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东固丹青(散文)
东固,春秋名郡,庐陵之东,吉安明珠。东固,惟祈后辈日益兴旺发达,基地日益巩固而得名。如今东固有造像技艺,辗转传承,绵延日兴,丹青写真,历史悠久,蜚声天下。其中的“刘氏根雕”,于千奇百怪的根上神运刀笔,创造了雕刻大观,展现出东固的文化之魂,令人争相观瞻,多少人很想求得一两件,以为收藏。
一
走进东固非遗造像馆,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古朴而深沉的气息,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里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窗口,让人感受到刘氏家族世代传承的丹青与雕刻技艺的深厚底蕴。
“固我之本”,这是刘氏雕刻的创作理念,也是东固文化的本土流派创作的主旨。一腔爱我东固的热情,弥漫在他们的根雕作品上,令我更加喜欢。
刘氏家族的丹青技艺,已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雕刻技艺的精湛,还能看到从雕銮匠到丹青先生的历史变迁。刘氏家族的雕刻艺术始于明成祖时期。那时,刘氏受命于朝廷,专门从事木雕,并被授予“雕銮匠”的名号。明正统年间,他们回到故乡,将这门技艺带到了东固,与当地的宗教、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东固传统造像艺术。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造像作品,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生动活泼,每一件都凝聚着刘氏家族的心血和智慧。他们用心雕刻,用情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古老的村子里,刘家人就像那山上的石头,朴实又坚韧。他们不仅仅是雕刻师傅,更是艺术家。每一刀、每一笔,都像是自家地里种的庄稼,用心呵护,才长得茂盛。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丹青师傅”,因为他们的作品,如同丹青妙笔,绘出了神像的灵动与神韵。
雕刻之前,丹青师傅们会仔细挑选木材,就像挑媳妇一样,得合眼缘。然后,他们会根据东家的要求,对着家传的图纸,一点点琢磨木材的形状。开工前,还得举行个简单的仪式,拜拜神,求个平安。他们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一步步精雕细琢,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二
岁月如梭,刘家的传统造像技艺在时间的洗礼下越发显得珍贵。如今,这手艺已经成了省里的非遗项目,还进了国家级的“非遗”名录。刘家三兄弟,作为第20代传承人,肩负着家族的荣誉和期望,他们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大哥刘节明,1965年生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刘发招学手艺。那时候,爷爷手把手教他,一笔一划,一刀一斧,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技艺。节明哥悟性高,学得快,不仅雕刻、绘画样样精通,连那些复杂的仪式文本都了如指掌。他雕出来的神像,栩栩如生,仿佛能跟你说话似的。
二哥刘节亮,比大哥节明就小两岁,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学。他学得更全面,不仅手艺活做得好,做开光仪式也是一把好手。他的作品里,既有传统的典雅和庄重,又带着些现代的味道,让人看了觉得新鲜又亲切。
小弟刘节旺,是八零后,虽然年轻,但手艺可不差。他在两位哥哥的指导下,学得飞快。不仅如此,他还去江西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雕塑系深造过,把现代雕塑的技巧也学了个透。他把传统技艺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让东固的丹青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兄弟从小就跟爷爷学手艺,那时候家里穷,就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前,手艺活儿不好混,但三兄弟没放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艺术市场也慢慢热了起来。三兄弟凭借精湛的手艺,逐渐闯出了一片艺术天地,有了自己的名望。
刘氏家族的丹青技艺不仅仅局限于雕刻和绘画,它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里,包括宗教法会、丧俗中的纸扎技艺,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装饰雕刻。尤其是他们的工笔绘画丹青技艺,更是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要赞叹。想象一下,在建筑上,那梁托、藻井、屋檐上,都绘有他们精心创作的图案,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庐陵民间雕刻匠和画师的独特韵味。
三
在东固非遗造像馆的展厅中央,有一件作品叫《盛世中华同心向党》,特别引人注目。这可是刘氏三兄弟的心血之作,他们不仅将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融入了现代审美,让这座木雕作品既古朴又现代。
这座长达三米的木雕,全身散发着庄重而古朴的气息。仔细看,那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和雕刻,能感觉到刘氏三兄弟在创作时那种投入和专注。雕像的主题是对祖国繁荣昌盛和人民团结一心的歌颂。主雕像上,那位手持旗帜的伟人,神情坚定,正引领着身后的各族人民向前迈进。而群像中的每一张面孔,都栩栩如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在雕像的底座上,那八个大字“盛世中华同心向党”格外醒目,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听见那坚定的声音在耳边回荡。2022年10月17日,当这个作品在北京展览馆亮相时,那场面可真是热闹极了!参观的人们都被它深深吸引,纷纷驻足欣赏,感叹不已。
许多专家和艺术评论家也对它赞不绝口,说它不仅是东固传统造像技艺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一次重要突破。展览期间,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称它为“新时代的艺术瑰宝”、“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刘氏三兄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他们希望通过这座木雕,传递出团结、奋进的精神。他们还说,创作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成品时,那种满足感就让他们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盛世中华同心向党》的成功展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东固的传统文化和刘氏家族的雕刻艺术,更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和重要性。
《开光科书》也是刘氏家族发展、传承的见证,它像是一本家谱,记录着刘氏家族在开光仪式中的点点滴滴,从雕銮的细致到丹青的韵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
说起这《开光科书》,就不得不提刘氏家族的转变。从最初的雕銮匠,到如今的丹青先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出了无数栩栩如生的神像。这本书,就像是他们转变的见证人,默默地守护着这些珍贵的记忆。
四
2014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东固传统造像技艺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刘氏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对他们技艺的认可。这份荣誉,他们当之无愧。
刘氏家族的雕刻技艺,就像东固的山水一样,有着独特的韵味。每一刀,每一刻,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了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刘氏家族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让每一个子孙都能感受到这份技艺的魅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招收了外姓弟子和女弟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门技艺,学习和传承它。在东固非遗造像馆里,可以看到刘氏家族的弟子们正在认真地学习雕刻技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敬畏。
刘氏家族的技艺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他们注重技艺的精湛,更注重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在雕刻神像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注重神像的形态和细节,更要注重神像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寓意。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和传承,让刘氏家族的作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门技艺,东固非遗造像馆还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门技艺,也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刘节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江西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期间,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艺水平,还将学到的现代雕塑技法融入到传统造像中,让作品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
如今,刘氏家族的雕刻技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刘氏家族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未来,刘氏家族将继续致力于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让它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它就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刘氏家族的丹青世界里,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些画作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希望这份坚守能像那棵古老而坚韧的老槐树,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能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在刘氏家族的坚持下,这门技艺定能在未来继续传承,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岑参有诗句曰:“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在唐代,可能就是诗人的一种预言,而今成真。能够参透造化之功,非有灵魂加入而不能。丹青先生兄弟三人,将一生功力倾注木雕,木雕才有灵魂不息。
2024年5月31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