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千年泗泾古镇上的美食风味小吃〔散文〕
春风拂面。走出千年泗泾古镇蒋氏古宅中的“松风听音”古琴馆和 丁氏老宅中的 “等一朵花开”文创店,我在志愿者的引领下来到老街,准备了解一下古镇的特色美食和风味小吃。。
千年泗泾古镇老街上,开着许多充满特色的各种各样的商店。据志愿者介绍,由于古镇历史上是一个水运交通发达的经商之地,加上各地文化名人常在此相聚,他们常会带来各地的一些特色食品,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古镇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多种美食和风味小吃,而且还幅射到上海市区和郊区的一些乡镇。所以泗泾古镇也成为了美食特色之镇。
据介绍:泗泾的特产有:用新鲜的藕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制成的外表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甜而不腻的糖藕;有用优质面粉制作,经过发酵和烘烤工艺后外酥内软、口感酥脆,味道香浓香气四溢受到人们喜爱的烧饼;有各种蔬菜、肉类一起炒制而成的味道鲜美的炒年糕。还有生煎、韭黄虾仁煎饺、椰汁年糕、小馄饨、雪菜黄鱼面、蟹糊面、羊肉、泗泾豆腐干等等,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美味而闻名。是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美食。
随着志愿者的介绍,我们来到了老街开江中路上的美食特色摊位,这里是由70多家特色餐饮组合成的美食集市,成为古镇的一处美食风景地。这里的餐饮摊位整齐划一,除了随意小吃外,还有泗泾古镇的时尚美味菜肴。如选用新鲜的鱼肉,经过特殊的烹饪工艺制作成口感鲜嫩,味道酸甜可口而受到游客广泛喜爱的糖醋鱼;有选用新鲜虾仁和各种蔬菜一起炒制而成的口感鲜嫩,味道鲜美的特色虾仁;有口感软糯,甜而不腻的由糯米粉糕团;有色泽红亮、肉质鲜嫩、味道醇厚、口感鲜美,香气扑鼻而受到广泛赞誉的酱鸭等等,它们都是泗泾古镇的传统名菜。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人品尝。
看着游客结伴坐在小餐桌上,在欢声笑语中喝着饮料和品着泗泾古镇的特色佳肴,我为古镇有这样的餐饮集市叫好!志愿者告诉我:泗泾古镇的美食确实很多,除了集市上的这些,其中有三种风味小吃历史文化丰厚,是区认定的特色品牌美食。于是,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我先后走进了三家古镇老字号美食店现场采风。
一是泗泾的小笼包子店。此店开在泗泾古镇老街入口处的第一家店,名为“泗筱笼”。志愿者指着门店告上写的店牌告诉我:泗,就是指泗泾古镇,“筱笼”是谐音,是专卖泗泾小笼包子的风味美食店。有人也爱把它叫做泗泾的“小笼馒头”。
说到小笼包子,人们都会想到上海豫园和嘉定南翔古镇的小笼包子。但对泗泾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一些老人记忆里,他们总是衷情于泗泾小笼的味道。据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泗泾镇有一位点心师,根据祖传手艺,经过精心制作,做出的小笼包子远近闻名。开在老街上的小笼店,每天供不应求,名声大振。许多大人常常带着小孩前来品尝小笼包子。有的还买了带回家去。包子店从此成为了古镇风味小吃的一块牌子。
泗泾小笼好吃的特点是皮薄馅大,用料精致。以传统的鲜肉小笼为例,他们选用的是新鲜猪腿肉,用上好的猪肉皮煮烂后制成肉冻,然后和通过加工后制成的精肉糜拌和,再加入作料后,一边现包一边放入蒸笼现蒸。经过适当的火候和蒸煮时间,蒸出的小笼包子中的馅非常好吃。原来馅中的肉冻变成了其中的鲜美汤水,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尝了还想尝。如今的泗泾小笼已经不满足于一种口味,还推出了“虾仁小笼”和“蟹黄小笼”。蟹黄小笼里的蟹黄是人工从蟹壳中挖出来的,然后和新鲜猪的精肉馅和在一起,保留了鲜味和香味,让喜欢大闸蟹的爱好者“一个包子两吃”。真正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在这里,如今还创设了素菜馅做的小笼包子,这里有荠菜、草头等制作的新鲜蔬菜馅,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各自味道。除了荠菜、草头、小青菜等外,还有丝瓜小笼包子等由于小笼包子的皮薄,所以小笼包的绿色馅在出笼后,可看到小笼包子上的通体绿色,还会闻到悠悠的菜香味。这对来古镇游览的一些爱吃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道素馅小笼包子也是包子店的招牌。当然还有食客喜欢吃的荤素搭配的特色口味的小笼包子。
