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五间房”的故事(小说)

精品 【家园】“五间房”的故事(小说)


作者:夏大雨 布衣,134.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5发表时间:2024-05-29 10:40:32
摘要:国企普通工人一开始有他们简单的生活,如追求生活乐趣、关心企业的发展,但当看到单位在改革的大潮中落伍后,痛心疾首,在查找衰败的原因,在想办法拯救,但办法是不一样的,这里说的只是一部分人的情思和施为。

“五间房”的故事
   作者:夏大雨
  
   第一辑.发现“鬼地”
  
   说起“五间房”,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不仅在当地赫赫的有名,在省内外都曾轰动过!为什么呢?因为在那里曾经“闹过鬼”!
   所谓“五间房”,其实就是指一个被废弃的砖厂。
  
   1953年,国家有关部门在东北W市郊,新建了个电力设备配套厂,叫万里电力设备厂,从全国招来了很多工人,这些工人得有地方住呀,厂子就在当地建了一批住宅。
   那时候什么都稀缺,厂子就又先建了个制砖厂,专门生产盖住宅和建厂的用砖,以及做水泥板预制件,等住宅区和厂子建好后,砖厂也就废弃了。
   为什么不买砖而专门建了个砖厂?一是因为,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砖,连运费得花老鼻子钱了,二也是因为,用砖和水泥板的数量特别大,专门建个砖厂,反而省老钱了。
   当然还需要说,本来当初想得挺好,等住宅区和厂子建好后,还可以继续生产砖和水泥板进行外卖,可再没有哪个单位建厂和建住宅,往外地卖,算上运输等费用,主动外卖不合适,外地人也因此不肯来买,所以砖厂就废弃了。
   所谓砖厂,就是有一个烧砖的炉窑,有一个制砖坯和放制成品的露天厂房,就地取土,配料外进,水泥板制作也在露天厂房里操作。可砖厂工人住哪儿呀?所以,当时还现盖了“五间房”,做为制砖工人的宿舍用,当然,也做为砖厂的办公室用。
   废弃后,过几年再去看,那就没法看了,一片荒芜,一派破败,荒草和杂树丛生!
   而工厂却红红火火,生产蒸蒸日上,规模不断地扩大,工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住宅区就不够用了。
   在这时候,没有房子住的工人们就想起了“五间房”,虽然破败,但毕竟有房子,有几家人就提出来要去住。
   厂领导们根本就没有犹豫,说,那感情好,废物利用,去住吧,还不要租金。
   可就在先提出来的那几家人,高高兴兴地要搬进去时,没有房子住的更多的人,也都去找厂领导了,都要求去住!
   这下子厂领导犯难了,只有五间房子,有20多家要去住,给谁呢?
   最后,大家商议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抓阄吧,谁家抓着阄了谁去住。
   最后,有五家抓着阄了,高高兴兴地搬过去住了,余下的人家虽然不忿,但也没有办法。
   其实,“五间房”真是个好地方,虽然几年没有人住了,环境显得破败一些,但房子并不旧,收拾收拾也挺好的。
   “五间房”是那时候流行的建制,五家各走各的大门,进去以后是半间屋子大的厨房,再进一个里门就是住人的房间,共有20多平方米呢,屋子挺大。也就是每家能有一间半的房子,共能住五户人家,所以叫“五间房”。
   当时的建房,虽然是为了办公和供工人住宿用,也是按当时流行的居民房形式而建的,厂子建的住宅区,其实,也都是这样的房子。
   特别的好处是,可使用和利用的空间很大很大,是一个砖厂嘛。大院挺大,把荒草一拔,把原来的作业地面清理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住宅大院了,很多地方还开发成了菜地。有很多杂树无所谓,小树砍掉了,稍大的树留着,还增加了大院的景色。
   挖土制坯,还形成了一个大坑,足有600平方米大,已经积水,形成了一个大水坑,没有人祸祸,水洼清洼清的,因为很深嘛,夏天可以洗澡玩,冬天可以滑冰玩。后来,这几家干脆养上了鸭子,因为坑里还有鱼呢,坑的一圈浅处,花草茂密。
   当时是在1960年,正是生活的困难时期,每家能有菜地的接济,还有鸭子和捞鱼吃,那可美得了不得!
   这五家还都圈起了独立的小院子,小日子过得登登的,说再给住宅区的房子都不去住了,厂子里的其他人,都羡慕得要死!
   唯一的缺憾是,离厂子还有一段距离,跟住宅区的方向正好相反。
   住宅区虽然盖在市郊,但是在市郊的中心,在厂子的东面,虽有五公里远,但有厂子的大客车接送上下班。
   而“五间房”在厂子的西面,也有五公里远,得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倒无所谓,但道路太差。
   这块地原是邻市县农村的,那时候没有买卖土地的,经国家有关部门一决定,这块地就成了万里电力设备厂的了,周围全是大田。虽然,当年为了运输修了路,也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浆,难走得很。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在“五间房”住,这是唯一的缺憾,但这五家仍然觉得很知足。
   可好景不长,突然“闹鬼”了,这五家吓得屁滚尿流地都搬走了!
  
