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醉在洱海(散文)
一
我一见到洱海,便沉醉其中:眼前的湖水,泛着淡淡的碧绿,清澈得如美人的眼眸,似乎一眨眼便水光潋滟;仰望湖上,低垂的天空好像触手可及,天空蓝得通透纯粹,宛如没有一丝杂质的蓝宝石衍射出的光;一朵朵白云飘荡在蓝天和翠湖之间,时而挂在白墙青瓦的翘角上,时而呼朋唤友一起飘向对岸山峦,山便朦胧起来……
我沉醉在洱海的曼妙时刻,是一个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正坐在洱海西“海”岸边的小树林里。把湖泊称作“海”是云南人的习惯,这里叫做磻溪村S湾,一个网红打卡地,官方名称是洱海生态廊道,全长大约二十公里。洱海形似人的耳朵,自北向南镶嵌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作为淡水湖并不算大,在全国排名第七,但其东面有玉案山环绕点缀,西面则是苍山横亘如屏。山俯瞰着水,水仰望着山,山水之间亿万年的守望,演绎出一个大美的人间仙境。
小树林伫立在岸边,近水处那些树根便淹没在湖中。湖水与海水不同,海水总是一涌一退,发出拍岸的声音,而湖水是平静的,如果不是湖中水鸟、野鸭觅食荡起一圈圈涟漪,它几近止水。幽静安然,只有白云在动,风儿撩起的垂枝在动。
然而,当我回身来到这条廊道上时,它是浪漫而热烈的。灿烂的阳光照在一幢幢精巧的民宿上,白墙反射着热烈的光,青瓦也跟着闪耀。路上,一对对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眼前闪过。他们是租来的车,车筐上绑扎着一束鲜花,男孩子骑行,女孩子坐在后座,手里或捧一束花,或擎着一个花朵状的氢气球。哦,对了,女孩子一定是穿一件艳丽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披肩,还有头上一定是戴着鲜花编织的花环。他们成了西“海”岸上流动的风景,青春的气息点缀得洱海生动起来,活泛得像一位靓丽美少女,动感十足,美丽外溢。
我也想打开一辆电动自行车,加入到流动的风景中。无奈,手机显示最大骑行年龄为六十岁,我超龄了。尽管如此,我决定用双脚丈量磻溪村S湾的美丽长度。看,水湾处,土堆上,那棵独木,一树的翠绿却透着桀骜不驯的个性;掠水飞翔的海鸟,突然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半天没上来,正着急时,它却从另一处冒出头来;野鸭不会从空中俯冲,只能把屁股一撅一撅潜入水中,虽然笨拙了一些,但觅食效率也不低……
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原来是几位年轻人在岸边平台上,弹着电子琴和吉他在轻轻歌唱。无需灯光镭射,如洗的蓝天,如絮的白云,如镜的湖水,是最好的背景。歌手侃侃的歌曲《我的大理》,婉转地回荡在苍山下、洱海边:
我说那我们相爱吧,
就在我的大理,
我愿背靠你的苍山上,
我愿醉倒你的洱海里……
二
游历洱海西海岸,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非去不可的——大理古城。实际上,我在丈量磻溪村S湾的美丽之前,先是到大理古城里寻幽怀古一番。
大理古城居于苍山脚下、洱海之畔。西汉年间便置县,叫做叶榆县,所以洱海在古时候也称叶榆泽。在唐宋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大理相继建立过两个地方政权,分别是南诏和大理国,一段时间里成为滇地惹人瞩目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百年前,元朝在这块土地上设置了云南行省,加强了对西南边陲的统治,才结束了地方政权。从这段历史看,可以理解为先有大理,后有云南。
眼下,整个古城基本保持明代的建筑格局,遗留有一部分清朝或是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一些散见于此的文物古迹,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圈起纵横交错的“九街十八巷”。
