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勤俭持家之缝补鞋袜(随笔)
上一堂最有底色的课,从脚下开始。这堂课,现在还是新颖的,一点也不俗。
爷爷常说“脚下无鞋穷半截,腹中无才俗一生”,意思是看人不要光看身上的衣裤,还要看脚上穿的鞋,鞋子是否干净、合脚、得体;而做人,也不要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我小时候对此话的理解就是“没有鞋穷半截”,无论啥时跟着大人赶集或者走亲戚,我一定会穿上一双新鞋或者刷洗得干干净净的鞋子,小心眼里光怕别人笑话我、看不起我。
可是,勤俭持家的奶奶和妈妈又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因为我们兄妹四个长个子很快、拇指外翻,并且拇指指甲总往厚往上长,所以,我们几个的鞋子总是在脚大拇指处和鞋子内侧先破了三个大洞。母亲就会在鞋子的破损处贴上一块同色的布块,用细小的针脚将洞洞密密地缝住,在不出村的平时继续穿。
工作后,我有能力自己买自己喜欢的鞋子了,根据爷爷说的,自己百十来斤都要靠鞋子给撑着、托着,千万不能亏待自己的双脚,鞋子必须合脚才舒服。所以我买鞋子的原则第一是合脚、舒适,不能挤着我的脚;第二要结实、耐穿,或是棉布或是真皮(最好是软皮);第三才是价格和时尚,只要脚舒服,多贵都要买。至于外套,我要求不高,只要能穿自己看着舒服就行,不管多便宜,多不时兴也没关系。价格贵的我绝不购买,我有自己的理由——又不是金丝缝制的也不是真丝苏绣的高端衣物,哪有那么贵啊!还有再贵的衣服也是穿一季节,洗几水,下一季节就不流行了,也不想穿了。因而,我自己花一元五角买来素花高支细棉布,自己设计,白色丝绸布包边、中式水滴领子、旗袍式半截袖,穿了五六年后,还总有人问我在哪里买的呢。
女儿工作后,知道我爱运动,给我买了好多双运动鞋,其中,有两双皮克的太极鞋,我特别喜欢,轻软透气的鞋面、弹性鞋底,跑步、散步都舒服,即使走远路也不累脚。可是今年春天我发现在拇指根部出现了布丝断裂的现象,女儿和女婿都劝我扔掉吧,再给你买一双,我舍不得,我想自己缝,可是一没有黑色的同款式布料或者软皮子布,二又唯恐露出的针线不好看。于是我想,找修鞋师傅吧,让他用一块软皮子贴上再用机器扎一下。
修鞋摊在五四街口东侧,我把想法告诉师傅:“我想剪一块类似太极鱼型的黑皮子,先用胶水粘贴,再机器缝一圈,确保结实不开胶。”可是,我说了两遍,师傅却不敢下剪刀,他怕剪出来不是我要的形状,浪费皮子材料。我建议他用纸先打样,他说没这么修过,都是用机器直接横竖道道砸几下,或者用胶水粘贴就凑合着穿去了。我说我经常运动,感觉那样修理的不结实。他要求我打样,于是我拿起剪刀和一个纸板就剪了类似太极鱼的形状,把纸板放到鞋子上一比划,竟然很合适。
师傅笑着说:“你这是要端我的饭碗啊!你做过裁缝?怎么裁出来的这么准?”我告诉师傅,我一直心里就这么想的,感觉这么修补不突兀,可以就像原鞋原本设计的一样,又结实又好看。师傅用胶水一点一滴慢慢地将皮子粘贴住,左看右看,我们俩都很满意,此时摊位前的几个人也都很赞叹:这鞋和新鞋没啥两样了!我们俩也达成共识,感觉如果再匝几针倒不好看了,就显出是修理过的了。
师傅还小心翼翼地说:“这纸板样你还拿走不?我能保留不?这是我做的最不像修理过的鞋子了,也是最满意的!你是我的老师啊!”我爽快地答应送给他了。
瞧,修了一双鞋,不光我的旧鞋获得了新生,还认下了一个徒弟呢。
这几天在家收拾小零碎,找出来好几双袜子,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我不由得笑了。瞧,这几双前脚掌部位坏掉的是我女儿的鞋子,她走路的时候,身后的脚印,往往前脚尖有一个深深的小坑,喜欢脚前掌用力;脚后跟部位坏掉的是我爱人的,他走路时候喜欢身体微微后仰,往往是脚后跟先着地;而每双袜子大拇指部位坏的,是我的。小时候我家孩子多,妈妈家里家外很劳累,我的脚长得又快,不堪忍受小鞋子的挤压,并且拇指的指甲盖往上长,往往就把鞋子拇指部位顶开个“天窗”,所以,我的袜子也就往往这个部位先坏掉。一双双的纯棉袜子,除了坏掉的部位,其他地方都好好的,穿着吸汗又舒服,看看扔掉太可惜了。于是找出针线,慢慢地缝缝,把坏掉部位小洞,贴上一块旧袜子上裁下来的小块块,细细地缝好,收拾收拾再穿几天吧。老话说“勤俭是个宝”嘛,咱虽说物质条件好了,也不能忘掉艰苦朴素不是?
捎带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每次买袜子我都是买四五双同色系同花样的,这样穿坏后,可以用坏的最厉害的那个来贴布、修补其他几只袜子哦!
我特别关注一双脚,对鞋子袜子极上心。平时在鞋子袜子上,修修补补,费了不少功夫,反而觉得日子多了一份趣味。尤其是转变了我看问题的态度,有些事,并非不可挽救,鞋子袜子缝缝补补就能穿,有些事,补救一下也不至于不可收拾。
我不太相信“为时已晚”的话。这个观念的转变,来自我对鞋子袜子修修补补的认识,就像在五四街口东侧找师傅修的那双鞋,简直就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