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鱼(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鱼(散文)


作者:秀针河 童生,938.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发表时间:2024-05-23 15:30:54

【江山·根与魂】【流年】鱼(散文)
   天津市宝坻区(以前称为宝坻县)地处潮白河、蓟运河中下游。土地盐碱,十年九涝。金代宝坻曾名为“盈州”,是朝廷生产食盐的地方,晒盐的盐场土地会有多么盐碱可想而知。明朝万历年间,大学问家袁黄袁了凡任宝坻知县,袁了凡先生文理全才,是当时著名的农学家、水利专家。他主政宝坻之后,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引进了南方栽种的水稻,把盐碱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直到今天,宝坻产的稻米依然赫赫有名。全国知名的“小站稻”,曾是天津南郊小站的特产,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小站稻米却都是产自宝坻。
   种植水稻离不开水,有水就会有鱼,宝坻一带流传着很多“鱼”的传说故事。
   传说当年有一户姓“康”的人家,户主康先生老伴儿早亡,自己拉扯两个儿子和一个小女儿老丫头,他没有别的本事,靠“堪舆”为生,“堪舆”就是给人家看风水。两个儿子逐渐长大,到了婚娶年龄,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媒人上门提亲。两个儿子埋怨父亲:“您给人家看风水,让很多人都发了财,为什么不给自家看看,看我们俩什么时候能够发迹讨上老婆。”
   康先生叹了口气说:“你们兄妹三人中有一个将来是大贵人,只是不知是哪一个,这样吧,今天咱们去验证一下。”
   康先生让两个儿子带上渔网来到自家坟地,告诉儿子们张开渔网捕鱼。两个儿子说:“大冬天的,坟地里满地荒草连水都没有,哪里会有鱼?”康先生让两个儿子不要详问,只管张网捕鱼。两个儿子满腹疑惑,拉着渔网在荒草丛中走来走去,走到第三个往返的时候,忽然“哗啦”一响,渔网里竟出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
   两个儿子对老父亲佩服得五体投地,父子三人高高兴兴带着大鲤鱼回家,到家后洗净刮鳞炖在锅里。正当鱼锅飘出香味的时候,外面忽然鼓乐喧天,原来是皇帝出巡路过他们村。中国人自古都有皇帝情结,听说皇帝路过,谁不想去看看,无奈是外面“打净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戒严。父子三人为了看一眼皇帝,都趴到院门里面,从门缝往外看。屋里只剩下老丫头一个人。老丫头自小娇生惯养,十六七岁了说话还大舌头,整天邋里邋遢,最难看的是长了满脑袋秃疮,秃疮结痂,头上连一根头发都看不见。
   锅里的鱼炖熟了香味四溢,老丫头早就馋得不行,她见父亲和哥哥们都去趴门缝,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鱼捞出来从头至尾吃了个干净。吃完鱼她听见门外鼓乐齐鸣,也想去看看,父亲和哥哥们把院门挤个严严实实,她就顺着柴禾垛爬上院墙,站在墙上朝外观看。正好此时皇帝的龙辇走到此处,护卫忽然发现墙上站着一个人在傻笑,有人偷窥龙颜,这还了得,马上把老丫头拿下,按在地上给皇帝叩头。老丫头叩下头去,头上的秃疮痂掉落下来,原来是扣在头上的一个大金碗!她满头青丝披散下来,脸上也露出真容,却是个天下无双的大美女。皇帝见了龙心大悦,带着老丫头回宫,册封为正宫娘娘,就是传说中的康娘娘。
   康娘娘在宫中得宠,她不忘自己的家乡,就在皇帝耳边吹枕头风:“我们宝坻十年九涝是盐碱不毛之地,不要再收宝坻的税赋了吧。”皇帝准奏,从此宝坻不再往朝廷交税纳贡。其实减少宝坻的税赋是袁黄给争取来的,却被按在莫须有的康娘娘身上。
  
