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油糕,家乡的味道(散文)
一
在我们家乡蒲城,每逢春节或端午来临之际,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会飘出一股温暖而甜蜜的香气。那是油糕在油锅中翻滚的味道,是童年记忆里最甜蜜的乐章。
油糕,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美食,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它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的诞生,据说还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不解之缘,这位皇帝的御口一品,使得油糕声名鹊起,成为朝野上下都喜爱的甜点。
油糕的制作工艺,是一代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他们将黍糜经过炒制、磨粉后,配以精选的大枣和红糖,再添加上熬制的猪油,每一步都凝聚了师傅们对品质的坚持和对美味的追求。这样的油糕,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香甜而不腻口,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诱惑。
在老家,油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是节日和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步步高升”和“年年高”。寓意生活越来越好,节节高。每当春节、婚庆或是其他的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油糕,用以款待亲朋好友。那香甜的味道,是幸福的滋味,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团聚的快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
小时候,端午节前后,我们村口都有炸油糕的。离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我和哥哥就会凑上前去一看究竟。
油锅里翻腾着色泽金黄的油糕,馋得人直流口水,真想用筷子从锅里捞出一个塞进嘴里,享受一下油糕的滋味。虽然当时一元钱能买十来个油糕,可母亲总是舍不得给我们买。眼看着小朋友们手里提着油糕跟随父母陆陆续续回家了,我和哥哥却被锅里的油糕吸引着,移不开脚步。
母亲等不着我俩,就赶到村口来找,看见我俩在油糕摊前站着,就催促我俩赶紧回家。
哥哥赖着不走,吵着要吃油糕。母亲见状,脸色瞬间变了颜色。她二话不说,拽着哥哥的胳膊回家了。我一看母亲生气了,吓得也不敢吱声,闷闷不乐地跟着母亲回家了……
那时候,我家人口多,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常年守着那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家里养了猪和牛,勉强能维持住生活。有时我们姊妹几个的学费还要找亲戚朋友去凑,
看到父母赚钱很不容易,我们兄弟姐妹都很听话,从来不惹父母生气。可是那次,为了吃油糕,哥哥却惹母亲生气了。事后,母亲也很后悔,她知道哥哥想吃油糕,自己却没钱买,对不住孩子。其实哥哥也知道家里的境况,刚回家他就不闹了,只是当时被那色泽金黄的油糕诱惑了。
邻居王婶得知了哥哥为吃油糕惹母亲生气的事,就赶过来送了几个油糕。母亲推让再三,勉强收下,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他婶,孩子就是嘴馋。”王婶一个劲地摆摆手,转身离去了。
我和哥哥终于吃到了眼馋已久的油糕,脸上绽开了花,比吃了蜜还甜,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
三
父亲知道我们爱吃油糕,每次打工归来,总不忘给家里人买油糕。
有一次过端午,他恰巧从外面回来,见村口有卖油糕的,就顺手给我们买了一袋油糕,拿回家还冒着热气。油糕外表金黄,表面裂开一条条裂纹,看上去酥脆可口,特别诱人。
我忍不住拿起一个油糕咬了一口,酥酥脆脆,满嘴溢满了香甜味。我一下子就吃了四个,那一次可真过足了油糕瘾。
母亲看我们爱吃油糕,就干脆在家学着自己炸油糕。刚开始面烫得有点硬,炸得不太酥脆,但她虚心学习,向街坊邻居请教炸油糕的技巧,慢慢揣摩出一些窍门,后来炸得越来越好,色泽金黄,味道酥脆香甜。
她经常说:“外面卖的油糕吃了不健康,油都是反复炸的。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我也掌握了炸油糕的技术,在家里就可以吃到现炸的油糕了。”
2001年小年刚过,大家都在为过新年作准备。购置年货,打扫房屋,杀猪宰羊,蒸煮烹炸,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母亲也早早起床,收拾完屋子后,就开始烫面、支油锅,准备给我们炸油糕。等水在锅里烧开后,往水里倒点食用油和一点白糖,将面粉一点点加进去搅匀。我趴在锅沿不懈地问:“为什么要往开水里加糖和油呢?”“为的是让油糕的皮更酥脆。”只见母亲将烫好的面摊在案板上,趁着凉面之际,她又开始调糖馅。只见她将擀碎的熟芝麻、核桃、花生碎搅拌在一起,再放点白糖,馅料就调好了。接着就开始包油糕,母亲将面揪成核桃大小的面剂,用手指摁出一个小窝,将糖馅放进去,收口封严压扁,等油糕包得差不多了,油烧至五成热就开始下锅炸,油糕在锅里“咕嘟嘟”地翻腾着,像小鱼吹着泡泡,油糕瞬间鼓起来。母亲这才将油糕翻面,炸至两面金黄捞出控油,油糕就算炸好了。
看着金黄锃亮的油糕,冒着一股股热气,香气扑鼻,我忍不住偷偷地拿了一个塞进嘴里,“呀!好烫!”我大喊一声,将油糕甩在案板上。
母亲见状,赶紧捧起我的嘴,还好,没烫出水泡,母亲这才舒了一口气,赶紧让我喝了口凉水,心疼地说:“刚出锅的油糕不敢吃,里面的糖会烫嘴的,等凉一会再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说了,刚炸好的油糕应当供奉在你爷爷奶奶的灵位前,让爷爷奶奶先吃,爷爷奶奶才会保佑家里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再也不敢冒然动手拿热油糕了。
母亲给碗里放了几个刚出锅的油糕,让父亲摆放在爷爷奶奶的灵位前,父亲恭恭敬敬地给他们磕了头,嘴里还说着:“爹、娘,回来吃油糕了。”说着,父亲眼里似乎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也许,父亲是真的想爷爷奶奶了。
母亲将炸好的油糕给邻居张婶和王大妈分别送了一碗。她们赞不绝口,说母亲炸的油糕又酥又甜,比外面卖的还好吃。母亲只是笑笑:“好吃我下次再多炸一些。”
母亲对我们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前咱们日子穷,买不起油糕,你王婶给咱家送油糕,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咱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要多回报那些帮过咱们的热心人。”
在我心中,油糕不仅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家乡的味道,也是童年的记忆;是故乡的气息,也是母爱的味道。
四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求学和工作的征程。城市的喧嚣让我渐渐忘记了油糕的味道。每当回到家乡,看到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闻到空气中飘来的油糕香气,所有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我总会不自觉地走进那家老式糕点铺。那里的油糕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做法,每一口都能勾起我无尽的回忆。
后来,受母亲的熏染,通过看抖音视频,我也学会了炸油糕。父母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看东西模模糊糊的。我一有时间就回家看望父母,就给他们炸油糕吃。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父母坐在院子里,吃着我刚为他们炸好的油糕,静静地享受着油糕的美味,满头的银发在微风中飘动。我忽然发现,父母一下子老了许多。
岁月静好,唯愿时光能慢一点,让我好好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能够静静地享受一下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空气里弥漫着油糕香味,也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油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现代的厨师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比如,使用不同的馅料或是调整配方,让油糕的口味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味蕾需求。但无论怎样变革,那份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保留始终未变。
如今,蒲城油糕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一部分,通过各种美食节和其他活动,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相信未来,蒲城油糕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促进美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