“泗筱笼”制作的小笼包很有特色,店里吃的人很多,一些从江苏和浙江来的游客一边吃一边说:“这小笼包子真好吃,和嘉定南翔的小笼包子各有特色。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者特地从上海赶来,一个人竟买了三笼。当大家看着他吃的时候,老者笑着从拎包里摸出一个塑料盒,对着面前的冒着热气的包子自言自语说:这小笼包子好吃,今天老爱人参加广场舞比赛,这两笼带回去慰劳她……旁边的人听了,都说老者想得周到。还有的游客也在说:不尝尝泗泾小笼包子,就等于没到过泗泾古镇。可见“泗筱笼”在客人心中驻有多高的地位。
如今的泗泾古镇上的小笼包子店名气越来越大。“泗筱笼”如今成了古镇上很有人气的店。“泗筱笼”的一位服务知道我是来此店采风的,就说:“自古镇开街以来,店内来自各地的人很多,大家都说要尝尝我们店的小笼。这是对我们的鼓励!”话语中闪烁着自豪和喜悦。
二是走出“泗筱笼”包子店后,来到了有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阿六汤圆”店。这里同样排满了吃汤圆的游客和附近的常客。
汤圆是自古就有的美食,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笼上牢丸,汤中牢丸”。书中所写“牢丸”就是我们说的汤圆。说到阿六汤圆的名字,古镇人都知道,它是古镇上的一家历史悠久的美味小吃店。起源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早年的店主名张六初,小名“阿六”,因为汤圆有名,所以当地人把此店叫做“阿六汤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泗泾当地的品牌点心。
“阿六汤圆”的工艺也很讲究:一是要选上等的精白糯米。泗泾古镇从明清年代开始就是松江府的粮仓,丰富的河流让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大米中的糯米很具味道。二是将松江特色香粳糯米洗净放到于净的水质清洁的桶内浸泡,使糯米颗粒膨胀,促使颗粒松散、柔软。在一般情况下浸泡2~3小时左右,当用手指捻米能捻成粉末时,说明浸泡时间已达到要求。三是把浸泡过的糯米放在筛子或淘米的竹编篮里把水过滤干净,然后选用传统工具磨成粉。
在旧时没有机械磨粉机的时候,大多采用小型石磨,或者放入专门用来捣米粉的石臼运作,通过研磨和捣米成粉后,用筛子筛后达到要求的米粉,然后把拌好把糯米粉和成光滑的面团,面团搓长后分成一个个30克左右的小圆了,放在手下一起搁扁,然后包入肉馅搓圆即可。
制作的肉馅选用猪的纯精腿肉,用菜刀或碾磨机剁成肉糜后,再拌上麻油、生麻粉,并放入预先用猪肉皮熬成的肉皮冻内,这一过程和制作小笼包子有点相同之处,但内在的佐料都不同。然后在恰到好处的过程中制作成汤圆。煮汤圆时还要掌握适当火候,等煮熟的汤圆只只饱满地浮在水面时,这样的汤圆就煮熟了,不仅外表晶莹剔透,又因为馅中有肉皮冻经煮熟后,正好融成了一包汤汁,这时候吃起来真的既滑爽又美味,一口咬在嘴里是满口留香,食欲大增。由于工艺复杂,如今泗泾古镇上只有二家店在做这种汤圆,每天供不应求。
一位员工告诉我:“阿六汤圆”由于在用料、做工、火候方面精益求精从不马虎,所以一直以“皮薄,馅多,一包汤”而闻名周边地区和沪上。于是,我这个很少吃糯米食的,也现买了几个汤圆尝鲜,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美味悠悠,满口糯香。据员工介绍:解放前,从泗泾古镇走出的杰出商人、中国报业大王史量才先生,从小爱吃“阿六汤圆”,他到了《申报》馆后,还对这道民间美食念念不忘。不但自己每次回到泗泾要吃“阿六汤圆”,还多次托人从泗泾买了生汤圆带到上海,他和夫人一起煮了同享美味小吃……
三是走出“阿六汤圆”店,来到了家喻户晓的始创于1893年的“广利粽子”店。“广利粽子”店是名副其实的上海“老字号”。旁边挂着“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利粽子制作技艺”的铭牌。“广利粽子”在泗泾地区”家喻户晓,它曾由镇上延寿斋店经销,常常供不应求。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徐家汇孝友里口及南京东路浙江路口的土产公司都设有代销处。