   二
   宝坻有句俗话“有水就有鱼”,至于鱼的来源,有时很让人莫名其妙。原本干涸的土洼,大雨过后积存些雨水,不几天时间,水里就会出现一群群小鱼,不知鱼是从何而来。有人说鱼会“飞”,借着大雨飞来的;有人说草籽可以变鱼,靠点谱的说法是原来鱼卵遗留在土壤里,遇到水孵化出了小鱼。有一年夜间下大暴雨,早晨我去巡视工地,几个警卫正在工地的水泥地上捡鱼,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到处是小鱼,不知这些鱼从何而来。
   记得鱼最多的年头是一九五八年,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水洼、沟渠等凡是有水的地方,到处都是鱼。早晨,母亲喊上我,拿一个“扒网”去扒鱼。扒网是个不大的网兜绑上一根长杆,人站在沟渠边上,把网从水里往上一拉,每次都会有几条、十几条小鱼,妈妈在前面扒网,我跟在后面捡鱼,不大功夫就会收获三四斤小鱼。
   上学后的节假日,逮鱼是最好的游戏。最简单的是“淘死干”,找一块水洼,或者把窄点的沟渠用泥搭上埝截断一段,几个人用盆子用劲往外淘水,把水淘干后在泥里捡鱼。复杂一些的是“淘活流”,在很大的水洼边沿挖一条沟,沟的一头铺块木板,木板下放上筛子,人在沟的另一头往外淘水,形成人工水流。那些成群结队的小鱼顺着水流而来,游到木板上掉进筛子。这种捕鱼方法就要有些技术了,弄不好一条鱼也不会游过来。用“淘活流”方法捕的鱼非常整齐,如果是白条都是白条,小鲫鱼都是小鲫鱼。“淘活流”最怕游来“嘎鱼”,嘎鱼游过来其他的鱼都不会来了。
   在外面逮鱼玩了半天,端着半盆子鱼回家,泥猴一般进门就会挨骂,因为鱼在当时不是什么稀缺之物。
   五八年多半个宝坻都变成水库,成了燕山山脉的泄洪区。水库里的水并不深,只有膝盖深浅,长满了芦苇和稗子草,水库里成了鱼的世界。到底有多少鱼,从捕鱼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有一种捕鱼用具叫“鱼笼”,用树条编的,口小底大,很像有些地区的鸡笼,不过鱼笼只有上口没有底。捕鱼人手提鱼笼一下一下往水里按,如果鱼笼里“哗啦”一响,伸手就会抓出一条大鱼,小些的鱼是不会要的。用鱼笼捕鱼还算使用工具,最方便的是徒手摸鱼。
   我见过几个摸鱼高手,他们七八个人在水里蹲成一排,两侧人的腰上拴着麻绳,麻绳上拴着砖头在水底拽着走,跟在后面的人从水里摸鱼,一伸手一条,简直比从盆里捞鱼还快捷。
   当然,若想大量捕鱼,还是离不开渔网。听老年人说,当年满洼大水的时候,水边的高地上会搭有“鱼窝棚”,几个打鱼人长住在这里。他们使用大围网打鱼,围网拉到岸边,并不把网里的鱼打捞上来,用围网把鱼圈在岸边,让鱼活在水里。鱼贩子来了,他们再用网兜给鱼贩子捞鱼。那时候的运输工具没有汽车、三码、拖拉机,连自行车都没有,鱼贩子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两肩挑一副担子。鱼窝棚卖鱼不用秤来称重量,论担卖鱼。他们在一百步远的地方立一根木杆,只要你能挑着一担鱼一口气走过木杆,就算作一担鱼的价钱,哪怕木杆后有两三个人等着接应也可以。
   当年在鱼市上卖鱼也没有现在讲究,卖鱼人不会把鱼养在水盆里,鱼筐、鱼篓、笸箩什么容器都有,里面大大小小的鱼混杂在一起。买鱼的人也不会挑挑拣拣,只看卖的鱼是不是各个鲜活。卖鱼人用秤盘随便一铲,秤杆高高扬起还要饶上几条,不值钱的东西,谁也不会缺斤短两。等到中午卖不出去鱼发“沤”了,再也没人去买,只能倒在粪坑里沤肥。
   当时这种杂鱼的价格,我记得是一毛钱五斤。五八年秋季村里开办了集体食堂,人们都要去食堂吃饭。食堂只负责主食,吃菜由家里自备,家家桌子上都摆着一大碗熬鱼。
  
   三
   既然有这样多的鱼,宝坻人自然很会吃鱼。据老人们说,“鱼窝棚”做的鱼最好吃。鱼贩子们来了,鱼窝棚炖的鱼随便吃,主食可没有,当时粮食紧缺,想吃主食只能自带。
   鱼窝棚门前支着一口大铁锅,从围网里捞出鱼来,不刮鳞不破肚,连洗都不用洗,直接倒在锅里。舀几瓢大洼的凉水把锅添满,抓上几把大盐,最多放几棵随处可见的大葱,没有任何其他调料,大火烧上几个开锅,每人盛上一碗开吃。原水煮原鱼,那鲜美的味道,任何高级饭店也做不出来。
