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如烟往事:平板车,难忘的记忆(散文)

精品 【心灵】如烟往事:平板车,难忘的记忆(散文)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444.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92发表时间:2024-05-17 04:15:49
摘要:【原创首发】车轮快速地转动着,很快就将家里的大人们拉在了身后。看着前方的那些从容赶路的车夫,我心里那个念想又固执地涌了出来,不由得对自己说:“假如,假如我也有辆平板车就好了……”


   “要是家里有辆平板车就好了!”
   入夜,躺在我的小床上,想着明天必须要完成的事项,不由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了一声。
   平板车俗称架架车,板板车,是全靠人力拉动的车辆。它带着两个大铁轮子,轮子外围蒙着一圈厚厚的胶皮。由于车轴处安装有俗称为滚珠的轴承,转动十分灵活。它的车身很简单,简单到就是用两根结实的木方和一些厚木板组成。车身的下面悬着一根长长的,尾端稍稍削去了一半的长树干充当减速的摩擦棒,再加上必要的套绳等,就成了它全套的装备。
   可不要小瞧了这满身土气的平板车,它的载重量可不轻,装个八九百,千把斤都不在话下。看过不少车夫用它来拉毛石,一次能装十来块。有了它,不光每月国家供应的煤炭可以轻松地拉回来,空闲下来还能去帮着一些单位拉货,学着那些车夫的样子,每天从货站拉上两车货物,两、三块钱就到手了。在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当下,拉板板车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累点苦点,但能赚钱养家呀!如果我也能跻身进去,家的经济状况就不会这么吃紧了。奶奶和妈妈的脸上也就能露出会心的笑来。可惜的是,刚进入七十年代,我还没有成年,家里也没有置办一辆平板车能力。
   其实,不光是我们家,就是拥有众多住户的商贸宿舍,也没有哪一家有一辆能装货的平板车。
   思绪如飞天的大鸟,在这个夜里就围绕着平板车不停地飞腾。
   时值盛夏,不断攀升的气温让屋里闷热不堪。特别是当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更是难熬。夜已很深了,从漆黑的屋里看出去,可以隐约看到大院里透着些许的光亮。那是屋外转角处那盏十五支光的白炽路灯发出的。一阵蟋蟀的啼鸣不知从何处传来,在这静寂的夜里显得格外悠长。横竖都睡不着,索性翻身起来,摸黑来到屋外,用铁链拴在门前那棵桉树上的平板车安静地卧着,被人的手掌摩擦得无比光滑的车把在满天的星斗下闪着微弱的光。
   白天在父亲所在的联合仓库借车的情景还在眼前闪现着,这辆平板车属于仓库食堂所有,说了一大堆的好话,食堂管理员这才将打开铁链的钥匙交到我手上。说好了,第二天下午必须还回去。
   车是以三家人的名义借的。其余两家也是商贸系统的职工。都属于缺少劳力的“买煤困难户”。
   “我只认你。你怎么拉走的,就怎么给我拉回来。后面还排着好多人打算用车呢!”管理员再三叮嘱。
   “你放心,我们明天一大早就去煤场买煤,下午上班前就给你还回来。”我向他作了保证。
   一定是我起床的声音惊动了奶奶,回到屋里时,电灯已经打开了,桔黄的灯光下,她老人家靠在床头上,见到我就说:“天太晚了,快睡吧,明儿个还得早起呢!”
   “俺去看了下外面的车,丟了咱可赔不起……”我说了声,又扭头看了下叠放在屋外窗前的那些用来装煤的筐和篓等,这才躺回到了床上去。
  
