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苍凉的岳家山(散文)

精品 【东篱】苍凉的岳家山(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3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发表时间:2024-05-14 05:19:57

在边陲“岳家山”,我仔细地玩味着两个词语——荒凉和苍凉。这是我时隔40年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变化。
   2024年4月28日,梨树县作协组织了一场“访企业,进乡野”采风活动,我有幸参加。“进乡野”的目的地是岳家山,一行人冒着沾衣不湿的霏霏细雨,来到了这里。
   这个岳家山地处我县西北边陲林海镇绿海村。林海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称为靠山乡,因与伊通县的某一乡重名而改之。那时候,靠山乡与刘家馆子乡、沈洋乡总是被人合称为“刘靠沈”,就像新疆青海甘肃被称为我国的大西北一样,这三个地方就是我们梨树县的大西北,也是亟待开发的荒凉之地。这里的地貌在《梨树县地名志》一书中被简略地概括成八个字:“六分沙土,四分轻碱。”
   在生产队时代,在“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岁月里,我也曾以大兵团里一名马前卒的身份,在“梨树县农业学大寨办公室”的统一号令下,几次挺进大西北,为改造这块蛮荒之地流过大汗。
   那时候,当我扛着铁锹,走进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的那一刻,给我最直接而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荒凉。那可真是放眼无边,什么碍眼物也没有,脚下全是软绵绵的细面沙,或者是泛着白晶的盐碱地。如果说寸草不生,似乎太夸张了,但是,除了一些小碱草,地里真的没有庄稼。四周环顾,十几里都不见一个村落,能看到的屯子,是清一色的低矮土平房,加上院墙,全都是那种碱土“干打垒”。
   这种荒凉的景象,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从未改变过的景象,我没有理由要求它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但那种希望改善的想法始终萦绕着我的心。
   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社员,变为联产承包户的个体农民之后,一晃四十年了,我再没来过这里。今天,当我踏向岳家山的最高山峰的时候,我对眼前景物的第一感受是苍凉依旧。请注意,我用的词汇是苍凉,而不是荒凉。苍凉是岁月,荒凉是景物,这里已经有了树木和庄稼的绿色植被。苍凉是莽莽苍苍,又有点旷寂。
   在这里,看到一点点改变,都是值得欣喜甚至是癫狂的。但我还是抑制住了内心的斑斓。因为,这种改变需要多数人多少年的付出,这个代价,无需数学的计算,我都想象得到,甚至不敢去想。
   眼前的景象不是我当年出工的那个地方的那个样子,那个地方是旷野无边,一片平坦,而这里是沟壑起伏,延绵不绝,就像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陕北高原的场景。不过,这里的沟沟壑壑非石非岩,而是那软绵绵的细面沙堆积而成的,被称为砂坨地。细沙也能堆山,并且堆得还挺陡,非但陡,而且还能保持多少年屹立不垮,这让孤陋寡闻的我也大开了眼界。人类的活动,要改变地貌,是多么不易!这也让我对当下的苍凉有了崭新的认识——任何苍凉,都会逐渐变热,有一颗热爱的心,苍茫的景色里就有了温度。
   关于岳家山的来历,林海镇以政府的名义提供了一份材料,里面讲述了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宋金时代,岳飞的抗金先遣军曾在这里驻扎过。第二个传说是,一户岳姓人家曾在这里居住过,险被风沙掩埋。不过第二个传说有些太离奇,不大可信。说是清咸丰年间,曾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后被一场猛烈的沙尘暴掩埋,而其中一户较有威望的岳姓人家竟靠他家宠养的两条蟒蛇的引领,得以逃脱活命。根据这两条传说,那么这个沙丘的名字应该叫岳家山。
   不管怎么说,人类要在这里驻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样的传说,对于今天的人类,可能感觉不到其恐惧,但只要有过了解的人,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但是,在1986~2005年段的《梨树县志》里,这个岳家山却是岳季山。县志47页最下的自然段里,有这样的一句表述:“林海镇地势南高北低,以起伏沙丘和平原为主要地貌。较大沙丘有绿海村内的岳季山和镇水库所在地的王麻山。”这大概是这座沙丘在这部厚达860多页的大书里的唯一一次亮相露脸。而其他相关书籍竟然还一字未提过。看吧,一边是传说,一边是志书,该信哪个?况且,传说中的蟒蛇救人更是无稽之谈。再说第一个传说,岳军驻扎的事。我的同行文友魏立强说:“如果让我为岳家山来追根溯源,考察论证,我倒宁愿相信是因岳飞驻军而得其名。”(见他的《林海琐记》)我也颇有同感。但是随着这种倾向感的生成,疑问也就来了。
   从中原千里迢迢发赴韩州,怎么也不能只派一哨人马吧?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介绍了一则军事知识,他说,前线士兵与后方保障的人数比例通常是1:4~5。也就是说,每一个在前线持矛的大兵身后,就得有四至五个人做他的后勤供应。想想看,在那个人烟稀少、不长庄稼的不毛之地,自己若没有强大的后盾,怎能驻兵?若想驻兵,甚至是长久驻兵,伺机再解救徽钦二帝还朝,谈何容易?起码自己生存的物资必须得充足吧?既然和岳家军有关,应该不是凭空捏造,由此可知,一对人马对于这处荒凉之地是意义是什么了。国家的土地广袤,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金兵在押送徽钦二帝赴上京的时候,还携带了宗室、后妃、教场、乐工、技艺工匠等各类“人才”数千人以及农民工等十万余人,各种物资更是无数,就连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甚至天下州府地图都带上了,真正是洗劫一空,从偏脸城出土的文物之丰厚就可见一斑。(参见《四平文化史略》一书)然而在岳家山,除了细面沙坨,那传说中的岳军的金戈铁马遗迹,都在哪里?
   当天陪我们游山的是绿海村的前任老村长,据同去的文友彭景东介绍,他叫张景和。张村长在介绍情况的时候,我录了一部分音。回来后反复地听。结果是,人家讲得很清楚,而我却是越听越糊涂。
   他说:“今天第一步来到了这里,没上西凉山。那里的山比较高,树也起来了,看不太准。”那么,西凉山是不是岳家山的一部分?抑或是两个独立的山头?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他又说:“头些年没被破坏的时候,岳家山上还有青砖呢,现在还有青砖渣子呢。”那么,我们的脚下是不是正宗的岳家山?怎么不见青砖渣子?
   听过老村长的讲解录音之后,我竟然产生了自己再去一趟岳家山的强烈愿望。我家有一张县图,我查看了一下,原来这绿海村竟然是边陲的边陲。难怪老村长讲了很多与辽宁省三江口和平村、还有傅家镇吴家屯接壤的情况。领我们到边界上来看看,也许是老村长的一个愿望吧。
   我们在听老村长讲说的时候,我们是两脚踩两省。我敢说,任何生人到此,都看不出来哪里是分界线。沙丘是一脉的,树木也是连片的,眼前的风光就是一个整体。我还调侃地说:这里一不用呈递通关文牒,二不用扫码做核酸,就可以随便地游走,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啊!
   关于岳家山的属地,回来以后彭景东向我介绍说,岳家山坐落在绿海村四社,四社的屯名叫张豆腐房。但是岳家山这块土地归村里所有,不归四社管理。
   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地追求完美,什么事情都达不到万分完满的结局,寻古探幽更是这样。这次未解的疑团,恰是下次再来的念想。我用高德地图查询了一下,从我的家刘家机房屯到绿海村的张豆腐房,路程是50公里左右。这没问题,驾驶我的宝马自行车,完全能够蹬到那里。不过,即使真的再访一次,恐怕我就不能再写出这些废话来了。
   行文至此,忽来灵感,竟冒出几个短句来。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诗,写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也就不在乎各位方家大师的耻笑了——
   百里来寻旧,欣临岳季山。登高遥望远,新貌也苍然。
   从宋朝的岳家军到今天,漫长的时光里,也这样这四十几年,有了变化。这种变化放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不起眼,但截取了这四十年,我感觉从这座山上看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希望。
   相比过去,有人守住了岳家山,我相信,在苍凉的背景下,一定可以创造出人间的繁华,许以时间,这种奇迹一定会出现。我总觉得,在苍凉的背景里的身影,都是风沙雕刻的雕塑。无需艺术家加工,自然造就了他们的形象。
   在苍凉的边陲之地,都不乏历史的影子,更有当今守护这片土地人的事迹,苍凉之中,我感觉到其中的热量了。有时候,我们看被整饬过的风景,用不着我们费心去挖掘风景背后的东西,反而风景变得不沉厚了,就觉得少了什么。我还是喜欢在没有风景的地方看到风景。
  
