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父与子论(随笔)
小时候父亲是天,无比高大;小时候父亲是山,无比伟岸;小时候觉得父亲像军人,无比威严。
在儿子眼中,父亲就是无与伦比的存在。
幼小的时候,父亲掌控着你,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虽然有时候他也会尊重你的意见,但如果你的意见与他相左,而且他又觉得他的意见十分正确时,基本上都得听他的。
至少年时代,儿子虽然也想跟他分庭抗礼,但是明显力量不够,儿子的经济上不独立,儿子的思想也不够成熟,儿子的为人处事不够干练,儿子的表达不够准确。这时候的儿子如同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小树,而父亲就像圈着儿子的一道石墙,既扶持着儿子,又不让儿子恣意生长,两股强大的力量僵持着。
到了青年时代,儿子这棵小树已然长成了大树,而且明显突破了父亲圈着的那道石墙,而石墙对于大树支持和束缚的力量都越来越小,倒是那棵树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如一只老鸟,儿子是一只刚成年的鸟,父亲虽然也想干涉,但是儿子的翅膀已经硬了,只是儿子有时候飞翔的姿势不够正确,他仍然会给你中肯的建议。
等儿子到了中年时,父亲已经老了,而儿子也已经为人之父了。那圈着儿子的石墙已经破碎,它已经没有了再禁锢儿子的力量,也缺少了支持儿子的能力,儿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老了的父亲仍然想掌控能够掌控的东西,但是他也显明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儿子比他更强大,懂得更多,父亲更多的时候只能保持沉默;甚至有时候因为意见不正确被儿子反驳,父亲也终于明白自己老了。
儿子在走向老年时,而父亲已经垂垂老矣。那些曾经支持和禁锢儿子的石墙已经完全散落,化为了沙子,儿子以为不会再受到那些由石墙风化而成沙子的影响,实际上儿子还依然还从那些沙子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着营养,父亲的影响实际已经渗入儿子的血脉。
父亲曾经掌控着这个世界和儿子,父亲又最终会被淘汰;但是父亲这个角色永远都在,因为曾经的父亲虽然会老去,但是曾经的儿子却会成为父亲。父亲与儿子的强大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从弱小到强大,然后又会变得弱小。
父亲与儿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幼小时,父亲是那样强大,如同一棵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像一头雄壮的狮子,处处保护着儿子;但是当他老去,又成了儿子保护的对象。父亲与儿子的矛盾一直都在。父亲有父亲的思想,儿子有儿子的观念,而这个世界上思想是难以统一的。父子最和谐的时候大概是在儿子小的时候和父亲已经很老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刚好是儿子力量最弱小而父亲最强大,父亲力量最弱小而儿子最强大的两个极端时间点,对方刚好充当了保护的角色,因而矛盾倒是最少的时候,相反在儿子成长及儿子成年时,父亲儿子两者都显得很有力量时,那种对抗会成为最大的对抗,以至于成为父子间的战争。
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曾经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是幽默与亲情的漫画代表作。我深刻记得小时候看的当时很流行的《故事会》里就经常刊登《父与子》漫画,我当然不知道是一个德国人画的,也更不知道它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且时至今日,连《故事会》也寻觅不到了……漫画里的儿子年龄设定为三岁,也是最好玩的时候,所以父子之间显得而温情而有爱。
父亲眼中的儿子时常变化着,从襁褓里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幼儿,从背着书包的小孩到英俊潇洒的少年,再到风姿卓越的青年,上个月还不会走路,可是这个月就会了,前几天还不会做的动作,现在却会了,昨天还没有听他说过的词,今天却从他嘴里冒出来了……儿子稍有些进步,父亲就以为儿子能成大才,专才,跑得快就以为可以成运动员,会唱歌就惊喜将来家里会出一个歌唱家,可是儿子一犯错误,叛逆,父亲又感到烦恼,困惑,如果儿子完全超出了父亲忍受的底线,父亲又不免要怀疑人生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却是一成不变的样子。儿子看父亲,几天来,几月来,甚至几年来,都是这个样子,对于孩子来说变化实在太小太少了,直到有一天自己长大了,而父亲已经很老了,儿子才真正的感觉父亲是真的老了,好像变化仅仅如此——父亲就是在不停变老但却找不到其他的变化。父亲并非没有变化,其实他随着儿子的成长而变化,他也成长着,好学的父亲会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他要跟上儿子的脚步,在不同的年龄段跟着儿子一起进步,而只是儿子没有觉察到罢了。
父亲的愿望是传承,儿子却希望改变。我们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中看到,父亲大都希望子承父业,特别是那种比较成功,有些产业,有所作为的人;儿子如果弱于父亲,他有可能听从,但是强于父亲,则可能更希望改变,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甚至走向尖锐化。
父亲喜欢为儿子规划,儿子却渴求摆脱束缚。父亲有时会把儿子当作私有物品,既然是自己的,那就得听自己的,你不听我的,那对不起,首先我可能对你经济上进行断绝,你还不悔改,那有可能连父子亲情都断了,以这样的筹码来逼儿子就范,有的儿子可能妥协,但有的儿子却不一定妥协,矛盾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父亲总是以自己既有的经验对儿子进行规划,现在某个行业不错,将来儿子就从事某方面的事业最好,但是事易时移,社会在变化,儿子在长大过程中,接受的有可能是完全异于父亲的观点,哪里会听父亲的安排呢?
我们看古希腊神话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代神王都被他的儿子取代。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因为预言他将会被自己的儿子取代,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女一出生就送进了地狱,但是他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儿子克洛诺斯推翻,并被他阉割;但是克洛诺斯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预言——他也将被自己子女推翻,于是克洛诺斯在自己的子女一出世之后就将其吞进自己肚子里,但是幸运的是宙斯得到了母亲庇护而幸免于难,宙斯用计谋取得克洛诺斯信任,并给克洛诺斯喝下特制药水,克洛诺斯最终吐出了吃进肚子里的孩子,几个孩子联合起来推翻了克洛诺斯的统治,宙斯成为了新一代的神王。后来普罗米修斯也预言宙斯将与一位女神结合而生下儿子,从而被儿子取代,宙斯担心预言真的实现,想尽办法让普罗米修斯说出那个女神的名字——海洋女神特提斯,宙斯虽然是个花心大萝卜,也对特提斯唾涎三尺,但是为着权位计,他最终克制了自己的情欲,也避免了预言的发生。
父亲与儿子竟然不能共存,这实在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希腊神话对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要做如此的命运安排,我个人的理解大抵是古希腊人也意识到了传承与变异的关系,变异的力量大于传承,父亲被儿子取代是不可逆变的事实,即便父亲知道自己将会被儿子取代他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虽然父亲曾经强大过,但他还是要衰弱下去,最终被儿子取代,一代一代的螺旋发展,这是必然的规律。
我想,自然界、社会之所以如此安排,大约是为了生物与人类的更好进化与发展。
在父子相处上,我们懂得这些父子关系,更好地处理之,避免冲突,希望在柔性相处的过程中,更迭进化,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没有传奇式的父子关系,一样可以得到最好的相处和变化。做一个好父亲,也做一个好儿子,这个“好”,一定是不断改变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