我从南门城楼下长长的门洞,走进大理古城。登上城楼,向北看去,城中街巷交错,连屋层楼,栉比而居,有古建筑,也有仿建的,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向东望去,视线越过大片的农田和错落民居,洱海隐约眼前,湛蓝碧绿;向西看去,苍山如黛,山巅白雪皑皑,与白云相映成趣。一名男子一边拍照,一边不住嘴地念叨,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从城楼上下来,四下里转转。我并不在乎眼前这些古建筑当年都是干什么用的,能从翘檐下的沧桑、墙壁上的斑驳中品读出逝去的岁月与曾经的繁华,已经足够了。我并不在乎街道两侧的建筑是现代仿古的,还是旧时遗留的,抬头从各种招牌、幌子之间,瞥见湛蓝天空和路边一树红红的樱花,已经足够了。我倒是喜欢远离古城的主干道,在那些质朴的小街小巷转转,红门、竹径、白房,清幽而古朴。坐在天主教堂院子一侧,点一杯热咖啡,琢磨着小教堂斗拱挑檐和四方攒尖顶亭是如何融合了西方建筑特征,又呈现出浓郁的白族建筑特色?我不懂建筑美学,只是喜欢那些横平竖直的线条,经纬着由古至今七彩斑斓的日子。
我把洱海西线称作西海岸,这不大准确,当地人一般称之为“海西”和“海东”,听上去更像一对兄弟。环游洱海一周大约是一百四十公里,这一圈下来,全走遍了,大概有十九个不同风貌的古村古镇,而且魅力独特,故事迥异。海西线也就是我说的西海岸,是洱海的精华所在。就说脚下的洱海生态廊道吧,若是从头走起,沿途的才村码头、龙龛码头、喜洲古镇等等,就那么纯真质朴地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等着游人的到来。然后,任你穿过稻田,走在古老的街巷上,寻觅风花雪月的故事。
三
我已经在洱海生态廊道上,步行了四五公里,恋恋不舍地离开洋溢青春气息的磻溪S湾。转到一处停车场上,等待网约车载着我去往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承载着千年厚重的历史,伫立在苍山脚下,洱海西畔,是一座有着悠久白族历史的文化名镇。说起喜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那时喜洲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白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滇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先有喜洲,后有大理。
我以为买一张电瓶车票,可以省点脚力。实际上,这是临时组个团,由一位年龄不小的“金花”引导参观。我便跟在队伍的后面,踏上青石板路,走在古旧的街巷里。第一站,就是严家大院。这院落堪称豪宅,占地二千多平方米,是由大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珍兴建的,迄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金花”介绍的非常详细,什么“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等等,听得我云山雾罩、似懂非懂。偏巧肚子饿了,便悄悄脱离团队,一个人闲逛起来,这很舒适惬意。街道两旁老宅子,一楼都是店铺,经营银饰、刺绣、木器、扎染等等,还有老年妇女坐在街口现编美丽的鲜花花环。琳琅满目之中当然缺不了各种美食,喜洲粑粑、烤乳扇、米线、鲜花饼,应有尽有。
我沿着街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古旧而又颇有韵味的民居庭院。青瓦坡顶的屋面,有些夸张的翘角飞檐,似乎就是展翅的鸟儿;突出门楼,斗拱重叠,雕梁画栋,一下子就把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惊叹于雕刻工艺的高雅隽永、独树一帜;院落内照壁、山墙装饰着或艳丽或淡雅的彩画,绚丽多姿。就这样,一路走过杨家大院、七尺楼以及叫不上名字的白族民居,不管大户人家,还是平民小宅,无不呈现古朴典雅、大方实用的特点,令人叹服于白族人的建筑才华、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保存完好的一百多白族传统民居,庭院深深,古朴典雅,每一栋老宅都飘散着浓浓的烟火气,每一座院落都有一段说不尽的沧桑故事、轶事和传奇。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四方街,这里是喜洲古镇的中心。几条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向四周散去,老宅子的翘檐与街上的游人,和谐得像一幅油画似的印刻在蓝天白云之下。沿一条巷子向东走,不远就是网红打卡地——转角楼。这座小楼不是豪宅,据说是一位杨姓村民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呈半圆形围楼,灰黑的土墙,深褐色的木梁,围拢得像福建土楼似的,非常独特。大概迎合了年轻人在转角处邂逅爱情的心理,围着转角楼拍摄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那个阵势都超过古镇代表建筑“严家大院”了。