   起因是这样的。
   他们五家一直在院里开荒种地,当开到一处砖厂的边上时,看到了一个小土地庙,也就二米来高,相当于半间房子那么大,有门,进去能看到一尊泥塑的土地爷,还有香火,令他们惊奇!
   原来没开那么多荒地时,杂草茂盛,还有很多杂树挡着,所以没有发现小土地庙。
   他们去问了当年在砖厂干过活的老工人,老工人们说有这事,小土地庙在什么时候建的不知道,在建砖厂时就在那儿,他们也没有动过,也确实老有香火。
   于是,这五家就开始留心观察谁去上香?可没有看见有什么人去上香,倒是看见有黄皮子老往庙里钻,大家疑惑,难道是黄皮子去上香?
   但有一天,他们终于看到人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家富家的孩子睡觉醒了,说渴了,给水喝不要,非要吃黄瓜。没有办法,张家富就穿上雨衣,拿着手电,虽然是半夜三更的,也只好去地里摘黄瓜。
   当时正好是夏天,黄瓜刚下来,很嫩很嫩的,要不孩子怎么哭闹着非要吃呢。
   新开的黄瓜地离土地庙很近,张家富竟突然发现土地庙有人!
   他吃惊不小,吓了一大跳,赶紧蹲在黄瓜地里不敢动,眼睛盯着土地庙!
   其实,土地庙并不在砖厂的土地上,而是在砖厂的边上,那是一块稍高的高地,地面上竟然全是石头,所以方圆10米左右没法种地,却不知何故盖了个土地庙?
   人是时隐时现的,一打雷闪电有亮光时就能看见,漆黑时啥也看不着!
   张家富感到害怕,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赶紧拽了两根黄瓜回去了!
   第二天,他把情况跟那四家人说了,那四家人说,怪不得,原来是有人在半夜三更来上香!
   但他们越想越纳闷?这地方附近也没有人家呀?最近的村子也有二公里远,是什么人半夜三更来上香呢?
   这事确实有些怪异,甚至于是诡异,让这五家人越核计越害怕!并认为,很可能是黄皮子精所为,白天现的是原形,到了晚上,成精的样子就敢示人了,还敢在土地庙进进出出的,搞什么活动,太可怕了!
   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害怕的心理,就敏感起来,总感觉在半夜三更里,在屋里屋外,经常能听到各种怪异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提心吊胆地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五家人终于绷不住了,受不了了,商量了一番后,就都搬走了!
   其实是逃离,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是神鬼精怪的天下,他们可不想住在这里了!
   厂子其他原想搬过去的人家,听说了闹鬼的事儿,也没有人再敢搬过去住了,“五间房”从此又荒废了。
   说到“五间房”,不是只指那五间房子,而是指整个砖厂,当然也包括边上的土地庙,成了诡异之地的代名词。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的人都知道了,连外地的人都知道了,因为是诡异之事嘛,传得飞快,莫不惊奇!
   还真有胆子大的,但要结伙结帮才敢过去看,白天看不着人,还是只能看到黄皮子进进出出的,在晚上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但只要看到人,每次又是传得沸沸扬扬的,如此,“五间房”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鬼地”!
  
