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鼓声阵阵(散文)
一
央视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最期待的一顿精神年夜饭。为渲染喜庆祥和团圆气氛,一般开场都是鼓乐齐鸣的欢庆歌舞。今年恰逢龙年,导演在开场,依然安排了鼓乐表演,和歌舞构成更加热烈恢弘激情澎湃的欢乐场面,即大型开场歌舞表演《鼓舞龙腾》。
我数了数,绘着龙凤呈祥图案的红色中国大鼓31只,排鼓四组20只,应和着西安分会场的几百面大鼓的方阵,辽宁沈阳分会场排列在齿轮里的现代架子鼓队列,新疆喀什分会场四只大鼓,十只同鼓,数不清的手鼓,雷鸣九天,声震神州。彩绸凌空舞,祥龙腾云霄。这其中,大鼓身强体壮,有“鼓王”美誉。特别说明的是排鼓,属于鼓中后起之秀。是我国自主研制而成,5个一组,可发10个不同的乐音。这种鼓,讲究技巧,非专业鼓手难以驾驭。晚会上,《山河诗长安》只是陕西鼓文化的一个代表。其由鼓乐和以笛子为主的吹奏乐组成的西安鼓乐,2009年就已跻身世界非遗。
在中国的话语表达中,“鼓”声阵阵。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鼓”声连绵。凤阳花鼓,天津大鼓。春节鼓,中国鼓。开台锣鼓,紧锣密鼓。耳鼓,气鼓鼓。“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当面锣,对面鼓”,是指有话说在明处,不必遮遮掩掩。上海人常说的俗语中,有句“敲边鼓”,含帮腔、助势之意,当然,多指帮别人说好话、加把劲。由鼓衍生而出的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一面鼓,足以涵盖众多,包罗万象。
试想一下,不管什么晚会或庆祝活动,如果没有鼓的参与,胡琴的欢快、马头琴的忧伤、小提琴的凄婉、钢琴的空灵、人声的鼎沸,无论如何都显得有几分孤独和落寞,少了雄浑的声音背景。
鼓,是中华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显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鼓的诞生有多种传说,无不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景。原始社会就有了鼓。到了周代,还设有“鼓人”这一地方官职,专门掌教击鼓鸣金之事呢。眼见为实,出土文物中,鼓大体分为以皮蒙制的鼓,铜铸鼓、石鼓。从唐朝起,“细腰形”和“凸腹形”鼓两相融合,派生出各种各样的鼓。大致分类为:大鼓、堂鼓、腰鼓、架子鼓及其他。有人将大鼓和堂鼓混称为大堂鼓,是锣鼓队、鼓号队的主要乐器。大鼓一般最大直径达一米,堂鼓与大鼓外形一样,鼓径会小些。至于腰鼓和架子鼓,歌舞节目中更是常见。
原来有种说法,说北方喜欢大鼓,南方喜欢小巧一些的鼓。现在看,南北大融合了,不只是各类服装、蔬菜水果、各种口味美食,在哪里都能买到,文化习俗界限也日渐模糊,包括对鼓的喜好,从隆隆作响的鼓声中,我们能听出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我曾以为,自己和鼓不过“一面之交”,对鼓的认识也相当肤浅,鼓身如何视而不见,只有鼓皮令我刮目相看。其实,鼓是膜鸣和体鸣乐器的统称。“听鼓听声”,这鼓声是鼓面和鼓腔共同发出的。如同看人,要全面,而不能像小区大门的人脸识别系统,只认一张脸。
无据可查,不知从何年何月起,鼓成了乐器。但其鼓舞的作用,被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击鼓欢歌,我们欢歌曼舞,可以不虑及旋律,在鼓槌重重落下的霎那,听黄河长江如雷的涛吼,听大草原的万马奔腾……
二
我成长的过程,耳畔一直喧响着鼓声。
