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拜谒包公祠(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拜谒包公祠(散文)


作者:滴善斋 童生,60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0发表时间:2024-05-16 06:11:44
摘要:开封包公祠,纪念北宋名臣包拯之圣地。祠内古朴典雅,碑刻林立,诉说着包公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传奇故事。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风范,领略古城开封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进入包公祠的第一印象是那对门前的石狮,它们以一种几乎可以称之为庄严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访客。石狮的雕塑生动而精致,每一条鬃毛、每一个肌肉的线条都雕刻得细致入微,仿佛随时都能跃起来守护这片圣地。这种雕刻技艺不仅展示了匠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包公祠作为一处文化和历史象征的重要性。
   此外,石狮的位置和姿态也经过精心设计,它们正对着祠堂的入口,好似守护着包公的精神和遗教。无论是晴朗的日子还是风雨交加的时刻,这对石狮都坚守在那里,见证着无数慕名而来的访客对包公那份敬仰与追求。这样的场景,无疑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圣,使得每一个踏入包公祠的人都能即刻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历史感。
   因此,这对石狮不仅是包公祠的守护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每一位访客都能在这座古老的祠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回响。
   主殿有一尊包公的雕像,用以装饰包公祠的主殿。这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名臣的致敬,也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他们深知包公在民间的威望及其象征意义,因此在雕刻过程中格外注重细节与寓意的传达。
   这尊雕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常,历史上的包拯以白脸示人,白色象征着他的清廉与公正。然而,这次雕像的创作略有不同,教授们决定赋予雕像一张黑脸。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坚定和权威相关联,这样的选择旨在强调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突出他在司法和政治上不可动摇的决心与正直。
   雕像的表情严肃,眉宇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如同他生前审理案件时的严肃态度。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这也反映了包公在处理法律案件时的洞察力和智慧。
  
   二
   包拯,字希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出生于公元999年,逝世于公元1062年,寿终正寝于64岁。他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不显赫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包拯的一生,可谓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19岁那年,包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甲科,这是当时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荣耀,也标志着他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一成就不仅为他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随后又担任建昌县知县,这些职位虽然不是非常高级,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官员来说,无疑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然而,仕途的起步对包拯来说并非单纯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得知自己中进士的消息后,他选择了回家,与父母团聚,并未急于步入官场。这种选择反映出他深厚的家庭观和孝道精神,也显示了他并不将仕途看作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他在家中的这段时间,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一个深思熟虑未来道路的机会。
   在古代中国,孝道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包拯的一生,无疑是孝道与官场奇迹的完美示例。他在家中端正孝顺的形象,以及在官场上正直不阿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平衡展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治国理念。
   在28岁那年,他成功考取进士,这是当时士人中的一种高等学历认证,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了仕途。尽管他早年获得了进士头衔,包拯并未急于求官,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陪伴年迈的父母。这段时间,他深耕文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直到父母双亡后,他才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家庭陪伴生活,守完孝期重新投身于官场。
   包拯的官职生涯始于39岁,起初他担任大理评事,后历任建昌县知县等职,逐渐显露出其不凡的政治才能和清廉的个人品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包拯以公正无私、执法如山而著称,深受民众的爱戴与尊敬。他的名声不仅在民间广为传颂,也在朝廷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最终,他被提拔为枢密副使,这是朝廷中的高级职位,标志着他的仕途达到了顶峰。
   然而,无论官位如何提升,包拯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他在任期间力行节约,倡导清廉,严格执行法律,公正裁决,从不徇私舞弊,因此被后人敬称为“包公”、“包青天”。在1062年的春天,包拯因病去世,他的逝世使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深深的哀悼之中,由此可见他生前的政绩和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包拯的一生是对儒家教育和理念的完美诠释,他的故事和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包拯的人生轨迹在儒家教育的熏陶下,显得格外地清晰和坚定。从小接受经典的教育,包拯深谙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深深地植入他的心中,并在他后来的仕途和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包拯的孝道表现在他对父母的极度尊重和照顾上。在他父母双亡后,他不顾个人前途与成就,选择回家守孝三年。这段时间,他没有接受任何官职,完全投入到哀悼和纪念父母中,体现了他深厚的孝心。这种对家庭责任的坚持,让他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也为他后来的官场生涯奠定了道德基础。
   官场生活中,包拯以其清廉、刚正的形象著称。在他的官职生涯中,他多次面临考验和困难。例如,他在担任地方官时,常常坚持公正裁决,不受任何外力干扰,哪怕是上级的压力或是权贵的诱惑,他都能秉持公道,不偏不倚。他处理案件的方式严谨,让人敬畏,因此被誉为“铁面无私”。
  
