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鼓声阵阵(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鼓声阵阵(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311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发表时间:2024-05-23 07:37:13


   央视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最期待的一顿精神年夜饭。为渲染喜庆祥和团圆气氛,一般开场都是鼓乐齐鸣的欢庆歌舞。今年恰逢龙年,导演在开场,依然安排了鼓乐表演,和歌舞构成更加热烈恢弘激情澎湃的欢乐场面,即大型开场歌舞表演《鼓舞龙腾》。
   我数了数,绘着龙凤呈祥图案的红色中国大鼓31只,排鼓四组20只,应和着西安分会场的几百面大鼓的方阵,辽宁沈阳分会场排列在齿轮里的现代架子鼓队列,新疆喀什分会场四只大鼓,十只同鼓,数不清的手鼓,雷鸣九天,声震神州。彩绸凌空舞,祥龙腾云霄。这其中,大鼓身强体壮,有“鼓王”美誉。特别说明的是排鼓,属于鼓中后起之秀。是我国自主研制而成,5个一组,可发10个不同的乐音。这种鼓,讲究技巧,非专业鼓手难以驾驭。晚会上,《山河诗长安》只是陕西鼓文化的一个代表。其由鼓乐和以笛子为主的吹奏乐组成的西安鼓乐,2009年就已跻身世界非遗。
   在中国的话语表达中,“鼓”声阵阵。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鼓”声连绵。凤阳花鼓,天津大鼓。春节鼓,中国鼓。开台锣鼓,紧锣密鼓。耳鼓,气鼓鼓。“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当面锣,对面鼓”,是指有话说在明处,不必遮遮掩掩。上海人常说的俗语中,有句“敲边鼓”,含帮腔、助势之意,当然,多指帮别人说好话、加把劲。由鼓衍生而出的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一面鼓,足以涵盖众多,包罗万象。
   试想一下,不管什么晚会或庆祝活动,如果没有鼓的参与,胡琴的欢快、马头琴的忧伤、小提琴的凄婉、钢琴的空灵、人声的鼎沸,无论如何都显得有几分孤独和落寞,少了雄浑的声音背景。
   鼓,是中华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显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鼓的诞生有多种传说,无不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景。原始社会就有了鼓。到了周代,还设有“鼓人”这一地方官职,专门掌教击鼓鸣金之事呢。眼见为实,出土文物中,鼓大体分为以皮蒙制的鼓,铜铸鼓、石鼓。从唐朝起,“细腰形”和“凸腹形”鼓两相融合,派生出各种各样的鼓。大致分类为:大鼓、堂鼓、腰鼓、架子鼓及其他。有人将大鼓和堂鼓混称为大堂鼓,是锣鼓队、鼓号队的主要乐器。大鼓一般最大直径达一米,堂鼓与大鼓外形一样,鼓径会小些。至于腰鼓和架子鼓,歌舞节目中更是常见。
   原来有种说法,说北方喜欢大鼓,南方喜欢小巧一些的鼓。现在看,南北大融合了,不只是各类服装、蔬菜水果、各种口味美食,在哪里都能买到,文化习俗界限也日渐模糊,包括对鼓的喜好,从隆隆作响的鼓声中,我们能听出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我曾以为,自己和鼓不过“一面之交”,对鼓的认识也相当肤浅,鼓身如何视而不见,只有鼓皮令我刮目相看。其实,鼓是膜鸣和体鸣乐器的统称。“听鼓听声”,这鼓声是鼓面和鼓腔共同发出的。如同看人,要全面,而不能像小区大门的人脸识别系统,只认一张脸。
