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万亩梨园(小说)
引子:312国道旁的“万亩梨园”,以界石铺镇的继红村为起点,途经红军长征纪念馆、高堡村、七里村,一直延伸到李堡村。
一
三叔赶着毛驴车从“万亩田”往家走,车上装着满满一车麦子,堆得像座小山。沉甸甸的麦子压得小驴车“吱吱”响。三叔家的小叫驴今年正好5岁,像个18岁的棒小伙子,拉着满满一车麦子,毫不费力地走在田间小路上。平日里,“嘚嘚”响的驴蹄声是三叔最喜欢听的声音,可是今天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三叔是十里八村公认的庄稼好手。当地有句顺口溜“庄户人不用问,三叔做甚咱做甚”。
刚刚离开的“万亩田”,是开垦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高标准农田。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思想逐步解放,不愿意再靠天吃饭。几个村子自发组织在界石铺镇以北的“上峡”筑坝截水。刚开始的十年左右,坝里储存的水完全能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家家户户的主要收成也来自于这些水地,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增加了收入。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天然降水逐年减少,坝里的水已经基本干涸,无法再对麦田进一步浇灌。
俗话说“有收没收在水,收多收少在肥”。头脑灵活的王来财,看准发财的机会,沿着水路打了几口机井,按浇水次数和浇水持续时长收费。虽说价格比较公道,但在小麦春种、拔节、灌浆几个环节,都必须要浇水保墒,秋后算下账来,人们负担不起昂贵的灌溉费用。曾经的万亩水浇地又变回靠天吃饭的旱地。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平均亩产收入还不到500元。刨去种子、化肥开支,年终到农民口袋里的所剩无几。
种了半辈子庄稼的三叔,看着今年又是增产不增收,心里像是压了一块石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三叔想了半天,除了庄稼还是庄稼。昨天心里闷得慌,想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叔便去找杨换成、张鸡换两个好兄弟,三个人抽了一下午的闷烟。小屋里的兄弟仨,像是腾云驾雾的神仙,终究也没捋出个头绪。
二
界石铺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早酥梨的生长。新上任的县长赵亮借着国家脱贫攻坚的势头,经过初步调研,决定一展身手。界石铺镇作为先行试点镇,县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将“万亩良田”改为“万亩梨园”。
为了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所有的树苗都是免费发放。按照原来的耕地承包权,不仅所种的梨树归农民所有,每亩地还有植树奖补资金。按照施工设计要求,梨树的株行间距为5米,要求每棵树苗都要挖一米见方的坑,在坑底垫上草木灰,再进行植树。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还有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做现场监督与指导。
张鸡换胆子小,全家总动员,严格按照要求,花了好几天才挖好树坑,又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栽完树。村里最奇怪的就属三叔了。三叔是出了名的老实人,这次却一反常态,几铁锹就挖一个坑。挖完后第一时间赶着驴车去镇上领树苗,领回来后再赶紧种上。并自己用废油桶做了一个小水车,天天拉水浇水。杨换成和王来财也学着三叔的样子,种完了自家地里的梨树。
因为牵扯面积太大,后期发放的树苗没有做好假植工作,树苗已经处于严重脱水状态。但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家家户户的水地都栽上了梨树。万亩梨园种植完工后,县里组织了隆重的验收仪式,邀请市里的领导参加验收。验收仪式上还有秧歌队、舞龙灯、敲锣打鼓等表演,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年底的时候,赵亮县长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到了市里工作。镇里也换了新书记。新书记叫王鹏,原来在县里林业局林工站工作。王鹏长得瘦高瘦高,戴着眼镜,像个书生,但脸黑得像个煤矿工人。上任的第一天开会,王鹏既没有布置工作,也没有要求镇里的干部汇报工作,只是让主要领导和包村干部做了自我介绍。秘书熬夜写出来的发言稿也变成了废纸。会议结束时,他这样介绍自己:“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还像个要饭的。一问,是三站的。”惹得同事们一下子都笑了。会议的紧张气氛也顿时轻松了下来。秘书问:“是哪三站?”王鹏说:“林工站、草原站、地址勘测站。”大伙又笑了起来。王鹏轻轻咳嗽了一声,会议室都安静下来。王鹏接着说:“我只安排一项工作。除了办公室、财务室、值班领导外,家里有小孩的,以及怀孕的女同志,工作做一下调整;其余的同志按照包村工作要求,都开始下乡。带着问题走,带着方案回。下乡每周4天,周五回来后统一汇报工作。”