   家里熬鱼自然要比鱼窝棚细致一些,不过也没什么调料,最多是放上几粒自产的花椒,离不开的是大酱。尽管当年粮食紧缺,春季里家家还是要做上一盆黄豆酱,为的是熬鱼时放到鱼锅里。用大酱熬鱼有另一番特殊香味,至今我熬鱼还是喜欢用黄豆酱。
   其实也不光是宝坻人喜欢吃鱼,自古以来,鱼就是佳肴珍品。“出有车、食有鱼”,“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这些历史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西北黄土高原缺水少鱼,人们对鱼同样非常喜爱。电影《黄土地》中有段情节,去塬上采风的根据地音乐家参加一场婚宴,上最后一道菜,送菜的大喊着:“鱼来啦!”,音乐家刚想伸筷子却被旁边的老汉拦住了:“不能吃,木头的。”。原来主家为了排场,用木头雕刻了一条假鱼端上桌子,可见鱼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珍贵。
   鱼在宝坻老百姓的心中更是珍贵,它帮助老百姓度过了难熬的饥荒年月,让老百姓们在经常洪水泛滥的盐碱地上生存繁衍。秋末冬初,趁着大洼里的水面尚未结冰,男人们都去大洼里捕鱼。逮回鱼之后,女人们用大锅煮鱼,一锅接一锅,煮好的鱼倒进已经空了的粮食缸里,家家都要准备上几大缸。冬季里的粮食只有高粱,高粱在粮食作物里最难吃,粮食珍贵磨面又舍不得去皮,连高粱糠都磨在里面,难以下咽的程度可想而知。吃饭的时候,从鱼缸里铲出一碗鱼冻,不用加热,辅助着高粱饼子填饱肚子,鱼成了最有营养的辅食。
   饥肠辘辘的年代都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大米白面,各种肉、蛋、奶、菜应有尽有,宝坻人依然喜欢吃鱼。今非昔比,鱼的吃法也五花八门,出现了各有特色的美味佳肴。
   林亭口的早点“大饼夹白条”,津围路边的“大饼酥鱼”,宝坻城区饭店的“大铁锅炖杂鱼”,都是宝坻的著名风味。至于黑鱼做的“熘鱼片”“鲶鱼炖茄子,香死老爷子”,还有享誉全国的“罾蹦鲤鱼”,更是各饭店的招牌菜。近年近在咫尺于桥水库放养鱼苗,由于平时禁捕,水库中长成了三四十斤的大花鲢、大白鲢,买一条大鱼炖上一锅,光是鱼头要用脸盆才能盛放。
   市场上的鱼类更是丰富,鲤鱼、鲢鱼、鳙鱼、鲫鱼,包括黑鱼、鲶鱼、泥鳅应有尽有,宝坻人终于可以凭着自己的选择去吃鱼了。
  
   四
   宝坻人喜欢吃鱼,天津老城区的人同样喜欢吃鱼。宝坻人吃鱼大部分是淡水鱼,市区的人是“河海通吃”,市区流传俗语“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就是最好的例证。
   天津市紧邻渤海湾,天津的母亲河“海河”,集中了上游多条河流入海,西面承接太行山水系,北面是燕山水系,历史上多次发洪水被淹。一九三九年闹大水,和平路上现在还存有当年洪水最高水位刻度,足有两米多深。一九六三年发洪水,虽说没有三九年严重,却也让全市人民牺牲了大量人力物力。
   为了驯服洪水这头猛兽,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党中央决定,由河北省组织全省民工根治海河(当时天津市不是直辖市,是河北省省会)。经过十六年奋战,终于把海河流域根治完成,从此天津市再没出现过洪涝灾害。宝坻人民同样参与了根治海河的奋战,上世纪70至80年代,全县掀起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国家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大批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彻底解决了危害千年的水患。