   三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中,“狸猫换太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它不仅深刻揭示了包拯的聪明才智和铁面无私,也展示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代,主要讲述了皇宫中一只狸猫变化成太子欲篡位的奇案,而包拯作为当时的知名廉吏,被派往调查此事。
   据说真正的太子被一只妖猫替换,这只狸猫通过魔法变成了太子的模样,企图坐上王位。朝廷上下一时间陷入了混乱与恐慌,无人能够识破这场骗局。然而,包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性,决定亲自调查此案。
   最终,在一次宫廷大典上,包拯巧妙地揭露了狸猫的真实身份。他命令宫中带来猫的天敌——犬,狸猫在犬的威胁下现出原形,真相大白于天下。包拯的机智和勇敢保全了皇室的纯正血统,也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智慧和正义的传说,更是反映了民间对于包拯公正无私、执法如山的深厚敬意。通过这类故事的流传,包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集中体现了对这位古代名臣的深刻认识与尊敬。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接触和评价历史人物时,总是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予客观而精准的评价。在评价包拯时,他特别提到了包拯的孝行与直节,这两个方面不仅体现了包拯的个人品德,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价值观。
   孝行是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包拯在这方面的表现异常突出。据记载,他年轻时期即展现出对父母的深厚孝心,其孝顺之行在乡里广为流传。这种孝道的实践,不仅为他个人品德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对于一个执掌法律与秩序的官员而言,家庭的和谐与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其公正执法的重要前提。
   直节,则是指包拯在仕途中始终保持的正直与不屈。欧阳修提到,包拯在朝中以直节著称,这表明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能保持独立判断与行事的正直,不被外界利益所左右。这种性格特质,使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与公正,从而深受百姓与同僚的敬重。
   正是这样的孝行与直节,构成了包拯人格的核心,也是欧阳修高度评价其为“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的重要原因。通过这样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包拯为何能在历史上留下“包青天”这样清明正直的形象,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四
   在中国历史上,“包青天”不仅是包拯的别号,更是清廉公正的象征。许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认为“包青天”的形象完全是民间传说的虚构,然而,实际上这一形象的兴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宋仁宗的统治期间,皇帝力求政治清明,强调廉洁奉公,重视法制,为像包拯这样的清官提供了施政和执法的空间。
   包拯在任期间以铁面无私著称,他的判案如山,毫不留情面,正是因为有了皇帝背后的支持和整个朝廷清正的政治氛围,包拯才能无畏地执行法律,打击贪污腐败。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包拯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字逐渐成为了正义与公正的代名词。
   因此,“包青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政治清明,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才能真正孕育出“包青天”这样的历史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正义和公正。这种影响至今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评价官员和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准。
  