   无据可查,不知从何年何月起,鼓成了乐器。但其鼓舞的作用,被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击鼓欢歌,我们欢歌曼舞,可以不虑及旋律,在鼓槌重重落下的霎那,听黄河长江如雷的涛吼,听大草原的万马奔腾……
  
   二
   我成长的过程,耳畔一直喧响着鼓声。
   改革开放前,农村娱乐少。压轴戏是正月十五的扭秧歌,那时都是高跷秧歌,吸引我也去看。毕竟踏脚处距地面有四五十公分高,踏着鼓点扭动腰肢,在我看来,属于会武功的。后来发展成地面秧歌,我兴趣大减。一把扇子,一只手绢,我也能舞上一阵。有人戏称“地蹦跶”,和农村手扶拖拉机一样的称呼,这有些不恭。村与村之间互相交流,你方扭罢我登场,队伍还没进村,鼓声已经到了。秧歌伴奏相对简单,一面大鼓,小鼓也可以不用,配上一副镲、一只唢呐就OK了。有很多秧歌队,用的是同鼓,堂鼓的一种,鼓身成桶形,中间略粗,身高60公分,演奏时经常置三角木架上,四平八稳。
   踩高跷,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重要民俗形式。我曾试着绑上双腿,结果,别人扶着我走几步就想缴械了。高跷一撑,人的重心上移,顿觉“头重脚轻根底浅”,很难站稳。锣鼓一响,忽觉有些慌神,难免前仰后合,弄不好就会摔得尴尬涂地。见此状,敲鼓人没停下来,反把鼓敲得越发轰响,我竟然能走几步了,如催征,鼓壮英雄胆。高跷秧歌,如果没有鼓的助威,觉得一群人像在踩棉花,了无生气。
   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上。从小学到大学,至少有十几次。小学到高中,一般的学校只有一面大鼓,常见竞赛冲刺阶段,有人敲鼓加油助威,鼓点密集,一阵紧似一阵。直至上了大学,开运动会,运动员入场开始检阅时,才有鼓号队走在前面。身着米白队服,头戴紫红队帽,队容整洁威严,神采奕奕。两面军鼓在前,跟着两排八人镲的队伍,后接着是十六人的小鼓队的方阵,最后跟着两排八人小号队伍。军鼓不同于战鼓,战鼓是古代作战时诞生的,外形与大鼓相似,也称扁鼓,声音响亮,其敲法是有章可循的。现在用于杂技团、锣鼓队、大型鼓乐表演等。而军鼓,则是现代概念,一般用于交响乐队、军乐队、鼓号队等。由金属框架和两端蒙着塑料或皮革制成的鼓面组成,经济、实惠、好用。指挥是个高个女孩,容貌端庄,她手中指挥旗挥上挥下,整支队伍跟随,踏着一样的节奏,威风十里。尤其旗杆,耸着一个箭头,颇有红缨枪的飒飒风采。在她的指挥下,鼓号队演奏的《出旗曲》《迎宾曲》等等,将全体师生的情绪瞬间燃爆。
   运动会上,我除了参加接力比赛,主要担当通讯组的骨干,写打油诗、短讯投到主席台上的宣传组,等从大喇叭中听到“某届某系某班某某的来稿”时,比获得百米冠军还自豪。我的“秒作”里,多次出现“锣鼓震天响”的句子。
   大学毕业,家乡工作几年后,九十年代初到上海,在一家中英合资企业做会计。本来雄心勃勃,但随着年龄增大,忽然变得懈怠。觉得晋升无望,人一度低沉消极。2003年底,公司在附近一家影院里召开年度表彰大会。当时,我心情复杂,觉得先进和优秀大多在生产、销售和技术部门产生,没财务部什么事儿。颁奖时,证明了我的判断。再想想,也没错啊,公司的业绩,主要是他们的辛苦付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老板讲话后的颁奖过程,简直是一场狂欢。每轮到一人上台领取奖状和奖金,台下,两个员工擂起大鼓,加之影院特殊的音响效果,那气势,不像上台领奖,倒像是上台宣誓——荣誉归零,从零开始。“鼓”舞斗志,也许没人会想到,这鼓声,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灵魂,这鼓声,也激励我在职场上振作精神,奋力拼搏下去。
   到今天,再回首,我虽然出身清贫,吃过很多苦,但一路发生的很多事情,却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我,给我抚慰。六十年代,那时没计划生育的限制,父母将我作为家中老三带到人间,有幸做人。高中毕业时,国家已恢复了高考,田间小路连着远方的大道通衢。大学时,国家将我们捧在手心,毕业,又包分配。上班不久,人事政策改革,人才市场建立,我可以自由流动了,所以,才有了自己提着一只皮包闯上海滩的故事。我知足,我感恩,每一步几乎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上。因此,我走得准,走得稳。
  