门店前,顾客同样络绎不绝。据志愿者介绍:该店至今已有127年的历史,比浙江嘉兴的五芳斋(1921年)年代还要早28年,是真正的老字号。广利粽子也是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获得“上海市名点”,“松江名点”等多项荣誉。
据介绍,“广利粽子”之所以好,原来还在于它的米质好,门店一直传承创始人的制作方法,除了使用松江本地的优质糯米外,还用了地处江南安徽南陵县长的糯米,该县生产的稻米粒细长整齐,粘度好纯度高,糯米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南陵糯米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只要适量吃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消化,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便秘。是广利粽子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广利粽子的热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百年历练的“广利粽子”,包裹时也很讲究质量,从一片箬叶到每一粒糯米,都是经过特别挑选而成的。包括从洗米到包裹粽子到蒸煮出锅,都有一套严格的顺序,每一步骤都不能放松。如包粽子的箬叶片要修长宽大,质地柔韧,大多由固定商人提供。这里包粽子最适合扎粽子的稻草,也要用附近农村的香梗米稻草中采选,而且在包粽子前,所用的粽箬和稻草都要分别经开水煮过,再用清水洗净、自然沥干后进行包裹。
在制作包裹前,粽肉则选用放心猪的后腿肉,以及大排肥肉膘,每天都要提前按需和有关宰猪场,经过验收核准后盖上检测销售章后才能送到粽子店。包裹前还要在糯米中添加适量酱油、味精、糖,拌和后要摆放三小时后才开始包扎。
广利粽子是呈长方形式。有“广利大肉粽”、“加肥大肉粽”、“蛋黄大肉粽”、“鲜肉粽”、“血糯米粽”、“蜜枣赤豆粽”“桂花白糖豆沙粽”等。这里的大肉粽要用100克的米、75克的肉,包出来的粽子要放到能蒸煮200只粽子的大锅中,而且要采用古法“老汁汤”煮熟,这就是广利粽子的特色。该店二口大锅每天不停地煮,通过老汤加入新汤,新汤又熬成老汤,在这样的方式反复中把汤中的粽子熬熟出锅。据介绍,这些粽子一般熬煮1个半小时,再焖2个半小时。刚出锅的肉粽一口咬下去香糯宜人。米与肉交融,几乎感觉不到米粒的颗粒感,细细嚼下去,美味可口。真是舌尖上的美味和享受。
当我吃着服务员端上桌的一只大肉粽子,看着服务员利索地给粽子松绑,去掉苇叶,我即用筷子把粽子送到口中,那种美味确实是美到舌尖和心田。
走出广利粽子店的时候,在街上我看到许多游客的手中都拎着大小袋子。袋子上有写着“广利粽子”的,有写着“小笼包子”和“汤圆”的,还有其它诸如羊肉、豆腐干等美食。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颜,那是因为他们今天要把古镇的美味拎回家,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来自泗泾古镇的美食和风味小吃!
离开千年古镇的时候,我望着牌楼上的“泗泾古镇”四个大字,不禁想起了一位朋友的话:每一座古镇的开发和发展,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对古镇的保护和修缮,从而唤醒更多的人敬畏历史、珍视文化,并且结合属地特色文化推陈出新,让古镇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气息、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包括推出适合古镇特色的美食和风味小吃,力争在某些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多方位为游客提供新的游览体验。
是的,千年泗泾古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除了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外,古镇老街除了有民众生活相关需要的生活用店外,还挖掘传统美味食品老字号登场,弘扬传统美食文化,让当地人和游客尽兴地挑选和品尝传统名吃,形成了一道品味美味食品和风味小吃的风景。
面对古镇大门牌楼上闪亮的“泗泾古镇”四个大字,我看到了这座曾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古镇又在蓬勃崛起,闪亮出属于古镇的今日风采。祝愿千年泗泾古镇的明天更好,成为风景加特色的江南美丽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