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偷青”的乐趣(散文)
一
那晚,皓月当空,亮如白昼,父亲叫我去丢点夜草喂牛,说明天开年了,一早要去耕地。我借着月光来到离家不远的牛圈门口时,突然看见一个人弯着腰在我家牛圈旁菜地里偷菜。我急了,回头跑回家里,气喘吁吁告诉爸妈,有一个小偷在偷我家的菜。我以为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会马上跑去抓小偷。没想到母亲不慌不忙地说,儿子,今晚是大年十六,按农村习俗,偷菜叫“偷青”,不算偷。随后,性格温和的父亲用手摸了摸我的头,给我叙摆起了几种“偷青”传统习俗的由来。
过去,由于老家地处边远偏僻的大山之中,条件极差,人们一年忙到头,仍然过着穷困生活。他们日也盼夜也盼,寄希望于新一年里,能够过上好日子,讨个“好彩头”,就渐渐形成了“偷青”习俗。按习惯,大年十六一过,新一年就开始了。在新旧交替的十六这天晚上,可以当“小偷”,去别人家的菜园子里偷菜。这偷菜也有讲究,要根据自己从事的行道或意愿,确定偷啥子菜。假如是生意人,希望新年后财源滚滚、富贵临门,就去摘那些嫩绿的生菜,谐音寓意“生财”。要是希望交个好运,不再受人欺压、流离失所,就偷些新鲜的萝卜菜头,意思是“讨个好彩头”。如果是父母带着孩子去“偷”菜,就摘一把葱带回去,这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脑瓜子能越来越聪明。不过葱和蒜表示的意思不一样。要是孩子能偷到葱,父母能偷到蒜,那更是两全其美了,因蒜的意思是“精打细算”。只有过日子的人懂得勤俭持家,生活才会衣食无忧,越过越好。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十六这一天,标志着旧年结束,新年开始。古言讲:“庄家老二怕过年,过了年要下田。”从此农村人就进入了春耕大忙季节,人们不再有空闲日子了。因此“偷青”成了农村男女青年一年中最后一晚的欢乐活动。他们将在这天夜晚约上好伙伴,借助月光,悄悄去偷摘别人家的菜,欢欢喜喜,寻找快乐。还有一种说法是未婚小伙子偷菜定亲,要是未婚的小伙子喜欢哪家的姑娘,就会在十六这晚,提着灯笼去她家菜地里摘几把青菜,这时,姑娘一定会躲在一旁观察。小伙子将偷来的青菜拿回家后,交给母亲,告诉她这是哪个姑娘家菜园子里的菜。随后母亲会用偷来的菜煮一碗香喷喷的阳春面给儿子吃,用来祝福孩子好运,期盼将来能够得到心爱姑娘的垂青。过一段时间,男女青年私下沟通好后,就请媒人前去提亲,因为“偷青”的谐音是“偷亲”。于是“偷青”这项习俗相当于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试探。
父亲叙摆完后,停了一下又对我说,他前些年去过挨着贵州的四川泸州的一个亲戚家,那里也有偷青的习俗,还听过那里的人给他摆过当地偷青的传统由来,流传的说法不大相同,但想法和愿望是完全一致的。对了,“偷青”还有一个习惯,一般要偷菜种得好的人家。要是没人偷你家菜,说明这家人种的菜较差,被人看不起。另外,种菜的人发现有人偷菜时,一定不会大声怒骂或制止,菜被偷走后,才会骂人,种菜人咒骂得越毒越凶,来年的运气会越好越旺。同时,种菜人认为这样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听父亲摆完这偷青的传说,我心里释然了,又赶忙返回牛圈去喂牛。这时,我看到挨着我家菜地不远的一块地里,生长着不少绿油油的葱,一看周围没人,就赶忙跑进菜地去扯了一把,拿回家中。父母见后,笑了起来,不停地夸讲我脑子灵光,活学活用,从小看大,今后一定会有出息。母亲还说,明早用这葱煮面条给我吃,让我更聪明一点。
二
打那以后,每年到了大年十六这天,我们几个小伙伴白天踩好点,约好晚上八九点钟就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菜。进去后,各自象征性地拔一点青菜、白菜,也有萝卜、蒜苗等,然后就一窝蜂从菜地里跑出来,各自将偷的菜带回家。家里父母接过偷来的菜,会说一些诸如:新一年“顺顺利利,青青吉吉”,今后越长越“乖巧可爱,聪明伶俐”,上学读书会“学习进步,考试拿双百”之类祝福的话语,我们听后,心里既满心欢喜,又很有成就感。
那时,记得老家寨里有一个姓杨的年轻女人,长得个头高大,脸黑黑的,脾气火爆,要是谁惹她上火了,可从早骂到黑,中间不歇气、不喝水,还不骂重复的话。人们都忘了她叫啥名字,背地里叫她叫“杨骂骂”。她家菜地离家较远,人勤劳肯干,菜种得特别好。大家都爱去她家菜园里偷菜,愿去“讨骂”。不用说,每年十六晚上,她家菜会被偷得精光。第二天一大早,她家菜园子也一定会传来一声声狠毒的咒骂,这成了寨里的一道“风景”。
后来,杨骂骂想出了一个绝招,在十六这天,从自家厕所里挑上几大桶粪水,浇到菜上,之后逢人就说,今天不忙,闲着无事,我去给菜地里淋了点水粪,让它长得更好些。言外之意是告诉别人,我家菜浇了粪,很臭,就别来偷了。随后,又备好电筒、马灯什么的照明工具,在晚上偷青的那个时段,直接到自家菜地里巡来巡去。因为按照偷青的规矩,是不能碰到人的,尤其是被偷菜园的主人,那样会认为要倒霉一年,这招真灵,“杨骂骂”家菜地里的菜从此就没人问津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偷青,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马巧巧不慎中招了,没想到好多人家都像杨骂骂家那样,悄悄在菜上淋了粪便。大年十六那天下午,我们看到那家人地里的菜长得葱葱绿绿,干干净净的,可到晚上去偷的时候,最心急的马巧巧第一个冲过去拔菜,结果菜没拔起来,反而抓了一大把粪便。为这事,被我们笑了一年,同时,也在庆幸自己跑得慢,否则也要中招。