王鹏自己承包了“万亩梨园”项目。在前任领导眼里,这个项目是政绩工程、亮点工程;可在王鹏眼里,却是个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王鹏以“万亩梨园”的继红村为起点,一直延伸到李堡村,跑了一个多月,取得了第一手调查资料。村民们和王鹏也逐渐熟络了起来,给他起了个“王三头”的绰号。“三头”并不是说他有多大神通,像哪吒一样有三头六臂,而是指他的工作作风是:科技咨询进村头、技术服务到田头、政策传达到炕头。
三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完春节和十五,“王三头”带着镇副书记、镇长、副镇长和各个包村干部,以及从县林业局请来的三个科技特派员,组织继红村、高堡村、七里村和李堡村的村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会议地址选在了红军长征纪念馆。会议开始,“王三头”先简短地发了言。要求全体干部发扬革命红军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会议宣布了五项决定:一、成立“万亩梨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选举出三叔担任社长,王来财担任副社长。二、利用国家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修复王来财打的机井,给“万亩梨园”全部安上节水灌溉设施。配合农网改造项目,享受惠民电价。在给王来财先前投入的打井资金进行补偿后,机电井归合作社所有,由王来财管理。王来财的管理工资,由合作社按季度发放。三、万亩梨园实行统一防病、防虫、剪枝、疏花等工作。技术工作由农技特派员负责。具体地块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是由原来的村民自己负责。四、农技特派员享受镇书记、镇长待遇,可以随时使用镇里的公车。镇里的招待所给农技特派员预留专用客房,供他们休息所用。五、要求入社的每户村民,按照自己的喜好,家里必须养猪、养羊或者养牛。
宣布完这些后,会议进行下一个环节,自由讨论。这一下,好比冷水倒进热油锅,场面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村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养这些牲口?”“王三头”说:“种地没粪,等于瞎混。”三叔补充说:“对对对。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技特派员解释到:“咱们这次按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梨树的管理。”
张鸡换问特派员:“为什么我们按技术员要求栽的树苗全死了?而三叔家种的树苗全活了?”农技特派员给张鸡换做了解释:“第一个原因是北方土壤偏碱性,草木灰是呈弱碱性物质,适宜南方偏酸性土壤使用。第二个原因是工程拖得时间过长,梨树苗没有做好假植工作,导致树苗脱水。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就是梨树苗死亡的原因。三叔家的树苗能全部成活,是因为他不但及时栽树、及时灌水,而且没有在树坑里埋草木灰,另外三叔还偷偷地上了农家肥。上任县长请的是外地的技术人员,他原以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没想到念错了经。不懂当地的水土条件,水土不服。”村民们听到这些,又哈哈大笑了起来。
会议结束后,“王三头”领着工作人员返回镇里,制定详细方案。三叔赶着自己的小驴车也往回走,村民们开玩笑说:“三叔,你的驴车也想超书记、镇长的车?”三叔笑着说:“领导这么关心咱们,咱们自己不能落后,我得回家好好准备准备。”清明过后,在农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又进行了大面积补栽,等万亩树苗补栽齐整,已是1997年。
四
“六月梨园实在忙,疏果套袋要补磷。”
“四十叶片果一个,弱树六十还要多。”
“初入结果小幼树,适量结果不贪多。”
“桃三杏四梨六年,要吃核桃得九年。”
“春栽树,夏管树,秋冬护理别马虎。”
“七月巧施肥,八月梨满堆。”
“春刮梨树皮,秋来多收梨。”
“一条小毛虫,能把树蛀空。”
……
农技特派员工作起来一点儿也不马虎。这些梨园管理口诀,对农民们而言,好记,又好懂。几年下来,三叔头上已熬出了许多白发。不知什么时候,在农民的口中,三叔已经变成了“三老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四月上旬,万亩梨园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轻轻覆盖。远远望去,那一片片洁白如雪的梨花,仿佛是大地上的一片片云朵,轻盈而梦幻。随着微风的轻拂,梨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每一棵梨树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枝头挂满了洁白的梨花,它们或羞涩地低下头,或傲骄地挺直腰,都仿佛在向世人尽情地展示它们的美。