改革开放前,农村娱乐少。压轴戏是正月十五的扭秧歌,那时都是高跷秧歌,吸引我也去看。毕竟踏脚处距地面有四五十公分高,踏着鼓点扭动腰肢,在我看来,属于会武功的。后来发展成地面秧歌,我兴趣大减。一把扇子,一只手绢,我也能舞上一阵。有人戏称“地蹦跶”,和农村手扶拖拉机一样的称呼,这有些不恭。村与村之间互相交流,你方扭罢我登场,队伍还没进村,鼓声已经到了。秧歌伴奏相对简单,一面大鼓,小鼓也可以不用,配上一副镲、一只唢呐就OK了。有很多秧歌队,用的是同鼓,堂鼓的一种,鼓身呈桶形,中间略粗,身高60公分,演奏时经常置三角木架上,四平八稳。
踩高跷,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重要民俗形式。我曾试着绑上双腿,结果,别人扶着我走几步就想缴械了。高跷一撑,人的重心上移,顿觉“头重脚轻根底浅”,很难站稳。锣鼓一响,忽觉有些慌神,难免前仰后合,弄不好就会摔得尴尬涂地。见此状,敲鼓人没停下来,反把鼓敲得越发轰响,我竟然能走几步了,如催征,鼓壮英雄胆。高跷秧歌,如果没有鼓的助威,觉得一群人像在踩棉花,了无生气。
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上。从小学到大学,至少有十几次。小学到高中,一般的学校只有一面大鼓,常见竞赛冲刺阶段,有人敲鼓加油助威,鼓点密集,一阵紧似一阵。直至上了大学,开运动会,运动员入场开始检阅时,才有鼓号队走在前面。身着米白队服,头戴紫红队帽,队容整洁威严,神采奕奕。两面军鼓在前,跟着两排八人镲的队伍,后接着是十六人的小鼓队的方阵,最后跟着两排八人小号队伍。军鼓不同于战鼓,战鼓是古代作战时诞生的,外形与大鼓相似,也称扁鼓,声音响亮,其敲法是有章可循的。现在用于杂技团、锣鼓队、大型鼓乐表演等。而军鼓,则是现代概念,一般用于交响乐队、军乐队、鼓号队等。由金属框架和两端蒙着塑料或皮革制成的鼓面组成,经济、实惠、好用。指挥是个高个女孩,容貌端庄,她手中指挥旗挥上挥下,整支队伍跟随,踏着一样的节奏,威风十里。尤其旗杆,耸着一个箭头,颇有红缨枪的飒飒风采。在她的指挥下,鼓号队演奏的《出旗曲》《迎宾曲》等等,将全体师生的情绪瞬间燃爆。
运动会上,我除了参加接力比赛,主要担当通讯组的骨干,写打油诗、短讯投到主席台上的宣传组,等从大喇叭中听到“某届某系某班某某的来稿”时,比获得百米冠军还自豪。我的“秒作”里,多次出现“锣鼓震天响”的句子。
大学毕业,家乡工作几年后,九十年代初到上海,在一家中英合资企业做会计。本来雄心勃勃,但随着年龄增大,忽然变得懈怠。觉得晋升无望,人一度低沉消极。2003年底,公司在附近一家影院里召开年度表彰大会。当时,我心情复杂,觉得先进和优秀大多在生产、销售和技术部门产生,没财务部什么事儿。颁奖时,证明了我的判断。再想想,也没错啊,公司的业绩,主要是他们的辛苦付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老板讲话后的颁奖过程,简直是一场狂欢。每轮到一人上台领取奖状和奖金,台下,两个员工擂起大鼓,加之影院特殊的音响效果,那气势,不像上台领奖,倒像是上台宣誓——荣誉归零,从零开始。“鼓”舞斗志,也许没人会想到,这鼓声,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灵魂,这鼓声,也激励我在职场上振作精神,奋力拼搏下去。
到今天,再回首,我虽然出身清贫,吃过很多苦,但一路发生的很多事情,却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我,给我抚慰。六十年代,那时没计划生育的限制,父母将我作为家中老三带到人间,有幸做人。高中毕业时,国家已恢复了高考,田间小路连着远方的大道通衢。大学时,国家将我们捧在手心,毕业,又包分配。上班不久,人事政策改革,人才市场建立,我可以自由流动了,所以,才有了自己提着一只皮包闯上海滩的故事。我知足,我感恩,每一步几乎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上。因此,我走得准,走得稳。