还有一回,满天乌云,天寒路滑,我们几个小伙伴出门去偷青,冷得直发抖。到地里后,叫年纪较小的小灵灵放哨,交待她如果有人来就咳嗽。后来遇到一个过路的,她以为是主人家来了,就使劲地咳嗽,我们吓得拼命逃跑,结果王胖胖掉到了水沟里,张冬瓜不慎摔破了头皮,我直接跑丢了鞋,直到第二天天亮了才返回“案发现场”,把鞋子找了回来,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趣好笑。
最难忘的是我十二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位在省城居住的表叔和他儿子小华华。爸妈告诉我说,表叔是奶奶后家的老亲,小时当兵转业后,分配在城里工作,就安家在城里了。他儿子小华华小我一岁,在城里生的。他们来的当晚,恰是大年十六,小华华听到我们要去偷菜,觉得好玩,吵着闹着要跟我们一起去。到地里后,他偷了两个白萝卜。回到家里,他爸爸夸他会偷,新年上学考试会得双百分。
果然,小华华读书成绩一直优秀,后来考上了省外的一家重点大学。那年大年十六,正是他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他来我家,笑着告诉我,当年他来我家的路上,他父亲就给他摆起过偷青的习俗。这下我才恍然大悟,他偷萝卜是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这次来,还要去偷青。我告诉他,当年种菜的这户人家穷得叮当响,两个孩子呆在家里没钱上学,很可怜。他听后,二话不说,把包里的几十元钱摸了出来,用红纸包着,说今晚就去他家偷菜,顺便把这个放在他家菜土里。
第二天一大早,这家人去土里一看,发现了土里的红包,随后用这钱送两个孩子上学。之后,还四处说,菩萨“显灵”了,给孩子们送来了上学的钱。说实话,那时在老家你偷我,我偷你,是习俗所至,而小华华慷慨解囊,让菜主家两个孩子上学,做了一件大好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家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奋图强,千方百计修通了一条进寨的毛路,之后拖拉机、三轮车、小货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可开进寨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改写了人挑马驮的历史。可没想到的是路通了,“偷青”的习俗却被人利用,变了“味”道。
有一年,寨里一个叫毛狗的年青人,平时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成性,成天干些不劳而获的事。他伙同外地一个开三轮车的人,于大年十六晚上,借着月光,企图到寨里偷菜去街上卖,谋取好处。当他们把菜偷好,准备把菜运走时,因道路不平,光线不好,加之三轮车驾驶员不熟悉路况,不小心碰在路边一棵大树上,一下子被撞翻在七八丈高的路坎下。这时,恰好被一位过路的人看见了,这人心好,立马跑到寨里,把这消息告诉了寨里的人们。寨里人都说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谁以不愿去救他们。
当时,身为队长的父亲听到后,对村里的人说,毛狗他们是有错,是不对,但我们不能错,救人要紧。立马组织几个年青人打着手电、火把赶到出事地点。现场一看,山坡上到处是菜,三轮车滚到了沟底,还好,车上两个人从车里摔在草坡上,只是受了点轻伤,不关大碍。毛狗见寨里人不计前嫌,赶来救他,深受感动。从此改邪归正,变成了好人。
再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家乡,受民间多元化群众活动的影响,老家偷青习俗在历史变革中受到了冲击,许多年轻人看到外出打工,是一件空手出门,抱财归家的好事,就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赚钱去了,往日田土间勤劳的身影逐步转移到了城市,家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孩子。土地没人种了,“偷青”这个习俗就逐步消失了。
星转斗移,时光流逝。转眼间,我也成了年愈花甲的老人,经常回到老家与儿时的好友们一起吹牛谈天,叙摆起过去偷青一件件、一桩桩的趣事。他们高兴地说,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大力开展富美乡村建设,多方面,多渠道帮肋农民种好土地,增加收入,农村人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大年十六,作为充溢着精神向往和区域文化内涵的偷青习俗又回归到应有的位置,又传承下来了。
如今,“偷青”这个古老的习俗,犹如一坛封存已久的老酒,更加醇香味美。不用说,它将会给新时期的老家农村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美好,展示出更加多彩,更为迷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