩上的贝壳,被岁月的潮水无情地冲刷着,直到被淹没在时间的海洋里……
   比如,结婚这件事——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四句词语,描绘了人生中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四个场景。假如说哪一种场景可以自己做主,那只有洞房花烛夜了。可惜结婚这件事,现在也被简约化了,早已没有了从前的那种隆重而热闹的场景,物质化取代了仪式感,闪婚,旅游结婚,集体婚礼,裸婚,未婚同居,单亲妈妈等等,这些现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很多年轻人都见怪不怪了,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祖先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婚俗,毕竟,结婚对大部分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我们有什么理由草草了事呢?
   作为一个豫西人,年过半百的我亲身经历了婚俗的变迁,看着现在的年轻人所谓时尚的或者草率的婚姻形式,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更加想念以前慢节奏下的婚姻习俗。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比较贫瘠,物质生活比较简单,但是人们比较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特别是婚姻这件人生大事。
   那个时候,人们普遍比较封建,男女之间的交流很少,自由恋爱更是少而又少,大部分人属于先结婚后恋爱,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婚后生活的幸福和甜蜜。那个时候,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年轻人的婚事大部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决定。即使有自由恋爱的,也必须找个媒人按照婚俗程序来走一遭,不然会受人耻笑,男女双方家人也会遭受非议。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婚俗,我们河南西部的婚俗议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议婚。首先由媒人牵线搭桥,给男女双方物色好合适的对象。当男女双方家长感觉可以往下一步进行时,就开始了第二步。
   第二:慌见面。这是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不过两个人不是面对面的见面,而是媒人带男方和女方趁对方不注意远远地,偷偷地“相”看。也有的是看照片,不过那个时代拍照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大部分人都是“偷窥”式的相亲。如果男女双方满意,就开始第三步了。
   第三:小见面。这是男女双方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一般是去男方家里,因为女方父母要看看男方的房子怎么样。虽然不像现在要城区新房,但是婚房也是硬性条件之一。这时候虽然男女双方见了面,可是双方家长全程陪同,他们只能偷偷地瞟对方几眼,甚至连一句话都不敢说的。这个时候如果女方家没有意见,就开始下一步了。
   第四:合婚。很多婚姻就死在这一条上。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命运,如果属相相克,八字不和,那是绝对不能成亲的。无论男方和女方,都要找一个或者几个算命先生,拿着两个年轻人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合婚,看他们能不能成亲。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也有不合的,比如属相不合的,如:鼠牛不可同穿衣,鸡猴不可一起居;虎龙逢着难取和,猪马同行不长久;蛇虎不能共长久,兔龙不能朝夕伴……这些不合的属相不知拆散了多少有情人,还有八字不合的,也造就了很多有情人难成眷属。如果男女合婚成功,就要开始下一步了。
   第五:大见面。走到这一步,两个人的关系基本上就算确定下来了。两家人事先定好见面的日子,到大见面这一天,女方只要能牵扯上关系的,七大姑八大姨几乎倾巢出动。男方要在城里的饭店里订上几桌,盛情招待女方来客,还要给女方父母送上贵重的礼物表达诚意。这时双方家长也给两个年轻人留下独处的空间,让他们互相熟悉一下,两个人会找个清净的地方说几句话,送给对方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礼物:一般男孩送给女孩一条纱巾,一方手帕等女性用品;女孩送给男孩的是笔记本、钢笔等,这就算见面礼了。
   第六:订婚。这是结婚典礼前最后一项程序。双方家长再次找算命先生确定好适合孩子们成婚的佳期,大多数都会选择在春节前腊月里,新年遇新禧,双喜临门。还有一说,腊月里好日子多,诸事不忌。男方定好日子,会跟着媒人带着厚礼来到女方家,商议结婚典礼的事,这时候,女方就开始了“纳彩”这一步,就是要彩礼。如果彩礼这一环节没问题,以后就比较顺利了,很多婚姻就是折在彩礼上了。