真心祝福那些年轻人在转角处遇见甜蜜的爱情,也庆幸我在转角处遇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邂逅宫崎骏漫画里的童话世界。喜林苑斜坡屋顶的青瓦之下,土黄色墙壁的质朴,衬托着稻田的油绿,蔓延至远处青山下的白色民居前,天蔚蓝得纯粹,云洁白得通透,女孩们走在田埂上,裙裾飘动,好一幅春光无限的画卷。
我走进田头一家咖啡馆,坐在二楼窗前,品着咖啡的香浓,欣赏这油画般的田园风光。谁能想到,在西南高原之上,竟然有着江南小镇一样的意蕴,谁能想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里,蕴含着丰富多元民族融合的气象,珍藏着文化传承的根脉。
四
第二天清晨,一出酒店大门,差一点被迎头的风吹掉遮阳帽。大理的风很大,但大理的风没啥破坏力,吹不散云朵,卷不掉树叶,更不会让人觉得寒凉。我们和大理的风一起,刮向洱海东线。
海东线与海西线背依苍山、面朝洱海不同,这里是面朝苍山、面朝洱海。公路与洱海平行,蜿蜒在山海之间,俊男靓女驾驶着色彩艳丽的敞篷汽车,点缀在湛蓝与葱绿的交汇处。最初我以为是年轻人有钱,后来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车是租来的,一天租金三百元到八百元不等。不管怎么说,我年轻的时候,只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见到海岸线上美女香车,徒有一声叹息。如今,当我老了的时候,却在民族风情浓郁的大理,欣赏海东线上黑发飘飘,便感慨时间的魔力,它让一日又一日流逝,也让一天又一天变幻多姿,欣欣然。
正因如此,我在洱海边,踏足梦里的爱琴海风情。一座不高的小山,依着山势打造出一片造型典雅的建筑,以纯白色为主基调,如同皑皑白雪错落整个山坡上。摩洛哥建筑样式,搭配白族建筑特点,形成一种独特的山体景观,与希腊圣托里尼岛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颇有几分相像。乘坐观光车一阵工夫就到了这个被称作“理想邦”的建筑群落的顶端,顺着琴键一样的台阶拾级而下,穿行在一栋栋白色房屋中,朝着山脚下的洱海走去,走向一片蔚蓝。弧形的楼梯,拱起的门廊,圆圆的屋顶,剔除了棱角,只余流畅的曲线,显得简约而委婉。层叠而上的一个个泳池,像一串蓝色的宝石,挂在白衣仙女的颈上。
站在鹊桥上,向北望去,一大片白族民居连绵起伏在洱海边,文笔村、挖色、双廊古镇藏身其中。视线越过洱海,如黛苍山巍然屹立,尚未消融的积雪轻抹山巅,唤来白云数朵。彼岸就是大理古城,与脚下的“爱琴海”海岸遥遥互望,悠悠古韵与浪漫今风,如同大理的风刮过蓝天下。
出租车司机很贴心,一路把我们送到文笔村,走一走直通洱海的“彩虹路”,又在“小普陀”略作停留,欣赏绿水之上起起落落的海鸥飞翔,最后抵达了双廊古镇。沿着石板路顺坡而下,很快就进入“苍洱风光第一镇”的乡土风情中。双廊古镇是云南省传统历史文化名镇,千年来的风雨沧桑,积淀出厚重的白族历史文化。街道两旁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极富民族特色,黑瓦灰墙,雕花飞檐,洋溢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或许是因为双廊古镇的自然风光实在太美,人们似乎并不在乎那些百年古屋旧宅,他们从重檐、拱门下走过,陶醉在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的美景中。小巧精致的石拱桥,像一只芊芊玉手,轻轻扯住玉几岛的衣袖,不离不弃。站在桥上西望,洱海中南诏风情岛葱茏如一方绿舟飘摇,白色的屋子影影绰绰,不知岛上是否住着神仙。远眺,苍山十九峰尽收眼底,哪个位置对应的是喜洲古镇呢?桥下,洱海化身一条窄窄的小河,缓缓流过两岸古朴的门前窗口,几条小渔船靠在白墙下,慵懒得不想出海,与岸边绿树倒影水中。
苍山近,洱海清。在这个每条街巷的尽头都是湛蓝碧绿的小岛上,很容易忽略刚刚走过的玉波阁,曾是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的军事要塞。群山叠翠、湖光水色环抱古韵悠然的白族集镇,早就遮蔽了唐时的天宝战争、清朝杜文秀起义的马嘶鼓擂号角吹。三角梅盛开在画栋旁,小粒咖啡香飘古巷。时光带不走历史的印痕,随风送来无尽的诗情画意。
沿着洱海岸边步道缓步而行,耳畔再度响起似说似吟的歌声:我愿背靠你的苍山上,我愿醉倒你的洱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