   三
   中国鼓文化深入骨髓,久而久之,习俗衍变成了百姓的文化基因。
   去年国庆,回老家,欣逢侄子结婚。有一个环节,新娘下车走红毯进酒店的时候,北方的传统是放鞭炮。考虑到放鞭炮,政府不提倡,污染环境,要请专人,又存在安全隐患,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大哥,请来了锣鼓队。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方式的结婚典礼,仪式感很强,感到特别惊喜。
   锣鼓队大概二十来人。一律穿着红红绿绿的秧歌服,一面大鼓,两面同鼓,其余的都是镲。持镲的将敲鼓人围在圆圈里。车门一开,持镲人散开,夹道而立,鼓声响起,铜镲紧跟,一阵锣鼓喧天。另有四人,虽无唢呐伴奏,却踩着鼓点,扭起欢乐的秧歌。这显然是改进型锣鼓队,欢乐吉祥,热闹非凡。
   移风易俗,这鼓声敲得我热血沸腾。事后说起这婚礼锣鼓,大家都纷纷点赞。
   在我家小区旁不远的桥头下,有一个五人锣鼓队,一到双休日,就能听见传来的锣鼓声。多次从他们身边经过。我看见,一面同鼓,是这个锣鼓队的核心。有时是锣声开头,接着是镲跟随,仿佛引燃了导火索,约莫半分钟后,鼓声响起,如同引爆一声炸雷;有时是鼓声先响,由弱到强,继而是镲、锣适时伴随响起,仿佛有主角出场一般。主角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年纪都不大,据说是附近村里的。后来,他们搬到了一座更空旷的亭子里,可能怕吵到周围的居民吧。
   我不知道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但年轻人将锣鼓作为业余爱好,还是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在敲鼓鸣锣的时候,忘我且陶醉。周末出来锻炼,如果听不见这锣鼓声,我竟然很不习惯,怅然若失。
   也是在河边,我遇见一位特殊的“击鼓”爱好者。他是个中风患者,年龄大概四十多岁。走路吃力,待走上一段,他便在路边椅子上坐下来,然后见他,变戏法般将手中的手杖变成了一只三只腿的小圆凳。我以为他可能嫌椅子凉,要坐到自己的小凳上呢。结果是,他从双肩包里抽出两根小木棍,将圆凳当成小鼓,时慢时快地敲击起来。他时不时哼一段沪剧给流水听。后来我又遇见几次,估计他是通过敲“鼓”,锻炼和恢复臂力,提高大脑反射能力。我感兴趣的是,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也许是医嘱,敲鼓治病,“鼓”舞人心。
   最近,看了一个鼓乐表演的视频,大开眼界。其实,演奏鼓,不只是靠力气,而是要会用力气。敲鼓不只是敲鼓皮,还包括敲鼓身、鼓边。可以用鼓槌和手同时敲击。大堂鼓类一般就是重锤出击,除非表演需要,偶有用手拍击。同时用手和竹片敲击的,常见的是朝鲜族的长鼓。徒手拍击的,是手鼓。手鼓,也是鼓中一大家族。最灵活的是单面的新疆手鼓。知名度较高的是非洲手鼓。前两天,和大学同学七年未见,见面时,互相擂了对方两拳,哈哈,我们都是一面鼓,一面胸膛轰鸣的“手”鼓。
   至此,我又想到了今年央视春节晚会,进行至午夜零时许,全国人民静候新年钟声。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因此想到钟鼓楼,北京、西安、银川等地都有古老的钟鼓楼,据说,最初的报时,钟鼓并用,所谓暮鼓晨钟。渐渐地,鼓的报时功能被弱化,只剩下鸣钟报时。人们也习惯子夜听钟声过年了。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这也无妨,钟声响起,我依然会十分激动。不妨以心击鼓,咚咚,咚咚咚,我们抖擞精神,携手并肩,向新的一年进发!