   关于彩礼,各地方又有不同。有一点从古至今是一样的,那就是婚房,虽然以前由于条件限制,女方不要求男方在城里买房子,但必须要有自己的婚房,人们常说:鸡生蛋还要给弄个草窝哩,何况是出嫁女儿,没有房子怎么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如果男方能有属于自己的几间房子,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以前农村家庭子女多,家里兄弟好几个的不在少数,女方也只能求其次,至少得有属于小两口的两间房子,如果这一点都满足不了,那婚事就不谈了。至于其他东西,女方必须要两身新衣服,男方还要做几床新被子新褥子,打造几件时兴的新家具,比如席梦思床,组合柜,梳妆台,以及后来的电视柜等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就是“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指的是收音机,又叫“一拧”。有句俗语:“三转一拧,不给不成”,就是说的这个条件。当时,为了这个“三转一响”,不知拆散了多少婚姻!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买很多东西需要票证,那时最难搞的就是自行车票,没有门路根本搞不到,你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自行车,所以好多婚姻都栽在了自行车上。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彩礼是水涨船高,“三转”变成了洗衣机、摩托车冰箱等,“一响”也变成了录音机、彩电等家用电器,至于彩礼钱,更是呈几何数字成倍增长,以前几百元,几千元钱就可以了,现在成了一万零一元钱,美其名曰:万里挑一;后来成了六万六千元,预示着“六六大顺”,八万八,发发发,十万元,十全十美;直到现在成了“万紫千红一片绿”:即一万张五元的紫色人民币,一千张百元的红色人民币,一片绿就是指一大片绿色的五十元人民币,金额达到了十五万元人民币。以前女方要两身衣服,几床新铺盖就能结婚,现在成了“一动一不动”:动的是小汽车,不动的是婚房,大部分要的是城区楼房,没有几十万元拿不下来。有的地方还要“三金三响一冒烟”:“三金”指的是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三响”指的是三斤人民币约十五万元,“一冒烟”指的是一台小汽车,算下来也得好几十万。所以人们常说:这辈子生个男孩就高兴两天,孩子出生那天和结婚那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发愁。
   如果彩礼和房子这一项过了关,就只剩下结婚典礼这一项了,这是每个人的重头戏,也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第七:典礼。在典礼吉期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就集聚在一起,为明天的结婚典礼做准备。以前,办喜事都是在家里,头天晚上招待亲戚喝豆沫,第二天早上还是豆沫,中午饭比较隆重,以前生活条件差的时候是小米捞饭配红白萝卜丝咸菜,第二顿喝绿豆杂面条汤;后来时兴吃“定碗”,一碗碗大锅烩菜上面几片红烧肉片盖顶上笼蒸;又过了几年就流行吃大锅烩菜;到了现在,很多人家办喜事除了传统的大锅烩菜,还要在家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待客。大部分家庭选择结婚当天中午直接去饭店包桌,虽然省事,却缺少了以前那种热闹和仪式感。
   在典礼的这天早上,女孩子会穿上早就买好的婚礼服,有的是红色西装,有的是红色绸缎棉袄,还有的是红色毛衣或风衣,根据季节不同婚礼服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都是表示喜庆的红色。典礼这天女孩穿的鞋子很有讲究,一般是红色的皮鞋,这双鞋女孩出了娘家上车的时候才会换上,不沾娘家一点儿土。而且这双鞋是万万不能再穿着回娘家的,预示着女孩一去不回头,不走回头路。女孩子在这一天都要化上美美的浓妆,盘个漂亮的新娘头,戴上红色的头花,这应该是她一生中最美丽和最幸福的时刻;男孩穿着中山装,身披大红被面,也有的地方同时披着红色和绿色的被面,称之为“披红挂绿”。后来时兴西式婚礼,女孩穿起了白色的婚纱,戴着白色的头纱,男孩穿的是黑色西服,这时候很少有人再披红被面了,男孩会在腋下挂上一块红布替代以前的红被面,新人们带上标有“新郎”“新娘”字样的胸花。这一天,男方一大早就会乘坐婚车带着一大帮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接自己的新娘回家拜堂成亲。
   典礼这天的接亲工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我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比她和爸爸结婚早一年的邻居婶子典礼这一天坐的是轿子;妈妈典礼那一天就是骑驴了,当然家庭条件好的是骑着高头大马,还有的连驴也得去借人家的;我小姑姑那一代人典礼时就成了骡子和马拉的小平车和大马车,每个牲口的头顶上都戴着纸叠的大红花,脖子下系着叮当作响的铃铛,很是喜庆;又过了几年,农村有了拖拉机,典礼就用拖拉机去迎亲了;后来有了自行车,流行了几年乘坐自行车典礼;到我结婚典礼时,开始乘坐租来的小面包车和小货车;到了现在,结婚典礼都是小汽车组成的车队,豪华气派隆重,让我们这些过来人只有看着羡慕眼红了。
