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爱的幻灭(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实力写手】爱的幻灭(散文) ——爱的幻灭


作者:杨敏 布衣,13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发表时间:2024-05-17 20:44:49
摘要:杨宁高中毕业后恰逢“卢沟桥事变”,他不甘于残酷的现实,逃避现实,堕入空门。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红杏,两人由相识到相知,由相恋到相爱。为了能给心爱的恋人一个安定富足的环境,杨宁背井离乡,寻找体面的工作。然而日寇侵略下的华夏大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是职位被抢夺,就是机构裁员,最终无奈回到故乡。此时历经六年两地思恋的红杏已经深深疏淡了彼此的感情,他们的爱情即将面临着幻灭。

苦难的日子,如同沉重的音符,始终在杨宁的耳边回荡。时间的洪流无情地席卷而过,吞噬了无数纯洁的生命,编织成一幅幅残酷的悲剧,他的沉思在此刻暂时停滞。
   窗外,苦雨绵绵,仿佛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烦恼之网,紧紧纠缠着他那颗黯淡的心。日寇侵占温州城后,老人们相继离世,年轻人在鲜血的洗礼中挣扎,呻吟,血腥味弥漫着每一个村庄,一幅幅零落残破的景象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杨宁的沉思再次被拉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杨宁生于江南的书香家庭,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省立中学任教,可惜在民国十二年因病去世。母亲是县城一名举人的二女儿,大哥比他大四岁,省立十中毕业后在县城的小学教书,弟弟在省城的湘湖师范念书。
   高中毕业那一年,恰逢日军进攻卢沟桥,华夏大地陷入巨大危机,人民遭受着无尽的痛苦和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杨宁毕业后只能暂时在家乡的一所小学里教书,但不久,他不甘心于平淡且残酷的现实,辞去了职务,选择在家中度过时光。
   1942年寒冬的一个黄昏,万籁俱寂,大地静静地躺在夜神的怀抱,周围仿佛都陷入了深邃黑暗的海底。只有微弱的灯光,如同害羞的姑娘,在轻轻颤动,频频回望那莫测的阴沉。在昏暗的斗室中,杨宁独自徘徊在萧瑟阴冷的灯影之下。他感觉自己如同野僧,在寂寞的空山中徘徊,目光始终凝视着那黯淡的灯光。突然间,一种无尽的落寞情绪涌上心头,占据了他的心房。
   “人世间真是无趣啊。”他低声呢喃。
   “或许,我该逃离这纷扰的尘世,躲进空谷,让古佛和青灯陪伴我度过余生的岁月。”
   他紧皱着如同凸起的山峰的眉头,身体也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寒意袭来,他感到全身冰冷,最终颓然地倒在了床上。
   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远山近邻都被淡淡的烟雾所笼罩。他终于告别慈母,离开了喧嚣的尘世,来到昔日读书时经常去过的大罗山,踏上了那座幽静的古寺之路。
   噹……噹……噹……
   天河湖畔的古寺传来阵阵悠长的晚钟,声声入耳,深深打动着杨宁的内心。这使他更加消沉,一股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出家”之念,在他久已平静的心海中重新泛起波澜。
   自此以后,杨宁便在晨钟暮鼓与佛号喃喃声中,过着恬静无扰的生活。然而,那股曾经的青年勇气和热情,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消逝,不知飞往了何方。然而,情缘未尽,愁绪难消。他在这份宁静的生活中还未满一月,便遭遇了他未来生命中最为沉痛的伤痕。
   寺院住持姓林,父母死于三年前的日寇敌机轰炸。由于家境贫寒,住持只得带着初中尚未毕业的妹妹离开家乡来到大罗山的古寺院中生活。妹妹名叫红杏,风姿绰约,年仅十八岁的她,看似多愁善感,实则乖巧懂事。后来住持把妹妹寄居在某地的一户远房亲戚家里,远房亲戚是殷实人家,于是红杏就给老夫人当贴身丫鬟,从此便与老夫人相依相伴,也经常陪伴老夫人到寺庙里烧香念佛。