三
中国鼓文化深入骨髓,久而久之,习俗衍变成了百姓的文化基因。
去年国庆,回老家,欣逢侄子结婚。有一个环节,新娘下车走红毯进酒店的时候,北方的传统是放鞭炮。考虑到放鞭炮,政府不提倡,污染环境,要请专人,又存在安全隐患,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大哥,请来了锣鼓队。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方式的结婚典礼,仪式感很强,感到特别惊喜。
锣鼓队大概二十来人。一律穿着红红绿绿的秧歌服,一面大鼓,两面同鼓,其余的都是镲。持镲的将敲鼓人围在圆圈里。车门一开,持镲人散开,夹道而立,鼓声响起,铜镲紧跟,一阵锣鼓喧天。另有四人,虽无唢呐伴奏,却踩着鼓点,扭起欢乐的秧歌。这显然是改进型锣鼓队,欢乐吉祥,热闹非凡。
移风易俗,这鼓声敲得我热血沸腾。事后说起这婚礼锣鼓,大家都纷纷点赞。
在我家小区旁不远的桥头下,有一个五人锣鼓队,一到双休日,就能听见传来的锣鼓声。多次从他们身边经过。我看见,一面同鼓,是这个锣鼓队的核心。有时是锣声开头,接着是镲跟随,仿佛引燃了导火索,约莫半分钟后,鼓声响起,如同引爆一声炸雷;有时是鼓声先响,由弱到强,继而是镲、锣适时伴随响起,仿佛有主角出场一般。主角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年纪都不大,据说是附近村里的。后来,他们搬到了一座更空旷的亭子里,可能怕吵到周围的居民吧。
我不知道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但年轻人将锣鼓作为业余爱好,还是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在敲鼓鸣锣的时候,忘我且陶醉。周末出来锻炼,如果听不见这锣鼓声,我竟然很不习惯,怅然若失。
也是在河边,我遇见一位特殊的“击鼓”爱好者。他是个中风患者,年龄大概四十多岁。走路吃力,待走上一段,他便在路边椅子上坐下来,然后见他,变戏法般将手中的手杖变成了一只三只腿的小圆凳。我以为他可能嫌椅子凉,要坐到自己的小凳上呢。结果是,他从双肩包里抽出两根小木棍,将圆凳当成小鼓,时慢时快地敲击起来。他时不时哼一段沪剧给流水听。后来我又遇见几次,估计他是通过敲“鼓”,锻炼和恢复臂力,提高大脑反射能力。我感兴趣的是,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也许是医嘱,敲鼓治病,“鼓”舞人心。
最近,看了一个鼓乐表演的视频,大开眼界。其实,演奏鼓,不只是靠力气,而是要会用力气。敲鼓不只是敲鼓皮,还包括敲鼓身、鼓边。可以用鼓槌和手同时敲击。大堂鼓类一般就是重锤出击,除非表演需要,偶有用手拍击。同时用手和竹片敲击的,常见的是朝鲜族的长鼓。徒手拍击的,是手鼓。手鼓,也是鼓中一大家族。最灵活的是单面的新疆手鼓。知名度较高的是非洲手鼓。前两天,和大学同学七年未见,见面时,互相擂了对方两拳,哈哈,我们都是一面鼓,一面胸膛轰鸣的“手”鼓。
至此,我又想到了今年央视春节晚会,进行至午夜零时许,全国人民静候新年钟声。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因此想到钟鼓楼,北京、西安、银川等地都有古老的钟鼓楼,据说,最初的报时,钟鼓并用,所谓暮鼓晨钟。渐渐地,鼓的报时功能被弱化,只剩下鸣钟报时。人们也习惯子夜听钟声过年了。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这也无妨,钟声响起,我依然会十分激动。不妨以心击鼓,咚咚,咚咚咚,我们抖擞精神,携手并肩,向新的一年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