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精灵傍虎丘(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精灵傍虎丘(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7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8发表时间:2024-05-22 16:33:43

【江山·根与魂】【流年】精灵傍虎丘(散文) 一块不规则的毛坯花岗岩石前,立着五尊铜人雕像。
   中间一人,特别醒目。他身材高大魁梧,超过他人;唇上和下巴上,有密密胡须,彰显他年龄最大;怒目圆睁,凛然威严;双拳紧握,双臂高举,似乎在振臂而呼。他的形貌和神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过的八个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其他四人,一边两个,年龄都小于中间之人,大概在四十岁左右,亦人人怒目圆睁,肃穆威严,气概凛然,不可侵犯。很明显,四个人,就是“振臂一呼”的“应者”。
   这五个人,因为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而永垂不朽。永垂不朽的重要标志,首先是这一组群雕,然后,是一尊合葬墓。
   合葬墓就在群雕的旁边,长方形,长约二十多米,宽约七八米。四周,亦是花岗岩条石围砌。墓顶上,青草萋萋,墓碑后,老树荫蔽,绿叶葱茏。
   五块大理石条石,镶嵌在花岗岩石中,分别写着“马名杰”“颜名佩韦”“沈名扬”“周名文元”“杨名念如”。读过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的都知道,这五个人,是“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墓园里,除了我和夫人,阒寂无人。阒寂无人的墓园,在生机盎然的暮春景象里,平添森郁静穆之气。
   站在五人铜雕和墓冢前,我眼前,似乎呈现电影片段一样的若干场景和情节:
   其一。
   天启六年三月,应天府衙门外,身穿囚衣的周顺昌,木枷铁锁,被穿桔红色衣服的捕役押解着,走出衙门。
   一群复社的正义之士,还有颜佩韦等五位义士率领的上千普通老百姓,纷纷前来探望周顺昌。大家捐款捐物,送别周顺昌,悲痛地与他告别,哀哭之声,震天动地。
   一位领头的捕役,仗着自己东厂捕役的身份,按着剑柄,大声喝问:“我们受东厂指派,前来捉拿朝廷重犯,你们哭天抢地,是为谁喊冤呢?”
   他这一声发问,让当场众人无法忍受。个子最高,满脸胡须的颜佩韦,举起手臂,一声呐喊,“打倒东厂狗特务!”迅即,和马杰、沈扬、周文元、杨念如四人,冲到跟前,将其打倒在地。其他老百姓也纷纷冲向另外的捕役,将他们围住。
   现场纷乱不堪。
   在场的应天府巡抚毛一鹭,是魏忠贤的党羽,周顺昌被捕,由他主使。他凭仗自己的巡抚身份,对在场众人厉声呵斥。
   在场的五位义士和其他老百姓,正对他痛恨不已,如今,亲眼目睹他就在眼前张牙舞爪疾言厉色,自然气愤至极,齐声呐喊,追赶他。毛一鹭吓得像过街老鼠,急忙逃窜,东躲西藏,躲进厕所,沾了一身屎尿,才侥幸逃脱。
   其二。
   姑苏城,阊门外,吊桥旁。颜佩韦和其他四人,身着囚衣,被官兵押解到刑场。
   五位义士,一个个,昂首挺胸,大义凛然。颜佩韦举起戴着镣铐的双臂,对着围得水泄不通老百姓,大声疾呼:“吾等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旁边的其他四位,也齐声呐喊,“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
   姑苏老百姓,倾城夹道,将刑场围得水泄不通,听到颜佩韦和另外四位义士的呐喊,纷纷喝彩。
   巡抚毛一鹭,唯恐现场失控,赶紧吩咐衙役,匆匆忙忙,斩掉五位义士的首级。为了震慑老百姓,毛一鹭又当场下令,将五位义士的首级,悬挂在阊门城头。
   在场老百姓,对着五位义士的首级,齐刷刷,含泪跪地,为义士送行。
   其三。
   夜黑风高,后半夜,阊门城头之下。两个看守五位义士首级的衙役,坐在城门之下,呼呼大睡。
   十几个人影,从暗地里,悄然而出。四五个人,盯着衙役。其他几人,三下五除二,解开系绳,取下首级。然后,迅速逃离现场。
   两个衙役,依然睡得昏天黑地。
   十几人,潜行到杂树野草丛生的荒蛮僻静处,将五人首级,偷偷埋葬。
   其四。
   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元年,魏忠贤因失势而自杀,魏忠贤阉党被定为“逆案”。
   姑苏山塘街,明月朗照。
   朗朗明月之下,姑苏老百姓,手拿铁锹或者榔头,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团团围住原来毛一鹭为魏忠贤所建的“普惠生祠”。
   有人一声呐喊:“拆了阉货的祠堂!”
