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白起故里说“战神”(散文)
只要说起大秦帝国这段历史,就不能不说白起。他可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人称“战神”。最重要的是他就出生在我的家乡,实实在在的陕西眉县人。
然而,大半辈子过去了,我竟没有去过他的故里。是他的年代过于久远?还是他的残酷无情引发了人们不同的评价和争议?抑或他的故里尚未开发成规模较大的旅游景点?总之,白起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话。
五月初的一天早上,也许是又一次看了《大秦帝国》电视剧的缘故,白起的形象再次走进了我。于是,吃罢早饭,便和妻开车前往,去了趟距老家只有十公里的白起故里。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大名鼎鼎的白起故里,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繁华和埠盛,就连通往村子的路也是逼仄狭窄,并非我心中的旅游专线。若不是有导航指引,真不知道我能否找到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就这,一路上所走之处,不是分岔频多,就是迎面来车无法避让,好几次都是退回岔路,才勉强通过。更令人诧异的是,车子到达村口竟没有明显标志,以至于绕了好几个弯,才在村人的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坐西朝东,飞檐翘角,灰瓦兽脊,雕梁画栋。尤其是朱红色大门两边的方格子花窗及六根朱红色圆柱,在仲夏阳光的映照下绚丽多彩,熠熠生辉。再看门厅上方的金黄色大字“白起祠”,以及与大门两侧“华夏九州感武安战神护国佑民奠中国统一根基”和“宗祠神庙念先祖伟功绩厚流光启后世奋发有为”的对联,浑然一体,端庄大气,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白起祠的对面是广场,广场正前方靠边处立有一椭圆形大青石,上书“白起广场”。广场的四周,是错落有致的村民住房。看其位置,白起祠确实不够显眼,如不仔细,很难发现这普通的村子中间,竟隐藏着这么一处名胜古迹。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白起祠的四周静静的,没有一个游人,只在紧闭的大门两侧,一老者正在打扫卫生。我急忙上前询问,才知是管理员。赶紧说明来意,老者笑笑说:“幸亏你们碰到了我,要不然又得吃闭门羹。”“难道今天闭馆?”“不是闭馆。来这里参观的人都是事先约好的。再说,除清明外,平时来的人就很少。”
我顿时明白了,怪不得不见游人,原来如此。
在老人的引导下,向北绕白起祠从侧门进去,我才发现白起祠并非仅仅只有一座正房,后面的小院,足足有五百平方米,且设有管理室和值班室。小院四周立有几座石碑,记载着白起的战功及个人生平,其余墙上皆为白起壁画及名人题字。
粗略浏览一会,老者领我们走进了位于宗祠正房的白起纪念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白起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出生在这个不起眼的白家村,生活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的先祖是秦穆公的大将白乙术。他自小天性好动,性格直率,爱冲动不饶人,尤喜兵好斗,与村里的孩子都合不来,唯与邻居的相处友好,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做打仗冲锋的游戏。
后来白起长大,英勇善战的性格渐渐突显,加之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不久便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赏识。尤其是在之后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奠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创下了常胜将军的美誉,被后人尊之为“战神”。
我清楚地记得,在电视剧《大秦帝国》和电视剧《长平之战》里,白起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以及手段严厉、杀伐果断的冷酷性格,都是那个时期众多将领所望尘莫及的。
长平之战,可谓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断其粮道等战术。佯装败退,引得赵括率军追击,然后再派奇兵截断赵军后路,将赵军主力分割包围。使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最终,赵军被困46天后,因饥饿疲惫而崩溃。四十多万赵兵全部被俘。
如果这场战役就此作罢,白起能善待战俘,妥善处理,那他将在战国乃至后世留下的美名,定可与日月同辉。然而,白起没有这么做,他担心降卒生变,于是下令将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赵国,起震慑之效。
如此一来,尽管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让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白起也凭借此战威名远扬,但他的残酷无情和功高自傲,却为日后之诟病埋下了隐患。此后没过多久,秦国再次攻打邯郸。大将王陵进攻受挫,秦昭王便急召白起挂帅,可几次诏书下达之后,均被他拒绝。秦昭王一怒之下,将白起逐出咸阳,加之范雎告其不满,在白起行至杜邮(今咸阳东北)时,秦昭王赐剑逼白起自刎而死,一代战神就这样结束了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然此身虽死,功勋犹存,一代“战神”和“常胜将军”的称号犹存。几世几年,他的军事才能一直为后人可望而不可即。正如清代诗人刘企向在他的诗《杜邮怀古》所写的那样:“将军武略孙吴并,智信勇严惟欠仁”。其赞誉评价何其公允。
参观中,老者也告诉我,眉县常兴镇白家村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战国名将、秦武安君白起就出生在这里。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白起将军一生戎马征战37年,攻获大小城池80余座,歼敌165万,未尝一败,威震六国,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不世之功。至今被称为“战神”和“常胜将军”。毛泽东主席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正是这“不世之功”和《史记》所载“白起有功,死,而非其罪”的真实记录,很早以前,白起后人就在他的故乡白家村建有白起城、白起祠。但由于种种原因,白起城成了残垣断壁,白起冢也被夷为平地,仅存三间破旧的白起祠,在岁月的沧桑巨变中默默评述着他的功过是非。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新世纪的今天,白氏后裔才出资万元在村口竖立先秦武安君白起故里碑,之后,又筹资20多万元重修白起祠。2011年11月,在白氏宗亲举行白起逝世2268年暨重修白起祠纪念大会上,《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教授也发来祭文。他以“尚武大道,万古长存”为题,高度赞扬了白起传奇而又战功卓著的一生,并怀有极其沉痛的心情表达了对一代战神的怀念和哀悼。特别是孙教授在祭文后提到的一句话,让我血液沸腾,备受震撼。
“武安君,上将军,您那个时代的中国,就要回来了。”
是啊,积弱积贫、多灾多难的中国,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分分合合、起伏多变后,终于又强大起来了。这是多么真切的告白,又是多么自信的告白。
看我心情激动,老者也急忙指着墙上的一幅图画告诉我:“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县政府重新规划了‘白起祠’的设计图,面积是现有白起祠的好几倍,道路也修成旅游专线。等明年你们再来的时候,一定会看到一个崭新的旅游景点,体会到一个不一样的白起故里。”
看他充满自信的样子,我不禁随口问道:“您也是白起后裔吧!”“那当然,我们白家村姓白的都是白起后裔。”
他的回答,让我感到了一种自豪和骄傲,急忙把目光移向挂在墙上的彩色白起画像,仔细地和眼前这位老者作比较。从他脸上,我仿佛看到了白起的影子。虽然这影子不是那么逼真,但至少在他的身上,有着和白起一样的血脉,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
难怪老者在他77岁高龄的退休日子里,依然主动承担起管理、打扫、宣讲“白起祠”的工作。这也许就是他这个白起后裔对先祖白起的一种浓浓情结吧!
离开白起故里的时候,老者一直送我们出广场,村里的人也投来友好的目光。我备受感激,一一报之以微笑。
不知怎的,我蓦地也跟着骄傲和自豪起来,仿佛那战神的血脉流进了我的体内,给我力量,催我奋进。
毕竟,我也和“战神”一样,都是眉县人。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