那些刚刚绽放的花骨朵,像是少女的脸庞,清新脱俗;而那些已经完全盛开的梨花,则像是成熟的女子,优雅而从容。蜜蜂和蝴蝶在花间穿梭,忙碌而快乐。它们或采蜜,或嬉戏,为这宁静的梨园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偶尔一阵微风吹过,梨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天空中飘落的雪花,美丽而浪漫。漫步在梨园中,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早酥梨肉质白皙如雪,汁水丰富,是消暑解渴的佳品,深受人们喜爱。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万亩梨园”因为地处312国道边,王来财又发挥了他的能人才智,在路边树立了几个大型广告牌,介绍早酥梨的优良品质。这样一来,便吸引了来往大客商的注意。等到早酥梨成熟时,一辆辆大货车停靠在路边,甚至有你争我抢的势头。
社员们也一个个喜笑颜开。因为随便哪家的果园,亩产收入都在五千元以上。再加上摘果子的辛苦钱,比以前种小麦的收入,多出十倍还不止。
尝到甜头的社员们更加用心地打理果园。从修剪、施肥,到灌溉、除病虫害,再到蔬果、除草、清洁,每一步都做得尽心尽力。“万亩梨园”工程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样板工程。“王三头”被提拔重用,调到了市林业局工作。
五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负责“万亩梨园”的书记王鹏被调走,科技特派员也服务期到期,回到了县里。防冰雹、防霜、防虫、防病工作再无人牵头,“万亩梨园”的收益时好时坏,不能保证。十几年过去,坚持打理果园的人已是寥寥可数。尤其是近几年,每年到梨花绽放时都会气温骤降。一夜之间所有的梨花都打了蔫儿。等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偌大一片梨园,几乎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早酥梨出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脱贫攻坚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应季、反季节水果陆陆续续上市。多品种、特色水果被逐一开发。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早酥梨失去了它往日的竞争优势。缺乏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万亩梨园”逐渐趋于荒芜。把树砍掉当柴火,都有人嫌占地方。自此,“万亩梨园”再无人问津,自由生长。
前两年镇政府新书记刘刚上任。刘刚做事风风火火,接受的新名词非常多,一张口就能说出许多农民们没听过的新鲜词。他领着外地请来的专家们,在萧条的“万亩梨园”转了一圈。跟在后面的“三老汉”多次试图搭话,一圈转完,也没插上嘴。过了几天,刘刚来村里宣布了一个新方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搞农旅结合,发展“农家乐”项目。
他的方案是:在梨园辟出一块地,建一个“开心农场”。打算把红军长征纪念馆,万亩梨园和开心农场打造成一个旅游链条,周边县市的人们可以在周末或假期来赏花,摘果蔬,亲近大自然。甚至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还从外地买了好多种动物,安置在开心农场的犄角旮旯。
王来财又看到了新商机,他在开心农场开了家农家乐饭庄。就在老百姓以为界石铺镇的旅游业要蓬勃发展起来时,自然资源局监督大队发布通知:开心农场属于未批先建、占用林地、改变用途的违规建设项目。一夜之间,“开心农场”变成了“伤心农场”。
后经证实,是由于“天空地”立体化监管体系监测到开心农场非法占用了农田、林地。上级部门勒令立即停止项目建设,并要求立即整改,恢复原状。“三老汉”和王来财等几个老哥们,又凑在一起长吁短叹,感慨到:“这是来了个‘三拍’领导啊!拍脑门出主意,拍胸脯下保证,拍大腿后悔。可咱们农民投资的钱可不能白打水漂啊!”
今年没有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可万亩梨园已今非昔比。无人打理的梨园荒草丛生,大面积的梨树染上梨黑斑病,要么枯死,要么被锯掉。
“三老汉”站在停止建设、清理后的开心农场边上,看着拆除违章建筑后留下的几大片空地,就像几个咧着的大嘴巴,在黑暗与黎明的交替中无声哭泣……
六
后记
因为大规模毁林事件,已经触动了《林业法》,被省里立案调查。调查专员正是当年的“王三头”王鹏副厅长,他带领工作组多方调查取证,又在红军纪念馆召开村民大会。他向镇里的村民宣布五条通知:一、刘刚停职,接受纪检委调查。二、借助国家乡村振兴大政策,镇里成立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新的管理法人。三、进行资产、资源、资金的“三资”核查。农民们的投资作为资产负债,在以后的营业盈余中逐步补偿。四、被毁的梨树,清除其根系。后续种植芍药和苦水玫瑰等。在取得观赏价值的同时,开发其药用价值,寻找新的赢利点。五、引进饮料果汁加工企业,把“万亩梨园”作为厂家的原料基地,重新启动。六、结合红色旅游项目,对路旁未占用的林地和红线外的建筑,重新进行上报审批,建成“农家乐”项目。
会后,“三老汉”大哭了起来,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