   2024年5月8日完稿。5月14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32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我”与作协一行人去“岳家山”采风。岳家山地处县西北边陲。地方志一书中是这样概括的:“六分沙土,四分轻碱”。在“生产队”时期,“我”响应号令,扛着铁锹去改造过。那时给“我”的感觉是荒凉。那里放眼无边,全是细沙和盐碱地,没有树木,没有庄稼,十几里不见一个村落。一晃四十年了,当再次来到,给“我”感觉由之前的荒凉变成苍凉。因为有了树木和庄稼。为了得知岳家山的来历,“我”翻阅了材料,里面有两个传说,按传说这里是应该叫“岳家山”,但是县志却是叫“岳季山”。在前任老村长的介绍下,人家讲的很清楚,而“我”是越听越糊涂,对岳家山的属地还是没弄明白。本文语言朴实,娓娓道来,给人亲切。文中穿插着民间故事和史料记载,让文章有着神奇色彩和极高的思想内涵,意蕴深远,给人哲思。尤其是结尾处,有着画龙点睛之效。好文,推荐品读!遥握问侯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14 05:26:34
  文章写得好,有着深刻的思想,给人启迪。感谢老师赐稿东篱,期待精彩继续!很想了解老师扛着铁揪改造岳家山那段故事,是否来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哈哈,老师别笑我贪心哟。遥握问候夏祺,谨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14 05:42:56
  文章意蕴深远,含义丰富,令人启迪。好文,点赞学习!顺祝老师夏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4 09:43:35
  有地名考的性质。作者一行,感受大漠的苍凉和广袤,了解此地那些传说和故事,有了一番探求和思考。斗转星移,我们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搞明白,作者一直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荒凉,苍凉,自有人抵达,中华文化洇漶很远,一处边陲村落,有着丰满的历史。热爱之情,怎么能不心生。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作者夏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4 10:27:23
  这篇文章,不是那些小白文可比的,内涵丰富,以不说透为风格,给人以探求填充的考虑。其文意也不是浅俗一类文章可比的,作者对自然的态度,对历史的探求,对生命的理解,都很深沉。希望作者在东篱收获创作的快乐!
怀才抱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