   二
   盛夏的清晨,刮着清悠的风。天还黑着,我就拉着板车上路了。昨天晚间,各家就把煤炭供应本和买煤的钱都交给了我,说好了,先由我去排队开好票,大队人马吃过早饭就来煤场,再一起装车拉回宿舍去。
   宿舍距煤场有好几里路,有充足的时间容我想那些往事。
   煤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没有它,再好的食材也不能弄熟变为美食。在我们所在的这座小城,在我家所居的这个宿舍,人们买煤一般都是自行担着回家。还记得前些年买煤的事,百多斤散煤分成大小两担,有着双解放脚,个子也不高的母亲担了一多半。不满十四岁的我只承担了约摸四十来斤的重量,但人还是小了点,就是这点煤仍然压弯了我的腰,走上十多步就得歇一歇。
   担煤的困难让我们把目光投到了我平时玩儿的滚珠车身上。虽说是弄来玩的,但好歹也带着一大两小三个滚珠,可以在地上滚动。两大箩筐散煤叠放在在上面,拉着也能朝前行走。虽然拉它还是很费力,却不用再压肩膀了。但好景不长,用废旧包装箱加钉子做成的滚珠车,本来就是小孩子坐着玩的,人坐在那块木板上,由另一人在后推行,坐车人则在木板上体验驾驶乐趣,这个时候,你尽可以想象你是坐在一辆小轿车上,在街上任意行驶。在第二次劳烦它拉煤时,刚拉出煤场不久,它就不堪重负,直接散了架。不得不赶回家去,把扁担箩筐乖乖拿了来,费尽了力气才把煤担回了家。
   还记得第一次用平板车拉煤是去年秋天,那次是搭着别人家借来的车拉回了煤。平板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定是常在联合仓库捡拾树叶,见过太多的装车卸车,我对装车有着仿佛天赋般的本领。装车其实没什么决窍,就是掌握好平衡,用车夫的话来说,就是要“称头”。以车轮为中心点,只要“称头”了,前后重量相宜,把车把操在手里,那重量就全在车轮上,稍加用力,车就会随着你走。如果车不“称头”,那就等着被折腾吧。前面重,会让两条胳膊受累,后面重,你根本就压不下来车把,甚至直接翻翘。
   很快,没有劳力的几家人就组成了“买煤同盟”,几乎每个月都是一起借车买煤,作为这几个家庭里最大的男孩子,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打前站排队的采买和驾辕拉煤的车夫了。
  
   三
   走得早就是好,赶到煤场时,卖煤的窗口处还空无一人。我将平板车停在靠着煤过称的地方,这儿离开票处不远,板车可以不离开我的视线。
   煤场堆放着数堆硕大的散煤,在初露的晨曦中闪着金属般的光。那是众多的硬煤块在散煤中宣示着本月“口煤”的质量。“口煤”,是的,这不是我写错了,这是与“口粮”相对应的称谓。这种称谓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煤炭对于城镇居民的重要性。硬煤块不用捏制就可用于能封火的炉子。而在当下,不少居民家都备上了这种炉具。这种炉子火力赶不上风箱灶,但却能好些天不用生火,省下不少的发火柴。"有了它,日常烹饪、使用热水皆可满足。因为就算压住了火,那炉口还是很烫,能将火慢慢加热。这种炉具的使用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居民供应逐步地好转。
   眼下是夏天,对燃料的需求要少一些,我清楚家里还剩有一些散煤,那除了精打细算,节约用煤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口煤”供应的增加。我打算回去就把那些成块状的硬煤块选出来放着,留待冬日阴雨天应急……
   夏日里的第一缕阳光斜刺着映在煤堆上,给黑煤增添了一抹金黄的光辉。煤场周边那些高大的绿树上,被阳光唤醒的知了发出了尖锐的啼音。几只早起的麻雀飞落到近旁的地上,寻找着可以果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众多买煤的人在我后面排成了长队。担心“买煤同盟”不能按时来到耽误了时间,我不时朝进场的地方打量着。还好,当我拿着开好的煤票离开卖煤窗口时,就见母亲和那两家的大人们都来到了,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我的一个女同学。女同学比我稍大一些,但从上次买煤就看出来了,她的力气远不如我,所以她的参与也不能改变我是车夫的格局。
   煤很快就称了出来,该装车了。没有谁计较先装谁家的,反正都得要装在车上,不会拉下一家。
   在装车这事上,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听从我的指挥,因为我此时已经开始履行车夫的职责了:拉开架式在车辕间站定了,两手托着车把,感受着每筐煤的重量,更感受着整个车的平衡。我按着前几次的经验,让车头处的重量稍重一些,不能太过,也就几斤的样子,这样只要手稍微一抬,车就有了走的动力,既不会到那个大上坡时爬坡太过吃力,又不会在下那个长陡坡时速度太快而稳不住脚步。用绳子把那些装煤的筐全串起来,在车身上捆好,就可以上路了。
   汗水早就将薄衫打湿,肚子也不客气地叫了起来。但我却顾不上这些了,操起车来,在三家人几位女将的簇拥下,朝家的方向走去。
  
