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漫游杨万里诗画小镇(散文)
一
阴雨的天气为吉水湴塘村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仿佛时光倒流,带我们穿越回到古老的时光。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雨水滴答作响,轻轻拍打着路旁的翠竹与野花,仿佛在低吟着杨万里的诗句。
村中的老宅院依旧保持着原始的风貌,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诉说着悠久的历史。雨水顺着屋檐的线条滑落,汇集成小小的水流,蜿蜒在院落的石板路上。村民们安然地坐在屋檐下,望着我们这些外来的游人,眼神中流露出宁静与恬淡。在他们眼中,我们是一道行走的风景,也没有引起惊讶和特别的躁动。
漫步在湴塘村,耳边回荡着细雨的呢喃,眼前浮现出的是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村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瓦片仿佛都在诉说着杨万里的故事。这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地方,不仅因其历史而珍贵,更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而令人流连忘返。
南溪园的入口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阴雨中闪烁着微光,每一步都仿佛踏进了历史的长河。园内古树参天,枝叶间滴落的雨水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古筝的低吟。杨万里诗画小镇的独特韵味便在这细雨中徐徐展开,仿佛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穿过园中的小径,两旁竹林摇曳,雨水滑过翠绿的竹叶,汇成一股清凉的气息,沁人心脾。亭中的石桌石凳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每一个字迹都透着古雅与智慧。站在亭中,遥望远处的荷塘,虽未见满塘的荷花,但那碧绿的荷叶在雨中摇曳,在为盛开做着盛大的铺垫,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继续前行,南溪廊桥映入眼帘。廊桥横跨溪流,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站在桥上,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于杨万里诗中的意境。廊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嬉戏,偶尔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站在南溪桥上,放眼望去,荷塘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青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桥的两侧有古朴的栏杆,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桥头的石碑上刻有“南溪桥”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古韵。
走在杨万里诗画小镇的小径上,雨丝如牛毛般飘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润的清新气息。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御书楼,这座楼宇从外观上就透出一股古朴的韵味。青砖黛瓦的建筑在阴雨下显得格外沉静,仿佛是在享受此刻的温润。
踏入御书楼,可以看到小型的讲堂。讲堂内,木质的讲台上摆放着一卷卷书籍,四周的墙壁上挂着杨万里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他的一些经典诗作。每逢节假日,讲堂里还会举行一些关于杨万里诗词的讲座和朗诵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与。讲师们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厚的学识,将杨万里的诗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时代。
御书楼不仅是一个书香四溢的文化宝库,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精神殿堂。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杨万里诗词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这种书香气息,让人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心灵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
二
杨万里的人生轨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开始,到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结束。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期的杨万里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立下了为国效力的宏愿。通过勤奋的学习,他在21岁时顺利考中进士,开启了他漫长的仕途生涯。
杨万里一生中有过光鲜的头衔,如国子博士、太常博士,也曾担任过很多重要的职务,先后任过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这些不仅见证了他的才华和能力,也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民生疾苦,体察百姓生活。站在不同的角度,更能全方位多角度感受社会生活,这些阅历,为他的人生创造着观察的机会。他在官场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却也在多次政治风波中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波折。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何种境遇,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心系国家和人民。
除了在仕途上的成就,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同样辉煌。他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诚斋体”。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既有抒情写意的美感,又不乏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插秧歌》《竹枝词》《小池》等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晚年的杨万里,因政治上的失意和身体的衰老,逐渐淡出官场,回归故里。他在家乡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继续潜心于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去世不仅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南宋文坛的一大遗憾。谥号“文节”,以表彰他在文学和官场上的卓越贡献。
三
走进诚斋园,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倒流的世界。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经过精心修缮,尽显古韵之美。青砖黛瓦的马头墙,回廊挂落的花格窗,飞檐翘角的屋顶,雕梁画栋的细节,无不体现出庐陵古韵的独特风采。
漫步在这片古建筑群中,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些青砖黛瓦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岁月的见证。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建筑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非凡的工艺与智慧。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经过匠人的巧手细细雕琢,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
飞檐翘角的屋顶,是诚斋园建筑的一大亮点。每一处飞檐都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翘角则如同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屋顶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还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适应了南方多雨的气候。这些飞檐翘角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匠人智慧的结晶。
诚斋园的雕梁画栋,令人叹为观止。每一根梁柱,每一块木板,都经过精心雕刻,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雕刻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传承,是古人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诚斋园的修缮,不仅是对建筑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古建筑,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诚斋园的庐陵古韵,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漫步其中,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
四
杨万里纪念馆坐落在杨万里诗画小镇的中心位置,作为纪念这位南宋大诗人的重要场所,它不仅展示了杨万里的一生浮沉,还呈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杨万里的雕像,神态肃穆,仿佛他在注视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雕像背后,是一面宽大的墙壁,上面镌刻着杨万里的生平大事记,详细记录了他从出生到去世的重要节点。
杨万里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和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激发人们对文学和艺术热爱的地方。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洗礼,感受到杨万里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纪念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这位伟大诗人的故事,让人们在追寻历史的脚步中,感受到那份与众不同的诗意与美好。
诗画小镇的街巷,家家户户外墙上,缤纷彩绘与诗句交织。田园风光如画,杨万里静坐桌前,挥毫泼墨,诗兴盎然。南溪桥上,他悠然远望,满目翠绿,心中涌起无尽诗意。诗画交融,小镇仿佛成了诗的世界,画的天堂,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杨万里之所以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源于他在文学和文化上的卓越成就。南宋时期,文人们在动荡的时局中奋力探寻心灵的安顿与表达,杨万里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列,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们在诗坛上共同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杨万里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多达四千多首。他的诗风独树一帜,以“诚斋体”著称,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风格多变,既有婉约之美,又具豪放之气。他的诗歌不拘一格,既能描绘自然景物的生动美丽,又能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例如,他的《小池》诗歌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寥寥数语,便将夏日池塘的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杨万里的诗歌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在《插秧歌》中,他通过描写农民插秧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尊重。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入了解,也表现出他身为一名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他并列的陆游、尤袤、范成大,各有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成就。陆游以其激昂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的诗风著称,尤袤则以其清新雅致的抒情诗见长,而范成大则在田园诗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四位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各具特色,彼此辉映,共同推动了南宋诗坛的繁荣发展。
诚斋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写实。杨万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赋予这些细节以诗意。例如,他在《小池》中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寥寥数语,便将一个清新、宁静的小池塘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如《初入淮河四绝句》中的“船尾爬沙船头出,沙平水滑不胜寒”,简短的句子里蕴含了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和独特感受。
此外,诚斋体还强调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直接。杨万里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例如他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通过对桃花和江水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他的诗作读起来更加亲切感人,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诚斋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南宋时期,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许多诗人都受到了杨万里诗风的启发,纷纷效仿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即使在现代,我们依然能够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看到诚斋体的影子。杨万里的诗风影响力之深远,足以证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杨万里诗歌的传承和推广,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流传百世的诗句,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灵的角落,让更多人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诗歌的美好与宁静。杨万里的文化传承,正如他笔下的风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2024年5月2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