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浪花】情动洨河(传奇小说)
洨河水患,意欲修建一座石桥,最终,李春被确定为这座大桥的设计者。乡绅代表赵梓昆为李春选派了一位得力助手赵冬阳,是自己庄园里土生土长的小伙计,小时念过几年私塾,后跟随他父亲在赵家打里照外,逐渐锻炼出了本领。赵老爷经常委派他办理事情,年纪轻轻,办事很有轻重,颇能领会主人的意图,在赵家越来越受到器重。他年轻能干,心思缜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把他派给李春,做他身边的助手,赵梓昆很是放心。
李春带着助手赵冬阳,去看那些民夫,给他们分配任务。大队车马人工进山,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前行进入的是开山工,他们拿着炸药放炮,开山,凿石。然后是运料工,把开凿出的石料运到平整的地面儿,工匠就开始上手了。精挑细选出来的20名工匠,由孟乡绅推荐的孟大力负责,他也是闻名乡里的一位造桥工匠。他按照图纸上的要求先把石料分类,建桥体的、桥面的、桥柱的,是不同的石料。其他石匠开始凿刻:薄厚,大小,平整,先做大致粗略的整理。另一拨民夫们就可以肩挑车推,分类运往建桥工地了。
工地上叮叮当当的凿刻声,隆隆粼粼的车轮声,马儿咴咴地鸣叫,人们嗡嗡地说话,开山的炮,偶尔轰隆一声。大部分开山,是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用车马运来大堆的干柴树木,在山石上面烧火,夜里冰冻,热胀冷缩,山石就会崩裂,开采起来容易多了。人们喊着号子开始撬动大石块,工地上热火朝天,惊动得鸟兽飞奔,乌云散开,土地爷爷也赶紧藏身深山了。
赵梓昆家里今天有客人,女儿赵娇倩五年前拜师学艺,今日学成归府,表姑从柏林禅寺送她回家。同时也与表哥赵梓昆会面,述说别后念想。
赵梓昆有三子一女,三子都学有所成,老大,老二中过举,已经成家立业,小儿子秀才,在药馆学医。女儿最小,从小娇生惯养,因体弱多病,曾经送到尼姑庵寄养。万慧尼姑与赵梓昆是表亲,常从尼姑庵到家里给小女看病,送药。所以娇倩与尼姑熟识,12岁时便跟从万慧尼姑,带发修行,到柏林禅寺学艺,后又到五台山学艺二年。她的师傅叫惠安,武艺高强,今天却没有下山,只有万慧尼姑一人陪她。
娇倩已经出落成笈妍的大姑娘啦,亭亭玉立地站在父母面前,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左看右看,真想把她捧在手心。真是女大十八变,现在变得娇艳百媚,水嫩的皮肤白里透红,一点儿不像从前又黑又瘦,跟病小猫似的。母亲拉着女儿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她的俏脸,唇红齿白,杏眼黛眉,黑亮的头发梳成一条大辫子,垂到腰际,女儿已经出落成一个俏小姐了。
赵梓昆和太太,热情招待表妹万慧尼姑,七个盘,八个碗地都觉得不过意,她把女儿几年来教导得好,还学了强身健体的武艺,说女儿现在都能行走江湖了。女儿也不像先前羞羞答答柔弱内向,在大人面前大大方方,和师傅敢说敢道,有了自己的主见,老两口见女儿如此,也是喜忧参半。
之后万慧师傅归山。女儿竟然和父母说不想再学女红了,整日坐在绣楼上,做些没用的针线。她也要参加建桥工程,到工地看看。父母乍一听吓了一跳,哪有女孩子到工地看的?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哪有你穿的衣服?放心吧爹娘,我早就准备好了。
说着女儿跑到自己房间里拿出一个小箱子,打开一看全是自己的行头,看来这是早有预谋?女儿还说要一匹马骑。父亲疑惑地说:“那你去工地像个啥形象?是干活呢还是监工?”娇倩嘻嘻和父母笑着:“那您就和工头说我是医馆郎中,我负责救治大家跌打损伤,包扎接骨。”母亲为难地问:“你会吗?你能行吗?”娇倩昂起头,骄傲地说:“当然会,我和师傅学过。”
骄阳似火的工地上,每天多了一个骑着马的年轻郎中,还好,那时还没流行裹脚。她穿着轻便的短袄褂,来到工地后,把马拴在大树上,就在开山工和凿石料的工匠民夫周围,走来走去。还粗着嗓门,装着成人的样子,让人们注意安全,小心脚下。
工匠们瞅着空和他取乐:“小郎中,你白皮细肉的,怎么越看越像个姑娘?”大伙儿嘻嘻哈哈地笑着,甚至住下手中的活看着他。
“小医官,我要崴了脚,你能抱得动我吗?”