   众人纷纷动手。顷刻之间,砰砰砰!啪啪啪!“普惠生祠”牌匾被砸得稀巴烂。
   两三个时辰过去,牌坊、大门、正房、配房,咚咚咚!轰隆隆!墙倒屋塌,一片废墟。
   第二天,姑苏街头,好些儿童,摇着拨浪鼓,唱着儿歌:
   “魏太监,阉祠堂。一夜间,拆白光。”
   那之后,“魏太监祠堂——一夜拆白”,成了姑苏民间流传甚广的谚语。
   其五。
   若干天之后,“普惠生祠”废址之上,一座长方形的合葬墓,坐北朝南,约两米高,巍然隆起。
   墓碑前,耸立一块青石大碑,碑上有五个大字:“五人之墓”。四个大字,乃复社年仅八岁的才子韩鑫所写。字体端方,笔力雄健。
   青石碑前,立有勒石碑,上面刻着复社领袖张溥为五人墓撰写的《五人墓碑记》,还有文震孟撰写的《五人义助疏》等诗文。
   前来吊唁的,有许许多多复社成员和姑苏百姓。某一天,有一位文人,大声诵读张溥撰写的碑文。当读到“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时,情绪越来越激昂,声音越来越高亢有力,眼睛里,闪烁光芒,并且,挥起手臂,直指苍天。旁边听众,也一个个凝神静气,满脸肃穆。
   当读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时,他刚读完,众人就跟着一起复诵:“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众口一辞,声音洪亮,震得树叶簌簌抖颤,震得树上的小鸟儿扑棱棱飞起。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位义士,“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以寂寂无闻之躯,换来千秋敬仰。这样的平民百姓,同样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为反腐护贤,“舍身求法”的精神,也是可歌可泣的民族魂。
   不仅仅是五人墓,五人墓旁边,还有一个人的墓,是葛贤墓。
   葛贤,本名葛成,姑苏织工,万历二十九年,率众抗缴当地贪官私加的官税,并打死了两位贪得无厌的税吏。当官府下令捉拿参与此事的百姓时,他挺身而出,投案自首,为了保护其他人,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被判入狱。姑苏老百姓都十分敬重他,尊称他为葛贤,葛将军。
   十年后,葛贤出狱,已经六十三岁,听说了颜佩韦等五人为反腐护贤而献身的高义之举,十分敬佩,自愿在山塘街修筑茅庐,安居墓前,为其守墓。葛贤死后,姑苏百姓感其忠义,也将他葬于此地。
   葛贤,同样是“舍身求法”,义薄云天的国家脊梁。
   有人说姑苏男人儒雅文静,缺乏阳刚之气。五位义士和葛贤的事迹,恰证明了,苏州男人也有勇于为大义献身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墓园里,还有一座方碑,是《白公堤石幢》,上面镌刻有《重修白公堤记》。
   白居易在姑苏做刺史的时候,倡导挖凿山塘河。挖出的泥土,修筑成长堤,东自阊门起,西至虎丘止。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把长堤称为“白公堤”。从古至今,繁华热闹的七里山塘街,就在白公堤之上。
   白居易,为官一任,埋头苦干,修筑白公堤,为民造福。也是中国的脊梁。人们敬重他,才把《白公堤石幢》也安放在此。
   五人墓园,如今被称为“义风园”。“义风园”西面,有“南社纪念馆”和“普福禅寺”。我和夫人,先游览了虎丘,再步行前来瞻仰五人墓园,路上,顺便游览了这两个景点。
   “南社纪念馆”,本来是“张国维祠”。张国维,是明末非常有作为的官员,他巡抚江南时,曾经在姑苏大力兴修水利。后任兵部尚书,抵抗清兵失败后,在家乡东阳,自杀殉国,德政昭彰。姑苏人念其治水业绩,在山塘河上修建了这座祠堂。
   清末民初,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在张国维祠内,发起成立了近代史上小有名气的文人团体“南社”。前几年,地方上把张国维祠堂改建为“南社纪念馆”。
   我在纪念馆里,不仅看到“南社三杰”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人的照片和生平事迹简介,还看到李汉俊、李书城、欧阳予倩、马君武、沈尹默、杜国庠、陈望道、沈钧儒、于右仁、邵力子、何香凝等人的照片及生平事迹简介。南社诸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在民族思想启蒙、科学技术发展、创立和发展新型教育等方面,为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张国维和南社成员,亦是国家的脊梁。
   同时,我也不由不感慨,姑苏城,不仅仅是“物华天宝”,更是“人杰地灵”。
   “普福禅寺”,紧邻“义风园”之西,二者之间,只隔着一条小溪。据说,始建于宋朝咸淳年间,有五进院落,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僧寮等建筑。走进大雄宝殿,看见长廊里有十二个场景绘画。如“梦幻寻宝”“繁华阊门”“虎丘工艺”“姑苏佳人”,既与《红楼梦》内容有关,又展示了山塘街乃至苏州的风土人情。
