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随笔三题)
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随笔三题)
文/张凤英
我银婚纪念日的时候,与爱人一起到长岛一家小饭店喝酒,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老婆,以前人家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我不信,现在我信了。”我一愣:“啥意思?”他笑了说:“结婚25年来,你给你父亲写的信比给我写的信多多了。哈哈哈!”
我听了,开怀大笑,对他说道:你吃醋了,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不足十年,我接受父亲的教导都是离开家以后,通过父女书信来往完成的。特别是到烟台以后,你离着自己的血亲近了,处理有些事情欠考虑,让我更加想念自己的父母亲。因此给父亲的家书就更多了。这么多年以来,父亲几乎每十天给我一封信,都是教导我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好儿媳妇和好妻子。你可能不理解,现在电话这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写信?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古老的交流方式?因为电话说完就放下了,忘记了;家书可以长期保留、反复琢磨、深刻理解父亲教导的精髓。因为它是父亲斟酌很久的爱的表达。
001
以前我们夫妻在河南的时候,那儿对于你我都是异乡,不结婚你我举目无亲,结了婚我们夫妻是最亲的人,有了矛盾以后,床头吵架床尾和,很快就风淡云轻了。但是到了烟台,你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而我一个人面对的是你们整个的婆家团队,有了夫妻矛盾以后,你会借助亲人的力量对付我。比如,有一次夫妻为一点小事吵了几句,你就一个人回了你妈家。你妈妈以及姊妹都会猜测我为什么不一起回?是不是对婆婆有意见啦?
如果他们知道了夫妻矛盾的细节,必然会将夫妻矛盾升级成家庭矛盾,我孤立无援,你千军万马,我们力量悬殊太大。于是我选择不吵不闹,写封信告诉自己的父亲。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
父亲鞭长莫及,不能来批评你,更不能埋怨婆家人,只有教育自己的女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完善自己的行为。于是父亲经过再三思量,写来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教导我怎么爱子女,爱丈夫以及丈夫的一家人。父亲教育我要不动声色,不要发脾气,不要动怒,以爱人之心对待自己的婆家人,婆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亲人、有缘人,是修行几世纪的有缘人。因此要善心对待之,不要恶言恶语对待之。
想一想吧,别的夫妻吵了架,是妻子回娘家;我们夫妻生气了,是丈夫回娘家,妻子独自疗伤。为此,我必须修炼自己一颗坚强的善良的心。原谅你的一切过错。这就是父亲对我的教导;这就是父亲给我写信的原因。有了这样的家书,我才能做一个永不发火的好妻子,没有脾气的好母亲,舍得真金白银的好儿媳。俗话说,不舍得为婆婆花钱的儿媳妇,说的再好听也是“黄县套(地方土话)”。
从这一点上来说,父亲确实是我前世的情人,因为他最了解我的心。我把自己的脆弱、胆怯和不堪展示给父亲看;父亲还给我的是坚强勇敢、胸有成竹的心。这样我才会从容面对生活的磨难,在你们面前表现的豁达开明,从容不迫,荣辱不惊。
002
在父亲心中,我是花木兰,我是穆桂英,也许在别人眼睛里,我什么也不是,但是父亲一直在鞭策我与丈夫“比翼双飞”,甚至比丈夫飞得更高更远。你比我年长几岁,多读几年书。我一样要和你同样战斗在职场上,你升迁,我也不落后;你著书立说,我则发表专著和论文。我们只有比翼双飞,才能永远有共同语言,永远是有缘人。这就是父亲家书的精华,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片心。有的女儿在父亲身边成长了一辈子,却没有领悟到父亲教诲的真谛;我远离父亲三千里地,却能通过与父亲的书信往来,明白父亲对我的期望和爱心。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吧!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文学梦,它是我童年的梦想,也是父亲对我的期望。在职场的时候,除了教学和工作之余,我也会抓紧时间写点小作品,发表点小散文,小随笔,小寓言故事,甚至是消息和新闻通讯。收到邮局寄来的汇款单,虽然钱不多,可是让我感觉自己信心满满,充实而富有(不是有钱,是精神富有)。那时候我曾经在《南阳日报》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和新闻消息;曾经在《二胶工人报》上发表过散文,消息和寓言故事;也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过小短文。而你也是在上海的报纸和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我们夫妻并驾齐驱,我没有落后,都是因为父亲的教导和督促,有父亲的爱,我走到天涯海角都很自信!
我父亲是一个铁路工人,他给我说,中国的铁路都连接着北京,正所谓“条条大路通北京”,这要我自己是一块金子,到哪里也会发光的。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只要付出十分的努力,肯定会到达目的地。于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当人事处干事,是优秀的好干部,得到厂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当厂部综合统计员,是领导的活字典和拐棍,得到更多的奖励和好评。当统计老师是教材的主编人。当会计老师代课的足迹踏遍整个烟台市,学生分布各银行,公司等。所以父亲说得对,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肯勤奋努力,哪个岗位上都能创造业绩。掏粪工人都能登上天安门,我们干什么也要努力成为精英!
003
亲爱的,时光荏苒,长岛一别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了,如今你离开我很久了,正像那首歌写得一样:“你已经不再是你,我依然是我自己……”退休后不久,你就变成了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我依然是尘世间的一粒尘埃。但是我没有停顿不前,我在继续学习和进步。我在互联网上码字207万字,出书四本,就这些文字,叫有些同龄的大妈们读一遍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日复一日的用键盘码出来了。这就是我的生活。
父亲已经中断了和我的书信来往,他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依然遵照父亲的教导,做一个低调的小女人,不发火,不激动,不动声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回顾往事,父亲与我通信36年,平均每年36封信,1296封书信应该够一本书了,可是在我屡次搬家中,那些书信都失落了。我已经将书信的内容融化到了血液中,钙化到了骨子里,并且传承给了我们的儿孙。如今,儿孙都不是性格张扬的人,他们都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相信,他们都是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人,这一生来人世间修行也是有使命的。一定会不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亲爱的,你总是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功是在人海中找了个好老婆。而我最幸运的是这辈子遇到了一个伯乐一样的好父亲。他一直培养我成为优秀的人。如果说丈夫是我的蓝颜知己,那么父亲是我前世的有缘人。
父亲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敬业的父亲,他把父亲这职业做得尽善尽美。我也不要落后于他,我如今也古稀之年了,要努力做一个好奶奶,善婆婆,善解人意的母亲。这就是父亲对我的最终期望!
张凤英的作者简介:张凤英,女,(笔名太行飞剑)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为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各大期刊。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35、父亲的信《烟台晚报》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