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祭灶神往事(散文)
一
我八岁那年,看见父亲在腊月二十三晚上,清扫厨房灶边的环境卫生,心想平时都是母亲打扫,而现在又是晚上,心里纳闷,就问父亲:“您为啥这么晚了,还在这里打扫卫生呢?” 父亲对我说:“今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要祭送灶神。”随后边打扫边给我摆起了灶神古老的传说。
很久前,有一户张姓两兄弟,哥哥是一个垒灶台的泥瓦匠,弟弟是一位画师。张大哥不仅手艺高超,而且还是一位古道热肠的人,他在帮别人干活的时候,遇到东家的婆婆和媳妇不和,西家的儿子不孝敬老人,王村李家和亲家有矛盾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他总爱管闲事,时常帮着街坊四邻调解各类矛盾。久而久之,人们对他十分尊敬,将他当作长辈来对待,都尊称他叫“张灶王”。 张大哥活了七十岁,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在家中安然长逝。
张大哥去世后,家中没了主心骨,家人顿时乱了套,纷纷要求分家。张二弟虽年过花甲,但只会画画,家中大小事务都是哥哥撑着,平时大树底下乘凉,过着清闲日子,在家中毫无威信。面对这一状况,他一筹莫展,整日愁眉苦脸。就在第二年腊月二十三,大哥一周年忌日这天,他突发奇想,心生妙计。当天夜里,张二弟突然将全家叫醒,说是大哥显灵了,然后带着一家人来到厨房,只见张大哥和他已故妻子的面容在灶壁上若隐若现,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张灶王死了一年,但是余威还在,家人们见状,赶忙纷纷跪倒在地,不敢抬头。张二弟趁机说道:“我刚才睡觉的时候梦见大哥了,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帮助邻里之间调节纠纷,做了许多有功德的善事,已被玉皇大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想上天禀告玉帝,准备在大年三十这天下凡来惩罚你们。”众儿孙听到这些话之后,非常害怕,一个个磕头忏悔,请求原谅。
从此以后,家里人再也不敢闹分家了,而且也不再针锋相对,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了,一家人和和睦睦,安宁度日。邻里看到这一家人突然这么和睦,很是不解。于是就到张家打探消息。听说张灶王显灵,而且已被封为神仙了,就请求张二弟送给他们张灶王夫妻二人画像,挂在厨房里,企盼全家也像张家这样和和睦睦。张二弟哭笑不得,心想这本是镇吓儿孙们的权宜之计,不曾想会有这样的结果。但他也乐意看到家家和睦的局面,于是画了许多张哥嫂的画像,送给众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最后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周朝时,朝廷将祭灶列入祭典,形成了固定的祭灶程式。
父亲摆完这个传说故事后,停了一下又接着说,这灶神的传说太多了,各地说法不一,祭送灶神时间也有差异,有的是腊月二十三,有的是腊月二十四。灶神又称为“灶王爷”或“灶君”,主要负责掌管各家的灶火,监察和保护每家每户,还要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灶神身边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称为“恶罐”。而人间每户人家的善行和恶事都会如实保存到两个罐子里。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带着两个罐子,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
随后父亲又介绍说,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送他上天。人们祭拜灶神的方式和意愿一个半斤,一个五两——没两样,都会用又黏又甜的糠果,喂好灶神的嘴巴,让他到天上多说好话,也有一种说法是用黏糖沾住灶神的嘴巴,认为这样是让他难以开口说坏话。或用酒作为供品为灶王爷送行,让他喝醉后头脑不清,避免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总而言之,送灶神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通过这个仪式,表达对灶神的感恩和敬意,祈求他能保佑一家人新年平安。
我听后,睁大眼睛对父亲说,祭拜灶神的愿望不错,但灶神那么好,人们不能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或手段糊弄他,这种做法不仅对他不尊敬,还会造成好坏不分。再说有朝一日,要是被灶神识破了,岂不是罪加一等。父亲听后,点了点头,随后竖起大拇指夸我说:“儿子,看不出你小小年龄就有这个想法,真了不起。对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应该做事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只要你今后照着自己想的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
不一会儿,父亲就把灶及周边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叫我和他一起抬一张小木桌平平稳稳安放在灶前,又在桌上靠灶一边的正中间放上香炉,香炉前摆上糖、粑粑、水果等贡品。手里拿着香火三支,红蜡烛一对,烧纸一叠,站在桌前,弯腰点燃香烛后,鞠躬拜三拜,然后把香烛分开,直插到香炉上,按习俗要求把灶壁上的灶神画取下来连同烧纸一道焚烧。之后,父亲把全家人一起叫到厨房来,在灶前一排站好,一起向灶神行礼,请求灶神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我们家好话,让我们一家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祭送完灶神后,父亲正想回到堂屋的火炉边休息一会儿时,寨里张婶急匆匆跑来家里,说她小孩儿得了急病,家里没钱,求父母亲借点钱给她给孩子看病。母亲是心好人,救人要紧,二话不说,立马打开箱子,把前不久家里卖猪的钱借了一百元给她。张婶走后,父亲叹着气说道,今天借钱是大异。
