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篅条(散文)

精品 【流年】篅条(散文)


作者:虞臣 童生,50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2发表时间:2024-05-22 10:59:46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篅条为何物,即使农村出身的也未必识得。
   以前作品中多次写到它,其俗名没有对应的拼写音,怀疑不存在这个字。受诸多凉席中“篾席”启发,给它命名为“篾条”,觉得偏不到哪里。编辑或读者从未提出异议,或纠正,估计他们也认可了我的杜撰。
   一度以为,“茓子”指的就是它。词典解释:用高粱秆、芦苇等䉲儿编制的狭而长的粗席子,可以围起来囤粮食。“䉲”字没有简体,解释竹篾。又生疑惑,其材料不是真正的竹篾,而是高粱秆、芦苇。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粮囤外围就是芦席,大概就是北方人说的“茓子”吧。
   阅读方言作品,很多词汇只有读音没有对应的字,书写时以同音字替代,加括号备注。查阅本地镇志,在“传统农具一览表”储藏类中有收录,叫“栈条”,查阅词典,栈条:俗称稻社(音),农村里使用的一种农具,用于栈存谷物。晒谷物或轧米时,用围成圈的栈条临时存储谷、麦、米等,待装入袋子或米囤后拆除。
   冥冥之中我觉得有更合适的字。前不久在阅读中发现了“篅”,读作chuán,与方言高度相似,从字形看也更恰当。篅,单个字解释为竹制圆形的谷仓。篅条,吴语。用竹篾编成的长条、盘在粮囤边上,引申指用长竹篾围成的用以存放粮食的器物。
   邻居是老篾匠,平日里照常出工务农,农闲时,编织篮、筐、箩、筛、匾,也编凉席和篅条、笸圞等大件。
   竹篾可劈分几层,带皮篾青韧而耐用,编筲箕、篮子、笸箩、筛子、凉席;二青次之,编蚕匾、畚箕、篅条、笸圞;第三、四层的篾黄最差,编筐、狗屎簏(草簏)、盖子,等等。买家要求,可提升材料档次,全篾青或者篾青与二青混编。同一件竹制品,因材质不同价格相差甚远。
   编篅条,本地人说打篅条。老竹匠用的是本地燕竹,开料,剖篾,裁篾。老竹匠有一把自制的竹尺,刻写着刻度符号,既作度量又作夯拍工具。篾厚薄均匀,一样宽,一样长。我有些纳闷,篾长比篅条宽度大出许多,又远不足篅条长度,为什么?编篅条是从中部开始,横竖交织,上下交错,每添一根篾,用竹尺挤拍几下。一块长方形底板慢慢延伸开,“宽”处就此打住,往“长”的方向延伸。原来篾纹是斜向编织的!故而竹篾的长度是那样的(上初中后就知道了,宽度乘以1.4142),再加上虚头长度。虚头用来收边,边沿翻折过去,篾头藏在反面。边线里边嵌一根细麻绳,一方面缓解篾片弯折角度,一方面增加了牢度。
   以前农户,家家都有篅条。小时候,一条篅条的价格15元左右,相当于农民一个月的工分。可见,篅条算得上大件。一般七八米长,一米宽,是晒具,也是容器。一年中用到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不能没有,很多时候卷起来,放在屋角落。篅条保管得好,用几十年无恙,足以传子孙。
   春夏之交,自留地上雪里蕻收获了,齐根切下,整棵摊在地上,晒上一个太阳。收到河埠,清洗,湿漉漉地提回家,倒挂在毛竹上,沥干水。趁着枝叶半干,切细,太干了切不动。将其摊在篅条上晒一两天,待到一定干度,便可腌制了。这时节,家家都在晒菜,很难借到篅条。一条篅条往往不够,筛子、匾子、笸圞统统出动。腌咸菜是一项大工程,举全家之力,历三五日高强度劳作。春腌雪里蕻,秋腌青萝卜。腌菜作为农家青黄不接时的重要补充,也是一年到头佐粥的必备。农家会不会过日子,看有几甏腌菜。昔时相亲“看人家”,女方到男方家,除了看几间房,木梁大小,草窠贮米,还要看腌菜甏的虚实。
   篅条洗净晒干,卷起来放妥。
   新麦米上场,淘洗,晒干,送到加工厂磨面。篅条不能摊在地上了,用木梯架起,木梯一头搁在半墙,一头架两张叠放的长凳。鸡鸭鹅够不到了,麻雀管不住,派老人、孩子看守。麻雀一拨拨飞过来,躲在树头,瞅准时机冲下来,落在篅条上,飞快啄食,一边侧着脑袋张望。主人嘘嘘驱赶,拿根小棒挥舞几下。小家伙脸皮厚,跟人捉起迷藏,主人动真格了,操起大笤帚,不料,把篅条打翻了。
   这疙瘩,“打翻篅条”的意思延伸了,形容惹上麻烦或小灾难。农家院场基本上是泥地,条件好些的铺砖场。麦米带着皮,重新淘洗,大不了白吃辛苦。黄豆、蚕豆、高粱米,也还好说。如果晒的是糯米,惨了,不知要花多少精力,未必能收拾干净。有时肇事者不是麻雀,是惹厌的大公鸡,大公鸡围着篅条转悠,美食看得见够不着,心痒之间积蓄力量,突然煽动翅膀,斜里冲向篅条,踹翻了凳子。也有可能来自一阵莫名其妙的大风,把篅条掀翻了。
   晚稻收割后,来不及脱粒,一墩墩稻垛临时寄放在田埂上,抓紧时间把麦种下。秋播结束基本上跨入冬季了,才不紧不慢把稻垛晒开,挑到打谷场上。晒干、飏净,先把公粮交了。说余粮交给国家,实际上余粮分给农户。青黄不接的人家,之前可能借过麦米、早稻米,大部分口粮在这一茬。口粮分三部分:基本口粮按人头算,青壮与耄耋与新生儿一视同仁,每人在200斤左右。按工分分配的叫按劳粮,一个工分3两左右。另外,还有肥料粮,按生猪出圈数分配,因为猪圈灰归集体作基肥。
   四口之家能分到1200多斤新米。大前屋早早腾出地,底下放一只竹匾,篅条围在里边,拦腰用担绳捆住,就等碾米船回来。女人、孩子守在囤边迎接新米,男人们挨家挨户担送。白晶晶的新米,散发着固有的香气,村庄沉浸在米香中。
   篅条囤米的时间很短暂。草窠早腾空了,缝缝隙隙中带着虫味的米串串清理干净,盘到院场暴晒过。母亲用竹筛筛米,一簸箕,一簸箕,筛出米糁(碎米)、糠屑,拣出未开砻谷粒及细小杂物。净米收入草窠,严严实实盖好。新米处理完毕,米囤也就不存在了,篅条继续待命。
   米不筛可以吃吗?当然。有些农家懒惰,米囤在那里几个月,不影响烧饭烧粥,只是每次淘米吃工夫,氽出糠屑,翻拣细小的砂子、砖屑。至于米糁,不影响口感。母亲所以花那么多工夫,米糁将来可以磨粉,谷粒及糠屑也另有用途。
   农家捉回鸡仔,或小鸭小鹅,放在大纸箱养几天,转移到地上。屋里用篅条围一个临时圈场,免得小家伙们乱跑,也怕猫狗伤害它们。篅条不长脚,在地上钉几颗钉子固定。食盆放着切细的青菜叶、莴苣叶,伴上米糠。小家伙们白天吃喝玩耍,晚上缩在一起睡眠。鸡仔长得很快,声音也不一样了,能吃米饭了,能喂米糁了,一个月后长出翅膀,便可开始放到室外。
   篅条的临时使命也完成了。篅条也有寿命,跟原生质量有关,跟使用、保管有关。篾断了,露出一个个小孔,边沿坏了,麻线掉出来了。小破小损能修补,病入膏肓呒修补,还不如重新打一条新的。
   土地流转后,农家不种田了。屋前屋后种几埨蔬菜,仅此而已,铁耙、粪桶还用得着。篅条、笸圞、箩筐……这些大型农具,只能在农具陈列馆中见到实物,绝大部分,留在地方志的表格中。