   在我们这儿有一个规矩,就是典礼这天,要先送食盒,不知道是不是有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思。送食盒的要先一步到女方家,把食盒送给女方家。食盒没有什么固定的款式,小竹篮,柳篮等都可以,重要的是里面的“四礼”不能出错:一捆粉条,用红线系着;一刀肉,五斤左右,寓意是“用死肉换生肉”;两棵同根生长的葱,寓意成双成对,以后生的孩子聪明;两棵同根生长的艾草,寓意相亲相爱。女方收下食盒里的四礼,还要“回礼”:成双成对的生饺子,一把面条(后来用一包方便面代替),一包发酵粉,寓意女孩子婚后发家,几对石子,寓意实心实意。送食盒的拿着食盒返回男方家里,男方就可以来接亲了。
   男方来到女方家,要想顺利接走新娘,需要经过几关。有的女方父母会突然要男方加钱,名目也是千奇百怪:比如摘肝钱,是啊,娶走人家的宝贝闺女可不就跟摘了人家的心肝一样嘛。还有离娘钱,这个跟摘肝钱差不多;还有的要给开箱钱,不然不让男方拉走女方的陪嫁箱柜;有的要开门费,不给连新娘的面都见不了。大部分都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男方给个钱就算过去了,也有的较真的,甚至闹得婚礼不欢而散的也有。
   等男方把打扮一新的新娘子接上了车,还要接待送亲的女方家人。以前新娘子是没有伴娘的,女孩子的妹妹或者堂妹就充当了伴娘的角色,妹妹会拿着一个包着姐姐陪嫁洗漱用品或衣物的红包袱,紧紧跟在姐姐身边,一步不离,生怕那些泼皮后生占姐姐的便宜;女孩子的弟弟也会呆在姐姐身边,以前弟弟是“把轿”的,就是跟在轿子旁边,现在时兴坐车,弟弟也就跟在姐姐身边,充当起保护神的角色。到了男方家,要想新娘子下车,新郎还得准备两个红包,不然,新娘的弟弟妹妹是不会让姐姐下车的。
   新娘下车后,跨过有着驱邪之意的“火盆”,进入婆家大门。到了吉时,就会在司仪的主持下拜天地。婆家早就准备好了拜堂的东西,供桌后的墙上贴着喜帖,上面写着供奉天地诸神等字样,供桌上摆着四个礼盘,分别盛着大枣,花生,桂圆,莲子(或者瓜子),寓意为“早生贵子”。喜公公和喜婆婆坐在供桌两边的椅子上接受新人的跪拜。新郎和新娘在司仪的喊叫声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就是给公婆敬茶,改口叫公公婆婆“爹娘”或“爸妈”,当然,公公和婆婆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改口费”红包送给女孩,最后新娘在婆家婶子大娘的搀扶下进入婚房,典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觥筹交错,尽兴狂欢,一对新人就算正式结为夫妻了。在农村,只有举行了结婚典礼,人们才认可他们的婚姻,至于有没有领结婚证,这倒反而不重要。
   那时候很多地方时兴闹洞房。到了晚上,一群年轻人和孩子们来到新房里,让新娘发喜钱,新娘就会从鞋底里拿出事先放在鞋子里的七枚硬币撒出去,让孩子们争抢。有时,喜公公和喜婆婆会给孩子们发喜糖,发煮好的咸黄豆,打发这些孩子们早点离开,不让他们给新娘添乱。至于那些年轻人,会搞一些恶作剧来作弄新郎和新娘子,新娘子必须要忍耐,人们常说:新婚三天无大小,谁都可以跟新娘子开玩笑。大部分人是点到为止,开一些善意的玩笑。也有一些没有素质的人开一些低俗的玩笑,甚至闹出了事故,让喜庆的婚礼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新娘的晚饭也有讲究,就是一碗饺子,民间称“生养饺子”,婆家的大姑姐或者婶子会把一碗没煮熟的饺子端给新娘吃,并故意问新娘:“生不生?”大部分女孩不解其意,会实话实说:“生。”这句一语双关的话引起众人一阵大笑,女孩此刻方解其意,顿时羞涩万分。
   在新娘来到婆家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扫床”。为了求得吉利,男方家在做喜被子时,就会在被子的四角放进去几个花生,大枣,桂圆等,寓意早生贵子,花着生(有儿有女)。到了典礼的前一天中午,会让男方家族里的“全福人”——就是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丈夫健在的妇女,给新郎新娘铺床。这个全福人还要能说会道,一边铺床一边说上几句吉祥的顺口溜,这就是“扫床”,比如:

共 68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过去豫西结婚的风俗和程序。通过阅读可知,当时结婚要“过五关斩六将”,路途坎坷啊。仿佛是一株小苗,小心呵护方能长成大树,一不小心就会在风雨中夭折。中国很大,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也大同小异,在适婚男女相识和结婚的程序上,就是这样。几千年来,在结婚方面,一直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科玉律。过去结婚,先是由媒人牵线,双方家长再私下打听,初步认可对方后才可进行下一步。男女双方两人由媒人约定在某处见面,称作相亲。一般是在媒人家或女方家。如果双方有意交往,迷信的家庭还要看双方的属相合不合,比如鸡狗不到头等等,如果也没问题,就继续进行。双方通过媒人商议订婚,俗称换贴,也可分成两步,换小帖和换大帖,这就意味着亲事基本成功了。