   第二辑.人民公社
  
   转眼到了1972年,又发生了一场变故。
   起因是,厂子新进了一批知青返城的人,其中有五个人对“五间房”又发生了兴趣!
   他们是在1968年下的乡,在1970年就回城了,很幸运,但也得说并不是简单的人,全是青年点的点长嘛,还是在高中时下的乡。
   这帮人当时最小的都25岁了,都搞了对象,当上了工人后,一切就稳定了,就剩下想结婚了,可仍然是房子问题愁人!
   那婚也得结呀,所以,结婚后跟父母挤在一起的、租房的、借房的,什么情况的都有。
   后来,有一次五个人偶然聚在了一起,自然就谈到了房子的问题,唉声叹气的有,无可奈何的有,就是没有乐呵呵的。
   说是偶然相聚,是因为他们并不都是一个学校的,也不是都分配到一个车间的,新来的知青还有好多人呢,五个新结婚的人聚在一起,有些人还不是很熟悉,确是偶然。
   他们唠来唠去,就唠到了“五间房”的事情上。
   李奎明问大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你们呢?”
   大家说:“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哪有什么鬼神!”
   李奎明说:“这就好办了,我们跟厂子说说,我们不怕鬼神,都去‘五间房’住,怎么样?”
   大家一听都兴奋起来,说:“对,去‘五间房’住,有神、有鬼我们也不怕,还要把它们抓住!”
   人就是这样,就个人而言,虽然都是无神论者,但要单独行动做什么事情,还是犯嘀咕的,人心齐就不一样了,就会迸发出一种集合的力量!
   说干就干,五个人就开始向厂子提出了这个请求。
   车间一级的领导说做不了主,让他们往上边找,他们就一起找到了负责福利工作的孙副厂长,说了这件事。
   孙副厂长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生气地说:“扯什么蛋,不行!”
   五个人万没想到,厂领导会是这个态度,刚开始有些发懵,不知道如何是好?
   杨大成还是挺沉稳的,没有懵,问孙副厂长:“能不能问问厂领导,为什么不行?”
   孙副厂长一听,更来气了,吼道:“你们不知道哇?打听打听去,都说那里闹鬼,你们去找死呀?”
   杨大成听后,反而笑着问孙副厂长:“请问孙副厂长,您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
   孙副厂长听了一愣!看了杨大成一眼,有些语塞,但马上反问道:“什么意思?”
   杨大成说:“我们是无神论者,不相信会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们敢去住,难道孙副厂长不是无神论者?”
   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在那个年代可不是能乱说的,这关系到信仰的问题,可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孙副厂长还真的一下子没法回答了,所以顿了一下,缓和了口气说道:“好吧,你们非要去住,得在厂务会上研究了以后再说。”
   就这一件事,杨大成给孙副厂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然是不好的印象!
   厂务会上当然有争论,孙副厂长就把杨大成的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搬了出来,说谁能说清楚,去跟他们说。
   结果,谁也不敢坚持有鬼神的说法了,最后讨论的结果,只能是同意他们去“五间房”住了。
   之后,办公室主任和后勤部门的主任,共同找到这五个人,告诉他们,厂领导同意他们去住了,但要写申请书,声明一切后果自负,厂子不承担任何责任。
   五个人不在乎,就都写了申请书,做了声明,都搬了过去,厂子也是不要租金。
   一切还像原去的那些人一样,把房子收拾收拾,把荒草拔一拔,把院套也收拾收拾,重新开垦出菜地,“五间房”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们还真的认真地进行了考察,多次在晚上隐蔽起来,对土地庙进行偷偷地观察,就是还能看见黄皮子在进进出出的,根本就没有人来上香。
   于是他们下了结论:或疑神疑鬼,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哪有什么鬼神!
   如此,他们就安心地在“五间房”住了下来。
  
