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花】半坡遗趾(散文)

编辑推荐 【山花】半坡遗趾(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5发表时间:2024-05-14 07:53:13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出十三个王朝。
   关中平原上的半坡遗趾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1951年被发现,几经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看过了秦始皇兵马俑,再看半坡村尖嘴瓶,分明可以看到祖先从广袤大地走来的印迹。
   1958年4月,半坡遗址建成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在半坡遗址的场馆里走着,看着,记着,隐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群跳下大树,走出洞穴的原始人,在半坡这个地方的地面上建造了小小的空间。这个小小的空间一半在地下,一半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上面盖上了屋顶,在建筑穴上称为半地穴式。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后来用木柱和黄土、树叶等筑成的墙代替了坑壁,并升上了地面,屋顶也从扁平变成了有倾斜的圆锥形。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遗址中还有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后来古代城邦周围护城河也许由此演变而来。
   在地下沉睡了六千年的陶片被唤醒,人面鱼纹的主人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故事中有他们渔猎的对象,奔跑的鹿,漫游的鱼,飞翔的鸟。听不见他的声音,却看到了他留下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因为是刻在陶器上的,所以有人将之称为陶文,并认为这是汉字的一个源头。
   1957年末,郭沫若来遗址参观,并题写了一幅字,内容为:半坡遗趾。这里写的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遗址”的“址”,而是足字旁的“趾”。当时人们就觉得不太对劲,但碍于郭沫若的名声和地位,就没敢当面指出。
   1960年郭沫若第二次去半坡时,写下一首诗:“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诗中用的是“遗址”。
   而在此前的1959年7月6日,在半坡博物馆开馆一年多后,郭沫若来馆并写了几句留言,其中有“今来半坡观先民遗趾”字句。
   郭沫若写了几次,却写出了“遗趾”和“遗址”两个版本。
   那么“遗趾”这种写法是不是“遗址”的通假写法呢?
   有人认为“趾”和“址”是通假字,“趾”还有“踪迹”的意思。
   仲翔以为不然。首先,“址”在古代可写作“阯”,并没有说可以写作“趾”。其次,“趾”可通“址”,并没有说“址”也可通“趾”。其三,“阯”同时是“址”和“趾”的异体字,但“址”和“趾”并不可以互通。
   因此,郭沫若写“半坡遗趾”并不是用了通假字,更不是一时笔误。
   也许郭沫若就想借着“书法无错字”,用“趾”来表示半坡先民一步一步走来的趾印。趾印是一种动态之后的静止,散发着古人生活的勃勃生气。
   我在半坡看到了这样的趾痕,更看到了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共 11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半坡遗址,是个典型的古时候的遗址,与山顶洞人相比美。作者历览了半坡遗址,写下这篇详实有对照,有考证的散文。散文笔法细腻,考证出处有方,堪称奇葩。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4-05-14 07:54:38
  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海上稼轩        2024-05-14 14:51:02
  感谢黄江山老师的提携和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