   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患问题解决了,没水就没有鱼,鱼也稀少了。80年代,老书记李瑞环主政天津市,他深知天津老百姓对鱼的喜爱,在中央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争取到联合国援助的“2730项目”,在盐碱不毛的荒滩上开挖养鱼池。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荒滩上出现了一片片鱼塘,鱼塘里鱼儿踊跃,鱼又回到天津人、宝坻人的餐桌上。
   人心无举。虽然现在鱼已经不再稀缺,我觉得鱼塘养殖的鱼总没有原来家乡的野生鱼味道好。鱼塘里养殖最多的是鲫鱼,据养鱼人说,现在养殖的鲫鱼多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特点是生长速度快,春季放养的鱼苗,到秋天就能长到一斤多重。
   居住在市区,市区的市场上也有卖野生鲫鱼的,而且都自称“潮白河野生鲫鱼”。我心说你骗鬼去吧,自小生长在潮白河边,还认不出潮白河的鲫鱼?潮白河的野生鲫鱼鱼鳞金光闪闪,前面两个胸鳍呈粉红色,其他地方的鲫鱼不管是人工饲养还是野生,都没有这些特征。偶尔也能遇到真正的潮白河野生鲫鱼,只是个头小,轻易见不到一斤左右的野生大鲫鱼。
   本地野生鲫鱼也有个头大的。尔王庄水库是供应天津市市区饮用水的水库,他们没有放养其他鱼苗,也不往里面投放饲料,鱼都是自然生长,那才是真正的本地鲫鱼。我试验过,把水库的鲫鱼和养鱼池的鲫鱼放在同一口锅里炖,熟了以后吃到嘴里都可以品尝区分出来。
   别处人调侃宝坻人,说宝坻人属第十三个属性——属猫的。这话也许不假,家乡的鱼成了时时萦绕在心的乡愁,大概我也是属猫中的一员吧。

共 47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津市宝坻区是鱼米之乡,宝坻自古多鱼,宝坻人喜欢捕、吃鱼,鱼是宝坻人的重要生命之舟。文章开篇讲述宝坻的历史,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加具体,更加详细地了解宝坻的鱼文化。宝坻曾经盐碱地居多,是一个十年九涝的地方,这样的描述,我们可窥探当年民众的生活现状。明朝万历年间,袁黄猿了凡任宝坻知县后,引进南方种植的水稻,把盐碱地变为了鱼米之乡。由此,引申出关于鱼的很多传说,使文章增加了生趣和阅读性。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以及捕鱼的经历,吃鱼的文化以及对野生鱼的感情,展现了宝坻人与鱼的深厚渊源。宝坻人是智慧的,也是勤劳的,他们和作者一样,热爱家乡,家乡的鱼是每一个宝坻人的乡愁,对未来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充满向往与追求。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3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4-05-23 15:34:54
  这篇文可以让读者非常详细地了解宝坻的鱼,它与宝坻人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情感连接。很巧的是,我做鱼也喜欢用黄豆酱,红烧鱼非酱不香,哈哈。祝贺大哥又出佳作,期待更多分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5-23 20:50:51
  谢谢妹妹老师的编辑和点评。非常赞同妹妹的观点,熬鱼非酱不香,现在没有自制的大酱,我总是买吉林产的“黄豆大酱”,味道不错,很有原来自制大酱的味道。今天上午去市场,看到大泥鳅不错,中午吃的是熬泥鳅。现在的泥鳅都是养殖的,没有一点土腥味。我们都濒临渤海湾,妹妹大概也有猫的属性吧?玩笑了。祝妹妹老师春季愉快!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5-24 10:58:2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