我听后不解,赶忙问父亲,今天怎么就不能借钱呢?父亲吸了几口旱烟,对我说:这和祭拜灶神有关。这一天,按传统习俗要做到 “一不借,二不做,三要吃” 。 一不借就是不要借钱。古话说“新年不借钱,借钱穷一年”,小年到来就是辞旧迎新,这一天往外借钱、意为散财,破坏整年的运势,不吉利。二不做是指不要关门闭气。新的一年,运势非常重要,小年这一天一定要记得开门纳气,还要提前把家里打扫干净,尤其是容易藏污纳垢的角落要清理干净,把过去的不好和烦恼统统抛掉。几净窗明、焕然一新更利于聚气。还有就是“女不祭灶”。因为灶公是男的,所以要男主人祭拜。这和八月十五的“男不拜月”是同一个道理。三要吃是指吃汤圆。希望平安喜乐,家庭团结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吃水饺。小年到来后,意味着辞旧迎新,正所谓“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招财进宝。吃灶王糖。让来年生活甜蜜,平安幸福。
说完这些后,父亲又对我说,算了,反正这钱已经借走了,再说也没用了。我还是多给你说说祭灶神的事吧。除了刚才讲的之外,祭拜灶神还要做到真心实意,专注认真,贡品摆放要端正。如要摆放灶神画像,一定要摆得不斜不歪。你看,我每年贴在灶壁的灶神画像,都贴得端端正正的。另外,租的房子或临时居住的房子,以及没有厨房的房子是没有灶神的,就不用祭拜了。如果祭拜,那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对了,一定还要记住有送有接。在除夕那天,我们要将灶神接回家中。
不知不觉,除夕到了。还没到天黑,父亲就急着打扫灶前的卫生,让厨房一尘不染。接着在灶壁正中贴上早就请来的灶神画像,仍然在灶前摆好小木桌,叫母亲煮了五个饺子,用一个干干净净的碗盛装好,放在桌上,碗上摆放好一双筷子。接下来,父亲点燃香烛,插于香炉中,然后焚烧钱纸,跪拜祈求。按分工,我和二哥负责放鞭炮,大哥负责把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那熊熊燃烧的火苗象征着灶神已来到我家,也预示着新年全家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三
说起祭灶神,在我身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年我十一岁,上小学四年级,从小调皮捣蛋,喜欢用笔乱涂乱画。看见父亲请来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图像后,就悄悄在灶王爷眼睛上画上一副眼镜。父亲眼睛不好,没大注意,在除夕晚上接灶神回家时,仍像往年一样把它贴在灶壁上,然后在灶神画前摆些香烛和贡品,焚烧纸烛后,跪在图像前,双手合掌,磕了几个头,嘴里祷告着,十分虔诚。正当我看到灶神戴着眼镜,那样子怪怪的,有些好笑时。父亲突然叫我也跪下磕头,说让灶王爷保佑我将来考上大学。我虽然不信,但又不敢反对,只好照办。接灶神后不久,被眼尖的母亲发现了,脾气火暴的母亲料到是我干的,随即骂我对灶神不敬,会给家里带来厄运,提着木棒要揍我。我慌忙对母亲说:“我这样做,还不是为家里好,我是担心灶神老了,眼力不好,回来时找不到我家。” 全家人听我这样一说,忍不住哈哈大笑,母亲实在仍不住了,也捂着嘴笑了起来。
1981年,我高中毕业回到老家后,到腊月二十三那天,父亲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亲戚家吃酒去了,大哥、二哥在单位上班,这祭拜灶神的任务是玻璃上磨花——推不掉,落到我身上。祭灶时,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先把灶前扫干净,把东西摆放好后,一边点香烛,烧钱纸,一边嘴里还轻轻说到,过去有“得罪”灶神的事,请他多多谅解。同时还请他上天多说好言,保我全家新年平安等之类的话。母亲躲在屋里,看我做得像模像样,满心欢喜,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最难忘的是2014年10月,母亲患了脑梗病后,为照料好她,我把他接到我家中。她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到腊月二十三那天,她对我说,今天过小年,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你要记着祭拜灶神哈。随后母亲又说,你咋祭灶呢,你这儿都是烧电烧气的,没有灶。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咱就在心里祭灶,一会儿,我去买糖,让灶神吃后‘嘴甜’,好让他上天后,在玉皇大帝前多说好话,保您早日康复。”母亲听后笑了起来,“你这孩子,都是几十岁的人了,说话还是那么顽皮。”
接着,母亲又对我说:“别看我头脑不很清爽,但我知道你是一个‘当头’的。你要像灶神那样,牢记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有所敬畏,按要求做事。何时何地,都不能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对了,还要多多为老百姓着想哈。” 打那起,我时刻牢记母亲教诲,更加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老家公路通了,原来的土墙房变成了现今的小洋楼,厨房也变得白净明亮。每到腊月二十三,农村仍然传承着祭拜灶神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祭拜灶神,祈盼农村越来越富,家乡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