“哎呦呦,崴了脚你自己爬吧,还想让小医官抱你?”别人起哄。
“小郎中,别晒太阳了,过来和我们抽锅烟。”
小郎中始终抱着一个主意,就是不理他们,总是坐到一边去。
李春却一本正经,从来不和小医官开玩笑。他虽然住在赵梓昆家,却没见过小姐,也不知道她女扮男装跑到工地上。真以为是赵员外派来了一个郎中,照顾大家。
工地上每天尘土飞扬,碎石乱溅,人喊马叫,人们紧张地干活,也没多少时间开玩笑,大家挥舞大锤开石料的,扶钎的,背石料下山的,用车马手推运石料的。另一个场地,工匠在按照尺寸凿石料,叮叮当当一刻不闲。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中午有送饭的伙夫挑来饭菜,推来水桶、水壶,大家饥渴难耐,聚在一堆急吃猛喝。很快饭吃光了,水喝完了,都就地躺在那儿休息一会儿。
郎中不是每天都到,有时中午就回家吃饭了,有时她父亲会派家丁给她和李春,分别送一份儿饭。李春和赵员外说了好几次,不用另外送饭,他和大伙儿一块儿吃就行。
一天在工地上,李春招呼大家从山上往下抬大石料时,被脚下石块儿绊倒,半边脸摔破又崴了脚,大家紧急呼叫小郎中,小郎中挎着药包飞奔过来。大伙儿把李春抬到平地上,她赶紧给他脸上敷药,包扎;又帮他脱掉鞋袜,给他揉脚正位。李春疼得咬紧牙,没吭一声,心想,这小郎中怎么这样大的手劲儿?比我这石匠还有力道,真难为他。小郎中揉拿正位后,为他贴上复位膏药,帮他穿好鞋袜。李春谢过小郎中,还好有助手赵冬阳,和她一起把李春扶到一块石头上坐下。他只能坐在地上看大家干活,不能走路了,这一下可得半个月才能好利索,他真是心急如焚。
随着时日的延长,民工们劳累过度,精神不够集中,事故时有发生,小郎中一刻不得清闲。她的父亲又给她派来一个男同伴,共同照料这些民夫。重伤都抬回去了,工地上只能及时包扎敷药,对付一些轻伤。可是李春轻伤不下火线,每天骑头驴还要赶到工地,在李冬阳的护持下,坐在大石头上,指挥着人们干活。
小郎中回到家里,晚上穿上男装,再给李春治疗一次,李春过意不去,拉着她的手,说着感激的话。娇倩难为情,不敢张嘴说话,李春一直没有识破局面。
过了半个月,李春的脚好了,虽然伤筋动骨,但是没有骨折,基本能走路了,晚上,赵员外请他过去喝酒,给他道喜压惊。李春进入会客厅,看到了一位娇美的姑娘,感到吃惊,本想回避,可是赵员外却招呼他坐下,并笑眯眯地对他说:“其实你早就认识她了,她是我的小女娇倩。”
李春感到纳闷,我啥时候认识了赵员外的小姐呢?他张了张嘴没有说出话。赵员外看着他还是笑:“她多日来给你治脚,你还不赶紧谢谢她?”