   2024年5月16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34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包家祠堂。感受一代清官带给后人文化的震撼。门口狮子风雨无阻,威严守候着一代清官的魂魄。走进包青天的塑像,黑沉沉的面目下,像乌云压住一切邪恶。一代清官,惩恶扬善,济危扶贫。两袖清风,美名远播。走进包家祠堂,遇见那个让人敬仰的历史人物:包拯—包青天。千年风雨,世事沧桑,他的事迹广播,为人传颂。铁面无私,一口铜铡,专门斩杀世上的贪官污吏。跟随作者的脚步,寻找那段尘封的历史,少年包拯英姿勃发,深耕笔墨,研究儒学。因学而优考取进士。不慕官场,选择在家守孝十年,侍奉双亲。孝行天下,成了孝道的典范。在官场上,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秉持公道,不偏不倚,成为为官者的楷模。在民间成了不朽的传奇,人们交口称赞他,敬仰他,如今他成为文化的象征,熏陶一代又一代人。感谢作者为我们深情讲述包公的过往,向我们全方位,立体讲述一个民间传说中包青天。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力荐阅读!【东篱编辑:诚本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6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5-16 06:35:17
  千年岁月,多少风霜,唯有包拯美名千古流芳,被人交口称赞,成为一代天骄。后人敬仰他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两袖清风,刚直不阿!感谢滴老师向我们详尽解读包拯!深情之作,欢迎赏阅!
回复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7:25:15
  谢谢诚本真老师的精心编按和润色,辛苦你了,祝你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5-16 07:04:55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歌耳熟能详,包青天清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老师描写了包拯成长的故事,细致入微,有领导在后面的支持,包拯就像有了尚方宝剑,做起事来才会雷厉风行,这点在现在仍然有借鉴意义。问好老师,夏祺,佳作频频!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7:25:55
  谢谢欣然美女老师的精彩评论,你的评论给我动力,祝你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6 07:31:26
  包青天,正义的化身。我最感动的是他对母亲的慈孝。所以,我坚信,一个不守孝道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气候。老师的文,语言细腻,深入浅出,将包公祠里的感受全盘托出,令人感奋。拜读学习深度好文,祝佳作连连,生活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8:41:56
  谢谢韩格老师的精彩评论,祝你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6 08:23:17
  作者写的包公祠应该是在河南开封吧,我去开封,没有去清明上河园,也不及见到包公,遗憾。我在合肥去拜谒了他的故居。算是表达出我对这位青天的崇敬。滴善斋老师的文章,从包公祠撕开一个口子,进入包公的人生,让我们了解了他的一生的重要品德——孝和忠。忠于宪法,忠于事实,铁面无私,这是作为一个法官应该坚持的本色,古往今来,能够坚持的不多,包公是榜样。写得真好,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8:42:46
  谢谢怀才老师的高度评价,我写的是开封包公祠,祝你幸福美满!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16 09:11:40
  我小时侯,常常听我外婆讲关于包青天的故事,今日拜读关于公包的文,怪亲切的。善斋老师手法细腻深刻,把包大人的形象、性格、为人为事刻画的栩栩如生,虽已近千年,读罢,令人依然如见其人,鲜活在眼。好文!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9:17:17
  谢谢湘莉精彩的美评,小时候经常听到包青天的故事,所以这次去开封一定要亲眼目睹包公的故事,认真听了导游讲解。我们选择去了包公祠,没去开封府。祝你生活幸福美满!
6 楼        文友:颜色不变        2024-05-16 10:27:31
  龙老师美文不断
回复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12:13:43
  谢谢颜总的夸奖!祝你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16 14:26:17
  历史上的传奇清官包公,是人人敬仰个个传颂的好官,老师通过到包公祠拜谒,总结了包公的一生,他的清廉正直、铁面无私、敬奉父母的人格魅力,是后世人的楷模。文章让读者再次了解了包公。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18:20:25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你的点评是我的动力。祝你生活愉快!
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5:14:34
  黑脸包公,安徽人家喻户晓,他刚直不阿,为民请命,是正义的化身,为后人颂扬。文章条理清晰,铺陈有序。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夏祺!
回复8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18:21:24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评论,小时候经常听到包青天的故事,所以要亲自去看一下!祝你生活愉快!
9 楼        文友:海上老牛        2024-05-16 16:13:20
  下午好!
   是的。
   多谢!
  
   老师:
   多谢!
  
   学习了。
  
   只可惜:当今包公少之又少也!
  
   多谢!
   多谢。
  
   多谢!
  
   祝福您:
   夏安!
  
  
   (0824)
回复9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18:21:43
  谢谢海上老牛的美赞,祝你生活愉快!
10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7 10:02:43
  活生生的包公,呼之欲出。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作者说得好,包公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官员和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准。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8 10:14:29
  谢谢南沙潮老师的点评,祝你生活愉快!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