下面就是议定结婚的日子和仪式等细节问题,七八十年代,人们普遍贫穷,彩礼相对单薄,都是一些家常使用的东西;现在农村的彩礼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所谓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一动一不动”之类的,确实给男方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也为爱情蒙上了恶俗的阴影。结婚的那天,过去是没有轿车的,一般都是骑自行车把新娘载到家里。婚礼是在家里办的,找一个能说会道脸皮厚的站台子上唱礼金,说说闹闹,然后大家开始吃白菜粉条炖肉。然后就是闹洞房。第三天,小两口一起回门。生了小孩之后,娘家会给小孩接羊腿,据说接过羊腿小孩就学会走路了。这几年,人们大多是自由恋爱或由亲戚同学介绍两人认识,之后就是两人自己来往,很少用专职媒人的。还有就是出现了许多不婚族,不婚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在女性经济独立,自己也能生活得很好。还有就是,在城镇化浪潮中,许多女性有机会离开农村去了城市,在那里安了家。现在则不然。男性不婚,多数是能力所限,被迫单身。既使结婚,现在也很少在家里招待亲朋了,都是去饭店,举行个仪式,然后吃顿饭就算结束了。通过文章可知,作者很怀念那时结婚时的仪式感,还有那一步一步走来的那种慢节奏。感慨社会发展了,就连感情的培养时间也被大大的压缩,那种婚姻文化也渐渐地丢失掉了。文章用写实的手法记述了豫西订亲结婚时风俗,让人们了解到豫西的一些风土人情,同作者一起留恋和怀念那时的慢时光。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沧桑战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沧桑战神        2024-05-05 16:57:59
  这篇文章让读者很好的了解了豫西的婚礼习俗,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回复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09 21:52:40
  记录生活,为后人留下生活的痕迹。辛苦战神编辑!
2 楼        文友:乡鹤        2024-05-06 03:39:04
  碧柳老师这篇随笔详实过了过去豫西结婚的婚俗和过程。让各种婚礼都层出不穷,各有风味,而且把过去的婚礼和如今的婚礼作出详细的对比和阐述,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见识。整篇感觉讲解充分面透彻,让读者分享了一改婚俗的大餐。细读下来,文笔隽永,气息饱满,娓娓动听,让读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了,碧柳老师!
3 楼        文友:乡鹤        2024-05-06 03:52:46
  碧柳老师的这篇随笔,把豫西的婚礼整个过程都介绍的详细而充分,详略而得当。把过去和现在的婚礼作出不同而各有特点的对比,都呈现的面面俱到,精彩纷呈,整篇结构通透有序,详实完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09 21:53:12
  感谢曹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
4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4-05-06 09:49:44
  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生活,佩服作者!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复4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09 21:53:45
  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来就比较真实自然。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5-08 22:39:28
  现在的结婚礼仪简化了很多,感谢碧柳老师的精彩记载。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5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09 21:54:26
  给后人留下纪念,这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
6 楼        文友:向往自由        2024-05-10 12:43:39
  时光追忆,内容详实,豫西婚礼描写全面,手法熟练,文佳质纯,为你赞荐。祝文友创作愉快!文祺!
周卫平,笔名:向往自由,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全国各地已入会46家,作品入选诗词期刊杂志、入选百度搜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