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寻味“天下第一鸡”(散文)
一
几天前,我回到老家,和几个好友到贵州息烽猫洞集中营参观游览,走过大门广场,一下子被前方公路右旁一栋三层楼顶端的“天下第一鸡”红色醒目大横匾吸住了眼球,恰逢午饭时间,大家就兴致勃勃走进了牌匾下的“黄南武辣子鸡餐馆”。
走进门一看,哇,二千多平方的三层楼房全用作餐馆,房内餐厅早已坐满了就餐的客人,还有不少顾客在门口排队等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气派好似摆酒席一般热闹。还好,家居本地的好友黄林光眼疾手快,看到坐在最近桌子旁的几个人刚吃完,正起身准备离开,就赶忙领着我们“冲”了过去,抢先占领了“阵地”。刚一落坐,服务员就热情地迎了过来,边倒茶边叫我们点菜。不用说,我们首当其冲点了几斤辣子鸡,正准备再点其它菜时,服务员笑着说,店里配有米豆腐、泡菜、素煮白菜或南瓜等之类的配菜,你们只有五个人,应该够吃了吧。我们点头应允,心中暗叹服务员的朴实厚道。
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辣子鸡端了上来,看着一块块红灿灿的鸡肉像炸开了花,各类香料混合在鸡肉里,淡黄的汤汁渗出,色泽均匀,让人垂涎欲滴。随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动手吃了起来,边吃边说,这辣子鸡果真名副其实,太香了。我挟了一块放进口中,唉哟,顿感淡淡的香辣味在舌尖上打转,不仅软、糯、嫩、弹,而且骨头与肉瞬间脱离,一点也不塞牙,直钻入胃,美味爽口。说实话,平常我只吃一碗米饭,可吃起这软糯糯、香喷喷的辣子鸡,忍不住又要来一碗。
正当我们吃得起劲时,服务员又笑着走了过来,寻问我们辣味怎样?她这一问,不经意间让我回想起了多年前吃息烽阳朗辣子鸡的一个趣事:1997年8月,我在息烽县计生局工作时,山东泰安市计生委一行八人来我县学习参观计生帮扶经验和方法。客人离开的那天中午,我想到阳朗辣子鸡是县里著名的小吃,就叫办公室工作员安排他们到阳朗辣子鸡餐馆就餐。可没想到山东人吃不来辣味,当辣子鸡端上桌后,他们看到红红的辣椒,就好比小娃儿放火炮——又爱又怕。一个个盯着桌上的辣子鸡,而不敢动筷子。我见状,心里十分着急。
这时,其中一位名叫梁伟的客人说,他过去在贵州大学读过书,读书期间,曾经去贵州乡下的一个同学家玩耍,那些年农村贫穷,同学母亲很贤惠,把家里舍不得吃的一点腊肉拿出来,用辣椒炒来招待他。当时,他既想吃,又害怕辣。后来,同学母亲想了一个法子,倒一碗温开水放在他面前,让他把肉放在水里涮一下,这样吃起来就不太辣了。于是他照着做了,吃上了香香的腊肉。大家听后,觉得这办法适用,一个个如法炮制,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边吃边说笑,还给这道菜另取了一个名字,叫“涮水辣子鸡”。
说实话,我对阳朗辣子鸡并不陌生,在息烽工作时,不知吃了多少次,调花溪工作后,每次回老家,都会跑到这里来品尝,有时还会买一些带走,让家人或朋友一起享用。可过去心里只感到它好吃,却从没问起过它的来源。今天机会来了,有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心里就打算来过打破砂锅——问到底。黄林光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一边吃,一边娓娓叙说起这道美食的传统由来。
二
相传这道美食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历经170余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坐落在息烽永靖阳朗村的黄氏高祖黄大秀将辣子鸡制作技艺传给儿子黄朝发,后黄朝发又传给其子黄文棋,黄文棋见女儿南南从小做事风风火火,说一不二,个头长得结实高大,活脱脱一个男孩子性格,就给她取了一个男生名字叫黄南武。女儿长大成人后,又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将祖传技艺传给了女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黄南武结婚来到阳朗街上,看到途经家门口的过境车辆多,街上没有餐馆,架驶员及乘客途中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心想开个小餐馆准能赚钱。于是就决定把家旁边原阳朗人民公社的一栋旧房子承包过来开起了餐馆。那时,这里离省城有上百公里远,没有高速路,唯有连结省城贵阳、遵义、重庆、四川的210国道从街上穿过。由于她炒的菜色香味俱佳,份量足实,待人热情周到,许多川滇黔渝长途车驾驶员和过往乘客都会来这里就餐。那期间,小餐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头脑好使,心灵手巧的黄南武没有满足现状,在经营中发现重庆、四川、湖南的驾驶员及乘客都喜爱吃辣椒,就一心想为客人提供适合他们口味的辣味菜品,有一道属于自己制作的美食。一天,黄南武用父亲传给的技艺,尝试用高压锅对鸡肉进行焖煮,意外发现焖煮后的鸡肉更加入味嫩滑,然后再加上辣椒、生姜、大蒜等多种配料,吃起又香又辣,香软可口,特有风味。推荐给客人们品尝后,人人竖起大拇指,为之点赞。