  

共 41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各类的鼓,共同组成了中华的“鼓舞”文化。编辑这篇散文,我马上有个感觉,能够把那些鼓的名字说出来都是一个奇迹。我做初中生时赶上文革,我们的上一级是出名的“腰鼓班”,我也曾经腰间挎着腰鼓,按照鼓点来几下,别的就只能听这人家如醉如痴地击鼓了。编辑这篇散文,顺便学习一下鼓的知识。作者从春晚的鼓声鼓阵写起,从主会场到分会场,渲染了鼓乐的气势。关于鼓,作者列举很多,一个“鼓”衍生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作者说起鼓的历史,鼓的分类,如数家珍。南北方的鼓已经互相借鉴,其鼓舞作用在今天这个时代更加意义。作者谈到自己和鼓声鼓乐的关系。在农村,踩高跷要击鼓,击鼓可以让踩高跷的人兴奋起来,甚至矫正技术,获得信心。作者在大学见到了声势浩大的鼓乐阵势,甚至影响着作者在运动会上写稿子的开篇。鼓声,永远有着催人进取的力量,想不到所在的公司,开个颁奖会,就是以鼓声为背景,将职员的精神提振到最高点。作者想到自己走出农村,融入时代,一步步,没有走偏,赶上了时代的鼓点。鼓声是中国文化的开场声音。从结婚的场面看,锣鼓齐鸣,将气氛带到了高潮。就连平常,作者家小区旁也有一群鼓手,以击鼓为业余爱好。还有人更是以击鼓治病,鼓舞自己恢复体力。关于击鼓,技巧方式不一而尽,而且,鼓的引申意义在生活中也是多彩神奇,见个面,锤击胸膛,也是击鼓。关于钟鼓楼,尽管鼓点打更报时的功能已经取消,但那面报时的鼓依然响彻在人民的心中。尤其是这个时代,人们总是在鼓声中奋进。这篇散文,从形式上的鼓写到精神的鼓舞,再到时代的鼓声,层层递进,蕴意加深,给人以深刻的读感。如果作者仅仅是以介绍的口气跟我们唠叨鼓,可能就没有多少意思了,文章写得循声而入,总能感受到鼓声背后的文化因素。文章是另一个值得肯定的东西是,把鼓声跟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联系在一起,于是,鼓声的精神力量就成了推动生活,鼓舞人生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了。同时,读这篇散文,能够明显感觉到“言近而旨远”的创作意图,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快乐的方式,这些方式,如果仅仅理解为快乐,可能就肤浅得很了,作者明显是在启迪我们怎样解读一种文化现象,怎样理解生活中的某种看点。鼓,鼓声,鼓舞,这是架构这篇散文的主题词,作品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层次分明,细节丰盈,感悟精准精深,很有催人奋进的力量。【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3 07:41:29
  一场晚会,一次婚礼,开场最好是击鼓,鼓声阵阵,将氛围掀起。外行人喜欢这个热闹,内行人就研究鼓了,各种各样的鼓在韩老师的笔下都响起来了。鼓乐,是中国的声音文化,有渊源,更有精彩的传承。请欣赏韩老师的精彩征文作品!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25:41
  谢谢老师的美评和精准润色!编按非常精彩,对鼓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这个题目,很久就放在文件夹里,几次想写,都懒得动笔。老师说得是,光是那些鼓名就叫我头疼。所以,我是一边学习,一遍在准备这篇文章。我努力在鼓的介绍絮叨中和鼓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找到一种平衡。说心里话,这是我全部征文中难度最大的一篇,赶鸭子上架,能力欠缺,写得好累。谢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写作任重道远,我唯有努力才是。祝体健,笔丰!
2 楼        文友:枫桦        2024-05-23 09:30:28
  以前,我们这里的年味还是很浓烈的,其中就包括乡村锣鼓。年味的隆重,没有锣鼓喧天的伴奏怎么行?只是这些年,年味淡漠了,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读老师的文章,不由地勾起了许多过往,真的怀念啊!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28:28
  过年,没有锣鼓的乡村,显然是寂寞的。年味和锣鼓声一起远了,在电视里,还能看得到。深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忧虑。感谢老师百忙中关注拙文,谢谢鼓励,祝生活工作愉快!
