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韵】孝心馒头(散文)
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的孝义营村,这个宁静而古老的村落,仿佛被岁月轻轻抚摸,留下了无数的痕迹。在这个被现代都市包围的角落里,孝义营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村落,更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而那独特的“孝心馒头”,更是其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曾在青云店镇工作生活数年,那时,我的住处离孝义营村不远。每当工作之余,我便喜欢漫步在孝义营村的小巷之间,感受那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村民,无论老少,都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长辈的尊敬。他们乐于分享关于“孝心馒头”的故事,这些故事仿佛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孝义营村的历史与文化。
孝心馒头的起源,据村民口传,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那时,孝义营村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之子永珹在一次狩猎途中,偶然来到了孝义营村。他目睹了一位孝顺儿媳为了让年迈的婆婆吃上白面馒头,自己则默默食用粗粮的情景。永珹深受感动,他不仅赠予这位儿媳白银数两,还亲自为这种馒头命名为“孝心馒头”。从此,“孝心馒头”便在孝义营村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多年后的嘉庆年间,嘉庆之子绵忻也来到了孝义营村。他品尝了村民们制作的孝心馒头后赞不绝口,并下令将孝心馒头作为宫廷贡品。这一消息传开后,孝义营村的“孝心馒头”名声大噪,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品尝。他们纷纷赞誉孝心馒头的独特口感和深刻寓意,使得这一美食逐渐走出了村落,成为了京城的一道名吃。
如今,在孝义营村,孝心馒头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日常美食。每当家中有长辈需要照顾时,村民们都会提前一天开始准备孝心馒头。他们选用最优质的面粉,经过精心筛选、反复揉捏,将面粉和水完美融合。在蒸制的过程中,村民们更是小心翼翼,生怕火候不够或时间太长影响了馒头的口感和品质。最终,一个个白皙、松软的馒头便呈现在了眼前。而在馒头中,村民们更是融入了无尽的孝心。他们会在面团中加入红枣、桂圆等食材,寓意着对长辈的祝福和关爱。当长辈们品尝到这些馒头时,不仅能够感受到美味的口感,更能够感受到晚辈们的孝心和关爱。
除了作为日常美食外,孝心馒头在孝义营村还有着特殊的地位。每当年节或重要时刻,村民们都会制作孝心馒头来传递孝道文化。他们会在馒头上刻上“福”、“寿”等字样或图案,寓意着对长辈的祝福和敬意。同时,他们还会将馒头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或邻居乡亲,传递着孝道的温暖和力量。这种时刻重孝道、言传身教的氛围使得孝义营村的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孝道文化以及推广孝心馒头产业,孝义营村的大学生“村官”赵帅提出了发展“孝心馒头”产业的建议。他通过深入挖掘村子的历史和特色将孝心馒头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想法和措施。这些想法得到了镇里和村里的一致认可和支持于是孝义营村的“孝心馒头”产业逐渐兴起。
如今在孝义营村有很多人拿到了面点师资格证书,他们成为了制作孝心馒头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制作技艺,还不断学习和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得孝心馒头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渠道,将孝心馒头销往全区各大超市和餐饮企业,使得这一美食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孝义营村的村头,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忙着准备制作孝心馒头的原料和工具,忙着将面团揉捏成一个个精美的馒头。而那从各家各户飘出的馒头香气则成为了这个村落最独特的风景。这种香气与众不同,它带着一种特殊的香甜,一种只属于孝义营村的独特味道。每当人们闻到这种香气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关于孝心馒头的故事和那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村落。
孝义营村的“孝心馒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代表着村民们对长辈的关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被岁月温柔抚摸的村落里“孝心馒头”已经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和最深刻的记忆。
如今,我回到家乡南通,与孝义营村相隔千里,但我仍然能够忆起那里馒头的温度。每当在超市或面点店看到售卖的馒头时,它们白白净净的外表下,我仿佛能感受到孝心的干净纯粹。咬上一口,仿佛能触碰到家人那温暖的笑容。而我也把孝心馒头的故事分享给了我的女儿。
充满爱的馒头,从一个人手中走到另一个人手中,走过美好的生生世世!
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