   自从杨宁与红杏相识后,每当花晨月夕,他俩便偷偷倾诉心声,发现彼此身世相似,不禁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由此,他们从相识到友善,再由友善发展到深深的倾慕与爱意。
   有一次,红杏陪老夫人到寺院里烧香拜佛,她趁机与杨宁游玩大罗山周边的青山绿水,耳鬓厮磨,互诉衷情,直至夕阳西下才归来。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万籁俱静的夜晚,她们便留下来在古寺里过夜。红杏因为是住持的妹妹,所以单独住了一个房间。杨宁因白天畅游而疲惫不堪,便早早入睡。然而,在他沉睡时,贴心的红杏偷偷地走进了杨宁的房间,悄无声息地为他盖上了一条轻暖的棉被。
   杨宁因这突如其来的温暖而醒来,发现红杏已站在床前,微笑着轻声问道:“亲,不冷吗?小心别着凉了。”
   她的神态略显局促,似乎不太愿意离开。杨宁感受到她的深情厚谊,内心涌动着爱意,不禁脱口而出:“红杏,我爱你!”
   红杏闻言,脸上泛起少女特有的羞涩红晕,她轻声回应:“我也爱你。我愿意发誓,今后将我这柔弱的生命托付给你,你愿意接受吗?”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夜深人静,窗外万物沉睡,唯有远处市尘中传来的打梆声,断断续续,打破了夜的沉寂。他俩紧紧相拥,仿佛世界在这甜吻中消融,宇宙间的一切也在他们的拥抱中悄然逝去。唯有他们的情爱,如星辰般永恒璀璨。
   每当红杏和女主人来古寺烧香过夜时;每当皓月当空、清风拂面的夜晚时。他们的身影总是紧紧相依,漫步在天河湖畔。夜莺在湖畔低吟,似乎也在为他们的幸福而歌唱。然而,他们的心中却时常萦绕着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早日成为彼此的眷属,这是他们最为期待和牵挂的事情。
   于是,他们开始共同探讨如何早日成家立业。杨宁为了能给心爱的人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条件,他决定鼓起勇气,外出寻找体面的工作,待工作生活稳定后再前来提亲迎娶。而红杏也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为了这份真爱,为了共同的未来,她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等待这段感情的归宿。
   杨宁征求红杏哥哥的同意后,打算在这个动荡起伏的年代里踏上寻找工作之路,以实现与她的山盟海誓。离别的瞬间,两人的手紧紧相握,勉强以玩笑掩饰内心的挂恋,相互安慰道:“没有离别的痛苦,又怎能体会到重逢的快乐呢?”
   爱情生活似乎总是难以平静度过,环境和人事也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牵绊。这时,日寇又连续轰炸永嘉,全城风声鹤唳,紧张而仓促之中,但是杨宁还是辞别了家中年迈的母亲,决定前往临安,投奔时任临安公署财政科长的二叔处谋求工作,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
   三月正值凄风苦雨的黄梅季节,凛冽的寒风无法冷却他内心的炽热,恼人的细雨也无法动摇他坚定的意志。由于敌机的轰炸和日寇的严格盘查,杨宁在烽火连天的永嘉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日子。面对国破家亡的沉痛现实,以及心中对红杏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深知不能继续坐困孤城。他渴望为了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终于在一个春寒料峭的黎明,他毅然决然地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瓯江的残月如钩,稀疏的晨星寂寥地挂在天际,黯淡的江岸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江面偶尔传来火轮上几声催促起航的汽笛声。杨宁想起与红杏和年迈的母亲,一股莫名的悲痛瞬间涌上心头,他的眼眶里不禁涌动着眷恋的泪水,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滑落而下。他情不自禁地吟咏起郭沫若的一首离别诗:
   “阿母心悲切,送儿直上舟。泪哭唯刮眼,滩转未回头。