   四
   前方就是那个大上坡了。我放慢了脚步,借此休息了一下,就朝着最高处行走。这个时候,就感觉出了车的重量。
   心快跳出胸膛了,大滴的汗珠都朝下滚,我躬着身子,脖子伸得长长的,两条瘦腿绷成了两根硬硬的棍子,三家的女将也一起用力,一步步朝前迈动,抵抗着那种朝后拖的力道。
   刺耳的蝉鸣仍在耳旁然回响着,伴着这声音,一阵略带戏谑的儿歌传进了耳朵里:“七十二行,拉车为王!腿杆拉断,脖子拉长……”
   扭头看去,一帮半大孩子拖声吆吆地朝着马路中的我们,有板有眼地大声念叨。
   我知道这并不只是在调侃拉车的我,因为就在我的前方,几个专业的车夫正拉着比我这车煤重得多的货物,也在奋力爬眼前这个大上坡。
   我学着车夫的样子,也采取之字形行走,这样可以降低一些坡度。在一阵“嘿哟,嘿哟”的吆喝声里,我们的平板车终于到了最高处。一段平路后,紧接着就是个长下坡。我让三位家长停止了推和拉,只那位女同学还是扶着车上装煤的箩筐,要和我一起前行。我将车把抬起,让车下的那个摩擦杆紧贴着地面,借此减缓下行的速度。
   车轮快速地转动着,很快就将家里的大人们拉在了身后。我的脚步轻快,而那位女同学则一路小跑,尽力跟上架架车前行的速度,额头上冒出了汗来。
   看着前方的那些从容赶路的车夫,我心里那个念想又固执地涌了出来,不由得对自己说:“假如,假如我也有辆平板车就好了……”

共 35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段往事,一段久违的历史,平板车。在那个年代,汽车是稀罕物,自行车是贵重物,动力三轮车更是梦中物。于是,满大街跑的,载着重物的就是平板车了。寻常百姓家里,每月有一项繁重的体力活,那便是拉煤。那时,煤炭不仅是家里生火做饭的主要燃料,而且还得凭票供应,要一次性将足月的煤炭买回家里。一般情况下只能靠肩挑,这对于没有劳动力的家庭确实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家务。好在单位里有一辆用于采买重物的平板车,好不容易借来使用一次,三家人一次性将各家煤炭拉回家。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为了这辆借来的平板车,既高兴得难以入眠,又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家也能添置一辆。文章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在不长的篇幅里,描述了时代背景,家庭境况以及个人的情感。一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7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5-17 04:17:13
  又是一篇佳作,把我带入那个特殊的年代,年代感极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5-17 07:10:18
  感谢社长凌晨辛苦的编辑!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5-17 04:18:12
  令人难忘的往事,反映了时代的寻常人家生活,非常接地气。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5-17 07:10:44
  谢谢社长的鼓励。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4-05-17 04:18:38
  期待更多佳作展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5-17 07:11:04
  让我们一起努力。
4 楼        文友:向往自由        2024-05-17 15:09:41
  欣赏佳作,点赞推荐!
周卫平,笔名:向往自由,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全国各地已入会107家,作品入选诗词期刊杂志、入选百度搜索。
5 楼        文友:刘德正        2024-05-17 15:41:38
  秋语先生的散文《往事如烟》之【平板车,难忘的记忆】是一篇充满怀旧色彩和深刻情感的作品。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点评:
  
   文风与情感
   1. 真实感人:散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经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情感细腻:作者对平板车的渴望、对家庭的担忧以及对劳动的尊重和自豪感,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结构与布局
   1. 层次分明: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走向,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2. 细节描写:通过对平板车细节的描写,以及拉煤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主题与思想
   1. 时代背景:文章反映了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汽车,依靠人力车运输的普通家庭的生活写照。
   2. 勤劳精神: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语言与修辞
   1. 语言质朴: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比喻生动:如“心快跳出胸膛了”,“腿杆拉断,脖子拉长”等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总体评价
   秋语先生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过去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通过对平板车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家庭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5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4-05-17 15:50:08
  谢谢刘德正先生精彩的点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