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5-23 10:45:09
  我们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这句话我深有共鸣。我的二外甥初中辍学,在吹喇叭,已经能自力更生,前一阵想写一篇“滦州地秧歌”的文章,总找不到头绪,看了您的文章,深受启发。韩老师的文章总是能让人心动,看到不同。拜读老师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30:56
  谢谢老师关注拙作!我只是写点皮毛,有欠缺之处。如能为老师写文带来一点助推作用,不胜荣幸。谢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期待老师佳作,祝工作顺利,写作大丰!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23 10:45:18
  我们这以前举行婚礼,都会敲锣打鼓。近些年,都学习西方了,把这一套全弄没了。现在好像又开始有了,不学西方了,学习盛唐大宋来了。看鼓,一般人看热闹,可韩老师不,深入鼓中,写出具有深刻意义的鼓文。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35:34
  世事变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优秀的东西传统的东西迟早会回归的。大鼓,是民族的灵魂。我是研读了好久,才鼓足勇气草成拙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我必须继续努力。谢谢老师鼓励和赞誉,祝夏日安好,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3 10:45:58
  这篇散文以鼓声为线索,将中华鼓舞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从春晚的鼓声鼓阵写起,逐渐展开鼓的丰富内涵,从形式到精神,从时代到生活,层次递进,引人深思。文章中,鼓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的象征,它激发着人们的热情,提振着人们的精神。作者巧妙地将鼓声与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鼓声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力量。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表达精准,读来令人陶醉。作者通过对鼓的深入了解和细腻描绘,让我们对中华鼓舞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这篇散文不仅是一篇关于鼓的美文,更是一篇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它让人在欣赏鼓声的美妙之余,更能体会到鼓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祝韩格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40:42
  谢谢老师精彩细致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平时关注少,听鼓只听响。一深入进去,方知中国鼓文化博大精深,非我之辈能言尽说清的。所以,我只是努力在介绍鼓和鼓文化对人民生活影响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理解肤浅,尚有许多不足。感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顺祝老师工作生活愉快,写作大丰!
6 楼        文友:永丰人        2024-05-23 13:50:23
  锣鼓文化值得学习。
喜欢说一些乡村故事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3:54:43
  谢谢关注!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5-23 17:59:55
  老师对鼓很了解,长了知识。鼓声,热闹,喜庆,让人兴奋,激动,在中国的乐器中,是瞩目的存在。当鼓遇上了锣,如欧阳锋遇上了黄药师,强强联合,给听觉以震撼,很多活动就需要这样的震撼。我想鼓若是配上筝,又是什么样的听觉享受呢?老师的鼓文,写得真是内涵丰富,如鼓铿锵,鼓动情绪。拜读学习老师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3 19:51:19
  谢谢老师的美评!我也是学习准备了好长时间,才下笔的,对鼓文化了解还是肤浅。鼓毕竟是乐器,和锣等等搭配,会有很精彩的表现。可惜,我没敢拓展,一是篇幅考虑,二是怕驾驭不了。文,粗了些,还是缺少些老师的细腻,这方面,我要多向老师学习。谢谢鼓励,顺祝生活工作愉快!
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23 20:39:24
  乡村的鼓乐,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历史悠久,晚会、婚庆等场合,鼓一响,热闹氛围起来。鼓声响起,年味浓郁。听鼓。会听听门道,不会听听热闹。文章细腻,感悟深刻。好文,拜读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4 05:22:56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试着做一点挖掘,尚显肤浅。农村的锣鼓,很有意思,某种程度上,给乡村带来了喜庆。谢谢老师的鼓励,顺祝体健,笔丰!
9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24 16:57:27
  鼓文化,这个概念提得好。文章纵横古今,汪洋恣肆,大气磅礴,道尽了鼓的历史,赋予其独特的神韵。读之,如观大将军横刀立马,所向披靡。激赏!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4 17:32:10
  谢谢老师精彩解读!鼓文化,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我才识浅薄,理解不深,只写了皮毛,有憾。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祝夏安,笔健!
10 楼        文友:风轩        2024-05-24 22:59:40
  啧啧,这鼓文化渊源流长,写鼓之人文笔厚重,大气磅礴,对鼓的解说和了解深入透彻,好文拜读,点赞学习,鼓舞人心。
风轩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5 06:09:00
  谢谢老师关注拙作!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我也是边学习,边积累,边写作,但还是没能深入,留有遗憾。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祝夏安,笔健!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