李春恍然大悟:“呃,呃,她是赵郎中?我说那么面熟。怎么大小姐……”
娇倩低着头羞涩地笑着,偷偷地看了李春几眼。赵太太接话说:“女儿在五台山学了几年武艺,自认为可以闯荡江湖了,便不避生熟,非要女扮男装到工地当郎中。”
“呃,呃,原来如此。那恭喜员外夫妇得此女公子,可以光大门楣。”
“哈哈,哈哈哈,哪里哪里,还是请李师傅赶紧入席吃喝吧。”
从此,娇倩与李春不再避讳,视同一家,她尊敬崇拜李春的工匠手艺名声,时不时地照顾他的生活。李春感谢这位女公子对自己建桥大业的帮助,也感激她的医治解难,对她也是崇敬有加。
工地上每日热气蒸腾,尘土蔽日,人喊马叫,工程进展顺利,不到半年采料齐备。接下来要进行丈量尺寸,打基挖沟,凿石夯础,动土开工了。
总设计师李春忙得脚不点地,为了赶工期,整个夏天工地挑灯夜战,李春常常几夜不眠,整个人明显消瘦下来。员外一家也是心善之人,经常吩咐厨房为李春加餐,鱼呀肉的给他补充营养,生怕他累倒了。李春也是个知恩必报的君子,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激赵员外对工程的支持,也感谢他一家老小对自己的照顾和关心。
这建桥大业,乡绅们都捐了银两,赵员外带头,全乡六位德高望重的乡绅,分别捐出五百两,其他店铺买卖都捐了一百两。每天一百多人的吃喝就是一个大开销,还有车马舟船的运费,工匠民夫的工钱,工具钱,材料钱,医药钱等等开销。乡府只下拨两千两银子,杯水车薪,只是应了个名罢了。开始计划本乡民工不算工钱,后来又改成一视同仁,全部发给工钱,本乡民工秋后折合粮食,与全体乡民一起,上交建桥指挥所,为建桥募捐,统一折算银两。
在赵梓昆带领下,各位乡绅也是分头忙碌,有负责监督工程的,有负责采办材料的,有负责饭食的,有动员乡民的,有负责逐户收捐的……赵梓昆出力最大,他家的马匹车辆供应出五辆,民工出了五人,药官两位,家里开设的药馆、面粉铺、油铺、醋铺、成衣铺,一应所需物件都从库里取拿,只记账未付钱。家里经常招待工匠师傅,乡绅聚会,都是赵员外一手出资操办,赵梓昆的所为,也不愧被称为德高望重之乡绅。
接下来的工程进度缓慢了,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精准计算,一步一步扎实推进。李春作为大桥总设计师,严格要求大家,不容许出现一丝一毫偏差,他一定要把这座大桥建成最合格精美的大桥。
娇倩不用经常到工地了,也很少再见到李春,作为待嫁姑娘,也不便抛头露面。可她的心里总是想着李春大哥,惦记着他的吃喝、身体,就要入冬了,给他做双棉靴吧,不知道他有冬衣没有?她钻进绣楼里不肯出来,母亲还以为她学乖懂事儿了,要学女红,为自己出嫁做准备呢。
转眼到了立冬节气,工地停工,员工们都回家,李春也要回家了,过完年再来施工。临行的前一晚,娇倩把做好的一双棉靴包成一个包袱,送给李春大哥。李春抬眼看着娇倩,内心十分感激,却又手足无措。只是呐呐地说:“小姐,这使不得。”娇倩大胆注视着他,对他娇声说道:“大哥,多保重。明年再见。”说完,转身跑了出去。
李春望着她的背影,久久没有收回目光,一丝愁绪涌上心头……
(原创首发)
情之可贵。民族文化,放在首位。
向美蓉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