   之所以有这些绘画,是因为有红学专家考证,这座寺庙,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芦庙”,所以,也被称为“葫芦庙”。“葫芦”,与“糊涂”谐音,“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难得“糊涂”。
   我和夫人,在“普福禅寺”内溜达了一会儿,走出来。直奔“义风园”。
   走到大门前,铁锁把门,吃了闭门羹。仔细看“游园须知”,才了解到,中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半休息。无奈,只好等待。
   等待中,无聊至极,看到“普福禅寺”大门外的石牌坊前后有两副对联,引起我极大兴趣。
   前面的对联是:
   “普泉明有大趣
   觉后空无大千”
   横批是:“慈云普覆”
   后面的对联是:
   “一超直入如来地
   争似无为宝相门”
   横批是:“一宿觉”
   盯着这两副对联,思虑良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系之。恍惚之间,遁世之念,缭绕心头。
   等到下午一点半,走进“义风园”,很快就沉浸在五位义士匹夫报国的壮怀激烈之中。
   又在碑廊里读了好些悼念诗,如:
   “直士歼凶阉,千秋气共伸;
   由来殉义客,何必读书人?”
   再如:
   “吴下无斯墓,要离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还有:
   “五人埋骨处,客过每停舟。
   姓氏闻高阙,精灵傍虎丘。
   宦官应敛迹,缇骑尚含愁。
   若不锋端死,空成侠少游。”
   读了以上诗句,虽然没有像《五人墓碑记》所写的“扼腕墓道”,却不由得顿生“志士之悲”。慷慨悲凉之气,萦绕胸怀。遁世之念,烟消云散。
  

共 42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讲述五位义士的事迹,令人敬佩。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作者犹如一个知识渊博的导游,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荡气回肠,深深陷在故事中不能自拔。而它背后引发的是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它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中吸取教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散文描写细腻,惟妙惟肖,尽管看到的是雕像,那一段历史却在作者笔下复活了。通过描写这些雕像以及合葬墓的相关历史背景,展现了他们反腐护贤的勇敢和义气,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值得传承。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白居易,张国维,南社三杰等历史人物,并对寺外的一副对联产生感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苏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正义与勇敢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唤醒,非常有意义的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4-05-22 16:37:26
  很喜欢这篇文,也许是潜意识的原因,激发了我心底的某根神经,眼前立时构建起无数画面,并对五位义士致以崇高的敬礼。感谢轻舟大哥分享,祝你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4-05-22 16:58:26
  谢谢清鸟,辛苦了。更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和强大的编者按语。
2 楼        文友:李岩        2024-05-23 07:43:55
  推荐一下,这篇文章把姑苏城描写的很好,看上去如临其境。
回复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4-05-23 09:11:46
  谢谢,共同享受文字快乐!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5-24 10:57:5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4-05-24 14:33:32
  谢谢社长鼓励,愿流年人再创文字辉煌!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