之后,黄南武又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力求更好,对制作中的每道环节,每个步骤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选材中,做到精挑细选。先是精选辣而不猛、香味浓郁的本土出产辣椒去蒂并淘洗干净,将其晾晒或烘干,与剁碎的优质生姜、大蒜、豆瓣酱、花椒等以及特制的糍粑辣椒等调料搭配。接下来,鸡为这道菜的主体,尤为重要,一律购买饲养一百八十天以上,肥实健壮的息烽本地放养鸡,这样才能保证肉质纯正优良。
细节决定成败。材料备齐后,黄南武从杀鸡、洗鸡、切鸡、焖鸡、炒鸡等小事一一做起,严格把关。将鸡块切三厘米左右大小,在油中爆炒、清汤中火焖鸡,适时加入辣椒、翻炒至熟等制作工序严格把控。制作中除确保豆瓣酱、大蒜、姜块、葱等佐料齐备齐全外,还需在成熟的鸡肉上醮上用传统酿制工艺酿成的糯米酒。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鸡肉焖熟后,将“糍粑辣椒”入锅与鸡肉混合,再次翻炒炼制,达到松软的程度。不用说,这辣子鸡一出锅,鸡肉香气便扑鼻而来,每一块鸡肉都包裹着浓浓的汤汁,每一块鸡肉都饱满厚实,一口咬下去,香糯可口,辣味适中。
一直以来,始终坚持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黄南武经营的初心,从不改变。记得有一次,黄南武感冒严重,对油烟过敏,只好让另一名厨师来制作,由于这名厨师不够细心,炒制出的辣子鸡又咸又辣,客人怨声载道。黄南武知道后,立马穿上围裙,戴上口罩,带病上阵,重新炒了一盘辣子鸡,将原来那盘换下,并带着这名厨师向客人赔礼道歉,几位客人见到店主这般坦诚实在,情真意切,深受感动。
一路辛苦一路歌。经过黄南武多年的艰苦努力,不断打拼,家传的辣子鸡制作工艺,在她手里终于成为了贵州一道很著名的美食,由于她经营的餐馆质量至上,讲求信誉,生意好比五月的石榴——越开越红火。因这道菜采用本地的鸡、辣椒、大蒜等原料制作,黄南武把这道菜取名叫“阴朗辣子鸡”。接着,她用自己名字申请注册了息烽阳朗辣子鸡商标。随后,“阳朗黄南武辣子鸡”相继获得“贵州省地方名特小吃、贵州名菜、贵州名火锅、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贵州十大名食”等诸多名誉。2019年9月,黄南武被中华全同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同年,“阳朗黄南武辣子鸡制作技艺”获贵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阳朗辣子鸡”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开设店(馆)越来越多,仅息烽当地就开起了二十四家。近年还在息烽猫洞集中营前的公路旁及连接兰海高速的息烽永靖大道东南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辣子鸡一条街”。不仅如此,在毗邻贵州的重庆、成都、云南、湖南等地大城市也打出了“正宗息烽阳朗辣子鸡”的招牌。
2015年,为发展壮大辣子鸡产业,开拓销售市场,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黄南武辣子鸡食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年生产加工和销售辣子鸡达十五万只以上。除在省城贵阳开设了多家专营店铺,现场制作辣子鸡外,还有袋装和真空包装两种产品。特别是真空包装的“阳朗辣子鸡”,不仅在省城及各大超市中销售,还一箱箱、一件件乘上“专机”,飞向全国各地,甚而飘洋过海,销往国外。
如今,“阳朗辣子鸡”这道美食不仅成了一张名片,拉动了息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成为息烽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一条路径。九庄镇杉木村王兴芬一家,过去人多土少,家里没啥经济收入,穷得连孩子上学的书费都没有,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镇、村干部看到她家背后有一片荒山,就帮助其因地制宜,发展起了林下养鸡,接着又找到阳朗辣子鸡店主黄南武,请求她帮助解决销路,黄南武古道热肠,二话不说,同意按市场略高一点的价格收购王兴芬家饲养的鸡。这下子,王兴芬一家犹如吃了定心丸,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年获收入近十万余元,几年下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与此同时,“阳朗辣子鸡”还带来了上千人员的就业机会,仅黄南武辣鸡餐馆及公司就近吸收了上百名村民,为当地村民解决了生活出路。这些村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抱财归家。在辣子鸡馆里掌勺的杨实平师傅,过去为了生计,只好外出打工,可由于自己文化不高,靠下苦力挣钱,又因路途遥远,一年苦到头,除去生活费、车费等开支,回到家中所剩无己。听到黄南武辣鸡馆招收员工的消息后,他赶忙跑来应聘。黄南武见他做事细心踏实,不怕吃苦,就手把手教他制作辣子鸡。由于他刻苦好学,很快掌握了技艺。现今,杨实平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有稳定可观的薪酬,早晚又能照顾家里,那简直是哑巴讨老婆——说不出的高兴。
回头又说那天,我吃完饭走出店里一看,许多客人在靠着餐馆左面的“黄南武辣子鸡专卖店”前排着长队,纷纷购买包装好的“黄南武”牌阳朗辣子鸡。此时此景,让我心里更为感叹:这“阳朗辣子鸡”真是名不虚传,无愧“天下第一鸡”之美誉。