   流水深深恨,云山叠叠愁。难忘江畔雨,休作异乡友。”
   诗中的情感与杨宁此刻的心境如此契合,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分别的痛苦和不舍。
   经过三天两夜的船旅生活,途经青田、丽水、金华到达临安,一路上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加上对红杏和老母亲的思念,杨宁的面容显得非常的憔悴。
   抵达目的地临安后,杨宁稍作整理,便直奔曾经与二叔工作的地点。然而,事与愿违,原本期待的工作已被他人捷足先登。面对这样的打击,他深感无奈,但心中明白,为了红杏和自己的前途,他必须不畏艰难困苦,不惧任何牺牲与挫折。于是,他坚定了信念,决定次日投奔二叔的大儿子继续寻找工作的机会,因为堂哥在临安乡下的税务稽查所担任主任。
   世事难料,当杨宁从临安前往乡下时,却再次碰壁,未能找到工作。长时间的奔波劳累加上舟车劳顿,他病倒了。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又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考虑到返回临安的川资有限,而且当时车辆极为紧缺,杨宁深知自己这个病弱的身体很难挤上拥挤的车厢。无奈之下,他只能扶着病体步行返回,历经二个昼夜的艰难跋涉,在冷月寒星的陪伴下,他终于抵达了临安。然而,这一路的艰辛让他的病情愈发严重。
   爱人远在他乡,老母遥隔千里,面对这般的困境,杨宁的内心充满了无助和悲伤,每当夜幕降临,他总是独自坐在昏黄的灯下,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一阵阵凄楚悲伤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杨宁陷入进退维谷、心灰意冷的境地,面容愈发憔悴,心中的凄楚如同无情的鞭子,上下挥动,抽打着他的灵魂。然而,一个晨曦初放的清晨,杨宁竟从二叔的手中收到了一封来自故乡的信。这封信如同甘霖滋润着他那颗枯萎的心,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信上写道:
   “亲爱的,我们的感情深厚如天,特别是你那颗真挚的心,对我这个软弱的灵魂来说,既是深爱也是怜悯。如今战火纷飞,敌人四处肆虐,人们纷纷逃离,回乡避难。但你为了我,为了我们的未来,不惧辛劳,不畏艰险,远赴他乡。每当我想到这些,都感激涕零。最近,附近敌人频繁作恶,奸淫掳掠,这比上次事变时更加可怕。在这种境遇下,我那脆弱的心灵几乎无法承受这些惨状的冲击。
   但请你放心,虽然我们身体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若我不幸遭遇敌人的凌辱,我唯有选择自我了断以表明心志。
   希望你能够专心致志,奋发向前,早日成为眷属。千言万语,难以尽述,只愿你旅途平安,珍重自身。
   爱你的红杏于五月三日夜深十时。”
   杨宁读完信后,消沉已久的志气重新燃起,于是开始积极寻求出路。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进入国军的后勤医院工作。然而,四个月的军旅生活异常艰苦,待遇不佳且入不敷出,加之工作前景黯淡,他深感无奈。此时,故乡的敌人已败退,友人又来信为他介绍了一个家乡的区属工作。他日夜思念着爱人和老母,此刻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医院的职务,返回故乡。
   劫后的故乡,山河破碎,满目凄凉,令人心酸不已。然而,能够与爱侣和年迈的老母亲在乱世之后重逢,一股喜悦之情如夏夜的凉露般沁入杨宁的心房。他们数日间便会相见一次,彼此倾诉衷肠,情感愈发深厚融洽。然而,好事多磨,就在他准备前往区属接任已商定好的职务时,该机构却不幸被撤裁。他无奈只得赋闲在家,后来经友人介绍,他又前往邻近县城的一个山区工作。但不到半个月,红杏便提出只有大城市发展,才有更广阔的前途。为了爱人的幸福,杨宁不顾一切困苦,毅然远渡重洋,前往台湾。
   杨宁在台湾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却时常感到闷闷不乐。他自觉所从事的职务微不足道,既无法光耀门楣,也难以满足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更别提如何满足红杏的远大梦想了。因此,他不满足于现状,四处奔波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机会,却适得其反,反而陷入了失业的困境。
