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色井头村(散文)
一
在绵绵细雨的一天,我们踏入了井头红色村。雨水轻柔地滴落在青石板上,发出细微的嘀嗒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打开这片土地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厚重的历史伴着雨滴轻轻走来,让人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敬仰。
罗石冰(1896-1931),号子实(又作子石),又名罗石彬。这位英雄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家喻户晓。因为他曾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点燃了村民们追求光明的希望之火。如今,走在井头村的街头巷尾,仿佛还能感受到他那坚定的步伐和炽热的信念。
我们今天来参观罗石冰故居,是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这位革命先驱的过去。走进那间老旧的屋子,罗石冰的生活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屋内陈设简朴,却处处透露着主人的不凡。那张泛黄的南昌省立第一师范毕业证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岁月在它的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那份荣耀与执着却如同不灭的火焰,永远燃烧逝者的情怀。此时可以想象,在雨声淅沥的夜晚,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飘落的雨滴,心中思索着革命的出路和未来。
站在罗石冰的雕像前,我凝视着这位伟大先驱的面容。他坚毅的目光穿透了岁月的尘埃,直抵人心。那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仿佛可以跨越时空,与我们对望。我就静静地站在那,也能感受到他心中曾有过的热血,那份对革命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
罗石冰故居的保护与智能化展示,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一份期许。它不仅是纪念过去,更是激励当下,启迪未来,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让罗石冰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如同这故居一样,永远熠熠生辉。
二
回望罗石冰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他坚定的信念,他不屈的身躯,辉映成光。
罗石冰,原本只是井头村一个普通的乡村青年,但他心中燃烧的火焰,却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1923年,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心中的火焰燃烧得更为旺盛。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5年,上海的街头弥漫着紧张而激动的气氛。“五卅”运动的浪潮汹涌而来,罗石冰被派往上海总工会工作。他身先士卒,与工友们并肩作战,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沿。他不怕牺牲,不畏强权,用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在那一刻,他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引领着工友们向着光明前进。
1926年,罗石冰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回到了吉安。他想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他在这里着手创建了中共吉安小组,积极扩大革命阵地。他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促膝长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他的话语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在罗石冰的引领下,党组织如同春芽破土,迅速在吉安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他不仅在第七师范播撒革命的种子,更将马列主义的理论带入寻常百姓家。他组织农民夜校、工人学习班,让马列主义的理论在吉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他的努力让吉安的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无数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党组织的建立,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旧世界的黑暗。它激发了农民的觉醒,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吉安成为了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战场。罗石冰的影响力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吉安儿女前赴后继,为了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
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夜的沉寂。罗石冰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他肩负着重要的财务角色,为起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起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了起义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起义结束后,罗石冰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革命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他远赴莫斯科深造,要将国际共产主义的最新最完整的理念带回了祖国。在那里,他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回国后,罗石冰去了青岛,担任那里的市委书记。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无论白天黑夜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奔波劳碌。他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民意,为党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伟大的先驱并不公平。1931年,在上海的激战中,罗石冰勇敢地冲在最前线。他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和奉献。最终,他壮烈牺牲在了战场上,成为了龙华二十四烈士中的一员。
罗石冰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壮丽的革命史诗,让后人永远铭记他的英名和贡献。在井头村,每当人们提起罗石冰的名字都会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他的故事在村民中口耳相传,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追求真理与光明。罗石冰的精神在井头村得以传承,他的事迹被编入历史的教科书,他的名字镌刻在每一个吉安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信仰和力量。
三
如今的井头村,这片曾经孕育了罗石冰这一革命英雄的土地,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沉默地诉说着过往历史遗迹的村庄,而是成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历史课堂,引领着乡村振兴的滚滚浪潮。村民们积极参与红色旅游产业,不仅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传承中深深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红色基因,珍惜,爱护,传承,成为井头村人的共同价值观。井头村,这片红色的热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漫步在井头村的街头巷尾,这里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红色文化的气息。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介绍着罗石冰烈士的事迹,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我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感染,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一个继承者。罗石冰的影响,如同那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井头村的红色教育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景区。游客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井头村的历史和文化。
井头村的红色教育资源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参观讲解,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罗石冰烈士故居经过精心修缮,成为了一座集历史与科技于一体的纪念馆。VR语音导览带领访客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峥嵘岁月;导游解说则以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罗石冰烈士的生平事迹,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深刻体会到他的崇高精神。
红色,是中国的最鲜艳的色彩,在每个地方,都有红色的印记,这种印记,标明了中国的颜色。
四
除了红色教育,井头村还积极发展合作社经济,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我了解到,自脱贫攻坚战以来,井头村成立了多个合作社,将村民们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业产业。这些合作社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还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们提升了综合素质。现在,井头村的村民们已经全面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活动中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井头村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种植了各种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工和销售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井头村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推动了井头村的经济转型升级。
他们敬重这抹红色,所有的产业都打上了红色的印记。我想,红色,已经成为井头村人的灵魂,所以他们的产业并非凭空而来,带着底色,所以才蓬勃旺盛。
在井头村的现在与未来篇章中,红色文化和合作社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红色文化为井头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而合作社经济则为井头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源泉。在两者的共同推动下井头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站在井头村的村口,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近处错落有致的房屋,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敬意。这里不仅是一个革命老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井头村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走进井头村,游览美丽的风景,观察人们的生活,乐见那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抹红色里站着的是一个红色人物——罗石冰。尽管井头村没有给这位英雄雕塑一尊像,但他在村民中一直屹立了近百年。
2024年5月26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