共 26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篅条是一种类似篾席的工具,用来临时盛放粮食,在北方农村曾广为使用。北方的篅条一般用芦苇、高粱杆编制,南方多用竹篾,竹子柔韧耐用,是最佳材料。从竹子变成篅条,中间要经过好几道工序,篾匠的精湛手艺更是必不可少,打好的篅条被家家户户精心收藏,只等收获时派上用场。篅条的用处很多,腌菜时可以用来晒菜,新麦上场时晒麦,还可以晒黄豆、蚕豆、高粱……晒好的粮食才可以进一步加工,当然,它最重要的用途还是存放粮食。在粮食处理干净、被收进草窠之前,篅条始终在发挥作用,甚至可以把它圈起来,临时围一个小场地,保护那些还未长成的鸡仔。曾在农家用途广泛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农村政策的调整,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默默地退居地方志的文字中。散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篅条这一农用器具的昨天和今天,从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变迁,百姓生活的日常以及民间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篇厚重且有意义的文字,佳作,流年荐阅。【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4-05-22 11:04:07
  文中有好几个冷僻字,我都是先到百度上查阅它的发音和意思,仅从这一点来看,老师的文字也令我获益匪浅。篅条我们这里也用,但叫啥记不清楚了,现在有了更便捷的存放工具,篅条的确见得少了。
   感谢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5-23 10:24:5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