   去了台湾不久,年迈的母亲因为常常挂恋在外的三个儿子,思念成疾,在1943年8月因病去世,得到噩耗的杨宁又不能回乡送葬,心中始终闷闷不乐。但为了不愿让红杏失望,内心深处再次涌现出坚定的意志。他继续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基隆部队医院成功考取秘书官的职位,生活也逐渐变得充裕。他满心欢喜地计划着邀请红杏来台湾共同生活,期待实现心中理想的生活。
   就在杨宁享受着几年的平静生活时,“二二八事变”突然爆发,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他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跟随部队在台北、新竹、淡水一带的阵地间奔波,因此曾受到上级的嘉奖。事变过后,医院开始裁员,由于他没有背景,也不擅长逢迎拍马,最终不幸被免职。多年的努力与期待,就这样化为泡影。
   但是,他又能如何?回家只会让红杏失望,漂泊他乡或许能为他争取更多时间重新规划。于是,杨宁再次寻找新的出路,经人介绍,终于获得杭州海宁硖石税务局的一个税务稽查员工作机会。
   在杨宁离开台湾前往杭州的前夜,杭州方面却发来加急电报,称单位正在裁员,希望他暂缓报到。他又能怎么办呢?第二天,他只好转而前往省城郊区一个保安团的朋友处,希望找到新的机会。可刚抵达杭州,便传来保安团已改制为警保队,人员大幅缩减,冗余人员被遣散的消息,他又一次失去了立足之地。
   正所谓“漏屋偏逢连夜雨,归舟又遇打头风”,他的遭遇确实如此,命运似乎总是在故意地捉弄他。但这一切并非徒托空言,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无奈与艰辛。
   杨宁流浪在西子湖畔,历经三个月的艰难岁月,饥寒交迫,夜不能寐。面对命运的捉弄,他感到无力回天,即便竭尽全力也无从施展。然而,异乡漂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怀着酸楚的心情,离开了美丽的西子湖,狼狈地踏上了回乡之路。
   女子皆有虚荣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何况杨宁与红杏长达六年的两地思恋已经深深地疏淡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曾经深爱着杨宁的红杏,看到他落魄而归,虽表面上略露欢愉,但内心却已生出奚落之意。她认为他无能,往昔对他的热爱逐渐冷却,行动上也与他日渐疏远。
   杨宁的一颗真心早已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红杏,他深信她并非朝三暮四之人。因此,他并未因此放弃,依然坚定地继续奋斗,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期望能够重新点燃起那份即将幻灭的爱……
  

共 49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杨宁生逢日寇入侵中华的乱世,虽学有所成,却在战乱频仍的困苦时期心灰意冷,心生遁入空门之想。在大罗山天河湖畔的古寺,杨宁遇上寺院主持的妹妹红杏。红杏年轻貌美,两人在时时相处中互生情愫。杨宁为了让彼此的感情有圆满的结局,于是依然在战火纷飞时候到临安求职,希求谋得好前途。然而国破家亡时期,个人的命运怎么可能有好结局。值此颓丧之际,红杏的来信重新燃气杨宁追逐前程的勇气。杨宁于是东渡台湾,短暂寻得安稳职业后不久就被免职。无奈之下,杨宁回到杭州,几经奔波仍然一无所获。当杨宁无比狼狈的返回寺庙时,他日思夜盼的心爱之人红杏却渐渐和他疏远。我们为杨宁悲惨的遭遇感到心酸,他和红杏在乱世中建立的情感如同空中楼阁一般虚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亡国之奴焉有完爱!许多时候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密不可分。悲伤的故事令人无限唏嘘、伤感!感谢老师精彩佳作分享,力荐赏阅。【晓荷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4-05-17 20:46:50
  问好老师,感谢大力支持,创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