   转眼已是1973年的夏天,五家人很快就处得相当紧密了,经常在晚上把屋里的桌子抬出来,拼成大桌子,一起吃晚饭。
   那时候细粮少,粮食是凭定量供应的,每个人每个月只能有几斤细粮供应,偶尔能吃上点大米饭或馒头,吃得最多的是玉米面窝头,连高粱米等杂粮都限制数量供应,菜可是随便造,地里的菜有的是。
   在五个人里面,李奎明外号叫“机灵鬼”,当然不是这几家人给起的,在学校和在青年点时就有。有一天他说:“下班回家还得做饭费劲,还得老吃破窝头,没有意思,我提议,从明天开始,每家轮流在厂子食堂买20个馒头回来,我们开集体伙,怎么样?”
   大家赞成,但食堂是不能卖一个人20个馒头的,虽然那时是白面和玉米面两合面做的馒头,没有纯白面馒头,食堂也控制卖。
   最后商定,每个人分别买二个馒头回来,菜还是吃自己菜地里的各种菜。
   大家还公认,属许春天媳妇的菜做得最好吃,就让她做菜。
   许春天的媳妇叫杨槐花,是许春天的同班同学,又在一个青年点,所以这么搞的对象,是1971年又一次返城被抽到这个厂子的,虽然是晚回来一年,也属于幸运儿,青年点还有不少人没有回来呢。
   她为什么菜做得好?许春天说了,因为她的父亲在工厂里就是食堂的,他父亲平时在家里,是变着法地调理饭菜,她当然就跟着学会了。
   第二天,她让大家从废砖窑上拆下来一些砖,在房前空地上搭了个临时灶,从家里拎来大马勺,在开始吃集体伙的第一天,展开了表演式地烹炒。

共 52646 字 11 页 首页1234...1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叙述“五间房”的故事,小说中的所谓“五间房”,其实就是指一个被废弃的砖厂,砖厂破产后变成了无人的鬼地,后来五个返城的知青住进去,这里成了他们的“人民公社”,他们五个媳妇全成了做饭菜的好手,人民公社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发生了许多“鬼地”与“诡异”的有关故事。小说叙述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和生活故事。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03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4-05-29 10:42:13
  这篇小说,叙述“五间房”的故事,小说中的所谓“五间房”,其实就是指一个被废弃的砖厂,砖厂破产后变成了无人的鬼地,后来五个返城的知青住进去,这里成了他们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发生了许多“鬼地”与“诡异”的有关故事。。
秋觅
2 楼        文友:夏大雨        2024-05-29 14:28:28
  感谢“秋觅”老师,将继续努力。但也说点操作困难:一,似没有中篇栏目平台,似只能在短篇栏目平台投稿中篇小说,操作不方便,包括需要连载的其它体裁作品。二.头些日子,我本来投稿一个长篇,但在封面要求方面怎么操作也没有成功,造成无法完成投稿。投稿者的网络操作水平,有的很低,您们在这方面是否应该给予方便?
3 楼        文友:秋觅        2024-05-29 17:10:47
  回复作者,江山文学网没有中篇栏目,长篇小说可以连载,中篇小说发在短篇栏目
秋觅
4 楼        文友:秋觅        2024-06-04 12:08:04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5 楼        文友:夏大雨        2024-06-04 14:25:12
  感谢“秋觅”老师和“江山编辑部”荐为“精品”,将继续努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